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個人讀書心得14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4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個人讀書心得14篇

個人讀書心得 篇1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人生路途崎嶇坎坷,每個人活得都不容易,過得都不輕鬆,生活艱難,對誰都是一種沉重,一番艱辛,一份責任。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我們要學會堅強的活下去,如同《活着》的主人翁一樣歷盡世間磨難,嚐遍人間悲苦,依然樂觀積極的對待生活中不平等的事情,欣然堅定地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女兒也因為發高燒沒能及時醫治,從此變成了聾啞人,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書中以平淡的語調敍述着一個似乎微不足道又壯烈的故事,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富貴生活在那個紛亂而又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的動盪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衰,經歷了親人一個個陸續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作伴!他的.人生是悽慘的,但福貴依然平靜的生活着,或許正是因為這一次次離別使福貴,更使我們看清了活着的意義。

作者在書的後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其實活着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了,因為活着我們就擁有着世間最珍貴的東西一一生命。

《活着》這本書讓我懂得了生命的厚重與沉痛,帶給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生命是寶貴的,他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人生在世,孤獨是常態,困難是正常的,活着就是希望!

個人讀書心得 篇2

本書是由艾米·勞拉·多伯羅、勞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寫,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在幼兒園中題“課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閃閃的背景裏,《托幼班創造性課程》無疑給我們一種新的觀念震盪。這一課程以幼兒生理和心理髮展的理論為依據,充分關注了家庭、社區和托幼機構之間的關係,關注了保教人員、家長和社區成員的關係,以優質教育的思想,系統構建了托幼機構的創造性課程。

《托幼班創造性課程》是理想的,更是現實的。所謂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標。有些追求和目標基於對幼兒和幼兒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評估。與其他年齡段的課程一樣,設定幼兒發展的目標,是落實課程理想的主要步驟,也是保教人員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擬定各類工作計劃。本書所展示的計劃較為具體、直觀,又有示例,清晰明瞭,有操作性。《托幼班創造性課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將一般的幼兒發展目標落實到個性的幼兒身上,為設定個別化目標,真正思考“為孩子及其家庭定做課程”。這個過程,是以評估特定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前提的。該書詳細地説明了評估幼兒需要和行為並確定目標和行為的進程,示例生動、搞笑。尤其是對幼兒觀察和對觀察資料整理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大的借鑑好處。此外,該書提出給幼兒規劃一個能滿足他們需要且是傳遞正向信息的環境,主張“將幼兒的家長和文化帶入托幼機構”,這些觀點,一方面體現了教育機構環境的特點,另一方面體現了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發展為重的原則。該書還在保護幼兒的安全及給予幼兒行為明白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可操作的策略。

《托幼班創造性課程》是現實的'。當規劃。環境等轉化為幼兒和成人的行動時,幼兒的發展就成為可能。《托幼班創造性課程》詳細地説明了在一日生活中如何瞭解幼兒的需要,如何滿足幼兒的需要,如何明白幼兒具體的行為,如何調整幼兒特定的情緒。涉及幼兒的交往、睡眠、飲食、玩耍、製作、欣賞、模仿、扮演、閲讀、律動、郊遊等等日復一日的具體行為。涉及特定活動的準備,涉及幼兒在活動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涉及幼兒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心理現象,涉及幼兒在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困惑,涉及可能產生的同伴交往或成人的交往,當然,也必定涉及成人對幼兒行為的鼓勵、引導策略。該書在這些方面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也是具體生動的。

看完《托幼班創造性課程》,我深切感受到,一個優秀的幼兒教育課程方案,是紮根於幼兒生活的,是能真實反映幼兒的需要和潛力的,並且有強有力的理論指導,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我能夠在其系統的指導策略中感受到理論的力量,也能在這些策略中感受到作者們長期的實踐和思考。

個人讀書心得 篇3

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如何成為最好的教師?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説過: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十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

(1)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

(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 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説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説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該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着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着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着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老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髮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對於懷着做最好的自己心願的老師們,為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該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通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因此,只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説做最好的老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麼難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着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個人讀書心得 篇4

