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64W

現如今,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還在為找閲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代詩歌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1

荷芰綠參差,新秋水滿池。

早涼生北檻,殘照下東籬。

露飽蟬聲懶,風乾柳意衰。

過潘二十歲,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寶曆元年),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次年作本詩,詩人36歲因病去職,與劉禹錫結伴歸洛陽。②風乾:柳樹經秋,風吹葉落,暗指直己年邁體衰。

14.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首聯緊扣詩題“早秋”,描繪了一幅秋水滿池、碧波盪漾,又有荷花菱芰輝映的畫面。

B.“早涼生北檻”突出了早秋的天氣特點,因為欄杆本身不會生涼,而是天氣已生涼意。

C.頸聯寫了蟬、柳這兩種對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以襯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聯的“何必更愁悲”跟劉禹錫《秋詞》中的“我言秋日勝春朝”,在格調上頗為相似。

E.詩歌前六句寫景,在結尾抒發了情感,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堪稱寫景詩的典範之作。

15.詩的尾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對全詩的情感抒發有怎樣的作用?(6分)

池上早秋閲讀及參考答案

14.C、D【解析】選A給3分,選C給2分。A項,解釋了題目,並解説了詩句內容,正確。B項解説詩句內容,正確。C項,分析了景情關係,並對所運用的手法進行鑑賞,其中“動靜結合”錯誤,應當是虛實相生、虛實結合。D項,“在格調上頗為相似”,説法錯誤,因為本詩悲涼甚至悲苦,而劉禹錫的《秋詞》則一反前人悲秋的傷感格調,兩者極為不同。E項,從整體上鑑賞和評價全詩,正確。

15.情感:尾聯表達了作者看似解脱曠達實際上卻是有苦説不出、有淚不能流的悲苦之情。(3分)

作用:對全詩情感的抒發有強調的作用,使全詩的格調更加悲苦。(3分)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2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雨

  陳與義①

瀟瀟十日雨,穩送祝融②歸。 燕子經年夢 ,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③事多違。袞袞繁華地④,西風吹客衣。

注:①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這首詩作於政和八年 (1118),當時作者正閒居京城等候授職。②祝融:火神,這裏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窮困。④袞袞:眾多,這裏指眾多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吏。繁華地:指京城。

1.第二聯兩句詩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來臨,燕子將要南歸,一年恍若一夢。梧桐經一場雨打,已與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達了自己懷舊、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為“燕子將要南飛,想到一別就是一年,以後對舊巢只能在夢中見到”,也可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頷聯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確傳統意象燕子、梧桐的含義是答題關鍵。“燕子經年夢”較難理解。

2.前人認為這首詩寫雨是妙在“若即若離”,你同意這種説法嗎?請簡述理由。(6分)

 答案:同意。雖然詩題是“雨”,但作者卻不是正面描寫雨勢、雨景,而是通過寫動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來寫雨,這就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離”的含義:“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終體現在題目上,通過動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覺到雨;“若離”體現在詩中沒有直接點出“雨”,但而是通過寫動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來間接寫。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3

古代詩歌章台夜思閲讀答案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11分)

章台夜思

韋 莊

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台。

芳草已雲暮,故人殊未來。

家書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1、“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賞析其作用。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的題目為“章台夜思”,有人認為這首詩全篇未出現一個“思”,卻“秋思”不斷,令人回味。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闡述。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怨”字,賦予“清瑟”人的情感,清澈的琴瑟撩人幽怨,讓人徹夜難眠,就好像風雨繞弦使人生出無盡悲哀。這樣寫,既為“思”設計了背景,渲染了氣氛,又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4、同意。本詩以“夜思”為題,全篇雖未出現一個“思”字,卻選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遙夜”“孤燈”“殘月”“故人”“秋雁”等,展現了“思”的意境。詩的三、四聯更是直接描寫“思”的內容:時當秋節,芳草已暮,韶華已逝,故人不來,鄉思難寄。詩人將自己的無限秋思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懷人思鄉之情。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4

