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致教師讀書心得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2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致教師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教師讀書心得15篇

致教師讀書心得1

這個月讀了《做最棒的老師》一書,上面舉了很多教育故事,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本書全方位地闡述了作為老師應有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把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

作為教師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對教師不尊重時,切忌簡單,粗暴,衝動的“熱處理”,而應控制自己的言行,用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主動克服錯誤。這就需要向慈母一樣將愛播進學生的心田。心理學還告訴我們:人際交往融洽、和諧是以真誠為前提的。“以心換心”以理解為橋樑。人與人之間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溝通。我們除了做好“嚴師”,“慈母”之外,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多接觸,推心置腹的和學生交談,成為學生的“摯友”。

總之,作為一名好教師必須以多種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師,就應該做一個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於創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師,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寧靜的心態腳踏實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認真、多讀書、會反思、有韌勁。我們應該不斷實現專業自主,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幹,使自己儘快成為高素質的教師,不僅是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老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作為一名老師,想要自我完善、不斷提升,就需要不斷反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總結出規律和經驗,才能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發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煉出精華和真理,才能不斷地修煉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教學反思是老師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實有效的'反思活動。翻開雜誌,打開網頁,可以説每一個優秀的教師,成名的教師都有一個寫教學反思的好習慣。可以説教學反思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它一方面讓我們在教學中的正確的行為予以肯定,不斷的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使我們自己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學反思使我們拒絕平庸,使我們的教學經驗得以昇華,使我們吐故納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實際過程中,我們寫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學的不足之處,總結經驗教訓,而在發現自己的優勢,肯定一節課的亮點上花的功夫相對少了一點。同時,我們在反思時,往往寫的都是教學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的反思。所以,對於平日裏與學生接觸時的一言一行,我們都要認真地、耐心地反思,從中找到某種教育規律。再者,我們進行教學反思往往僅僅滿足於獲得教學經驗,而沒有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雖然做了好多年教師,偶爾也進行過教學反思,但創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寫教育日記讓老師終身受益。”教育隨筆,不是為了晉升職稱而炮製的論文,也不是為了課題交差而拼湊的“成果”。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全紀錄,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只需我們抓住一天中的一個火花,可以是上課,也可以是聽課,也可以是網上,雜誌上看到後的靈感。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試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致教師讀書心得2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使人除鄙見,開茅塞,獲新知,變聰慧。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不朽的精神。所以書籍永遠是新的。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潭水”。書本是的老師,讀書是的樂趣。讀書還要講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等等。

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讓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使我百讀不厭。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教師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快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一天喜讀書不難,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實現夢想,但首先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只有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指導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的過程,應當是學習學生主體和教師主體的關係。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是自主知識的收穫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斷更新,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書,用心育人。

師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先行者,愛崗敬業是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鋭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甘願奉獻,自強不息的骨氣。教師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進步。

致教師讀書心得3

暑假在校值班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吳非的《致青年教師》。《致青年教師》成書於吳非老師即將跟三尺講台告別之際,他通過長談在書中拉進與讀者的距離,用通俗的手法將自己近三十載為人師之經驗付諸筆端,躍然紙上,傾囊相授。希望給還在教學一線孜孜以求的“後浪”們照亮前行的路。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第一輯為《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在這一輯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才會愉悦的開墾自己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別是像我這樣一個剛踏入教育行業不久的年輕班主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着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影響着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説“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説“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説“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話是有據可循的,走上社會,會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為青年教師,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都儘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蕩吧,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第二輯中《教師不是演員》這一篇文章也讓我感受頗深。很多青年教師免不了“粧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無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想大抵是這樣兩種原因:一、青年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不過硬,容易照搬亂套;二、學校公開課的要求過多。有過這樣一種經歷,實習學校的公開課必須要有小組合作,沒有就不過關,不合格,若有人推門聽課,得臨時找個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應付檢查。閲讀吳非老師的這邊文章後,我知道了教學上的“拿手好戲”常常是方法或是“技術”,而不是“戲”。優秀教師應該瞭解少年思維的共性,瞭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善於和學生對話,從中找出合理的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讓學生看一場演出。

