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14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14篇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

我省明年即將全面推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本學期教研組多次組織學習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引發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由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進行學習而導致課堂教學進度放慢,但是,我認為表面上看上去進度慢了,教學任務似乎沒有很好地按時完成,但從學生的學習的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慢”還是有效果的。除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之外,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很好的愛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和增強。以前那種老師只顧講解,不管學生有沒有自己的體會和感悟,有沒有學習的興趣和進取心,教學進度雖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學的實際效果是可以想見的。

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確實不像由老師“滿堂灌”那麼好控制,因為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動態多變的。但畢竟課堂教學是應該有一個時間觀念和安排的。過去那種完 全由老師牽着學生走的教學方式在許多教師的頭腦裏還是比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當學生放開了思維,而又沒有很好地控制好時間,教學進度較為緩慢的時候,這種“積習”就不免抬起頭來。老師並不是不能“講”,關鍵是要講得精彩,講得恰是時候。那種以犧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代價的“講”是不合乎新課改精神的。

現在有很多教師還是經常採取老師先設計好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小組去討論這種方法。雖然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直奔教材的重難點而去,既解決了主要問題,又節省了許多時間。我認為老用這種方法用新課標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們常説: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如果長期都是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去展開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

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就得不到培養。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並有了心得體會之後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等學生自己先提出問題,如果有必要的話再進行討論以解決問題,然後老師再根據學生提問情況把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而教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再向學生提出。如果學生已經提到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重複了。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決老師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現在“語文新課標”十分強調學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在凡是進行語文課改的課堂教學學生熱烈討論的場面比比皆是。課堂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和合作研究的習慣。在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之後,課堂上每每閃現出富有精彩見地的思想火花。我以為,課堂上主要時間應該要留給學生自主閲讀思考,當學生有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再讓學生討論解決,老師也應是參與討論與解決問題成員之一。只有在學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後再進行的討論才是有效果的。而且,進行討論老師還要注意對時間和內容進行合理恰當的安排和調控。因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程標準》)再者,毫無邊際的課堂討論是沒有休止,也是很難有結果的。當然,通過大家的討論,能得出一個相對較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麼問題都要有個結果,存疑也可以,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以前那種課堂教學只唯老師(《教參》)的理解為上,不考慮學生自己的領會如何的做法的反動。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閲歷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學生,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見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確。更何況對於中國語言的理解見仁見智的情況是經常有的,就正如人們常説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所以,當學生的見解未必盡然甚至謬誤的時候,我們還是首先要保護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或老師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臨下)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説明他們見解不夠合理的理由。這樣做,是允許的也是必須的。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該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多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學生自己去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背多了語感就有了,書面語言的譴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規律也就逐漸熟悉和掌握了。寫出的文字就能像韓愈説的那樣“文從字順各識職”了。現在許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內,他們一談起自己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無不回想起當年孩提時代讀書背書的經歷來。總之,要使得學生像會説那樣會寫,就要讓他們多讀書,多背書,多寫作。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正道。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方式之一。”按照新課標精神,既要符合新課標課標精神,又要切實可行。下面我談談幾種具體的做法。

一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目的是為了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在閲讀和方面的能力。閲讀和寫作採取開卷的做法,試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遷移。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朗讀、背誦和口語表達、交際能力。

二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讓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情況(包括課內外聽説讀寫等方面)作一個基本評價,等第分“A、B、C、D”四級。互評是讓學生做“考官”,通過公佈條件、自報申請、考查通過等程序確定“考官”人選和資格。然後授予他們以職權,對學生的背誦、朗讀及口語表達等進行“考試”。內容採取臨時抽籤辦法確定。

三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語文過程的評價。對於學生的平時的課外閲讀、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情況,要記載下來,作為同學的學習情況的記錄。這些記錄在期末評價當中要在學生的成績報告單上由具體描述。

四結合:描述和成績相結合。以前學生學習的結果只是單一的考試成績,現在,我們要把學生平時的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和過程等情況作出描述,同考試成績一道,記入學生的學習情況檔案。

五結合:學校與家長相結合。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學習和表現應該是有所瞭解的。讓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是一個促進。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

新課標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去學習、研究、應用。通過這半期的學習和與教師們的交流,下面談一談我對語文新課標學習的一點體會與做法。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實質要求,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小組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教師的角色轉變開始,把自己定位為:引導者、平等的合作參與者。從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3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語文美育的作用,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系統中最基本的美學元素,也是中國人審美智慧的結品,學好字,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識字與寫字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習內容,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更是教學的重點,在識字與寫字的教學中藴含了不少美育的因素。

