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薦】《論語》讀書心得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48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書心得,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論語》讀書心得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書心得2

一代智者萬代師,被稱為”至聖“的孔聖人孔丘,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閃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方式,他貫徹”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為人處世之道……那一句句論語,傾訴着他的心聲,那一句句論語,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幾千年,我們依舊聆聽着他的教誨,我們懂得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中心,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中孔子的告誡,我們明白了”禮之用,和為貴,賢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導。而那一條條論語中,最令我觸動的,還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為就是不會迷惑,這樣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間紅塵。經歷了太多,在謎題中徘徊,最終擁有了現在的.成就,因為見過太多,所以自信,也不會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為就是不會憂愁,因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擔憂,見識過了風風浪浪,經歷過了大風大雨,才有瞭如今的平靜。這樣的人,哪怕天塌了下來,也只會安安靜靜的去補救;而那些有勇氣的人,最高修為就是不會畏懼,有了勇氣,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難再大,風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是因為勇氣,有了支撐下去的信念,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危險,也會慢慢在他們心中的勇氣下慢慢灰飛煙滅。

從古至今,成為聖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為心中的雜念,唯有孔丘,不僅見多識廣,待人寬厚,更是無所畏懼。或許我無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論語,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亂世中,依舊馳聘神思妙想。

《論語》讀書心得3

讀完《論語》,坐着發呆,迷茫中,《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歎?

《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裏,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裏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書心得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説過,不能因為有客户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説,“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鋭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讀書心得5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裏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着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裏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裏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温故知新。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是啊,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學問,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稱之為人呢?

《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着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閲都有新的收穫,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為我的揚帆起航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讀書心得6

我喜歡經常翻閲家裏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説:“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一定是先抬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裏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歎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今天就變成了昨天。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後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討厭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論語》讀書心得7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説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説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説多做,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讀書心得8

《論語》是一部記載聖人孔子言行的著作。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許多高尚的美德是今天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如何看待世事無常,而且非常嚴格地約束自己,以身作則。

後人之所以稱他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理解,每個人都想被理解。人們把理解看作是溝通感情的紐帶和連接心靈的橋樑。我們都希望人們寬容和尊重,容忍和理解。

然而,世界是如此的大,生活是如此的複雜。如果你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誰又能理解呢?

如果一味地尋求理解,如何捍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明就裏的人眼前昂起頭來。

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件事。他們可以尋求別人的理解,別人的`言論視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是取悦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沒有逐漸荒謬的人生。他們真的明白嗎?他們是否覺得自己真的在理解,並且正在獲得理解?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同樣會理解你吧。

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心得9

論語中有一話説是這樣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説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書心得10

對於論語這一著作可以説並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學而時習之”等等熟悉的語句,皆出自這一古老的書。我們雖然自小便了解,但稱不上知道。重讀一次《論語》,帶着簡單的感悟。有人説閲讀,能開啟人類美好的心靈。書香瀰漫,可以使俗人變得高雅,可以使武夫顯現柔情。日月在書中穿梭而過,流下無數的夢幻與光影。我們在書構築的世界中,優遊俯仰,載欣載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們的血脈深處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紋理;在靈魂的遊歷中,閲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參與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閲讀是成長之根,生命之源,靈魂之寓—夢的建基甚至於生命意義的建基很多時候就維繫於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許多書”,書連貫着生命的精、氣、神、韻、趣、味。用我們小小的心來傳遞更多的書聲、書香、書魂,讓更多的人與書為友,體悟到書的豐富、澄澈、芬芳、歡樂和永恆。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有時坦然與淡泊不是為一種人生態度。面對各種困難和不易,抱有一種平靜的心態去解決問題,或許會更好。

在讀書中的過程中,看到人生百態,種種生活百味,一部書有他的獨特。看書教會了我們如何為人。《論語》中説道講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隻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蠻不講理、一無是處的話,那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前人的智慧是讓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今天,強調首先要學會培養興趣;與西方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謀而合,這是古人了不起的地方,再者因材施教和學思結合的方法也是極為有效和實用,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恰當的方法;輔之持之以恆的動力,方可行。再者講孝道,從古至今都佔有這不可動搖的地位。這部著作之中,提及“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等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