拜讀通篇著作,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後生受益良多,從書中我讀出了吳老師對於未來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時吳老師傳授的寶貴經驗也激勵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荊斬浪,乘風前行!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地以學生成長為己任,始終秉持素質教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走在教學創新的一線、始終保持樂學善教的初心!在基礎教育事業中風雨前行,努力做洶湧澎湃的“後浪”,不負芳華亦無愧於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

致教師讀書心得4

暑假期間,學校給老師們購買了很多書籍,我分到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我就細細地讀了這本書。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分別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吳非老師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樂於動筆,發現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問題並寫了下來。給我深的感觸是他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説: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他在“我們是來欣賞同行的”一文裏也説:我們是來欣賞別人的,並不是來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長處。他也説,所謂“公開課”,本來也不過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學藝術,交流心得體會,何心非得比出個高低?我是來欣賞別人的,我是來參觀的,有什麼必要評頭論足,説三道四?他舉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榮退,系裏安排上一節課,有紀念的意味。70多歲的教授精心地準備了兩個月,隆重地上了最後一課,的確絕倫逸羣,無奈教授耗盡心力,上完課已無法走下講台,其後大病一場。請記住,我們是在上一節課,這節課課是向學生講授的,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而不是為了坐在後排聽課的老師,而且,我們在這以後還有很多節課要上,不是非得在這節課上把一切美好的東西展示出來。

你是教師,你今天播下什麼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實。他説,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徵最像農業和林業,不能依賴“硬件設備”,不能強調資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點,不能靠使用生長激素。教師的人文素養比業務更重要。愛因斯坦説:“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着在心裏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願我會做好!

致教師讀書心得5

最近,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吳老師在書中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裏,吳非老師説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説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後,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後,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麼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説,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説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裏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裏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變成我們自己與學生不合羣,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大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我們的智慧照耀學生面前的道路。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在教育事業上繼續學着、繼續努力着……

致教師讀書心得6

有人説讀書是一種浸潤:洗去一身疲憊,留下滿腔書香;也有人説讀書是一種享受: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而我還要説,讀書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幸福。在炎炎夏日,它能為你送去清涼;在寒冬臘月,它能帶給你無限温暖;快樂時,它與你一起歡舞;悲傷時,它撫平你心中的傷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真正的教師必須是閲讀愛好者。”他用一身的經歷和體驗告訴我們:“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

我愛讀書,讀書是我生命的泉水,使我單調孤寂的生活變得豐富生動,如我忠實有趣的朋友伴我成長。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讀書的興趣越來越大,工作之餘,開始有意識的讀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書籍,每讀到一本好書時,就像有一股股温暖而滋潤心扉的氣流,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沐浴着我,牽動了我的心,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陶醉,在悄然無聲中領略教育真諦。