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材文本是例子,是引子,鑑賞思路需要遷移至課外閲讀文段。

教師的教學設計需要考慮學生的審美創造與鑑賞,引導學生去領悟、去評價優秀的東西,進而產生自己個性化創造。下面將以識字與寫字為例,結合教學經驗,闡述對新課標核心素養中“審美創造”的理解:

一、賞心悦目形體美

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常感慨:漢字好美啊,一筆一畫、一詞一句都有故事,處處體現着中國式的浪漫。在講授新字時常常會給學生講講“倉頡造字”的傳説,説説“象形文字的奧祕”。記得學到《日月水火》這一課時,我就先向孩子們講述了倉頡造字的故事,在激起學生的興趣之後開始識字教學。像“日”、“月”、“火”這幾個字,我就有意帶領學生,先看實物,再看從甲骨文到篆、隸、草、楷的演變,使學生在識記生字中,感受漢字的直觀、形象、簡潔,感受筆畫的輕重緩急、穿插避讓,結構的錯落有致、疏密得當。孩子們可以説出這是象形字、獨體結構,並説出“田字就像四四方方的一塊土地,水字的兩邊就像泛起依依波紋,禾苗的禾字就像一株小苗……”這就是孩子們對感覺的豐富,對審美的開始,識字教學本身就是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

二、抑揚頓挫節奏美

國小識字教學往往在語言環境中進行,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國小生愛讀古詩,古詩抑揚頓挫的節奏更讓學生回味無窮,愛不釋口。節奏既是詩的外形,也是詩的生命,沒有節奏也便沒有詩意可言。國小接觸的古詩的節奏較為簡單,每遇到一首古詩或小古文在識字之後,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分節奏。四言詩一般是二字一頓,即“— —/— —”,對學生來説較為容易,如必背古詩中的《與朱元思書》中的“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五言詩一般是二頓,即“— —/— — —”,如《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七言詩一般是三頓,“— — /— —/— — —”,如《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之後的教學中,在認識生字後,我配上適宜的音樂指導學生進行抑揚頓挫的朗讀,孩子們品味到了漢語節奏獨特的魅力,做詩人的知己,在古詩中領略了山峯的奇異,感受李白的思鄉之情及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更深刻地感受到中華語言的音韻美和節奏美。

三、 一筆一畫書寫美

識字與寫字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識字有助於漢字的正確規範地書寫,寫字是鞏固識字的手段,也是教師和學生語文素養的體現。一年級的孩子們有極強的向師性,所以我會故意在每週的教師書法展示時,抱着黑板到教室,在中午飯空時書寫。這時的孩子們好奇極了,爭先恐後得圍在講桌前,發出一些討論,“老師寫的真好看。”“老師的走之旁好漂亮!”“老師,你為什麼能寫出這麼好看的粉筆字啊?”這時我也會非常注重在學生面前的每一個漢字、每一個筆畫的書寫,口中時常説一些書寫要領,如左高右低、上大下小,也會帶領學生複習筆畫,這是長平衡,這是左尖橫,垂露豎和懸針豎的區別是這樣的,激發了學生對寫好字的嚮往。

在寫字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先仔細觀察,再進行範寫、生寫,最後運用多重評價。每個漢字都藴含一定的審美價值,只有通過仔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和體會其美之所在。通過觀察,學生可以掌握每個字的整體形態,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遇到漢字時的觀察逐漸有了順序,理解除了對稱的“林、從”等漢字之外,還有不對稱之美,如:葉字,孩子們會説“左右結構,左小右大,左小靠上,懸針豎支撐”,美在心中。哪怕是再簡單的一個獨體字,我也會讓學生觀察分析,和學習夥伴展開熱烈地討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欣賞,讓學生在細微處入手,從書寫漢字中領悟漢字造字的美。此外,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登峯評價中,書寫正確+1分,美觀+2分。還有學生的自評、互評、教師評等。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抓住漢字特點,學會恰當展現,真正反映出漢字的形式美,做美的傳播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漢字美的鑑賞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希望孩子們,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用寫字來表達自己的見聞,真正理解書法美學的意義。

四、個性發展創造美

漢字的美學價值也體現在漢字會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如“雨”字,孩子們説看到這個字,就能想到天空之下,雨一滴一滴不間斷得落下來,聽到滴滴答答的雨聲,能想到我們學過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告訴孩子,“霜、雪、霧、雷、露”也是跟雨有關的形聲字,雨是他們的形旁,大家可以在課下蒐集其他有關雨的字,説一説,記一記,學生的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本,理解了形聲字,豐富了識字量。