簡愛是一個孤兒,父母雙亡,她寄人籬下,舅母對她所謂的照顧只是為了去世的丈夫裏德先生的遺言,實際上她視簡愛為眼中釘。在這座房子中,簡愛忍受着各種歧視和虐待。舅母將她和自己的孩子分別對待,不公平的事情時常發生。終於有一天,簡愛被送到了一所“學校”----羅沃德孤兒院。

孤兒院中的規矩可以説是不近人情,苛刻的教育,惡劣的生活條件,還有冷漠的院長……唯一的知心朋友海倫患肺結核死去,生活對她有太多的打擊,但她在善良的譚波爾小姐的開導下走出了陰影,生活還得繼續。

海倫死後孤兒院改善了生活條件。在新的環境裏,簡愛接受了六年的教育,並在這所孤兒院中任教兩年。譚波爾小姐離開孤兒院後,簡愛也做好了離開的打算。她登廣告謀求一份家庭教師的職業,桑菲爾德莊園的女管家與她聯繫。在桑菲爾德,簡愛的學生是阿黛勒,莊園的主人羅切斯特是阿黛勒的監護人。

簡愛與羅切斯特雖是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卻被對方的智慧和人格深深吸引……羅切斯特向簡求婚。然而就在二人婚禮上,梅森先生卻指責羅切斯特----一個有婦之夫。簡逐漸瞭解到真相,還有住在三樓的羅切斯特夫人伯莎。出於道德,簡不願與繼續婚禮,她離開了桑菲爾德。

她流浪到了一個沼澤地,險些餓死,幸好聖約翰救了她。

這位仁兄其實是簡的表兄,簡的叔父死前給她留下一筆錢,她願意把錢平分。約翰多次向她求婚,但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宗教信仰。簡拒絕了他,決定回去尋找羅切斯特。

桑菲爾德成了灰燼。伯莎縱火後自殺,羅切斯特致殘。

簡和羅切斯特重逢,兩人終於放下一切,拋棄相貌、金錢、名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中的主人公簡愛貧窮,瘦小,相貌一般,她並不可愛,但她嚮往自由,渴望得到尊重,她對人生有獨到的見解。她有着仁慈善良的本性。雖然舅母對她曾經是過分的對待,在她將死之際,簡還是放下怨恨,選擇了寬恕。

她敢於求愛,有自己的愛情觀。聖約翰向她求婚,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事業,並不是真正的愛情。面對殘疾的羅切斯特,她強烈地訴説着自己的想法,“你以為我會留下來,成為一個在你眼裏可有可無的人嗎?你以為我是一架機器----一架冷漠無感情的機器嗎?你以為我能受得了別人把我僅有的一片面包從我口裏奪走,把僅有的一滴救命之水從我杯裏潑掉嗎?你以為,因為我貧窮、卑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錯了,我也有和你一樣的靈魂,和你一樣的一顆心!如果上帝曾給了我一點兒美麗豐富財產,我也會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不是通過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通過凡人的'血肉之軀跟你講話----而是用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對話,就如同我們離開了塵世,穿過墳墓,一同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我們彼此平等----就如同我們的本質一樣。”

作者借簡愛的口,説出了她想説的話。在當時,社會依然是歧視女性的,就連出版作品,作者都小心謹慎地選用了一個男性化的筆名,因為她以前吃過這樣的虧,甚至被侮辱,因為“寫作不是婦女應從事的職業”。

“我們彼此平等----就如同我們的本質一樣”不僅是簡愛的心聲,更是以作者為代表的女權維護者的心聲。在這部作品裏,幾乎所有女性都是平等的,包括伯莎。伯莎確實被羅切斯特所禁錮,但她是簡愛在作品中的另一個表現。簡愛是一個善良的人,但她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她也有慾望。伯莎和簡愛都是羅切斯特夫人,她們都深深地愛着羅切斯特。簡愛希望離開桑菲爾德,因為那裏是她和羅切斯特的地位標誌----她是僕,羅切斯特是主。伯莎燒了莊園,正合簡的心意。簡愛不美,伯莎把羅切斯特弄成殘疾,正好“平等”。只不過簡愛是正義、善良的化身,伯莎體現出來的更多是冷漠、殘酷。兩人一陰一陽,兩個極端,卻達成了一致的目標,最後伯莎自殺,將羅切斯特讓給簡愛,讓兩人順理成章地在一起,伯莎退場,簡愛也代替了她,成為羅切斯特夫人。這僅僅是巧合嗎?似乎有些過於完美吧?