美國詩人狄金森説過:“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讀書使我的生活斑斕,豐富多采;讀書使我感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情感,讀書使我明智,領悟到更深刻的道理。當我踏上講台,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內心充滿抱怨時,是《優秀教師的成長案例》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明白對現實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徵,真正的強者是不抱怨的。命運把它扔到天空,他就做鷹;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人生就是這樣,必須不斷地要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點,然後重新開始,還讓我明白了當今為師之道,知曉了由合格到優秀,由優秀到卓越的教師成長途徑,深刻感觸到讀書對我們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於是,我開始以自己實際教學為基點,讀各種各樣的書,在書中讓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學的底氣,更讓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與迷茫。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成長過程,各個年齡階段學生在思維、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在平時的教學中,可據此來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運用能激發兒童興趣的教學語言等;《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中的課堂實錄和理論剖析,讓我領會到優秀教師的風采,深感教學的藝術性,從而明確了自己教學之路的方向,嘗試着為孩子營造藝術和學術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給教師的建議》為我解開了許多教學中的困惑,教會了我如何和孩子相處,在課堂上如何調控,如何為孩子創造自由健康成長的空間;讀《如何走進新課堂》使我懂得課堂是生命成長的沃土。教與學的經歷對教師而言,將不再是教師在用生命點亮學生明天的同時,步入“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悲壯結局;教與學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也不再是簡單的靠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應反映出教師為探索永無止境的課堂教學優化中,學習新知,發現規律,充實自身的軌跡;學生在知識儲備增長的喜悦與彼此發現與欣賞中。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由黃金屋”,那些大文學家、大教育家、大藝術家充滿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語,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們超脱的情懷,甚至平民百姓、推車賣漿之流的.可貴的品質和真誠的愛心,都會我們的生命變得特別開闊、靈動、開放、樂觀、曠達、鮮亮;使我們的感情特別豐富和細膩,特別飽滿和高貴;使我們永遠不滿現狀、不斷進取、大膽創造、革新自我,永遠追求那種令學生激情滿懷的生命境界;使我們的教學產生那種令人蕩氣迴腸的藝術魅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是教師專業底藴得以厚實的路徑。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如果沒有書香滋潤,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乏味與孱弱,我們的教學將是何等的死板與無趣。人的靈魂,也許只有經過書香沐浴薰陶後,才能充實豐盈我們健康的生命和一顆恆抱希望的心,我感謝這麼多年書籍對我的滋養與磨鍊,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個不可多得的知己。在寧靜中,讓我從那字裏行間讀出一種無言的神聖與莊嚴,讓我有一種擺脱了世俗的喧鬧的踏實與坦然。給人生鋪砌了一條五彩斑讕的路途。那飄逸的夢想,時時温暖着我的人生。

致教師讀書心得7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讀着《致我們敬愛的教師》,聆聽着一位位名師講述一個個生活中愛的故事,有笑有淚。而充溢於心中的,是濃濃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款款而來的幸福。

我一直都是一個追尋幸福的人,仍記得去年的演講比賽中,我信誓旦旦的告訴所有人,我要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我要追求我的幸福三境。接下來這一年我都試圖在這教育的慢慢途中尋找幸福的捷徑,但似乎仍未有頭緒,如今一頁頁的讀着手上這本書中的字句,我欣喜的發現一篇篇樸素的文字背後,那看似平淡的故事之中,竟都隱隱透出這樣的一種啟迪:幸福教育,源自於愛!

愛是默默地付出,是無言地體貼。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體驗。沒有愛的付出,又如何談得上幸福的感覺呢。雖然我只是一名工作剛滿一年的新教師,但我也曾感受過教師的美麗與榮耀,而且也體驗到教師的辛苦與酸楚,但是我仍然堅信,教育其實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享受職業幸福,關鍵就在於找對人生的座標,默默地付出,幸福自會款款而來。

也許職場競爭,工作壓力,十年一日,再加上學生的調皮搗蛋,屢教不改,都曾讓我們產生“職業倦怠”,但我相信心中常懷愛永遠將是我們幸福的祕密武器。

心中常懷愛,首先就要做到愛自己。愛護自己的身體。有了健康的身體,就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就能時時精神抖擻的應對學生的各類問題。愛護自己的`專業。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得失,總結經驗,下筆成文。

心中常懷愛,其次要愛學校。愛護學校的榮譽,愛護學校的同事。

心中常懷愛,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但是我們卻常常是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為只要出發點對,是愛學生,是為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於是就出現了不問青紅皂白的斥責,甚至打罵學生的現象,而在學生這方面,除了對老師產生害怕心理之外,還產生了對立甚至“仇恨”情緒。作為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塑造學生的靈魂,我們不希望我們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愛的作品是畸形的,醜陋的,我們希望他們光彩奪目,所以我們只強調“有好心”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重視和研究教育的藝術,以便藝術地教育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的感受到教師的愛,也許只需要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幽默的小故事,這都將比簡單粗暴的斥責要有效的多。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我們的老師很平凡,卻很執着。當我們看着孩子們在自己的關愛下一天天成長,他們的眼睛裏逐漸展露智慧的光芒時,那是怎樣一種發自靈魂的芬芳,那是怎樣一種深入骨髓的甜蜜呀!