這種豐富的聯想就是進行審美的紐帶,除了積累自己的識字本之外,還可以把抽象的漢字化成一幅畫、一段詩、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在其中自由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尋美探幽。課上學了古詩《靜夜思》、《尋隱者不遇》、《贈汪倫》之後,我們班的孩子感受了文字的魅力,課下展開聯想,做成了詩配畫,裏面的人物活靈活現,畫中的文字工工整整,成為了我們班的特色作業之一。在學習了《小青蛙》《動物兒歌》之後,我讓孩子們以我的收穫為題,畫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自己奇妙的方式去學生字,讓漢字在腦海裏如動畫般流出來,如精靈般跳起來。一年級下冊的課外讀物《沒頭腦和不高興》《神筆馬良》,孩子們在讀的時候也記錄下了自己他們的感受,1000層的大樓高聳入雲、不肯倒下的老虎臉上寫滿了不高興……他們在讀文中學會了表達,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在與眾不同中透出新意。

五、妙用肢體展現美

教師在識字與寫字的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也有利於創設教學情境。在識字與寫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比如教“掰”字時,做兩手分開的動作:教“大”字時。教師把手分開,成一字狀等等。例如,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識字教學,學習“掰”時,教師用手把東西分開(動作演示);學習“扛”時,教師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動作演示);學習“捧”和“抱”時,用兩手把東西放在胸前為“捧”(動作演示),張開雙臂擁入懷中為“抱”(對比做動作)。在教師演示後,也讓學生到黑板前來進行表演,學生由此對於學習漢字的興趣逐漸濃厚。在田字格中書寫“掰”“抱”時,教師也都強調了書寫中所佔比例的大小,學生能在書寫中逐漸體會漢字結構產生的一種美感,從而也獲得對美的鑑賞能力。

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對漢字有一個親切的稱呼,叫做“字寶寶”,我們也常説,生字是同學們的好朋友,是他們一生相伴的夥伴。老師要做到“用教材教”,看課文有哪些字,寫了什麼事,體現了什麼樣的道理,藴含了什麼樣的精神,再創設與漢字有關的問題情境,帶領學生在識字寫字中體驗美、感知美,促成學生對審美對象的體驗、認知;走進豐富語言情境,鑑賞評價美;立足教材,引入生活情境,表現創造美。教學設計有意識融入這樣的思考,才能指引學生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在國小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漢字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讓學生在漢字的學習中學會理解漢字、感受漢字、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4

新課標學習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核心素養內涵中的“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大好江山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由衷對中華傳統文化從認同到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懷。

2、構建學習任務羣

在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建立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學習主題為引領的學習任務羣。因此教師要整合學段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教學資源等,並能針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開展跨學科學習,使學生在任務羣中不斷提升能力。

新課標給語文教師以引領,而語文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還需要繼續認真研讀思考,且思且進。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5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人研究。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閲讀教學的教學建議部分,又作了這樣説明:“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

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實施開放性教學,倡導個性化的閲讀思考,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6

今年四月份,國家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今天,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吳欣歆教授詳細專業的課標解讀,則真如一場及時雨,為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在迷茫困惑之際撥開雲霧見清明。

首先,吳教授通過對比20xx年版和20xx年版《課標》的目錄,讓我們清晰地看到“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兩大重要部分的增加,同時從五大方面向我們歸納了新課標的主要變化。

國小階段是少年兒童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則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構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課程目標。

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離不開一個關鍵詞——學習任務羣。這個詞聽起來十分新鮮,但又非常陌生。新課標以基礎型、發展型和拓展型三種類別分別設置了六個任務羣,這些任務羣之間並不是完全獨立、毫不相關的.,而是相互交叉、滲透的。這也在向我們一線教師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然發生的,學生可以以任意一種語言實踐活動為起點,開展單元學習。

吳教授還特別強調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這一部分,這也是20xx版未提到的內容,即我們一線教師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注重自身專業素養、教研水平的不斷提升,同時也要有問題意識、開發意識,吃透課改理念,及時更新教學方法,提升研修能力。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7

“學然後知不足”,通過這次國小語文新課標培訓,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深有體會,現總結如下:在語文教學中,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必須使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為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教師的情緒表現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其情緒良好,可以使全體學生心曠神怡,使課堂氣氛輕鬆愉快;而不良情緒卻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教學中學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師一進課堂,必須拋棄雜念,甩開煩惱,集中精力進入角色,在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產生情感的遷移,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其次,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想學。學生對某門學科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內容,以靈活運用教法為手段,以教更好地為學服務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可化靜為動。根據國小生好動的特點,教師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進行動態處理,變靜為動,讓學生畫一畫、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積極參與,主動獲知。