這正是反映了作者對平等的追求和強烈的渴望,這也是當時社會的需要。可以説,伯莎就是簡愛,她就是簡愛的另一個人格,在故事中她推波助瀾,滿足簡愛的一切願望。在現實中女性不可能實現的,作者都在作品中實現了。

後人對於這部小説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當時的“男尊女卑”的社會,這的確是一個抨擊。我們也確實能從簡愛身上發掘出這樣的閃光點----不卑不亢,本性善良。她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尊嚴,也是我們今天仍然在追求的,並且今後還會繼續追求下去。

個人讀書心得 篇5

作者王曉春説,許多人教了很多年書,卻沒有找到當老師的感覺,他們要麼把自己看成“當官的”“管人的”。要麼把自己看成家長,要麼就是把自己當成技術工人和教書匠,雖然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需要的,但他們不應成為主旋律。作為青年教師的我貌似也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王曉春老師的思想讓我一度開始思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

一、不做“腦力勞動中的體力勞動者”

王曉春老師指出,多數的教師工作主要靠的是拼體力而不是動腦筋,這種工作方式對人的心靈是一種磨損,其體力則往往會透支。因為教師本來不應該主要靠體力來工作,教師並沒有體力勞動者的體力,這不是在發揮自己的強項,而是在拼命使用自己的弱項。

新一代的教師,應該身體健康,精神愉悦,生活豐富多彩,而不應是一副慘兮兮需要他人同情的模樣,總之我們從一開始就要避免成為“腦力勞動者中的體力勞動者”,但是要邁小步不要張揚。作者認為,一個優秀教師暈倒在講台前,無論上級怎麼表揚他,我們都不要學他,我們可以敬佩他的精神但不需要學他那樣的活法。

二、新型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多數教師提高業績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靠向外部爭取資源,尤其是爭奪學生的時間,比如搶佔體音美課,搶自習,多留家庭作業等。青年教師應側重向內部挖掘潛力,以少做無用功,提高效率,爭取業績。

教師甲以犧牲孩子的優點為代價提高分數,教師乙卻是主要靠發揚孩子優點的辦法提高孩子的分數,兩位老師都是現實主義者,都希望提高孩子的分數。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顯然教師乙的方法優於教師甲。這就告訴我們,完全可以在不放棄教育理想的前提下抓分數,我們也完全可以在抓分數的同時把考試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這樣應試教育的負面作用就會一點點被蠶食。

三、讀書要有“學漁”的心態

讀書主要不是看作者的結論和招數,而是揣摩作者的思路,看看人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怎樣展開思路的,怎樣驗證自己的想法的,怎樣質疑自己的想法的,學習人家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遇到問題一時不知道怎麼辦,你也知道通過什麼路子去尋找辦法。現在很多教師最致命的`弱點不是遇事沒有辦法,而是不知道怎麼想辦法,於是只好伸手向別人討招數。人家要是不給他“拿來就能用的辦法”,他就説人家理論脱離實際。要想當先生,先要當學生,如果一個人處於學生地位時,總是一副“買魚”的學習態度,它處於教師地位時一定是個“賣魚”的,找不到授人以漁的感覺。可見我們的學習模式決定着我們的教學理念。要改革我們的教學,先要改造我們的學習,學會讀書。

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們的建議貼近教育教學實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個人讀書心得 篇6

本學期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讓我明白了許多有着教育愛和愛中的教育的故事。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述了一羣充滿活力,進取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我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那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教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應對我們的教育,愛應當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明白,"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教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教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説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

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確定,然後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裏,我不再是個好教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我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到達,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理解了懲罰。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形容愛的定義,可是我明白,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温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裏溶解。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温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

個人讀書心得 篇7

作為一名工作三年的青年教師,雖然在進行教學工作之前參加了縣局主辦的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系統的學習了一些教學方面的知識,但通過這三年來的教學實踐感到崗前培訓學到的那些教育理論知識過於理論化缺乏可操作性,在教學活動中如同暗夜行路只能自己邊摸索邊實踐,感覺力氣花了不少,但教學效果並不太理想,因此我迫切需要得到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點以便我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的教學基本功,同時總結出一種適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逢此時,學校組織開展了一次讀書活動,我根據自己教學經驗和技能匱乏的狀況,選擇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國小語文》這本書。讀書中,我深深地感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使用是多麼重要。

