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大學》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3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心得體會

《大學》心得體會1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已經進入大二了,大學生活已經過半。我不由不回想起自己的大學生活,作為一個數控專業的大學生,我將如何學習與生活,我究竟能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能否在未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知道我所學專業畢業時應具備的素質。數控技術專業培養與社會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掌握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操作能力,有健康體魄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實用型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掌握機械工程和電工與電子學的基本知識;掌握機械製造工藝、工裝、機牀及刀具等基本知識;掌握機械製造過程中電氣、液壓、數字控制的基本知識;掌握1~2種主要機械加工設備及普通數控機牀的操作;具有實施機械製造工藝及設計一般工藝裝備的能力;具有實施機械製造工藝及設計一般工藝裝備的能力;具有常用機械加工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和改裝的基本能力以及機械加工質量分析的能力;具有某類機械製造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具有計算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機操作及使用本專業CAD/CAM應用軟件的能力;具有車間生產和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記得張雨生唱過《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歌中這樣寫道:“因為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説,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對自己的承諾,對愛的執著,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跟着希望在動。”我們都知道未來不是夢,她掌握我們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想想自己走過的歲月,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們都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的,在上大學以前一直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下學習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做。自己沒有好好想過將來要幹什麼,就連自己為什麼要上大學,為什麼要選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都不知道。可是上了大學之後,就沒人再來監督你了,學習的自覺性都靠自己。這個時候自己以前的惰性就暴露出來了。想想自己進入大學以來都幹了什麼,感覺什麼都沒做。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行千里,先立其志,否則,漫無目的`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豈不延誤時機,浪費年華。真的好後悔自己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沒給自己的大學生活一個完整的計劃。不過我知道,世上沒有後悔的藥可吃。我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我一定要向前看。

在生活中,我時時刻刻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身。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信條,並切實地遵行它:待人熱情誠懇,講求誠信;日常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於助人;與同學發生矛盾、誤會時,能最先從自身身上找原由,並主動與對方實行溝通。回顧四年,我很高興在同學有難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們,相對的,在我有難處的時候同學也無私地向我伸出了援手;尊師重道,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與許多老師成為了良師益友;時常自我反省,寬容他人,使我多了許多的朋友。

水無點滴量的積累,難成大江河。人無點滴量的積累,難成大氣候。沒有兢兢業業的辛苦付出,哪裏來甘甜歡暢的成功的喜悦?沒有勤勤懇懇的刻苦鑽研,哪裏來震撼人心的累累碩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穫。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從小事做起,任勞任怨,不斷努力,才能換來最後的笑容。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

《大學》心得體會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大學》的三綱,意思是説“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這句話讓我明白,小時候學習的知識和技藝比較簡單和純粹,算到當今時代,也頂多算到大學畢業,學習的終究是能夠存活於世的最基本的本領。進入社會後,要學習的則是大學之道,窮理正心,修己治人,説到這裏,我才明白,工作之後,我的努力早已偏離了方向,而是在捨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別墅、豪車、奢侈品,對自己來説也不過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蟲;在別人看來,也只不過稱你一聲“奢侈的有錢人”而已,對他們毫無意義。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説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這是《大學》的八目,總結起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照這八條人生進修的階梯,我發現,畢業後,我不僅沒有繼續要求自我進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就連小時候那最簡單,最純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糾結、憤懣則是必然要出現的.心理狀態。

《禮記·大學》,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瞭解自己,審視自己的心門,我經過自我反省,認為自己選錯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內心充實,讓父母開心,讓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心,讓全天下的百姓開心,而不是過分關注於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反思後,我決定做一個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進修旅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它的意義簡釋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為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為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

他們的關係是:

《大學》説:“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

在生活和教學中,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學生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

