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2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1

xxxx年6月4號,我在實驗一小聽了“同科異構”三節語文課,講的都是《西門豹》一課,三位教師都有不同的風格,使我受益匪淺,體會深刻。

這節課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內容是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巧施妙計,和羣眾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個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讚揚了他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品質。教師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體會人物品質,使學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學的教育,理清課文思路,把握主要內容,李老師還側重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去概括文章的內容。

三位教師都抓住了課文的主要部分:調查情況、除害、開渠去講述。以對話表現人物機智,欲擒故縱,一語雙關,懲辦首犯的計劃,成竹在胸,表現了人物的機巧和智慧。以對話揭示矛盾鬥爭,他不直接戳穿壞人的騙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氣地話語,採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懲治了邪惡,教育了百姓。這節課三位教師都能把握教材,瞭解學生,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角色表演,既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教師駕馭教材遊刃有餘,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認真向這些優秀教師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再上新台階。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2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們的學期又過了一半。在這期間我們九年級年級進行了三次考試。第一次我們全年級136人,優秀10人,及格90人。第二次,我們從六中找的題目,優秀沒有一人,及格也只有60人。第三次即期中與外校聯考,優秀9人,及格103人。三次考試均不理想。

什麼原因讓我們的語文成績履履失敗?我不得其解,是我們備課不認真,還是我們在授課方面有所欠缺。備課我們年級組在一塊備,從去年開始我們年級組配合就比較黙切,針對每一個問題,常常在一塊商量討論,一份導學案出來後,我們在一塊掂量一下如何去上課,於老師曾經就説,你們三人是真正在研討。今年就更加規範起來,定時、定地點、定人員,我們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來辦。首先自備好預案,然後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定出統一標準導學案。有疑惑,不明的地方隨時請教教研組長及戴老師。他們也給我們提出很多寶貴意見。從三次的考試情況來看,我們各班的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差距都是不大的。我們集體備課了,方案也統一。但學生的成績總不理想,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勁,為什麼不出成績呢?為此我進行反省自己。該説的我也説了,該講的我也講了。但學生的接受如何呢?他們完全接受了嗎?我認為沒有。比如這三次試卷所考的基礎知識,古詩詞填空,有的很容易,可他們就是答不全對,我們平時也要求他們背誦了,把該記得東西給記住了,要求了,也佈置了,一問他們什麼都會,可真正考試時,嚴格規範起來,他們卻拿不到高分,因為不是這一點出現問題,就是那一點出現差錯,往往是眼高手低。古詩文的'名句默寫,要麼是有的字不會寫,要麼用別字。另外字的注音拿不準聲調,詞語中的錯別字看不出來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查的力度不到位,沒能達到日日清,課課清,月月清。

第二問題。語文閲讀理解我們老師引導不到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沒有打開,所學的東西比較死板,不能夠靈活運用,課本上的東西在老師的引導和點撥下,他們能夠學會,但是一旦變換模樣,他們就不知所措了。比如,一次考一篇現代文閲讀《青春的門檻》很多學生讀不懂,不明其意,所以導致這一大題,嚴重失分。文章的閲讀如果是考課本上的,學生還能得心應手,但會考又不考書本。如何培養學生閲讀習慣,怎樣引導學生學會閲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考試考課外閲讀,其實還是使用課本知識來解題,在平時的上課或評講試卷時教給學生閲讀技巧和方法。作文這一塊,學生所寫的內容太空,光有骨架,沒有實在內容,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景狀物,不具體,不生動,不感人,材料不鮮,角度不新,構思不妙,這也是每次作文分數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下一步在平時的作文指導中,先選取一些素材,或從網上下一些材料給學生,另外讓學生多讀多寫多積累寫作素材。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得想方設法調動同學們學習語文的激情,鼓吹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我想下一步,學生的語文成績可能會提高一點。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3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寫字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説就怎麼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説”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4