賦得蟬

禇雲①(南朝·樑)

避雀喬枝裏,飛空華殿曲。天寒響屢嘶,日暮聲愈促。

繁吟如故盡,長韻還相續。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

【注】①褚雲,河南陽擢人。好學,解音律。曾為烏程令、中書侍郎、御史中丞等職,居官清慎。

8.這首詩的頷聯、頸聯突出了蟬聲的什麼特點?其作用是什麼?(5分)

9.詩言志,簡要分析尾聯“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是怎樣“言志”的。(6分)

參考答案:

8.突出了寒秋日暮之時的蟬聲,幽咽短促,哀嘶悲鳴,間或有單調的餘韻繞耳。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氛圍,寄寓了對生命流逝的傷感以及對自己處境艱難的悲哀之情。

答出特點的,給2分;答出作用的,給3分。

意思答對即可。

9.(6分)

詩人以蟬自喻。蟬棲高樹,飲晨露,不是為了故意顯示自己的清雅高潔;自己為官清廉謹慎,也非故意顯示與眾不同,而是自己知道滿足。

答出方法的,給2分;答出主旨的,給4分。

意思答對即可。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5

浮雲在空碧①,來往議陰晴。荷雨②灑衣濕,蘋③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注:①空碧,即 碧空 。②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 留得枯荷聽雨聲 。③蘋,大的浮萍

翻譯:

浮雲在天空來來往往,議論着陰天好還是晴天好的問題。一路荷花伴雨,打濕了我的衣服。浮萍上清涼輕柔的風,吹動我的衣袖輕擺。雨過天晴,喜鵲歡快的叫了起來,波平如鏡,有鷗鳥在盡情嬉戲。青山秀色一句話也不説,但即使你大醉三天,它也能把你喚醒。

相關閲讀試題

(1)詩的首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是如何統領全詩的?

(2)本詩以 山行 為題,詩句中卻沒有一個 行 字,詩題與詩句是不是矛盾?請作簡要分析。

(3)請簡要理解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的含義。

4.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此詩的頸聯有兩個字用得生動、傳神,請你指出其中的一個字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2分)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分)

(6) 詩的首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哪個字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來?

(7) 詩的首聯統領全詩,頷聯和頸聯是分別扣住其中的哪個字進行描述的?詩的頸聯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8) 作者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現了怎樣的心情?

9.此詩的第三聯有兩個字用得生動、傳神,請你指出這兩個字並簡要賞析。

10.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11、頷聯承首聯 字而寫。(1分)

12、請想象並描摹頸聯內容(40字左右)(3分)

13、本詩構思精巧,請從結構角度作具體賞析(4分)

答案

(1)運用了擬人手法。( 想像 也對)由首聯浮雲不定議 陰晴 領起,頷聯寫 荷雨 、 濕 ,下起雨來;頸聯寫 日出 ,太陽又出來了。

(2)不矛盾。全詩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所寫內容從浮雲在空,到荷雨濕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鳥狎波,都是 山行 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 山行即事 。

(3)尾聯運用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並不是説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 喚醒三日酲 ,表現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

4. 喧 或 狎 ,鵲聲 喧 為 喧鬧、喧譁 之意,借喜鵲的鳴叫表達對 日出 的喜悦。 狎 是 親熱、遊戲 之意,雨霽天晴,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前面的部分二選一,答出一點即給1分)。形象地寫出了動物在雨洗日照後的山中自由、歡快的情景,(1分)。

5.表達了作者對怡人山色的喜愛之情(1分)。全詩主要運用擬人化手法,加強了藝術感染力(1分)。浮雲在碧空裏來來往往,忙忙碌碌地 議論 天陰天晴。風雨不大,但雨後給人涼爽愜意的感覺。喜鵲歡唱,鷗鳥嬉戲,明淨秀麗的山色真叫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啊(2分)!