教育的世界是美麗的,為了我從事的這一份神聖的事業,我慶幸着;為了我所擁有的那一份愛心,我快樂着;為了能與孩子們為友,我幸福着。願大家都能靜靜地品味這平凡中的幸福。

致教師讀書心得8

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

他告訴我們,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

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與“完整”,成為新教育最為飽滿的兩枚理想種子。因為它們的存在,教師掙脱一切“標籤”“臉譜”與“定型”,悄然還原成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個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對教育生涯充滿理想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動態的追求,反映了人的當下的一種心態。而教師的幸福又是什麼?教師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如果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那麼在當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種讓人感到輕鬆愉悦幸福的職業。

如果沒有理想,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是無趣的,更何況是教育。教育不能沒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註定精彩紛呈。教師職業畢竟比其他職業有更多憧憬,因為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説得那樣有詩意,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起作用,就能使我們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參天大樹時,常常想到曾經它們和所有的樹都一樣,曾經都是株幼苗,在經歷了百年、千年後,依然挺立於世,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廕,讓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同每一位詩人那樣,都是因為有夢有理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教師的忙與苦是勿庸置疑。教師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還有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故太多,問題學生層出不窮。只有當你理解了記憶的方法與過程,才不會為學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氣了,你也就不苦了;當你理解人的能力差異和發展差異,理解了所謂“差生”的形成過程時,就不會為“差生”的存在而生氣了,你也就不累了;當你理解了少兒多動症時,就不會把學生的動當作對上課的反抗,也不會簡單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產生否定,你也就幸福並快樂着。恨鐵不成鋼,這個恨是不理性的愛,因為教師沒有掌握鐵如何成鋼的規律;從專家型教師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教育教學事故時,是那麼的自信與從容,是那麼的駕輕就熟。這是因為他們見多了,把握了規律,從而讓事故變成了故事。

2、 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的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要善於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着創造力。

3、 要對學生一視同仁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才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家庭經濟情況等等存在着客觀差別,但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絕對相等的。作為老師要有一顆平等之心,對學生必須“一視同仁”,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説,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這讓我想起了“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教師受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這些資質平平卻被實驗者認為是“未來的花朵”的學生抱有期望,而且也會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態度、表情與行動方式將這種暗含的期待微妙地傳遞給他們,其中包括更多的提問、輔導等。當這些學生獲得期望的信息後,也會產生鼓勵的效應,更加努力地學習。長此以往,不僅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近了,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和對老師的感激與回報也會逐步提高。

教師,不是那些靠手藝吃飯的人,也不是單靠體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作為教師,朱老師在第二輯閲讀提示中説“僅有愛是不夠的,或者説,真正的愛裏,一定包含着智慧。”我個人也覺得,新時代下的教師,不光要給孩子“一碗紅燒肉”,而且要賦予受教育者以知識。我們必須關注,總結,分享。特別地,要關注自己,總結自己,分享自己。

書中寫信的15位教師,在紛擾的都市或者鄉村裏為自己未來拼搏,他們的問題可以折射出教師的工作和無盡的辛勞和煩憂形影相伴:疲於上課、工資不高、壓力山大、生活單調、閒暇稀少、困擾重重、前途渺茫......可以想象,很多一線老師的工作強顏歡笑,説教師是一個值得嚮往的工作顯然過於夢幻。而朱永新老師從來不迴避問題,一對一幫老師們排憂解難。他的文字似乎告訴我們:生活的天平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砝碼,要維繫心靈的平衡,沿着最初的夢想勇敢地走下去。

面對“教育科研”不自信的老師時,朱永新老師明確表態,教育科研不是學者的專利,教育一線的廣大教師應該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原因很簡單,我們才是最貼近教育實際、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人。他認為,中國小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往往是針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的,這是與學者做科研最大的區別。追求卓越,渴望優秀,走向成熟,創造性地工作,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朱永新老師用了一個比喻:教育科研,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一樣,不僅在水裏學,也要在岸上學。