最後,注重學法傳授,讓學生會學。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是當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為此,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法指導一般有:注重學習過程,概括學法;教師典型示範,展示學法;舉一反三,遷移學法;緊扣教材特點,指點學法等。就教材和學生而言,學法的傳授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不同體裁內容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的要求和學習語文的方法體系,制定一個有系統、有層次、有重點的學法指導計劃,把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切不可機械、隨意、圖形式。如:學習同類課文和段落相似的課文可用遷移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學習方法,主動求知,讓學生自己會學。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擴大學生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拓寬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我努力實現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2、我還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備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難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經過一番閲讀分析,我總結出二年級教材主要是以識字為主,識字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於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識記生字詞。在教學語文時,我注意每組教材在內容上的聯繫,從整體上先把握教材內容,然後來設計教學方案。在閲讀教學中,首先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利用多種形式來讀,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我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採用了遊戲、唱歌、猜謎語等方式,引進課堂教學,還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4、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的課堂呈現狀態。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才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探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台,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係“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這個過程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的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説敢做。在佈置討論的時候我明確要求,設置一至兩個問題,讓每個學生知道這個主題,必須圍繞主題進行討論,讓他們有準備的時間。在實踐工作中,我不斷總結反思,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5、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不管是誰,只要會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給學生以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平等對話,老師參與學生的合作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説話,學會合作,增強自信。有時,那些發言不積極的.學生,並非他們的思維不活躍,只是他們不擅長口頭表達而已,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維,勇於發言,避免置身於課堂學習之外的“看客”出現。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還讓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和增強。

6、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我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閲讀範圍,也不僅限於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誌,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閲讀,蒐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教導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啟發他們的想像與創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細細體味,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本學期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改進了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順利地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今後還要取長補短,學習新的教學經驗,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為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而努力奮鬥。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8

今年假期中,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標教學,在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感觸很多,通過學習《國小語文新課標》,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讓我明白了教學方式的確立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有助於學生髮揮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以下我就圍繞自己學習略談幾點體會和感受:

(1)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將聽説能

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通過學習我深切體會了轉變學習方式與提高教學效率之間的關係。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課程。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們凡上課又特別是有人來聽的教研課,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當然,我們不是説用新的學習方式不好,我們必須明白,不管什麼學習方式都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服務的,都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因此,學習方式不在於一定要多麼新,而在於用得恰當,用得適度,用得有效果。現在的問題是,一些老師找不準合作探究的問題,把一些不該探究、不用探究、也無法探究的問題拋出來,讓學生圍成一堆,煞是熱鬧地討論一番,然後教師又抬出現成的結論,合作變得毫無意義。另一種情況是,教師對合作學習不進行明確的指導,學生既無合作學習的意識,更無合作學習的方法,合作就演變成給聽課者看的花架子了。再次,一些教師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忽視自主,偏重合作,學生沒經過對文本的充分自讀,沒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優美的語言文字進行深刻的理解、感悟、體驗、積累,一節課被大量的唱唱、跳跳、畫畫、演演、説説等活動佔據,忽視了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紮實訓練,徹底拋棄了我們原有的一些很好的學習語文的優秀傳統。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失去了很多最好、最直接的機會。

新課程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不應一味照搬新課程標準的建議,應好好領悟其內涵。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相信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會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9

我反覆認真地閲讀了《國小語文新課標》以後,感覺受益匪淺,收穫頗豐,同時也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自身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利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重視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身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三.重視學生自悟探究。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

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三環節生本”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重視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但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身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身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但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推動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不錯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加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不錯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明確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重視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利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0

今天XXX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XXX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進步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常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按照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進步,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研究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立、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研究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材,理解和把握材,用好材,要重視教學深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修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研究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輕忽學生的主體地位,輕忽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常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進步學生的團體語文素養,注重進步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研究方法,拓寬研究和應用的範疇,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研究和探究式研究,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動身,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動地選擇和應用教科書的各種設想,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發起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研究資源和課外研究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厚實言語積累,掌握研究方法,進步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研究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勉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加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團體進步,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漸漸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研究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1

20xx年8月26日我學習了河南省教育廳組織的暑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線上培訓會。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教學課堂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淺淺的説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羣,其中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第二層設“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羣,第三層設“整本書閲讀”“跨學科學習”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羣。而“整本書閲讀”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就屬於第三層。