在工作中,齊家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學生。

《大學》心得體會3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之間大一的體育課已經完課,結束了體育考試我們的大學體育就就徹底結束了。通過一個學期的體育學習我的身體素質有了很大改善,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太極拳。在中國功夫中,太極拳是一種老少咸宜的運動,太極運用了五運六氣、經絡論和陰陽五行的原理,打拳時要求體現消息兼修,形體動而頭腦靜,動中有靜,使大腦皮層得到抑制性的保護。要做到以意領氣、意氣相隨。根據十二正經奇經進脈之走向,隨動作的陰陽虛實,起落翻轉,左右運行,上下貫通,升降開合,陰昇陽降,陰收陽發,開源導疏,以動引氣,以氣推動肢體,意到而氣力隨之。要求呼吸與動作緊密配合,即以氣支配動作,由快而慢、深、細、勻、長,逐漸使肺活量加大,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整體防病強身之實效,扶正往邪之目的。只要長期堅持練習一定能起到強身健腦、祛病防病、修身養心的功效。練習時,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保持自然呼吸,使呼吸保持從容不迫,舒適自然,順序漸進,吸起呼落,吸氣時收腹提肛,呼氣時小腹自然放鬆隆起。打拳時全身肌肉要放鬆,要含胸拔背,不能挺胸,要沉肩墜肘,骨骼肌放鬆,正脊鬆腰,提肛虛步,虛實分清、重心穩地,氣沉丹田。打太極拳以柔克剛,用意不用力。總之太極拳博大精深,學無止境,我們剛學不久,只能看其項背,只有儘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打拳結合起來,一面琢磨,一面學習。但即使這樣我也收穫了許多東西。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學習太極拳,將其發揚光大。

學習太極拳也有許多好通過太極拳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力量、柔韌、協調、靈敏等方面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質,意志堅強,積極進取,勇敢頑強,虛禮讓等品格,同時還能學會一些防身自衞的本領,規範自己的言行,促進我們的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目標達不到時,特別是肥胖者,練習騰空飛腳動作飛不起來時就容易產生失敗的精神壓力,也就是挫折感,而有挫折感的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會出現攻擊、不安、逃避和推諉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在太極拳的習練過程中採用一些鬆弛的方式,使那些受挫學生的心理得到放鬆,壓抑情緒得以徹底發泄,這樣學生的心理異常會慢慢恢復。在掌握了太極拳練習的技巧後,學生臉上的笑容增多了,與之相伴的是愉快、振奮的幸福感。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説,老年人鍛鍊10到30分鐘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症狀也會大大地減輕。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也有着好的的'影響: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説,它包括各組肌肉、磁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迴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迴流。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通過以上論述,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太極拳對人體身心健康的良性改善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對人有着很大的好處。太極拳不只是武術,還是健身術、養生術、健心術,尤其在醫學上作為一種醫療康復手段很起作用。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並不能説練拳就治百病,甚至長生不老,而是對某些疾病有治療作用,並有調節心理的作用。生命在於運動,只有持之以恆的體育鍛煉,才能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要讓體育的精神和學風深入人心,真正的做到“終身受益”。只有這樣我們才愧於國家、大家及以後的小家,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俯仰於家國天下的懷抱裏大展宏圖。

《大學》心得體會4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除了做人,《大學》中最具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説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説:“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説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麼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

展。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於國外。這是為什麼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於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處處充滿誘惑,刺激,和“殺戮”。而在這個環境中要做到獨善其身的卻很難,人和人之間的間隔和牴觸不信任越來越多,在外面幾乎每個人都是帶着面具在生活,偽裝、自我保護、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沒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會因素,但是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但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我的處世態度,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不管慮的是什麼,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我們做不到聖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

修身治國平天下,此乃中國傳統。以小見大,自身品德都修養不好何以治國,治國太遠,切説説齊家。每個身邊都可能出現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況,有人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我看來婚姻是愛情的昇華和考驗,愛情在最後終將昇華成親情,不離不棄,不會變質。自古就有相近如賓,舉案齊眉的夫妻的關係。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更看的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

《大學》心得體會5

帶着曾經無限的憧憬與幻想,進入了夢開始的地方。開始了人生的另外的一個旅途。現在的我們不在年少輕狂,現在的我們已經放飛希望,現在的我們已經開始乘風破浪。

大學沒有高中時想象的自由,有的還是知識和技能,因為我們出去以後步入的將是社會,必須用能力去征服,才能把它踩在腳底下。

進入大學後,常常會有失落感,總覺得:“哦,學就是這個樣子。是再好的學校,身在其中也感覺不出他的好來。”這是很正常的,大學説白了就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學校哪怕再不堪,其實也不影響真正懂得學習的'人。