多媒體教學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所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是能夠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一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它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與闡釋功能,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微觀與宏觀的限制,既可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形象具體地表達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經驗範圍,又可對學生闡釋深奧的理論知識,揭示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強化學生的邏輯訓練。總之,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既提供了具體的感性材料,又建構了抽象的理性環境。

在對具體而抽象的語言,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憑藉日新月異的電腦應用技術,以時空切換、大小切換、深淺切換、虛實切換等途徑與手段,能夠做到動靜結合,並以其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系統性的優勢,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理論的演繹和技能的訓練,效果顯著地促進學生認知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通過圖文並茂、聲畫結合的樣式與方式,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功能,調動學生的非智力機能參與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以較少的時間獲取了較大的效益。

總之,多媒體教學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多方面的。它突破了以往學習信息表現單一化的侷限,有機地將文字、數字、圖象、聲音、動畫等結合起來,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參與性與主觀能動性,既可展開羣體教學,還可進行個別教學,使到教學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現因材施教。

多媒體教學的上述功效,還可以打破傳統教學那種封閉的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我國教育具有重視基礎知識傳授、基本技能訓練的優良傳統,但也存在不重視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弊病。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近一個時期以來,形成了“考什麼就教什麼,教什麼就被什麼”的教學傾向,更使到上述弊病癒演愈烈,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多媒體教學恰恰是促使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教學方式與手段。

個人讀書心得 篇8

推開大自然的門,驚羨的是山水的美,推開大觀園的門,感歎的是人性的美。我已不知道自己閲讀《紅樓夢》多少回了,每讀一回,就更喜歡它一回。

花有四時,梅菊蓮桃,恰如大觀園的人,各有各的精彩。

薛寶釵,宛如春桃,在春風中嬌豔綻放。大觀園裏若沒有這棵春桃,是不完整的,有許多人唾棄你,説你善用心計,玲瓏八面,還硬生生地夾在寶玉和黛玉之間不肯退出。但我覺得那些人不懂你的美,更不懂你的心。春風拂過山崗,開滿嫵媚的桃花,香氣撲鼻,那不就是你的笑臉嗎?晚風瑟瑟地吹,偌大塵世只有桃花哀愁地吟唱,那不就是你內心的寫照嗎?長輩們口中的“金玉良緣”的確讓你心馳神往,但你漸漸明白,只有黛玉才是寶玉真正的伴侶。你不願意,你想吶喊,你想反抗,但你沒有,你選擇了默默承受。

史湘雲,宛如夏荷,在夏日中亭亭玉立。你無論什麼時候出現在大觀園內,都叫人心生歡喜,渴望靜靜聽你訴説一番。你清秀可愛,才華橫溢,你身世悽苦,但不怨天尤人,你心存美好,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你不就像那夏荷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嗎?烈日當空,其它花都遮蓋自己,而你卻越開越美麗,在夏日中傳出屬於你的幽香,你無意表現美,卻處處彰顯美。

劉姥姥,宛如秋菊,在寂寥的秋風中怒然盛放。你總在冷清的`時候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你身世不幸,不得已寄居在複雜的大觀園裏,但是你的到來卻改變了些大觀園冷清的狀況,你妙語連珠,幽默風趣,一句話足以讓人捧腹大笑。即使在大觀園裏,你依然保持着你的本性,你的恰到好處的風度,如那菊花一樣,縱使四周寂寞冷清,也要保持自己的本性,怒然盛放。

批閲十載,增刪五次,淚盡而逝,千古一夢,滿腹辛酸淚,幾紙荒唐言,博得幾許文人墨客之感歎,引得多少騷客雅士之心酸!《紅樓夢》是曹雪芹畢生的結晶:人生、社會、感情、政治、藝術無所不備,賦予了這本書獨特的意義,這就是《紅樓夢》哪怕歷經百年也被廣大讀者歡迎的原因。

《紅樓夢》是一部挖掘不盡的書,隨着時代的變遷,讀者的更換,定會產生新的內容,新的活力。

個人讀書心得 篇9

人的一生中,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説,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

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一、讀書開闊人的視野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

還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説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二、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説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説,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脱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倡導並支持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個人讀書心得 篇10

寧小燕的自殺,楊守豐的病故,接着在《愛心與教育》一文的手記五六中出現,帶給我的是不同的震撼。一個是看破世界,為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一個是珍惜生命,與什麼病症做鬥爭,卻爭不過惡劣的環境與病痛,不服地離去。這是為什麼?