6.擬人。 議 。

7. 陰 、 晴 。有聲有形,有動有靜,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8.精神愉快,神清氣爽。

9.這兩個字是 喧 和 狎 字。(1分。) 鵲聲 喧 為 喧鬧、喧譁 之意,借喜鵲的嗚叫表達對 日出 的喜悦。(2分) 狎 是 親熱、遊戲 之意,雨霽天晴,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2分) 這兩個字寫出了動物在雨洗日照後的山中自由、歡快的情景。(1分)

10.表達了作者對怡人山色的喜愛之情。(1分)首聯用擬人化手法寫浮雲在碧空裏來來往往,忙忙碌碌地 議 天陰天晴。頷聯描繪了夏日山中雨後涼爽愜意的景象, 荷雨 、 萍風 説明風雨不大,讓人舒服。頸聯寫喜鵲喜晴,鷗鳥嬉戲的情景。尾聯寫經過雨洗日照後的明淨秀麗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此處運用擬人化手法加強藝術感染力。(4分,一聯1分)

11、(1分)陰1分

12、(3分)雨霽日出,喜鵲們在喧叫: 太陽出來了! ;微風拂波,波平如鏡,鷗鳥在盡情地玩樂(或鷗鳥似乎在親暱微波)。雨後放晴1分,前後各1分,須有比擬

13、(4分)首聯寫天氣,以浮雲 議陰晴 統攝全局1分。頷聯承 陰 ,寫山雨山風令人心曠神怡,頸聯承 晴 ,寫雨過天晴喜鵲鷗鳥喜悦自在(1分)。尾聯描繪乍雨還晴,明淨秀麗,呼應詩題 山 1分(或者以此總結全詩也可)。而題為 山行 ,全篇未見 行 字,但詩人以行蹤帶出 山行 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全詩實則緊扣題目1分。(分析首聯結構作用2分,尾聯作用1分,詩題與全詩關係1分)

賞析:

這十個字要連起來讀,連起來講:浮雲在碧空裏來來往往,忙些什麼呢?忙於 議 , 議 什麼呢? 議 究竟是 陰 好,還是 晴 好, 議 的結果怎麼樣,沒有説,接着便具體描寫 山行 的經歷、感受。 荷雨灑衣濕,萍風吹袖清 下起雨來了; 雀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太陽出來了。浮雲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寫天氣,往往用擬人化手法。)

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局。雲朵在碧空浮游,本來是常見的景色;作者用 浮雲在空碧 描述,也並不出色。然而繼之以 來往議陰晴 ,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

頷聯寫 陰 。 荷雨 ,一方面寫出沿途有荷花,麗色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會給行人帶來困難,不影響人的興致。這雨當然比 沾衣欲濕 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灑濕,反而涼爽些。 萍風 ,是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説它 吹袖清 ,可見風也並不大。雨已濕衣,又加風吹,人的主觀感受是 清 而不是寒。可若沒有這風和雨, 山行 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頸聯寫 晴 。喜鵲厭濕喜幹,又稱為 幹鵲 ,雨過天晴,它就高興地叫起來了。詩人抓住這一特點,借喜鵲的鳴叫表達對 日出 的喜悦——既是鵲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濕衣,帶來爽意;繼而雨停日出,便沒了細雨綿綿的煩人的擔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寫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的情景。 波平 ,從側面寫了風的柔和。 狎 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

尾聯寫山色。用了擬人化手法,是反用。 山色不言語 ,意思當然是:山色能言語而不言不語。山色經過雨洗,又加上陽光的照耀,其明淨秀麗,真令人賞心悦目。 不言語 尚且能 喚醒三日酲 ,那 言語 ,更會怎樣呢?此處反面運用擬人化手法加強了藝術感染力。此處並非説 山行 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誇張地表現 山色 的可愛,可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

以 山行 為題,結尾才點 山 ,表明人在 山色之中 。全篇未見 行 字,但從浮雲在空,到荷雨濕衣、萍風吹袖、雀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 山行 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 山行即事 。全詩寫的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6

遊月陂 程顥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

水心雲影閒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

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

1.頸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5分)