《剪枝的學問》聽課反思聽了鍾老師執教的《剪枝的學問》這課,感受頗深。這是一篇記敍文,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抓住作者的心理變化,鍾老師從複習導入,到引領“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的變化線索,由淺入深理解王大伯的話,從而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各環節銜接上的設計顯得很自然緊密,講課流暢。 在賞析課文過程中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同義詞的換詞,舉例子深化,想象性描寫,做表情動作,進行感情的體會,朗讀的訓練……都能做到紮實有效。朗讀形式也豐富多樣,充實了課堂朗讀的氛圍,提供了學生不斷鍛鍊的機會。教學中特別重視重點詞語的理解,能抓住細節進行細緻分析,訓練比較到位,有時候還通過老師的表現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奠定了理解課文的基礎,做法不錯。課堂教學中鍾老師始終保持親切微笑的教態,把握好作為教師本身引領的作用,即使學生表現不是很積極,孫老師依舊輕鬆以對,不急不愠,用幽默的語言激勵孩子們,整堂課始終體現了師導生主的互動交流理念。重語言訓練和朗讀,有思想的滲透和知識點的延伸。在訓練的點上,鍾老師能抓住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意的感悟,適當滲透了學習習慣的'薰陶,有一定思想教育的意義,道理的懂得與實際生活中環境問題巧妙的結合,促進了方法的遷移,達到了知識點的進一步延伸的要求,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中藴涵道理的深刻理解,對學生明白生活中藴涵的道理有很大幫助。

鍾老師的朗讀指導有層次,首先讓學生初讀,初步感受,然後讓學生談感受,最後讓學生帶着感受再讀課文,加深印象,這樣一步步走來,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5

前面説了聽《七顆鑽石》的感受,現在來談談陸婷上的《絕招》,《絕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的是幾個小夥伴之間發生的趣事。講的是小柱子和小夥伴比本領,第一次輸了,感到很羞愧,於是他暗自練習絕招。結果,在他的努力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大家對他的絕招讚不絕口。這篇課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細緻刻畫的小柱子這個人物形象鮮活欲出,躍然紙上。可以説,他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學生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強,不服輸。

聽完《絕招》一課,感覺陸婷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學環節緊湊,啟發學生思考

陸婷老師擅用一些問題,既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吊起學生的胃口。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得課堂一環連接一環,銜接緊湊。老師講課條理清晰,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在講每一個細節時,能夠一環扣一環,引人入勝,她先引導學生讀書時先想一想課文中講了幾個小夥伴,涉及了哪幾種絕招。接着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全班解決,如“小柱子為什麼要練絕招?他練了什麼絕招?為什麼小夥伴羨慕地豎起大拇指?”最終提煉出勤學苦練才能練出真本領的道理。

二、師生關係和諧,課堂氣氛輕鬆

注意轉換自己的角色,課堂上師生關係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轉變,教師注意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老師多了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陸婷老師語言非常親切,課堂氣氛輕鬆,活躍,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大大促進了課堂的雙向交流和師生互動。

三、深入鑽研文本,教學環節合理

略讀課文主要的教學方法是:重點內容精讀,次要內容略讀。因為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老師不必牢牢牽着學生走。根據本組課文內容和本課“閲讀提示”,我們應該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陸婷在教學時便把重難點放在小柱子是怎樣練習絕招的。這個環節,陸老師通過創設情境想象,讓學生體會任何本領都是要通過勤學苦練的,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學時老師引導學生想象,並讓學生説説當清晨天還沒亮時;當深夜大家都熟睡時;當同學們在快樂地做遊戲時;當小柱子遇到困難時,他分別是怎樣勤學苦練的?大家相互補充。我發現部分學生的想象力還是比較豐富的,同學之間相互補充,這對中下程度的學生是很有幫助的。通過這樣的想象豐富了課堂。

四、課題方式引路,有效滲透教學

本節課的主題是國小語文課詞語的有效積累與運用。在國小語文詞語教學的有效性這個課題的引領下,陸婷非常關注文中的'關鍵詞語。發揮這些詞語的功能。小柱子的絕招是做乘法口算。在體會小柱子的絕招的獨一無二的時候,她抓住“脱口而出”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口算是很不容易的。這樣讓學生一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小柱子的絕招的獨一無二。

聽了《絕招》一課,我感受到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上,感悟、體驗並經歷語文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即探究的過程,才能在得到語言知識的同時,生成捕捉知識、探索未知的智慧。一句教育名言説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

雖然這次聽的是師徒彙報課,上課的都是年輕的新老師,但他們身上的那種創新精神及散發出來的活力值得我們學習。還有新老師身上的那種認真的鑽勁,正如小柱子暗自練習絕招一樣,老師們為上好一堂課,背後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完全能夠想象得到。還是那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6

 課堂回顧

一、板書課題,質疑激趣

齊讀課題《畫楊桃》説説你想知道些什麼?生質穎(誰畫楊桃,怎麼畫的?畫得怎麼樣?)