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以及講友,人存世上,什麼是最重要的?朋友。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還是朋友。這一點《論語》中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這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辦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開將三字經的時候他也説過,對國學經典進行迴歸,引起一陣狂熱。我們應當從簡單的開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極大地心血。其中他説過一句“我不知道文化有什麼用,但沒有文化什麼都沒用。”肯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國學在現在漸漸迴歸我們的視線,忙碌的人們再次重讀論語,雖然成書於古代,但是道理還是與我們的今天是相適應的,古人的智慧可貴,值得我們學習,領悟。今天我們生活的時代在激進,快速的節奏中前行,這不妨礙我們花費一些時間來尋求心裏的成長。重讀古老的文字,人是在變化但是本心善良,純良的品質依然。以古為鑑吧,看似簡單的經典教會我們很多,在一次一次的理解與領悟,慢慢品味。每個人有自己的視點,在我看來《論語》博大精深,幫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心理,至少我學會守住自己的底線,保有自己的心靈寧靜。多讀書是好習慣,更重要有所改變,學着做最好的自己。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讀《論語》,受益匪淺。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書心得11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得到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沒有好好看,一直擱在書架上,直到前一陣子我一時興起,隨手拿來翻了幾頁,我就被于丹深入淺出的解讀給吸引住了。所以,接下來我便一口氣將他讀完,不敢説讀完後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論語》是我們從國小就開始接觸的,在後來又陸陸續續學習一點,但是學得也不是很齊全,因為處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都難以靜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師卻做到了,她藉助自己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閲歷,又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圍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較全面的向我們詮釋了論語中那些簡單而又千古恆常的真理。

這些解讀可以説是為我們提供了經典的快餐,在這些易於消化的經典解讀中,于丹教授講解的仁愛之道也使我啟發很大:仁愛是做人根本。仁愛講求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寬則得眾,你對別人寬和,會換來世界給你的一個回饋。于丹在書中寫道: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的教學的態度。這讓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對一羣天真而頑皮得孩子,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當他們的表現令我失望時,我總是責怪他們,用強硬的語氣壓制他們,學生也許是口服心不服,也許對我是畏大於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強迫別人去幹。

那麼,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呢,希望老師怎樣和自己交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也符合當今提倡的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讓學生徜徉在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中,讓學生適應這種關係,喜愛這種關係,並將這種關係延伸到他的處世之道,這也不正是我們應該教授給我們孩子的嗎?

我們讀一本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雖説于丹這本書在網絡上有頗多爭議,但我還是想成為其追捧一族,畢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于丹的《論語》心得對我是一種引領,它使我更用心的去體驗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論語》讀書心得12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上快樂的生活了。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説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説半部《論語》可修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説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説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論語》讀書心得13

假期裏,我讀了許多《論語》故事。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説: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做老師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老師。

就説説我們班上吧。在這49人的集體裏,就有游泳猛將、繪畫能手、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鋼琴彈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飛快,還有的.閲讀能力超強……

我們就應該向身邊的這些同學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我們就像是萬綠叢中的小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豐富的養分,這樣才能茁壯成長。

高山,是一塊塊的小石頭堆積起來的。大海,是一點一滴的水珠匯聚起來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那麼,就要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論語》讀書心得14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裏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藴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衞靈公篇)”。按照孔子説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着、趕着跟他説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説,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着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於這方面,我們應該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衞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説:“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説,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裏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説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説的“仁”,我們今天説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曾經問過老師説:“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説:“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説:“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説,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説君子就一定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裏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應該對我特別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説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着。你怎麼樣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説,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隱私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説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一定好嗎?孔子説:“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讀書心得15

近年來,伴隨着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僅是國內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孔子作為世思想閃爍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着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禮貌的發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裏面記載着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下方我就着重説一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説:學了,然後按必須的時刻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以前這樣説過:“温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説,温習學過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體會和明白,這樣就能夠做老師了。但是此刻的.學生又有多少能夠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個性是此刻的80、90後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後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了,也是中國此刻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堅信中國人能夠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正因中國人傳統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愛熱鬧,喜愛一羣朋友聚在一齊玩、説説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愛吧。最後,“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後是期望得到別人明白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應對這樣的狀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説: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説,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説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明白就是作為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能夠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構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説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為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能夠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