答:

2.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

1(1)第三聯運用了融情於景、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3分)詩人用淙淙的泉聲突顯月夜的寧靜,在“水心雲影閒相照”的景象描繪中融入自己內心平靜安閒的情緒。(2分)

2詩人通過對百尺高台、美麗的水光月色、樹林和泉聲這些意象的描寫,(2分)營造了寧靜幽雅(或靜謐、幽靜等)的意境。(2分)全詩通過景物描寫和“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現了詩人閒適(或恬淡、自在)、隨遇而安、不計得失的淡泊情懷。(2分)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7

古代詩歌閲讀(11分)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賀聖朝·留別

(宋)清 臣

滿斟綠醑①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②?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注】 ①綠醑:美酒。②都來幾許: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時間呀!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對錶達這種感情有什麼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認為這首詞的下闋設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對此你有何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發感情的方式。聯繫詞作的題目“留別”和詩句“再相逢何處”等詞句可以歸納出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寫離愁別緒,這種表達方式別具一格。

答案:這首詞是酒席筵前留別之作。全詞精心鋪敍,情意殷切,表現了詩人傷春惜別的情懷,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詞人設想“春色”總體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風雨”。這樣,此時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與“風雨”的集合體。詞人用全部的春色來寫與摯友分手時的離愁別緒,其友情之深,離別之難,不言而喻。(3分)

2.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詞中作者思路和表現手法的鑑賞能力。這首詞作者寫相思之情,在構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達也頗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這首詞“花開”兩句,緊承上片的離愁別緒,並進一步預寫別後的相思。“都來幾許”,由摯友不得長聚而引起時序更迭、流年暗換的慨歎與迷惘。這兩句深化了上闋的離愁。(2分)但作者馬上又衝破了感傷纏綿的氛圍,用“且高歌休訴”句一變而為高亢曠達。這是對友人的勸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現出作者開朗豁達的胸懷。(2分)可是一想到別時容易會時難,明年此時不知能否重逢,心裏不免又泛起悵惘之情,使全詞再見波折。(2分)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8

 古代詩歌閲讀(11分)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春日田園雜興》

連文鳳

老我無心出市朝,東風林壑自逍遙。

一犁好雨秧初種,幾道寒泉藥旋澆。

放犢曉登雲外壟,聽鶯時立柳邊橋。

池塘見説生新草,已許吟魂入夢招。

8.這首詩是怎樣描繪春日田園生活圖景的?請結合頷聯、頸聯簡要分析。(5分)

9.請簡要概括這首詩中作者“自逍遙”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參考答案

8.這首詩的頷聯、頸聯選取春日雨後插秧、引泉澆藥、登高放牛、柳下聽鶯等富於春天氣息的場景,運用白描手法,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的田園勞動生活圖。(手法2分,白描手法或視聽結合或動靜結合;結合詩句分析3分)

9.①遠離官場的權勢名利之爭,沒有世俗煩擾;(2分)②田園勞動生活忙碌充實、其樂融融;(2分)③自然風光清新自然,作者沉浸其中(2分)。

詩歌首聯追敍自己棄官歸隱的行跡,開宗明義表示了自己寧老死林壑也不乞祿於當朝統治者的態度,從東風、林壑等景物之中可體味其脱離樊籠、復返自然的感受。無心出市朝,就是堅決不與征服者合作。在亡國的創痛中,人們理性而剋制地表達了自己的獨立追求。

中間兩聯正面描述田園生活,通過好雨、寒泉、秧、藥、犢、鶯、雲、柳等意象,展現出一種生意盎然的春日秀麗風光。

尾聯化用謝靈運“池堂生春草”之意,以“生新草”這一具體事物來體現整個自然界一片萬象更新、蓬勃滋長的生機。然細讀就會發現,“生新草”是“見説”,以顯示這一片生機與自己的感情是有隔閡的;又用“入夢”二字,更見這一片生機對自己來説是恍恍惚惚而遊離於現實之外的。