進入大學後,有了自己支配的時間,日子一下變得無拘束,人容易變得懶散,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剛進大學的同學來説要把自己的目標定下來,沒有目標的日子是盲目的。三年後的路你決定怎麼樣走?其實無外乎兩條:就業或升本!而無論選擇哪一種,你都得逐步的積攢自己的資本,一邊在將來的職業競爭中擊敗對手。

進入大學,就是一個新的環境,你的所有過去對於他們來説都是一張白紙。這是最好的重朔自己形象的機會。自己以前的缺點,以全新的形象出現。

永遠不要嘲笑老師物質或單調,因為有一天當你用瞌睡來嘲弄老師實際上很愚蠢時,你在社會上已近碰了很多次釘子了。珍惜身邊的每個朋友和同學。他們將是你以後生活不可缺少的財富。

記得常去圖書館,哪怕是隨意翻翻。都會有收穫的,否這你就等於浪費了一大筆財富。記得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的鍛鍊自己的口語,為自己以後的就要打好基礎。

尊嚴是很重要的,但在大學裏,要懂得用這個空間來鍛鍊自己的,要讓自己有足夠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會是一個最喜歡打碎人尊嚴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沒然會真正的保留它!面對不公平的東西,你不要抱怨,對你的不公平可能恰恰是對別人的公平。所以不如努力地去奮鬥,爭取最適合自己的公平。

相信一句話:沒有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沒有,只要自己敢去做!

《大學》心得體會6

近日無事,便拿起閒置已久的《大學》細細品讀。品讀中,被其中儒家先賢的大智慧所折服,產生寫讀後感的衝動。奈何個人水平有限,在此便與諸君討論其中皮毛。

書中,我最喜歡這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在這段話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賢與聖人,必先治國。國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國又必須齊家,齊家在於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禮而友善,從而社會人人皆仁。齊家在於以小見大,以家印國,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國?齊家又在於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見性,格物致知,養成一腔浩然正氣,此謂養性!

宋有大儒張載,修一身仁義之軀,養一身浩然正氣。以此發下大宏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國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時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如何齊家是未來我們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對於有意官場的'大學生來説該如何治國又是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自問,屆時該如何齊家?又該如何治國?回首過去,我們是否修身?又是否養性?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當代青年,我認為,我們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義禮智信,養的一身浩然正氣,做事問心無愧又胸懷壯志並且心繫國家的人。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等生來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壯志凌雲,何苦今生無悔!

《大學》心得體會7

時間飛逝,轉眼間來到公司已經一個多月了,恍惚間也會想起來到公司面試的青澀,初初來到公司的懵懂無知,還有漸漸上手的工作。只是一個月我體會到了與在學校讀書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一次的實習使我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學校學的理論知識並沒有用武之地。雖然在學校的時候也有過實操,但是這和在公司上班又是不同的,學校更多的是老師發題目,進行講解,實訓項目就算沒有100%的完成度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單位是不行的。這對我來説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在學校時的實操並不十分嚴謹,甚至是因為多人合作偷懶的機會多從而使我不會去深究其中的原理以及大局到底該如何佈置。導致我學到的東西並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依賴他人去解決問題。

在這一次的實習中我懂得了什麼時刻都是要靠自己,短暫的依靠別人最終得不到好的機會,更多的是成就了別人,而不是自己。

在這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更多的在工作中、學習中有更多的經驗。這一次的實習是一個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階段,將學校的理論知識變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專業能力。而我有許多心得體會:一是自主學習。雖然上了大學也是要自主學習,但是卻有上課的時候,有老師時常可以去問,還有作業、考試來檢查學習成果。

但是在工作中不懂的問題只能暫時積在心裏,等到同事或者師傅有空閒、休息的時間,才能去問,如果我們都不求甚解的話,按部就班的做事,是學不到什麼有用的知識的。二是為人處世。在作為一名學生的時候,周圍的.人只有老師、同學、家長,人際關係較為簡單。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太過於斟酌要如何才能使自己説話方式不會得罪人,或者説一些行為上惹人的厭惡感,實在不行可以疏遠,可以直白的表達自己的喜惡。但是在工作上,面對的上司、同事以及客户。雖然周圍的人身份沒有變的複雜,但要考慮的東西卻更多了,不能光顧着自己。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對自己未來工作的擔憂,是我更加感到壓力,在為人處世方面更多的問詢家長。

通過這剛剛開始的一個月的實習,我也更加深刻的瞭解我自己。而不是充滿的濾鏡看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在接下來的實習生活中,我會將心態轉變好,認真工作,對自己做更高的要求。