風華正茂的高中生,是什麼使其對生命失去了眷戀,難道整個世界就沒有值得好留戀的嗎?其實正是太單純致使這樣的結果,因為沒有對社會的清楚認真,過於一向情願認為社會應當純為淨水,她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她已經被自己的理想社會所當浸透,所以看不服看不慣,於是她追隨的夢想而去了,稱之為解脱。

相比之下,生性要強,不甘心落後,總以積極心態的應對自己的磨難,最終仍是堅持學習,只因身體狀況與大學無緣,最終抱着遺憾而去。

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最總都是走向了不歸路。

對寧小燕來講,此時的教育是慘白無力的,或是説根本就針對寧小燕落到實處,班主任家長沒能關注到她的不一樣的言談表現,做為好朋友也沒能及時發現異樣行動。李老師的德育教育似乎也無能了,只能防患於未然。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是具體到生活中與人相處,更重要是要了解社會不是一個人兩個個能扭轉的,但可以漸漸去影響他人,這事急不得,是個長期的工程。其實寧也是這樣做的,用自己單純的行為,自己單純的個性,影響到周圍人。只是在她看來,她的力量太薄弱,看不服的事情太多;相比之下重病在身的楊守豐不但以自己早熟的心理解讀着身邊的不平事,同樣也能以豁達開朗的性格影響着周圍的人們。那怕是她已離世多年,同學,老師甚至於沒見面的筆友老師的牽掛,總以證明她走過的短短的`人生之路是值得的,留給人們的不僅是思考,更是一種精神,用她同學所講就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

楊守豐雖不是英雄,但帶給同學,老師的那種執着,令人感受到的平凡人格的偉大,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堅強。

希望能給其他學生以做人的啟迪,做人真的比做事更重要,一個人健康的心理永遠比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個人讀書心得 篇11

前幾天看完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書中的主角冉阿讓,終於變成了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這本書讓我感到非常震驚。

悲慘世界寫道,苦役犯冉阿讓被莫里哀神父救下,成了一個非常善良誠實的富翁,當上了市長。他當市長時,為了防止查馬迪受委屈,不惜上法庭承認自己是苦役犯冉阿讓,再次被關進監獄。然後冉阿讓逃走了,他收養了可憐的珂賽特來代替芳汀。後來,他和珂賽特不得不躲在尼姑庵裏,以躲避偵探沙威的追捕。珂賽特在尼姑庵裏上寄宿學校,他們經歷了種種磨難。最後,冉阿讓給了珂賽特60萬法郎。這是他以前賺的所有錢,但他只留了500法郎過日子。珂賽特結婚那天,冉阿讓告訴珂賽特的男朋友馬呂斯,他曾是一個囚犯。馬呂斯很吃驚,但不知所措。後來,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在戰場上救了他,冉阿讓的形象突然在馬呂斯心中變得崇高起來。於是馬呂斯帶着珂賽特去找冉阿讓住的地方,想帶他到自己家裏養老。但是這時冉阿讓的.生命結束了,他在馬呂斯和珂賽特面前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看完這本書,覺得冉阿讓真的很高尚。雖然他曾經是個罪犯,但他後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他的崇高。因為神父救了他,神父曾經對他説:“如果你從那個悲慘的地方出來,憎恨這個世界,那就太可憐了。如果你對別人還有慈善、愛與和平,那麼你比我們任何人都高貴。”是的,如果你總是想着自己的不幸,討厭這個世界,那麼你是無法挽回的。如果你受了委屈,不開心,但仍然有一顆愛與和平的心,幫助和温暖別人,你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你會比任何人都高貴。父親説得很好!