 二、學生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課文哪些段落是寫畫楊桃的?

(3)你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讀課文,簡要作答,教師適時引導,理清了課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講畫楊桃,學生初步瞭解“我”畫楊桃的態度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三、析讀課文

1、課文重點寫什麼?

課文主要的並不是寫“我”如何畫楊桃,更多的部分是寫教師同學對“我”畫的楊桃的看法。

(1)同學們是怎麼的情況?(嘲笑)

(2)老師看了“我”的楊桃怎麼做的?(審視——讓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了教師的表情動作,引發思考:教師審視後明白了什麼?如果你是教師,你想怎麼做?

2、分角色朗讀課文

 課後思考

1、縱觀整堂課教者有一定的目標意識,採取了較為恰當的教學方法。

從課堂教學而言可看出教者課前認真地解讀了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順學而導,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標點、詞語)關注讀的訓練,有意識地進行了概括能力的培養,教者基本功紮實,教學中善於適時引導。

2、課文教學目標解析

《畫楊桃》一課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組課文是圍繞思想方法的'專題來組元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初步懂得要敢於相信自己,講究實際;明白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不是一節課就行的,但作為教師要有這樣的教學意識)。

3、教師要認真讀教材,分析教材、設計教法。

從表面而言,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我”如實地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楊桃,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老師藉此巧妙地對同學們進行了教育,讓同學明白了“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的道理。

如果我們通過教學僅僅只讓學生達到上述認識,那麼教學只能説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這我們若對文章加以分析,我們會發現一些問題:

①作為主人公的“我”,在畫楊桃之前其實已經發現楊桃不是平時所看到的那樣,可為什麼還要那樣畫呢?(——緣於父親的嚴格要求經常叮囑);

②文中教師的表情有哪些變化?為什麼先是嚴肅,後來卻又和顏悦色?(——緣於學生知錯能改);

③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楊桃後説話變得“吞吞吐吐”這是為什麼?(——標點的妙用,標點後面還有什麼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那麼“相似”,那相似之處是什麼?

……

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學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訓練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感悟的“切入點”,教者應予以關注。

學生學習文本就必須切實瞭解文本大意,這就需要學生認真地反覆地讀,但只是“讀通”、“讀順”,瞭解文章大意還遠遠的不夠,教者還得認真引導思考,也就是説要求教者設計好精當的牽一髮而動全文的問題。教學設計宜整體把握細處入手,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充分地與本文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讓學生思有所悟,學有所得。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7

《放飛蜻蜓》評課5月13日,聽了沈玉芬老師的《放飛蜻蜓》第二課時。

這一課敍述了陶行知先生髮現一羣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在課上,沈老師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沈老師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啟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沈老師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沈老師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説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説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沈老師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説關於蜻蜓的,有説關於陶行知的,有説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8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國小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語文聽課心得9

這篇略讀課文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寫出了泉水的深和綠及冒不完的水泡。抒發了對大自然景觀讚美之情,表達了對家鄉熱愛的感情。課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湧動的特點,以及“我”對家鄉泉水喜愛的順序寫的。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課文開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寫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就像一個大花環。泉水色綠且深,清可見底。第三自然段講從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陽光下呈現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講這就是自己家鄉的珍珠泉,表達了家鄉孩子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是抓住有特點的景物,描寫細膩生動,用詞優美。同時對家鄉的感情充溢其間,富於感染力。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讀自悟中,瞭解珍珠泉的美麗景色,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之情;二是瞭解敍述順序,積累課文優美語言。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周圍鑲嵌着不大整齊的石頭,石頭上長着一層黑裏透綠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準會滑倒。那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的蕨草,那悄悄地開放着的花朵,給珍珠泉編了個樸素的花環。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可惜沒有魚,是水太清太涼的緣故吧?

最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開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着;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紅的光,黃的光,綠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

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寫珍珠泉由靜態着筆,抓住了其“綠”“深”“清”“幽”的特點,接着以“最有趣的,當然是……”筆鋒一轉,由靜而動,“搖晃”“升”“綻開”“撲哧”等動詞把珍珠泉活潑、調皮的靈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陽光一照,其越加色彩斑斕,嫵媚動人。不知不覺,作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描摹,把我們帶入一個美的世界。閲讀中重點抓住“綠、深、清、幽”的特點,進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