《大學》心得體會8

假期,我抽空拜讀了高爾基的《我的大學》。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蘇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説,作者透過對自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述,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好處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小説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

作品敍述了少年的“我”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驗,受到各種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對人生的好處和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初步探索,這所大學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最終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作者是一個孤兒,沒有人給他呵護,沒有人給他引導,獨自成長在一個底層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睜大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他的觀察不成體系,甚至雜亂無章,但就是這樣的觀察使他倔強地成長了起來。作者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麪包,在他心中都“如巖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幹,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裏,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裏,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

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應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期望。他明白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我説:“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了,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他生活在沙皇專制的時代,他那雙敏鋭的眼睛見證了當時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及思想真實——底層民眾庸俗、空虛、無奈、褻瀆,同時又具有在苦難的洗禮中積澱出的善良、樂觀、吃苦等完美的人性。他們的醜陋與完美無掩無餘地裸露在作者觀察的眼睛裏,對於人們那些粗俗甚至低級下流的舉止,他流

露出淡淡的悲傷和無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滿眼都是善,所以,那些醜陋甚至不顯得骯髒;他極力讚美人們的完美,完美的思想,完美的'歌聲,甚至是一點點完美的流露,在他眼裏,這些完美閃爍着高貴的純淨的光澤——他幾乎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一講到女人,他就眉飛色舞,手舞足蹈,情緒激昂,從他那被打得殘疾的身體裏發出一種令人作嘔的痙攣。

即使如此,我依然全神貫注地聽他講話,憑直覺我明白他的語言很美”;“他的聲音並不美妙,還略帶沙啞,但語言十分動人,真像夜鶯在歌唱”;在他眼裏,勞動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戰鬥,“我真想跑上去這兩條腿的動物,親吻他們,他們幹活時那麼機智靈活,真讓我心馳神往”,在簡單的純淨的心裏,他學不會去在意生活的艱辛,更多的他會直接發現苦難中的美麗,感恩它,讚美它,並在這些盪漾在苦難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尋找成長的底氣。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只是一隻空空的口袋裏面沒有善,同樣也沒有惡。成長的過程就是充實這隻口袋的過程。當還不會辨是非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把惡當作寶貝珍藏。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直接發現並深刻地記住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重重疊疊的抱怨,那是因為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變得成熟起來,不安分的心用心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複雜。當遇到麻煩甚至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為苦難所累,而是為我們應對苦難的態度所累。縱使世界萬般複雜,我們時常會身不由己,但我們仍需要持續一份濃郁率真的心氣,成長從那裏開始,也必將在這附近到達它的極致。如果成長照應這個迴環,我們會活得更灑脱而有好處。

作者從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為了追求他心中那個不太清晰卻十分完美的前程,他邁力地用心探索。但成長中的人的招架潛力畢竟有限,各種各樣的思潮向他湧來,而他也越來越發現真正的生活現實。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數人都遵循着狹隘的生活準則,先進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一擊,他被捲入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的糾纏中,他在這個旋渦裏情緒波動,驚恐莫名。

紛繁的意念衝撞着他,無論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點,他覺得“我就像被什麼人拖到了一個陰暗的角落,讓我飽覽了大千世界的假、醜、惡,我受夠了”。這種混亂竟讓他下了自殺的決心——也許永遠的退出是最好的解脱——但他沒有成功,他還要活下去,並且要好好地活。幾乎每個人都有陷入混亂甚至瀕於崩潰的時候,告訴自我,這決不是終點,耐心堅持,耐心同周圍的環境交流,總會找到突圍的出口。沒有不止息的風,就看自我能不能頂風前行。穿過這段惡劣的天氣,就邁上了成長高樓的新一層。

《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並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

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應對,甚至會半途而廢。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我: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説“學無止境”嗎?難道僅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僅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此時作者已55歲。對於一個投身革命且年過半百的人,用筆真切地再現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筆下流出的全是記憶的精華,含着倔強而又謙誠率真充滿智慧的氣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心總被某種東西激盪着,思維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閃亮,我不能抑制自我,我要留住這些火花——這些成長的箴言。《我的大學》——我的大學!我感到很幸運在上大學之前接觸了這部書,又在大學的實際生活裏反覆地體會其中的意味。它們對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趕快留住它們,並把它們獻給同我一路成長的人。