書中還提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從29歲開始,一直擔任烏克蘭一所農村10年制學校——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他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早晨5點至8點從事寫作,白天去課堂上課、聽課、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他一生中寫了40本書,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供兒童閲讀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説。他的著作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教育科學研究,他也認為教育科研是教師擺脱“機械化生活”的必經之路。我們的工作與未成年的孩子息息相關,我們必須要潛下心來研究他們。“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全面、豐富、深刻、獨特的'教育思想與他持續35年關注和研究教育、研究兒童一脈相連。朱永新老師説,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堅持,即使成就不了偉大的人物,至少也可以成為精緻的專家。他呼籲一線教師,紮根在教室之中,紮根在教育的田野養分裏,紮根在經典書籍的灌溉中,堅持閲讀與寫作,一定能夠成為科研型教師。另一方面,朱永新老師非常細緻地介紹了一線教師如何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問題,如何寫論文,如何做課題研究。他認為,教師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而是為了切實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教師是什麼?教育學上已有答案,不過仍然有很多人還在探究。毫無疑問,教師是份生存的職業,平凡中彰顯偉大,普通中藴藏幸福。

教師的偉大,人們往往歸結為:奉獻和犧牲。我們都渴望自己變得“偉大”起來,都希望被肯定,被讚賞。但我們的內心卻非常牴觸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因為我們不是神仙,我們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精神領域,我們有尋找幸福的權利。

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給學生的生命帶來不同。教師的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在於,我們不僅僅把教師當做謀生的職業,還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着別人的生命。在從教生活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個了不起的好老師符號,賦予自己一個自由心靈的軀體,勇敢、大膽地帶着智慧去面對困難和挑戰。簡言之,教師的幸福感首先來自於信仰。

《曼德拉傳》塑造了一個人類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師説:“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位好老師。”受過27年的牢獄之災,歷盡磨難成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説:“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然在獄中。”這樣強大的心靈的形成離不開苦難和痛苦中的掙扎,更離開不了對生命執着的愛。

愛,不論在何時總比恨來得更加自然。教師這個職業的底色依舊是她。有了愛,教師才能有能力欣賞這條道路上的沿途風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峯,才能擁有強有力的武器去改變世界。有了愛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猶豫,不後悔,才可能真正擁有夢想。

朱永新老師的信中還提到,做好老師應該具備的四種能力:口才;風格;創新;提問。

在我看來,一個不善於口頭表達的教師,其背後是思想性格的缺陷。好口才絕對能夠訓練出來。朱永新老師坦言自己當學生時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結巴”、“不善言談”,後來因為讀到一本傳記,通過訓練,慢慢地會説了,而且自信了。有人説老師就是用“嘴巴吃飯”,這個觀點一點不為過。做一名好老師,要“巧舌如簧”、“能説會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好的口才要伴隨好的思想,沒有思想的説話內容是不能夠感動人的。另外,好的口才必定伴隨行動。真實做出來的事情,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比任何語言都更能打動人。

其次,風格的形成取決於卓絕的努力和艱苦的探索。也就是説,風格不是模仿來的,而是自我更新、博採眾長、用其所長、不斷摸索、不斷試錯中凝練出來的獨特的優勢。風格並非一朝一夕,它會在某個時候給你帶來一片黑暗,再從黑暗裏去甄別優劣。如果半途而廢,便永遠不知道默默等待的下一秒帶給我們的精彩,執着等待的人,“風格”總會為他升起一輪照亮他的紅日。朱永新老師説,追求風格要沉下心來修煉,當修煉到家了,自然會“驀然回首,風格自在燈火闌珊處”。

第三,創新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的進步。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人,應該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朱永新老師在回信中,言辭懇切,他建議廣大教師記教育日記,寫教育敍事,研究教育個案,因為這些因素是創新的前提。人不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會使自己崇高。“創新,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致教師讀書心得9

這篇文章我反覆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閲讀,都有一種心酸的感覺,《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我是一名新教師,剛剛邁入教師隊伍,在我看來,沒有哪個地方比校園更純淨,沒有哪個職業比教師更光輝。可是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線擊潰了,原來有那麼多的東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時我也很恐懼,害怕有一天,我的關注點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夢,而是一些虛的東西。