《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整本書閲讀被鄭重地寫進了課程標準之中。1941年,葉聖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閲讀整本書:“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可見整本書閲讀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需要閲讀整本書”,學生浸潤在整本書中,而不是單篇文章,把整本書作為教學內容,積累整本書閲讀的經驗,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培養每一個讀者精神世界的“景深”。統編教材將整本書閲讀變得更為系統,它重視的不再是以前一味的強調“讀書吧”“你讀了沒”這樣的結果,而是給予學生系統的、螺旋上升的、層層遞進的讀書的方法,學會有目的地閲讀,學會批註,學會提問,學會預測等等,無一不是對孩子能力的提升,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來轉變。在“快樂讀書吧”中,推薦書目,提醒學生堅持讀整本書。指導學生讀整本書,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並且要“堅持到底”,課前導讀課、課中研討課、課後延伸課,以一整本書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幫助孩子去讀更多的'整本書,這對於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必將是最大的幫助!

整本書閲讀首先是“讀”,教師無法替代學生的閲讀體驗。整本書閲讀關鍵在於“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例如一年級語文上冊就可以用以下的教學策略指導:熱愛閲讀,不是靠一堂課去完成,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教師要營造班級讀書氛圍,可以和學生一起建設圖書角、舉行故事會等,發現典型,樹立榜樣(閲讀之星評選)。

那麼整本書閲讀讀什麼書呢?這裏所説的“整本書”,也並非完全要按照老師推薦的書目,可以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只要能夠激發學生愛上讀書,提倡學生可以自由閲讀。其中主要指教科書所涉及的和課程標準“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推薦閲讀的書。而教科書所涉及許多單篇文章都來自整本書。那麼,將單篇置於整本書中就應該成為閲讀教學的常態,即由單篇而讀整本。這樣在整本書與單篇之間“穿梭”,既能引發學生閲讀整本書的興趣,又能提升單篇閲讀的品質,一舉多得。比如在精讀課文的“閲讀鏈接”中,《祖父的園子》鏈接了《呼蘭河傳》的結尾、《草船借箭》鏈接了《三國演義》的原文(段落)等。

還有之前我們五年級學生閲讀古典四大名著,就命制客觀題(如判斷題、選擇題)考查“有沒有讀過”,如把書中的人物、情節、重要事件發生地、典型風俗名物等,與相應的書名聯繫起來;也可以命制主觀題考查“有沒有讀懂”“有沒有想法”,如“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你最喜歡誰?説明理由”“有讀者認為賈寶玉只喜歡玩鬧不喜歡讀書。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舉書中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觀點”。

在國小階段,整本書閲讀如果過於模式化,要求過多,反而適得其反,弊大於利。鼓勵學生讀整本書,打造“書香班級”,利用一切碎片化時間充分閲讀,只有增大閲讀量,語文素養才會得到提升。

很多教師都會要求學生讀整本書時,可以邊讀邊做批註,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悟,也可以圈畫出優美詞句,讀《西遊記》時可以給妖怪分分類,畫一張《紅樓夢》家族圖譜,為尼爾斯製作一張人物歷險記等等,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理清人物關係,在不知不覺中將文本內容消化了,引導學生高質量完成整本書的閲讀。

讀整本書,教師要“教”,更要“不教”。“不教”,也就是自己讀與學生一起讀,與學生讀同一本,與學生分享讀書的方法、樂趣和收穫,這樣“不教”勝於“教”。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2

我靜下心來,又一次認真的閲讀了新課程標準,感受頗深。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3

一、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在課程的定位上比較明確説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由“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説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説,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三、修訂體現“減負增量”

一是適當減負。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xx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但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明確寫上一至三年級“在國小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二是增加學生閲讀量。強調閲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閲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閲讀量,提高閲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閲讀格外重視。閲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閲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尤其關注的。這一點我覺得很能好,因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只有多讀,理解和寫作能力才能提高,語文的素養才好,這也是我們學校這幾年一直倡導,併為之努力着。

今天在學習新課標時,發現了這幾天我在中星國小跟着陸校長學的“學習型課堂教學”,跟新課標的要求相符,例如第一學段(1~2年級)就要求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有表達的自信心。要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二學段(3~4年級)的閲讀方面就要求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口語交際中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

第三學段(5~6年級)就要求學生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舊的課標在第8條,現在調整到第2條,説明其重要性。同時要求學生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也作了調整。還要求學生擴展閲讀面。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佩服陸校長的前瞻性,早在幾年前已經為培養學生的終身能力而努力着,我相信,我們的學員在她的指導下,將會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為學生的明天而奮鬥!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4

這周聽了吳欣歆老師關於新課標的講座,受益匪淺。作為新教師,經過了這次講座不僅明確了教學的側重點,而且為自己的教學指明瞭方向。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運用到生活中。新課標強調,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生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