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1

近日得知一大學女同學因病離我們而去,心痛不已,那麼年輕那麼開朗的人,就這樣倉促地走向生命的終點,沒想到大學畢業的離別便是永別,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斷斷續續用三天時間看完了這本《最好的告別》。

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在逐漸喪失的過程中,什麼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我們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我們如何追逐純美的境界?完美永遠無法抵達,生命必然走向涅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活着,正如作者的父親阿塔瑪拉姆·葛文德醫生,當他發現自己患有脊髓惡性腫瘤後,沒有像其他病人那樣進行常規治療,卻選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善終服務,並在家人的陪伴下成功當競選了扶輪社區總監,參加59個俱樂的會議及演講活動,還跑遍了面積近26000平方千米的地區,更是會見了多達3700個地區扶輪社會員,甚至是在死亡臨門時還參加了兒子的畢業典禮。

雖然最後他也經歷了一段時間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是,他選擇了坦然面對,選擇自己做生命的主,放棄了在生命最後由現代醫學器械帶來的無謂的掙扎和傷害。既然無法撼動時間和宿命,就讓生命積聚力量,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未來犧牲現在,這才是面對生命應有的態度。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2

很慶幸進入單位後認識了一些愛讀書的同事,阿圖醫生的最好的告別三部曲就曾出現在科室,當時也是因為有着諸多的理由沒有去拿來閲讀,前段時間也算是把它提上日程,當然還是Kindle版本。當然我是抱着一顆學習的心態過來讀的,他沒有散文詩篇的温情,給你的是讓你不得不去面對的殘酷,還有就是你對於臨終患者或者老人新的認識,有些書是被劇情吸引進去的,而讀阿圖的《最好的告別》感覺像是被阿圖推着看完的。

再説一下本書的名字,字面上“Being Mortal”即為“凡人有死”,該書的譯者曾經因為在中文中“死”是比較忌諱(我現在對於忌諱的理解就是把無知當成了信仰)的,而“身為凡人”又不能夠揭示本書的內容,最後的最後才有了《最好的告別》。

既然定位是學習,那就出發吧。

醫學工作者的任務是什麼?先彆着急往下看,閉上眼睛想一下:是保證患者的健康和生存嗎?對哇,這不也和我們的醫學生誓言一致嘛: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但是阿圖確認為我們的目標小了,應該擁有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助人幸福!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身體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緊要。無論什麼時候身患重病或者受傷,身體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你怎麼理解當前情況及其潛在後果?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你願意做哪些交易,不願意做哪些妥協?最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後面的這些助人幸福的問題呢?“無須同臨終老人或處於生命末期的患者相處太長時間,你就可以本能地意識到,醫學經常辜負其本應幫助的人們。我們把生命的餘日交給治療,結果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好處,讓這些治療攪亂了我們的頭腦、削弱了我們的身體;我們在各種機構,比如療養院和監護室,度過最後的時光,刻板的、無形的慣例使我們同生活中真正要緊的東西相隔絕。”想想身邊的患者吧。

如果我們現在已經有慢慢有了助患者幸福的意識,那我們應該以什麼姿態面對我們的患者呢?阿圖將目前的醫患關係歸結為三種類型:

No.1 最古老,也是最傳統的關係是“家長型”:我們是醫學權威,目的是確保病人接受我們認為對他最好的治療。我們有知識和經驗,負責作出關鍵的抉擇。如果有一粒紅色藥片和一粒藍色藥片,我們會告訴你: “吃紅色藥片,這對你好。”我們可能會給你講講藍色藥片,但是,我們也可能不講。我們告訴你我們認為你需要知道的東西。這是一種祭司型的、“醫 生最明白”的模式,雖然經常遭到譴責,但目前仍然是普遍的醫患交往模式,尤其對於易受傷害的病人——虛弱的、貧窮的、老年的,以及所有容易聽從指令的人。