“你為什麼不快樂”這句話我一直在問自己,我也想在書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達了“很多人為什麼總是不快樂?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沒得到嗎?”是啊,當個人的慾望太強的時候,他就迷失了,忘記了根本,就像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本來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的教育理想,出於愛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關注點變成了一些所謂的榮譽,想在名利場中成為焦點,那他就不快樂了,心得體會《《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有個成語説的很好,叫“慾壑難填”,一山更比一山高,總會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平心態的時候,做回本真的我,多問問我們自己投入教育事業的初衷是什麼,那樣我們才能開心起來。

就像現在的我,是我最喜歡自己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在思索,學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嗎?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把這節課上好呢?那幾個頑皮的孩子,怎麼教育他們呢……這些問題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點點改進,我就會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數第二段,讀了,感觸頗多。“一位教師的思想在關注什麼,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生。就如上面説到的這幾位教師,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如果傳給學生,實在不是什麼好事情。”國小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的模仿力更強,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價值觀將會被印刻在他們身上。

孩子,還是孩子,請把關注點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長上吧,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吧。

致教師讀書心得10

讀了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後所引發的一系類感想,關心、關注、關懷每一個學生,是每位教師應該保持的工作作風。

讀了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後所引發的一系類感想。關心、關注、關懷每一個學生,是每位教師應該保持的工作作風。但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做到。應該説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一個學生都應該享受到教師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師應該一視同仁。由於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們看待學生總有不同的態度和心情,他們總是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歧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好”學生犯錯老師總為其開脱,“差”學生犯錯老師們總認為是學生的不對。因為,成績好的學生能給教師帶來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職業的幸福感,而紀律差成績差的學生總是讓教師花更多的時間而沒有得到半點的快樂和安慰,他們總是讓教師操心,讓教師失去職業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看待每一個學生,説來容易做到難。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體學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我們才會贏得學生的心,我們的教育才會有説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到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呢?

首先,要一視同仁,正視差異。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輕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學生,今天學生學習不行並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們的學生幾年後發展的差異是很大的,當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就應該給他們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學會體諒和寬容。學生的身心正處於一個成長的時期,教師需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考慮他們的感受和行為,要體諒學生,同時對學生身上發生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要給予寬容。

第三,要給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機會。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這種差異並不表現為好壞、高低、貴賤之間的差異,而是多樣化的表現。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承認差異、適應差異、追求多樣性,儘可能的提供適合學生髮展的機會,保證學生有機會獲得適合其特點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勵少批評,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當教師的都想得到領導的表揚,何況我們的學生呢?學生經常性地得到教師的表揚,就會充滿激情去爭取更大的進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認和肯定,就會喪失信心,失去前進的動力。作為教師不僅要表揚表現好成績好的學生,更要創造機會表揚平時表現不好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的進步更難,他們的一點點小進步教師就要敏鋭地去發現並加以表揚與肯定,這樣長期加以關注學生自然會養成良好習慣,各方面的表現就會不斷地好起來。

致教師讀書心得11

教育與理想是亦菲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後,前言就顛覆了以前對教師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裏,教師不是

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裏呢?朱先生説,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為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與幸福相伴。他這樣説“職業”: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他這樣説“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温暖明亮,並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這樣説“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為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他説“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閲讀為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為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他説,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敍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還記得自己剛站走上教育崗位時的手忙腳亂和經歷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這一切我都經歷了,堅持了下來。迄今為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風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的熱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歡我的課,因為課堂上的我比較幽默,親切。仍然充滿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的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我的幸福感大多是來自教育,來源於特殊的學生。而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有不同的態度,往往是因為我們給孩子貼上了不同的標籤。外貌美麗、乖巧聽話、聰明能幹、沉默寡言、頑皮淘氣等等詞語,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標籤。一旦貼上了就像“牛皮癬”一樣難以卸下。這種先入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響教師的態度。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作為教師,要給孩子自由,給他時間,給他空間。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及時鼓勵表揚,也許他們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所以當一個特別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你的課堂上認認真真,積極參與可課堂活動時,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致教師讀書心得12

昨天終於讀完了《致青年教師》一書,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是不能只靠教齡的累計、豐富的經驗和資歷的。

我懂得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懂得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懷揣夢想和激情,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在近兩年的實際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着在心裏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之於“青年教師”,“青年”説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教師”説明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説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擁有精湛的傳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該負責,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而且每時每刻都要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鍊,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藝精湛的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愛所有的孩子!

