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心理教育的心得體會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教育的心得體會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教育的心得體會三篇

心理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

通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瞭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現談談自己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可有私心講究誠信,要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平等相待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心理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2

【摘 要】國中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能達成思品課教學的內容,又能在瞭解學生思想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並借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及時解決問題。這些措施包括課堂討論,及時化解矛盾;模仿示範,學會正確模仿;活動體悟,激發心靈震撼;多元評價,全面認識自己。

關鍵詞:思品課;心理健康教育;心靈成長

隨着課改的深入,廣大教育者都認識到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課堂學習是學生一天的主要活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養。國中的思品課教學是一個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在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品德課義不容辭的任務。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思品課老師,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都很注重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方法,以此提高思品課的質量,達到對學生心靈的導航作用。

一、課堂討論,及時化解矛盾

課堂討論指的是教師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引發學生的矛盾心理,進而通過學生間的討論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念,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

講《珍愛生命》這一課時,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突然説“一死百了”,全班同學馬上鬨堂大笑。這是一個很小的插曲,甚至不會對我的課堂教學有多大的影響。但我清楚,這不是一件小事,它關乎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觀。我覺得我必須幫助這些正如花朵般綻放的孩子們。於是,我轉身用紅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死”字。學生看我寫了這麼一個字,一瞬間就靜了下來,靜得只剩彼此的呼吸聲。我説,請大家就“死”發表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三三兩兩聚攏着頭開始討論,很快就有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有的説死能夠讓人解脱,不再感到煩惱;有的説死的人沒事,留下親人會很痛苦;有的説死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是自私自利的想法。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用“死”來解決問題是愚蠢的、自私的,生命不息,就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節課沒有按時完成課堂內容,可是卻幫助學生們糾正了對“一死百了”的看法,學會珍愛生命。

二、榜樣示範,學會正確模仿

現代社會是一個偶像的時代,中學生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更敏感。可讓老師們感到頭痛的是,現代學生的偶像不再是我們所謂的偉人、英雄,而是流行歌手、個性明星;現代學生對偶像的模仿不再是學習其精神、毅力,而是模仿偶像的穿衣裝扮。由於模仿會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並逐步內化為心理品質,所以對於中學生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老師多花點心思。

我國曆來重視對偉人、英雄的榜樣學習,可在特定的生活、學習環境下,當今的學生對偉人、英雄都有一定的距離,並顯得陌生。上《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時,我用大量例子告訴學生要“做自信的中國人”。我呈現青年提琴製作大師鄭荃、著名生物家童第周等人,學生們茫然的眼神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他們並不瞭解這些人,也不瞭解做自信的中國人跟他自己有什麼關係。於是,我佈置了這樣一個作業:每個人都要找一個關於做自信中國人的例子,並思考做自信中國人的好處。第二天的課堂上,我擠出時間讓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看着學生們嘰嘰喳喳地分享自己的例子,並討論那看似並不成熟的觀點,我很是感動,因為他們開始了對自己人格、心靈的塑造之旅。

當然,如果只是講偉人、講英雄,學生並不買賬,因為他們的生活中還有另一種偶像,那就是鋪天蓋地的明星們。老師不能一棒子打死學生的偶像,不然他會倔強地跟你對着幹。我在給學生講偉人、英雄的同時,也會談到各種明星。比如國際章、春哥、周董等,學生對於這些明星很感興趣,我就趁熱打鐵讓學生找到這些明星身上關於“自信”的品質,並談談明星們的言行舉止對國家、民族的影響。這節課的知識點不多,但我根據書本知識、結合現實生活充分拓展,讓學生達到了思想上的昇華。

心理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3

“抓兩頭,促中間”的做法,忽視了對中間大多數學生。前面的抓了,後面的促了,而中間的大部分只靠自我發展了。他們應該由誰來管,怎樣來管,這是新形勢下,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課題。

作為一個有着幾千年教育史的泱泱大國,我國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作為這樣一個國度的教師,自古以來,在班級授課制中無不奉行着一個基本原則:抓兩頭,帶中間。這似乎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但隨着教育形勢的發展,結合當前素質教育對全體學生全面能力的要求,這一抓一帶之中似乎不再那麼妥當。

下面僅就我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所遇到的事例和一些做法,一點思考提供給大家參考。

擔當高一三班班主任不久,我發現班內有一名女學生,學習紀律勞動生活各方面都相當不錯,可是終日抑鬱寡歡,課上回答問題從沒有主動舉過手,但老師叫到她時,卻總能回答的比較叫人滿意;課下,她也不參與什麼活動,似乎與老師和同學都難以接近。我無意中發現,在她的一個筆記本的扉頁上寫着這樣一段話:我是草叢中的一顆頑石,旭日的光和熱與我無緣,那只是身旁小草的春天;我是華章中的一個標點,歡呼,我無功,咒罵,我無過。於是我馬上意識到,在她那平凡學生生涯中被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所壓抑着,如果能找出這個根源,與她的'學習成績和各方面的發展都將大有裨益。於是我主動創造機會與她接觸,在一次我和她的單獨談話中,她的訴説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是位性格內向,性情文靜的女孩子,成績中等偏上,平時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令她困惑的是:為什麼多年來,特別是升入高中以來,除了課堂提問以外,幾個班主任很少找自己談話,連隨意的詢問和關心都少得可憐,其它任課老師就更不必説了。為此,她感到自卑,鬱鬱寡歡,總覺得自己誰也不如,班中那些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注,他們各方面有一點點的進步都能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而自己呢,卻一直象不知名的小草,被老師們徹底遺忘,難道自己真的糟糕之極嗎?她很迷茫……

當時,我幫她分析了她和老師們的心態,使其意識到自己思想上的狹隘,明白了師生互動的重要性。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我與其他老師以及班幹部都注意多出現在她眼前,多與她交談,在不知不覺中去改變她那種心態。近日,聽説她主動找了各科教師交流進行了很長時間的交流,也發現她心中的堅冰已開始融化,歡樂開始洋溢在她的臉上。在一次班內活動中,我們來到室外,我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和她談起了天氣,她沒能意識到我的用意,很欣然地發出感歎: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年輕真好。我頓時長出了一口氣,知道她心中的鬱結終於根治了。

故事好象有了圓滿的結局,可作為班主任同樣又是任課教師的我卻很難徹底輕鬆起來。是啊,在一個班級中,表現突出和欠佳的學生只是少數,大部分學生都象那位女孩一樣默默無聞。而我們,卻只把目光投向了那少數人,表現突出的本身就很惹人注目,招人喜歡;表現欠佳的本身也要多花費些心思與精力,而那些很自覺,很懂事,很努力的大多數似乎根本不需要老師關心。於是,老師們便“合情合理”地將他們遺忘。難道他們自覺,懂事錯了嗎?難道因為他們並不突出,因為他們不調皮,不搗蛋,不惹麻煩,我們就可以不理不睬嗎?捫心自問,我啞然。我們強調師生互動,然而在講求師道尊嚴的老師面前,那些一向默默無聞的學生又有多少能做到“主動”呢?於是乎,師生近在咫尺卻又遠隔天涯,彼此演繹着一個又一個剪輯錯了的故事—……

“抓兩頭,帶中間”這一方法,正是忽視了對其中間大部分學生的反面效應,前面的抓了,後面的促了,而中間的大部分學生只好靠自己的自覺性來自我發展了,那麼,他們是應該由誰來管,怎樣來管,這也是新形勢下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的新課題,有待大家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來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身為人師,我最後想説:目光——請也投向那些被遺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