NO.2 被稱為“資訊型”關係,同家長型關係正好相反:我們告訴患者事實和數據,其他一切隨患者來裁決。“這是紅色藥片的作用,這是藍色藥片的作用,”我們會説,“你想要哪一個?”這是一種零售型關係。醫生是技術專家,病人是消費者。醫生的工作是提供最新知識和技術,病人的任務是作出決定。越來越多的醫生成為這個樣子。

NO.3 第三種醫患關係可以稱為“解釋型”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醫生的角色是幫助病人確定他們想要什麼。解釋型醫生會詢問:“對你來説,什麼最重要?你有些什麼擔心?”瞭解到答案以後,他們會向你介紹紅色藥片和藍色藥片,並告訴你哪一種最能夠幫助你實現優先目標。

三種類型的醫患關係歸結後,我相信你的腦袋裏一定會把一些醫生對號入座,而你喜歡哪種方式的醫患關係你心裏也應該有了答案和理由,只是對於我們的患者而言,往往不能夠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還是很多時候被醫生牽着鼻子走,在目前我們緊張的醫患關係中,如果我們也慢慢試着嘗試後面的第二種當然最好是第三種的醫患關係,醫患矛盾會不會少一些呢?我倒是不希望聽到以患者太多、時間緊張、患者素質太低等理由而選擇家長式的醫患關係。

現在呢,作為醫學工作者的目標定下來,助患者幸福,然後在採取一種較為容易接受的醫患關係,剩下的事情應該就比較好處理了吧?其實真的不是。首先這是我們假想出來的劇設,首先我們需要的`就是克服自身的種種困難,同時,患者也應該有着與時俱進的思維,對於生命的終點也應該有着自己的認識,但是,往往都會事與願違。

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一個國家的醫療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國家極度貧困,因為得不到專業診斷和治療,大多數人在家中亡故。第二個階段,隨着國家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資源使得醫療得到更廣泛的提供,患病的時候,人們求助於衞生保健系統。在生命行將結束的時候,他們往往在醫院逝世,而不是在家中終了。第三個階段,國家的收入攀升到最高的水平,即便罹患疾病,人們也有能力關心生命質量,居家離世的比例又增加了。其實就算醫務人員有了助患者幸福的意識,往往也會受限於大環境,但是好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學工作者在我們國內開始嘗試關注患者的生命質量,而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生存時間而忽略了生存質量。我國大部分患者應該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故,第三階段應該是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體現在醫療衞生上面。

該書作者想要呼籲大家的,即為老年人抑或因為疾病即將走向人生終點的患者們,他們最後應該選擇什麼樣子的方式或者患者什麼樣子的心情離開這個世界,而我們又能夠幫助他們做些什麼,臨終關懷?可能概念還是太小了。

身體的衰退像藤蔓一樣悄悄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人會適應變化,直到某天某件事情發生了,才終於明白情況已經不同了。很多的高齡老人的心聲是,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在小説《每個人》(Everyman)中,作家菲利普·羅思(Philip Roth)説得更加苦澀:“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如果我們都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或許剩下的事情會好做很多。

作者還就這個問題進行過如此的闡述:醫學及其產生的照顧病人和老人的機構的問題,不在於他們對於使得生命有意義的事物有認識錯誤,而在於他們根本就沒有認識。醫學的重心很狹窄。醫學專業人士專注於修復健康,而不是心靈的滋養。然而,我們認定主要應該由他們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度過生命的衰退期,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悖論。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把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驗作為醫學問題對待。這是一項社會工程學實驗,把我們的命運交託給那些以技術威力見長,而不是重視和理解人類需求的人。

讓醫務人員和病人討論臨終願望。幾年之間, 在美國這已成為所有入住醫院、療養院或者輔助生活機構的病人的一項常規項目,他們同富有這類談話經驗的人坐下來,完成一項濃縮成4個關鍵問題的多項選擇表。在生命的這個時刻,他們要回答以下4個問題: ①如果你的心臟停搏,你希望做心臟復甦嗎? ;②你願意採取如插管和機械通氣這樣的積極治療嗎?;③你願意使用抗生素嗎? ;④如果不能自行進食,你願意採取鼻飼或者靜脈營養嗎?