《大學》心得體會9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後,我才發現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麼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後自己還是一無所有,於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慾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後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誇我能幹,説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可是為什麼長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並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並且是天方夜譚,現在發現,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説《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後,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大學》中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大學》的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大學》的三綱,意思是説“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這句話讓我明白,小時候學習的知識和技藝比較簡單和純粹,算到當今時代,也頂多算到大學畢業,學習的終究是能夠存活於世的最基本的本領。進入社會後,要學習的則是大學之道,窮理正心,修己治人,説到這裏,我才明白,工作之後,我的努力早已偏離了方向,而是在捨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別墅、豪車、奢侈品,對自己來説也不過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蟲;在別人看來,也只不過稱你一聲“奢侈的有錢人”而已,對他們毫無意義。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説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這是《大學》的八目,總結起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照這八條人生進修的階梯,我發現,畢業後,我不僅沒有繼續要求自我進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就連小時候那最簡單,最純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糾結、憤懣則是必然要出現的心理狀態。

《禮記·大學》,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瞭解自己,審視自己的心門,我經過自我反省,認為自己選錯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內心充實,讓父母開心,讓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心,讓全天下的百姓開心,而不是過分關注於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反思後,我決定做一個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進修旅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大學》心得體會10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啟迪意義。

每次聽到我的思緒都不禁會出現短暫的停頓,仔細分辨讀的是哪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對於像《論語》、《大學》這種儒家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優秀的、經典的道理是永恆的,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的,這是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我覺得我的態度應該是比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對諸如《大學》這樣的中國經典文學的理解是膚淺的,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但總礙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直停滯不前。

也許是機緣巧合,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教科院組織的“北京市農村成人教育骨幹教師培訓班”,並以學員的身份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講師團培訓”,其培訓的內容就是《大學》。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認真的聆聽了包括學習大學的重要意義、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等內容,從學習者的角度聽取了馬教授對大學的講解。下面就説説我的學習感悟,也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

且不説國家政策要求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單從儒學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揮的影響與作用來看,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再者,在物質生活高度發展的'今天,金錢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蝕等,影響着中國年輕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華兒女。從這一點來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拾“明明德”與“克己復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升個人國學文化底藴,也應該做一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一觀點在開班當天王東江處長那熱情洋溢的講話,那充滿期待的口吻,證實了我的觀點。所以,我非常感謝教科院安排的這次培訓。

馬教授那種待人謙和的性格,給我以長者和儒學弘揚者的感覺,而講解的內容給我以行政領導或者退休老幹部感覺,換句話説,我是學到了從政層面的大學。

回憶整個學習內容,給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是最樸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範疇,但是在生活中做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格物”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釋為,即物而窮其理。簡單理解為觀察分析萬事萬物並解其根本,轉化為人心靈之認識,而得其道,並以致其知。明代詩人認為格為“正”,物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內心的非道德意識,從而恢復其本體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學大師認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慾,方能顯其本有真知。這些解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或者生活環境中產生的,雖看着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都是深層次的挖據事物本質,而獲得某些知識或者達到某種境界。在我看來“格物致知”其實就是探究、認識事物的規律或本質,而獲得知識或真理,更深層的含義如果從“致知格物”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做事情我們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麼會有“拔苗助長”的故事。在當今社會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謹遵“格物致知”。

對“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揚光明的德性。用在當下就是弘揚正能量。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態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千古錦句,在這裏不多説了。

四次培訓結束,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學校裏雖然有繞樑的《大學》讀書聲,而沒有幾個孩子懂得它的含義,甚至沒有幾個老師説的上來,更不用説“學而時習之”了。生活中誇大其詞、拔苗助長、精神空虛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關專家和領導能掀起一陣重拾儒學經典之風,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領導和老師出一套有關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諸如《身邊的經典》之類的教材或者微課,以為廣大公民提供優質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