致教師讀書心得13

20xx寒假讀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中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邊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卻不由怵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着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致青年教師》一書,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雖然我已步入中年,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尤其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裏,吳非老師説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由得想起我的一些教育經歷,由於感情過於投入,當教育失敗時,覺得特別傷心,甚至當着大家面痛苦。事後覺得自己過於幼稚,讀了吳非老師的這篇文章之後,想想: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就不能當着別人的面流淚呢?

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説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後,我常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後,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麼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一個連自己專業都不愛的老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開關”就在自己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我們要想當一盞不滅的燈,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電,才能使這盞燈一直髮光。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非此不足以為師,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老師應當表現得比學生更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要學生面前的道路。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是不能只靠教齡的累計、豐富的經驗和資歷的。

我懂得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懂得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致教師讀書心得14

細細品讀了朱老師的《致教師》,看着書中的那一個個問題,就彷彿是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師的一個觀點讓我尤為感動,那就是:為每個生命頒獎。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護的。“每個孩子的基礎不一樣,能力不一樣,個性不一樣,我們不可能用統一的標準評價所有的學生,也不能夠用一張試卷衡量所有的學生。最好的教育,應該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讓每個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每個生命綻放獨特的光芒。

“新教育獨特的生命敍事劇令我耳目一新。給孩子們排練適合自己的劇目,感受生命的意義。真誠地為新教育人點贊。朱永新老師説,衡量新教育生命敍事劇是否精彩,不是看學生們的演技是否成熟,佈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學生們有沒有真正地演繹出劇中人物的靈魂,把著作的真諦表現出來,每個學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劇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劇”。新教育生命敍事劇,就希望運用舞台上的“正劇”引導出人生的“正劇”。每個生命都是這個世界的唯一。關注每個生命,關注每個孩子,為每個生命頒獎,為每個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嘲笑中有愛迪生”。教師要充分運用賞識教育和激勵教育原則。教師請不要吝嗇你的表揚。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優點的,你要善於去發現,並大力地表揚他們的.“閃光點”,所謂的“後進生”並不是他們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們缺少周圍環境的人們給予他們的肯定和表揚。俗話説“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作為教師時刻要記住這一教學原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聲細語的表揚聲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學中我都會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尤其是給那些在慢慢進步的後進生們。這些孩子在我的表揚聲中,仰起了頭,挺起了胸,表現也越來越好。

最後,我想以泰戈爾的一句話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希望自己能夠以這樣的態度來為每一個生命頒獎。

致教師讀書心得15

朱永新老師的書有理論的高度,也能結合教育實踐,可讀性很強,對於一線的老師而言,他告訴大家如何做一位幸福的教師,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如何在工作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如何以積極的'心境、樂觀的心態面對工作,面對生活,尋找內心的寧靜。

開篇《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人的生活會一帆風順,無論大小,每個人都會遭遇困境。束縛每個人的枷鎖,不是周遭環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擺脱這樣的枷鎖我們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確實如此,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誰的生活都不會風平浪靜,教師更是如此。我們每天面對都是上百張面孔,他們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境,到學校學習目的也各不相同,常常會有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高興順心的事情肯定是有,但大部分都是需要解決的麻煩事。如果把這些處理不完的麻煩事當做負擔,變成自己的心理壓力,那麼我們每天就都生活在壓力下,生活在困境中,長此以往,就難以自拔,那麼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呢?如何幸福的生活呢?所以,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的心靈,別給原本疲累的身體再加上沉重的枷鎖。就如曼德拉所言“自由不僅僅意味着擺脱自身的枷鎖,還意味着以一種尊重並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解放自己的心靈,解放自己的思想,自己才能獲得自由,那麼才能更好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把他們當麻煩事。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