簡單的觀點是,醫學的存在是為了抗擊死亡和疾病,這當然是醫學最基本的任務。死亡是我們的敵人,但是這個敵人擁有優勢力量,註定是最後的贏家。在一場無法獲勝的戰爭中,你不會想要一個戰鬥到全軍覆沒的將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既懂得怎樣攻取能夠贏得領土,也知道無法制勝時如何投降的人,一個明白如果全部所為就是苦戰到底則會造成最大損失的人。

在此書中,最讓我動容的,或許就是阿圖醫生與他父親之間的父子情。由此阿圖醫生受邀參加俄亥俄大學發表畢業致辭,從得知阿圖受邀的那一刻,其父親一直很興奮自己也要出席這次集會。阿圖醫生覺得很榮耀,而他自己也幻想着我父母在場的情形。很少有什麼事情像家鄉真正想要自己回去那樣更加令人欣喜。但是阿圖醫生最擔心的是其父親可能等不到那一刻的到來,他父親的癌症已經出現惡化。典禮將在學校的籃球場舉行,畢業生自帶摺疊椅,坐在地板上,學生家長則坐在看台上。阿圖及家人想出的辦法是,用高爾夫球車把父親帶到外面的斜坡上,然後把他轉移到輪椅上,然後將他安頓在球場邊上觀看。但是,到了那天,球車把他載到現場門口後,他執意要自己走,而不肯坐早已準備好的輪椅。 阿圖扶他站起來。他抓住阿圖的胳膊,開始邁步。半年以來,他行走的距離最多不超過客廳。但是那天,他慢慢地拽腳而行,走過了這個球場,然後又爬了20級水泥台階,來到家屬看台。僅僅是目睹這個過程阿圖就幾乎快受不了了,而我也已淚目!自己雖然沒能夠帶給父親類似的榮耀,但是也在一步一步向着更好的生活邁進,希望自己的父親也能夠理解我選擇的生活。

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尋思真正應該害怕什麼、可以希望什麼的勇氣。這種勇氣已經夠難了,我們有很多理由迴避它。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不知道這和羅曼羅蘭的那種英雄主義是否有相得益彰之處,而這些都是從患者角度而言,能夠真正看清生活真相的畢竟寥寥無幾,而拿出勇氣並採取行動的也寥若星辰。

最後説到善終,沒人能夠避開的話題,而也並非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善終並非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人生的終點,這需要親人朋友協同作戰,絕非老人或患者的一己之力,也絕非是醫務人員的一方努力,這時候映入眼簾的是諾基亞的開機動畫,攜起手來,一起努力完成幫助我們的至親朋友善終。

今天上藥物治療學的時候,陳老師又提起了之前院士們的一些觀點,其中一個便是要從過去“治療病人的腫瘤”轉變到“治療帶腫瘤的病人”上來,怎麼理解?是不是暫且不把腫瘤這個壞蛋放到我們的對立面,應該以患者為中心,這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助患者幸福嗎?幸福是關乎一個人希望活着的理由哇!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3

作者是一個美國醫生,印度後裔。寫的三本書依次是《醫生的修煉》《醫生的精進》和《最好的告別》,大約能窺見一位醫者的思考。這本主要講的就是臨終醫療和養老問題。

儘管醫學進步解決了很多健康問題,但是不可否認還有非常多的未解難題。過度醫療一方面是醫生這個職業的定位,總是盡一切努力延長生命;另一方面是患者對於醫學問題的不瞭解,以致於懷着過多的不切時機的期望,過度治療後不但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反而因為藥物併發症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

書中把醫患關係分為三類家長型、諮詢型和解釋型。家長型的醫生懶於溝通而自行決定治療方案;諮詢型更像銷售,擺出貨品、全憑患者自行選擇,似乎有些不負責任的意味。而解釋型是作者所推崇的醫患關係。