《大學》心得體會11

國學是積澱華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隨着歷史的駱鈴悠悠,開卷輕啟《大學》之扉,收穫良多。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儒學中提倡內修與外治,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抱負。《大學》潛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黃子孫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學》將生命的歷程鋪設在層層階梯之上,進而鼓勵我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聯繫大學生活,我們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學款款走來,對於大學生活我們充滿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負、有畏縮,五味雜成鋪面而來,但更重要的應是《大學》中提倡的內修與外治。內修——努力夯實文化知識,充實精神世界;外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社會現象有所思有所感,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與擔當。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無不告誡我們整體由部分構成的哲學規律,大學生在利己主義盛行之時,應時時憂國憂民,勇於承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置身於社會民間疾苦,體味人生百態,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尋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學體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學講究"德教",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的確需要明德這盞清茗擊退內心的不安。面對紛繁的'誘惑我們需保持內心的道德底線,絕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強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揚善根,而摒棄誘惑。知其所止對於我們當今浮誇的社會風氣猶如一劑鎮靜劑,止即找準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誘惑繁多,機會供需失衡,人們內心迷茫,對自身定位毫無概念,成為精神流浪者。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誘惑重重,我們應明德,堅守內心道德底線,能果斷對誘惑伸出拒絕之手。面對中國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輩常垂首歎息,生活猶如平靜的海面有歷經風浪仍從容歸港的船隻,我們當代大學生應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目標、理想,為心靈鑄造指路的燈塔,保護我們不至於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成為沉睡於海底的殘骸。

苟日新,日日新,義日新

改革創新四字對中國的歷史命運起了轉折點的重要作用。延伸到個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隨時代的腳步革新。文革這場黑暗的劫難已沉澱在歷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訓值得我們沉思,並痛定思痛。改革創新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是命運的掌舵,對於個人而言是人生的財富。作為當代有志青年我們不應墨守成規,甘做井底之蛙,我們應懷着宏偉的志向奔赴遠方,開闊眼見,時時創新,勇做創新之巔的弄潮兒。引用偉人一句話即——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品國學,思《大學》,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懷有——"最樸素的生活,最遙的夢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澱,一個國家的歷史瑰寶。我們應守護好自己的根,而不做無根的大樹,隨風而倒。

《大學》心得體會12

假期培訓提前半天結束了,沒有急着回家,到新華書店讀了半天書。回來時、在半價書櫃處淘到一本《大學》,視為寶貝。這本書本來是推薦給青少年成長的必讀書,對我來説似曾相識,其實還很陌生,回到家伏案細讀,品出些味道。回顧工作的體驗,成長的感受,人生的感悟和自我的修養,對書中談修養的觀點可謂“情投意合”。

我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擴大,對修養有了一些新的'更廣泛,更全面的認識。在讀古人書籍,與古人對話的過程中,我就會很強烈地感到那些思想深邃、學識淵博的人是多麼有修養!在閲讀人物傳記的時候,感到那些榮辱不驚、淡泊寧靜的人是多麼有修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感到那些平易近人、尊重別人的人是多麼有修養!那些有修養的人,又曾經給我的心靈帶來過多少震撼啊!他們的修養,有時就是啟迪智慧的心曲;有時是照亮思想的明燈;有時是慰籍靈魂的詩韻。

我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過去。在這種不斷的反思和否定之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逐漸懂得了修養的真諦。

修養其實就是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胸懷,是一種“會當擊水三千里”膽略,是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着,是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韌,是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自信念,是一種“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

《大學》心得體會13

——紮根基層、真抓實幹、創業富民

寶應縣安宜鎮西郊村黨支部副書記

xx年 2月4日至5日,我參加了寶應組織部、團縣委以及縣農委組織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班,此次培訓是在泰州大學生村官創業學院舉行的,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但卻在我的大學生村官職業生涯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讓我明白了創業富民的必要性,也讓我萌發了創業的想法。另外此次培訓班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各級領導對大學生村官的重視和關愛,感謝此次培訓的組織者給我們村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學習機會,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應該無怨無悔的紮根基層,真抓實幹,創業富民,將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奉獻給組織。

培訓期間,我認真的聽取了各級領導的精彩講座,特別是華惠毅老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現在雖然是七十幾歲的高齡了,作為新華社高級記者,仍然長期堅持在採訪一線,這種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大學生村官學習,也正是這種精神,才能讓我們沉下身子,在農村廣闊天地成就一番事業。華老講的“小農村如何寫出大新聞”,讓我在新聞寫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讓新聞有亮點,吸引讀者,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實事求是。王衞紅老師的“如何創業”,以及黃進老師的'“農村電子商務”講座,讓我們知道了怎麼樣創業,以及創業需要哪些條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農村創業,增強就業,帶領羣眾致富。市級機關選派幹部張志軍書記的講座,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講座中語言真摯樸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瞭如何修建水泥路、給各家各户用上自來水等基礎建設,讓落後的瞿沈村變為了優秀的村莊。張志軍書記真抓實幹,改變鄉村落後面貌的所作所為,給我們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如何做好基層幹部指明瞭方向。