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敍寫,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即含蓄委婉表達出自己對故國的深深思念和不願與新朝合作的心態。同時也使整個南宋遺民羣體那種寧願老死林壑也不肯邁進蒙元“市朝”的共同心聲得到了完整巧妙的表述。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9

趙蕃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雨後贈斯遠

趙蕃

已是霜凝更雨濕,春其漸起但無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當返魂。

小駐要須窮日日,細尋無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從茲始,並待君詩洗睡昏。

【注】趙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好章泉,原籍鄭州。南宋中期著名詩人,他和當時居住在上饒的韓淲(號澗泉)齊名,號稱“上饒二泉”,同為江西詩派的殿軍人物。靖康之變後,居信州玉山(今屬江西)。師從劉清之,曾為太和主簿。後居家三十三年,問學於朱熹,詩宗黃庭堅。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祕閣致仕,不久卒。諡文節。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濕”,交代贈詩的時節和天氣,渲染了蕭瑟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悽楚。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當返魂”,虛實結合,説雖然草木依舊枯萎,但梅花一定會悄然開放。

C.“窮日日”“遍村村”,從時空角度強調新春發現之難,表現詩人探春尋春心情之急與信念的堅定。

D.尾聯寫詩人在收到朋友斯遠寄來的新詩之後,擦亮眼睛,振奮精神,一改昏沉之態,連忙回詩相贈。

E.本詩巧妙地將寫景敍事與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表達詩人對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

15.古人評價首聯中“春其漸起但無痕”一句為“一篇之警策”,説它“熔詩情和哲理於一爐”,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其中的“警策”與“哲理”。(6分)

答案:

(A項,“為全詩奠定了悽楚的基調”錯,詩人於初春時節寫詩贈友,借自己尋春覓春的執着堅定,表達對時政和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生活的殷切期待和無限希望,開篇的景物描寫,從情景關係來看屬於“以哀景襯樂情”。D項,曲解詩意,尾聯大意説的是,詩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遠的詩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勵。

15.示例:(1)警策:“春其漸起但無痕”這句意思是説,春天正逐漸臨近,只是還沒有全部顯露出來,表現了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精神,感情細膩,寓意深遠,為全詩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調。(大意如此即可,3分)(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艱難困苦之時;對未來應充滿信心;對新生事物應多加合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3分,任意寫到其中一點即可)

【賞析】

趙蕃創作的詩歌常常含有一定的理趣,《雨後贈斯遠》就是這樣一首“熔詩情和哲理於一爐”的好詩。春雨綿綿,人們本來會產生莫名的惆悵,但詩人卻從中看出希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覺得,別看草色暗淡,春天卻已來臨,細細尋找,一定能發現那報春的梅花――“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俄國詩人普希金曾在困苦的時期寫了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其實,趙蕃的詩表達的意思跟這個也差不多,表現的是一種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精神,雖然我們不熟悉詩歌題目當中提到的斯遠,但他與當時號稱“上饒二泉”的趙蕃、韓虎都是好友,都有詩歌酬答。詩人趙蕃誠摯地寫道:“揩摩病目從茲始,並待君詩洗睡昏”可見,他們是知音、知己,一同暢談人生理想,一起分享生活感悟。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10

浮雲在空碧①,來往議陰晴。荷雨②灑衣濕,蘋③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④。

[作者簡介]王質(1127——1189)字景文,號雪山,山東東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樞密院編修官,荊南府通判。

[註釋]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③蘋,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後的困憊狀態。

[簡析]王質仰慕蘇軾,曾於其文中説“一百年前,有蘇子瞻”,“一百年後,有王景文。”其詩俊爽流暢,與蘇軾詩風格相似。

這首詩寫山行所見、所聞、所感。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局。浮雲在碧空裏來來往往,忙忙碌碌地“議”天陰天晴。雲來雲去,時陰時晴。這裏用擬人化手法寫浮雲,是宋人詩詞中寫天氣的慣用手法。