解釋型醫患關係首先需要醫者耐心而有技巧的溝通,從而發掘患者在生命的末端最為珍重的事務,有人希望活得更久哪怕經受治療之苦,有人不想承擔一點點手術的風險而選擇保守治療,有人更看重生活質量哪怕生命只剩下幾周……瞭解了患者的需求後,醫者在據此制定配套的治療方案,這個過程中醫者不像是技術人員,而更像是陪伴人員。書中作者提到的幾位解釋型醫生,也的確是非常温暖的人。

那些不想在醫院度過生命終點的患者,又如何應對年老體衰而造成的生活不便,是作者討論的另一個問題——養老。

除開子女護工的陪伴,很多老人是希望能夠自主的控制日常生活的,更何況鉅額的養老院花費和老人被虐待的報道是現實存在的。讀後感m書裏提到了非常偉大的兩個人,一個創造性地設立了公寓模式的療養院,讓老人們能夠擁有獨立自主空間的同時,能夠得到足夠的生活和醫療的照料;另一位更是排除重重阻攔地在療養院裏養了兩條狗,四隻貓和一百隻鳥,讓老人們能夠開心有希望地活着。刷完全書,我都無法想象是怎樣的人能夠有這樣善意和創造力。

人是慢慢變老的,一個個的身體零件開始逐漸出現故障,起初尚能修修補補不以為意,但總有一天機器會突然罷工,衰老不可抵抗。但除了生命的長度外,生活的質量和尊嚴或許更為重要。

如何優雅地跨過生命的終點?作者提出的似乎是一套不錯的解決方案,圖書館借的書,該還了,準備買一本偶爾翻翻。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4

衰老與死亡於每個人而言是不可避免會觸及之事。但對於它,我們可否瞭解過思考過?又或者,我們從來都習慣性的傾向於選擇迴避,而回避最終又會帶來什麼?《最好的告別》帶我們瞭解衰老與死亡的常識,思考生與死的話題!

通過作者清晰順暢的語言描述,我們會明白:生命的最後時刻,有時候挑戰得不償失。忍耐着那些無法憑希望使之消失的限制,患者與親人都在不忍中迴避着、幻想着,身心在疼痛中不安着……最終,未及告別卻終成永別,逝者在傷痛中長眠,生者在目睹至親忍受傷痛的折磨中耗盡了心力,那些還未及完全消散的傷痛情緒也終於在幻想灰飛煙滅之時隨着遺憾肆意在心中迷漫,甚至化作塵埃遺落於未來。那些日久難以平復之傷痛,或許只是因為對於最後的告別,我們從未去認真思考過,以至於在自然不可抗拒的衰老與死亡面前,我們只會深感自身的渺小,暫時還難以忍受那樣的傷痛與心的不安。

面對侷限,我們尚未強大到能理性去思考,思考如何善終,如何告別!我們尚不能像文中作者的父親那樣不帶幻想地看待它們、不假裝它們比實際情況要好――不粉飾太平。

細細想來,“不幻想、不粉飾太平”,何其不易!思之且行之,需要跨越的東西何其之多!這樣的跨越,何償不是來源於對生與死的深刻思考與認識。書中這句話説的好“思考死亡不是為了好死,而是為了活的更好”!

“活的更好”,為臨終者大限之前的善終,了無牽掛得以安息,為生者了無遺憾,未來身心安詳。就如作者在書中所描寫的那樣:“我們幸而能夠聽到他講述他的願望,聽到他跟我們説再見。通過有機會做這些事,他讓我們知道,他的心境安寧。這也讓我們心境安寧。撒完父親的骨灰後,我們又默默地在河面上隨波逐流漂了一陣子。當太陽蒸發了薄霧,我們的骨頭在陽光照耀下温暖起來。然後我們示意劃手可以走了,他撿起了船槳,我們向河岸駛去”

最好的告別,就是為這樣一份心安吧!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5

對於醫學工作者的任務究竟是什麼,我們一直都搞錯了。我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保證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實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我們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身體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緊要。無論什麼時候身患重病或者受傷,身體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你怎麼理解當前情況及其潛在後果?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你願意做哪些交易,不願意做哪些妥協?最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麼?