短短的兩天培訓很快就結束了,但我在思想領域上的革新之路才剛剛開始,創業富民,人生美好願景還等着我去實現。

一、堅定了紮根基層的理想信念

大學生村官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基層工作條件相對艱苦、繁雜,大學生既然選擇了服務基層,就是選擇了吃苦,選擇了吃虧,選擇了擔當,選擇了成長。在遇到困難時,堅定紮根基層的信念,勇往直前、勇挑重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奮發向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堅持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

大學生村官到廣闊的農村並不是去鍍金,更不是擺擺樣子、走走過場,而是要真抓實幹,真正地服務一方羣眾,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比如關愛留守兒童,在村部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基地,讓兒童在休假日聚集在基地一起學習、遊戲;加強與羣眾的交流,深入到羣眾中去。可以常常到農户的田地裏或家中,與農户交流溝通,詢問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向農户宣傳上級政府的政策,更好的開展農業生產,使得農民收最大化。

三、牢記創業富民的光榮使命

大學生村官肩負着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羣眾致富的光榮使命。

廣闊農村經濟發展薄弱,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空巢現象嚴重。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也一直困擾着每一位大學生村官朋友們。村官創業無疑是一條發展農村經濟的好途徑,但是創業不能有盲目性,必須充分做好研工作,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將項目上馬,一鼓作氣,增加就業,富國強民。

這次培訓,我明白了大學生村官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一份責任的賦予。我願意堅定紮根基層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真抓實幹,帶領羣眾致富,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村官。

《大學》心得體會14

9月初我拎着大包小包與父母一起來到了xx大學的南校區報到,也從那一刻我正式成為了一名大學生。一入學迎接我的就是轟炸式的入學教育,也通過這些入學教育是我對大學生活與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認識到以後一切都要靠自己自主,自主選課、自主辦事,父母是救不了近火的遠水,而輔導員也不再是初、高中保姆般的班主任。我們要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站與博客瞭解學習新動態,若錯過了那也只是自己的事。

上了兩週的課後,發現大學與高中真的不一樣,上課不用喊老師好,下課也不是用起立鞠躬表達敬意。而一起上課的也不僅僅是一個班的,一個班的.其實也沒認全。上課前一定要預習,否則聽不懂,課後的作業不用趕因為收作業是會在挺久以後的事。而大一課程很輕鬆,我的一個舍友(阿朱)説“天天就像過週末一樣!”

大學宿舍也不像高中管得那麼多,比如沒有熄燈時間,沒有內務評分。但還是一個詞自主,要自己解決喝水問題,要自己充錢使用空調,要去開通熱水錢包使用熱水。我們宿舍有6個人,比高中時要少兩個,但都是來自天南地北的孩子,有山西的、浙江麗水的、廣東揭陽的、廣西南寧的、山東東營的,讓不同的文化在這裏進行小交流。

大學的學生活動也是豐富多彩,校學生會、校團工委、院學生會和院團工委還有“百團大戰”都讓我們眼花繚亂,而萬變不離其中的各種面試也讓我們提前小演練了下。但總而言之來到大學主要還是學習的,希望在這個學術氣氛濃厚、環境優美的校園度過4年之後能有所成,能手握中大的學士學位證書穿上學士服走出中大門。

《大學》心得體會1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定……”兩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説的話。“大學”、“大學”非我們所上的大學,而是博大的學問。《大學》是部淨化心靈的寶典!

孔子、曾子、朱子等一代代的偉人,寫着這部彌揚我們中華民族的'文的人明史書。

我最喜歡是的其中的這一段:“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能夠所處而安,才能處事精詳;能夠處事精詳,然後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這樣。“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這句話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靜,有專一的目標,這件事才能做好。這樣,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不要以為至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

我還喜歡下面的這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終結和開始,能夠明白這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接近大學所講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事要講究次序。最重要、最緊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緊急的事後做。如果次序亂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講究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