頷聯寫“陰”。“荷雨”,一方面寫出沿途有荷花,麗色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會給行人帶來困難,不影響人的興致。這雨當然比“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灑濕,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説它“吹袖清”,可見風也並不大。雨已濕衣,又加風吹,人的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頸聯寫“晴”。喜鵲厭濕喜幹,又稱為“幹鵲”,雨過天晴,它就高興地叫起來了。詩人抓住這一特點,借喜鵲的鳴叫表達對“日出”的喜悦——既是鵲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濕衣,帶來爽意;繼而雨停日出,便沒了細雨綿綿的煩人的擔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寫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的情景。“波平”,從側面寫了風的柔和。“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

尾聯寫山色。用了擬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語”,意思當然是:山色能言語而不言不語。山色經過雨洗,又加上陽光的照耀,其明淨秀麗,真令人賞心悦目。“不言語“尚且能”“喚醒三日酲”,那“言語”,更會怎樣呢?此處反面運用擬人化手法加強了藝術感染力。此處並非説“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誇張地表現“山色”的可愛,可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

這首詩以“山行”為題,但全篇未見“行”字,但浮雲在空、荷雨濕衣、鵲聲喧日、鷗島狎波,無一不在寫山行。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1)詩題為“山行即事”,請結合詩歌內容對“事”作簡要説明。(3分)

(2)“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一聯藴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4分)

(3)詩歌首聯的“議陰晴”涵蓋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説明。(3分)

答案:

(1)(3分)浮雲飄浮、荷雨濕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鳥狎波。(答出兩點得1分,答出四點得2分,答出五點得3分)

(2)(4分)①雨過天晴,喜鵲高興地喧叫日出;(1分)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地在水中玩樂;(1分)藴含了詩人山行途中的喜悦之情。(1分)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1分)

(3)(3分)①頷聯承“陰”而來,有荷的季節衣服被雨灑濕,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風吹動衣袖感覺清涼。

②頸聯承“晴”而來,雨過天晴,喜鵲高興地喧叫;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在水中玩樂。

③尾聯寫乍雨還晴,“山色”經過雨洗、又加陽光照耀明淨秀麗,不言語就能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每點1分)

古代詩歌閲讀答案11

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贈賣鬆人 於武陵①

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

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

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

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塵!

注:①於武陵,唐宣宗大中年間嘗舉進士,不稱意,攜書與琴,往來商洛、巴蜀間,或隱於卜中,存獨醒之意。②六街,指長安城內的六條主要街道。

1.這首詩的第二聯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有什麼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

1.對比,“寒澗”與“翠樓”,一個荒寒一個繁華形成鮮明對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沒有解釋,只給2分;如果沒有明確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體分析中,且解説適當,也可給3分);突出了松樹生長環境的惡劣,/以及“鬆”與“翠樓人”之間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別,/暗示賣鬆人向翠樓人賣鬆求利不合時宜,/為規勸賣鬆人做鋪墊。(作用2分;四個要點,答出一個給1分,答出任意兩個、意思對即可)

或:比喻(象徵、託物言志)、借代,以寒澗樹比喻(象徵)貧寒之士,以“翠樓人”代權貴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佔1分),沒有解釋,只給2分;如果沒有明確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體分析中,且解説適當,也可給3分]把貧寒之士比喻為“寒澗樹”,形象地表現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淒涼;而想把“寒澗樹”賣給“翠樓人”,委婉地表達了貧寒之士希望得到權貴賞識重用之意。(作用2分;兩個要點,答出一個給1分,意思對即可)

2.這首詩寄託了詩人對不識人才、只喜歡趨時媚俗的權貴的諷刺;/對像松樹那樣正直高雅卻淪落下層、不被重視的貧寒之士的憐惜;/對爭榮小人春風得意,正直人士卻不得重用這一不公平社會現象的憤懣;/以及因對現實有了清醒認識而不求榮利、潔身自好的高潔情懷。(6分;答出一點給3分,其中“情感”2分,“簡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兩點、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