本文末,譯者詳細的概括了本文的內容,不在贅述。我主要講看完這本書對我的兩點啟示。

1.為什麼看這本書?一直想要了解奶奶的內心世界,以及對待奶奶衰老甚至死亡的恐懼,那不是一種每天都處於恐懼的狀態,而是在你吃飯時,看書時,跑步時等等不經意間的一個想法,而這個想法會擊敗你所有的堅強。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對待奶奶和自己的處理方式。感謝阿圖作者。

2.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新的視野去看待醫療對人的影響。以前理解的醫療就是要延長病人的生命,這也是我理解的醫療的終極目的,但卻忽視作為<人>才是醫療的目的。延長生命是好事,然而人之所以是人,不僅要追求活,而且更想要追求的是活着。文中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告訴我們,相反,為了延長生命滿身插滿管子去維持生命,不如採取姑息治療讓即將離去的人好好的度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其實説起來簡單,但到底什麼時候採取善終服務,這對於生人,醫生來説都是一個挑戰。你不知道這個決定對不對,適不適合。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6

在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説想要看看《最好的告別》,然後告訴自己好好活着。

在第一次讀完以後,改變了自己單純的這種想法;現在,第二次讀完這本書,覺得這本書,糾正了之前的問題、回覆了當下的問題、揭開了以後的問題。

終其一生,我們要承擔各種各樣的告別,不僅僅是詩人筆下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類生離的告別;還要承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死別。亦要承擔自己和自己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

我們大都喜歡“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我們排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面對總會感慨歲月如梭,自己一轉眼就長大的事實;卻總會忽略身邊漸漸變老的他們。當有一日,面對垂垂老矣的他們。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是選擇送他們去養老院,還是選擇讓他們在家中安度晚年?

這一話題,曾是演講的題目,曾是辯論的主題,很難説,哪一種是正確的選擇。對於此,因為老人地位的淪陷,因為子女的以愛為名,因為社會的壓力,因為太多的不確定性,會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局面。

正如董卿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終究有一別,就讓我們一起懷着倒計時的那種心態,珍惜在一起的日子。這是一個空缺,但更是圓滿。”

喜歡一句歌詞,我能想到最爛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喜歡一句詩句,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一定很可愛。而且,假如你老了十歲,我當然也同樣老了十歲,世界也老了十歲,上帝也老了十歲,一切都是一樣。

不曾忘記纏綿病榻的爺爺,有着奶奶的貼身照顧;不曾忘記爺爺在離世的時候,拉着奶奶的手,問奶奶:“我走了,你怎麼辦?”;

奶奶説那是爺爺今生最温柔的時候,奶奶説,我會好好活着,然後在未來的某一天,去找你。

我們期待,同年同月同日的離開;但我們總不可避免的面臨,一個先走的困局。如何做到與他或她的告別,也是一種心的考驗。

或許我們都曾想過,若有一日,面對疾病纏身的自己,我們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優雅的跨過生命的終點?

我們會選擇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還是選擇在親人的陪伴下,躺在自己熟悉的家裏,安靜離開呢?

不曾忘記,同學身受癌症折磨,日漸憔悴的模樣;…亦不曾忘記,自己在醫院的病牀上,拉着媽媽的手,和媽媽説:“我不想要來生,也不想要長壽,只希望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不要經歷病痛的折磨。”

曾想象,在未來的某一日,躺在鋪滿陽光的牀上,嘴角上揚,慢慢闔上眼睛。這是自己所想的最圓滿的告別。

對於生命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期待,對於結局,我們大都寫不下最好的圓滿。或許有一日我們會面臨全身插滿管子的離開,或許我們沒有痛苦的離開,無論哪一種的選擇,都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告別。我們只能在自己所控制的範圍,做到最好。

無論衰老、無論疾病,都是我們終將面臨的問題。此書,僅以讓我們瞭解,讓我們思考,也讓我們有例可借。

遵從內心的聲音,尊重親人的選擇,多一些傾聽,少一些“以愛為名”的綁架。

努力做到最好,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