我們也必須成為像冉阿讓和牧師這樣的高尚的人。

個人讀書心得 篇1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時代,無論是苦還是樂,是哭還是笑,都會在自己的心靈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講述的就是他的少年時代的往事,讀來讓人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純真無邪的年代。

書中,魯迅先生懷念了自己生命遇到的人:世故而善良的保姆阿長、學識淵博、温文爾雅的師長藤野先生、命運坎坷的朋友範愛農、自私病態的衍太太等等。書中,他用文字記錄了自己生命中發生的事:一本小時候喜愛的畫圖本子,長大後卻覺得荒唐、虛偽——《二十四孝圖》;小時候急切去看迎神賽會時,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以至於最後熱鬧的場景完全忘卻——《五猖會》;一個充滿童趣的百草園和一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成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了尋求“另一類的人們”到南京求學,探求真理——《瑣記》;去日本上大學,卻發現醫學不是自己的理想,所以決定棄醫從文——《藤野先生》……

總之,讀完《朝花夕拾》,我能感受到雖然魯迅先生的童年和青年過的不是很好,但也時時刻刻有着美好的回憶。

我們的少年時代也像魯迅一樣的,無論好壞都會留給我們回憶,不再年青的我們,閒聊時就會憶起童年往事:夏日田間地頭的老冰棍、傍晚巷子裏懸掛的銀幕、麥場套麻雀、課間滾鐵環,一幕幕的場景懷念着那時候無憂無慮的日子。跟魯迅相比,他小時候的書本里只在第一頁有題着“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我們已經很幸福了,因為我們的`課本里有豐富多彩的插圖,如果偶爾能得到一本小人書,那觀看場面可就熱鬧的很啦。

在那個沒有網絡、物資貧乏的歲月裏,我們的童年同樣過得有聲有色,簡約而不簡單,單純而不乏味,那些曾經吃過的苦,何嘗不是一種富有。這也許就是魯迅先生給我們的教誨——珍惜現在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因為逝去的時光中藴含的都是滿當當的幸福。

個人讀書心得 篇13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着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着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説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悦耳”。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

1,系統思考

2,自我增進

3,改善心智模式

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靠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體會。

個人讀書心得 篇14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説,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説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説,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讓我們開闊視眼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説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幫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脱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教師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讓我們不斷從書中汲取力量,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做一個稱職的教師,為我們鍾愛的教育事業填光加彩。

書是知識的海洋,讀書對每個人來説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品德,提升一個人的思想,鑄造一個人的靈魂。通過讀書,讓我們學會了本領,掌握了技能,得以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資本,通過讀書,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情懷。堅持讀書是教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尤其是處在這樣一個學習社會化的時代,只有讀書,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進專業發展,超出“匠”的侷限。

讀書,能夠促進教師的精神生長。人,最可怕的是靈魂空虛和精神萎縮。由於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於一個人來説,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這種“更可悲”狀況的最可行的辦法唯有讀書。

書籍會使教師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讀書,才能消除“職業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師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書籍中,那些大師充滿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語,超脱的情懷,會使我們變得特別開闊、靈動、開放、樂觀、曠達。一個對書籍敬而遠之的人,不管他怎樣刻意包裝,總是難以瀟灑起來的,惟有經過書卷的浸潤,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發展自我。當我們獨處的時候,享受讀書的樂趣;當我們交往的時候享受讀書帶來的文雅和氣度;當我們創造教學生活和生命的時候享受讀書而獲得的魅力。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奇異的感覺:書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靈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個教育家的成長曆史,就是他的讀書的歷史。教師作為傳承文化的使者,必須伴隨着讀書而發展而超越自我。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讀書是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尖鋭而有力的挑戰。新課程不再像傳統課程那樣統一機械、墨守成規,很少變通,而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個別化教學決定了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綜合性的加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師生共同探討新知決定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作為課程具有的自主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個嫻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學設計者、決策者、支配者、智者、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和創造者。

不讀書,就不知道當今教育觀念變化之大,教育形勢發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學觀念落後到什麼地步,自己過去的教學是多麼可悲、可笑。只要一讀,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裏就會敞亮多了。

要讀教育改革的理論,讀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讀哲學,讀文學,讀歷史,讀科學??在與大師、優秀教師的對話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將讀與思,讀與教,讀與研等結合起來。

書讀多了,認識提高了,實踐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識淵博的教師,教育要培養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智慧的學生。

讓書的精髓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讓我們多讀書吧。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裏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經典,藴含着永遠。每天,每週,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為他人提供一個範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

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