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流感病毒》閲讀答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8.77K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閲讀題,而與閲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知識點。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閲讀答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流感病毒》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感病毒》閲讀答案

《流感病毒》閲讀答案1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纖毛柱狀上皮內進行復制,釋放後再侵入其他上皮細胞。受染的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應,一般不發生病毒血症。兩週後上皮細胞重新出現和修復。流感病毒偶可進入下呼吸道導致肺炎,其病變特徵為肺臟充血、水腫呈暗紅色,氣管與支氣管內有血性分泌物。潛伏期1——2天,短者僅數小時。

流感可分幾種。單純型流感屬於最常見的一種,殺傷力不大;第二種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後,病變沿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累及肺實質,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會在5——10日內發生呼吸與循環衰竭而死亡;第三種是中毒型和胃腸型流感,這種類型較為少見,主要表現為高熱及循環功能障礙,血壓下降,可出現休克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嚴重徵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的那次流感屬於第二類,因而死亡人數極多。

流感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具有良好的複製能力。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傷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變異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有變異而造成巨大的殺傷力外,與我們過去和現在都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對付流感病毒也有關。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與人們輕視這種疾病和沒有做好隔離有關。同時流感流行具有隱蔽突襲的特點,頗有“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的特徵,來時無影,去時無蹤,往往突然爆發,迅速蔓延,危及面廣,因而容易造成較大傷害。

而患流感後的併發症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導致一些嚴重的併發症。主要是繼發細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竇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因為病毒感染破壞了呼吸道上皮細胞,損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衞功能,致使致病細菌乘虛而入,並在局部聚積,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從流感開始,繼發肺炎,最後導致死亡。

當然,患過流感和未患過流感的人產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儘管流感病毒變異較大,但患過流感的人對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比如,1977年“俄羅斯流感”,病毒株是HINI流感病毒,主要侵襲1957年以後出生的人,因為他們身上沒有對抗這病毒的抗體。而出生於1957年前的人經歷過HINI型病毒的侵襲,體內會產生抗體,因而對於1977年再次出現的甲型流感HINI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1.不屬於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巨大傷害的原因的一項是:( )A.流感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和良好的.複製能力。B.流感病毒變異很大,使其具有巨大的殺傷力。C.流感病毒傳播具有隱蔽突襲的特點,讓人防不勝防。D.流感病毒引起的併發症如支氣管炎、肺炎等常常致命。2.下列説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A.人體內受流感病毒侵害的器官是上下呼吸道。B.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後能夠進行自我複製。C.患感冒後,人呼吸道的自然防衞能力就會喪失。D.中毒型和胃腸型流感雖然少見但病死率高。3.根據文章的意思,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要重視流感的危害,在流感暴發時作出隔離防護,就能有效控制疫情傳播。B.患過流感的人對相同或相近似的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C.流感病毒變異很大,所以防治流感用的流感疫苗也要不斷地更新。D.輕微的流感即使沒有治療,一般在兩週後流感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

答案:

1.D

2.C

3.B 答案解析: 1.試題分析:第三段是介紹“造成巨大傷害”的原因,而第四段從“而患流感後的併發症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這一句可以看出,是介紹“導致死亡”的原因。“造成傷害”不一定會導致死亡,所以D項混淆了概念。

考點: 本題是看似是分析綜合,實際是對“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層級為B級。

2.

試題分析:原文“病毒感染破壞了呼吸道上皮細胞,損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衞功能”並沒有説“喪失了防衞功能”,屬於過於絕對。

3.

試題分析:原文“一般而言,儘管流感病毒變異較大,但患過流感的人對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從“有較強的抵抗力”並不能得出“具有免疫力”這一結論,所以B項屬於偷換概念。

《流感病毒》閲讀答案2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經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發生突變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突變最快。這令免疫系統跟不上步伐。

決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變得那麼快。麻疹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其突變的其他部分在變,只有抗原巋然不動(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統識別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擔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結構變了,麻疹病毒就無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過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對其終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卻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變萬化。它們的突變使其能避開免疫系統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壞。事實上,它們突變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都經常在變。有時突變所導致的變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統仍然能夠識別它們並與之結合,從而輕易避免同種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時突變顯著改變了血凝素或神經氨酸酶的形狀,於是免疫系統無法識別它們。與舊結構完美結合的抗體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結構了。這種經常發生的現象被稱為“抗原漂移”。

當抗原漂移出現時,病毒就能在人體獲得立足點,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統已有了能結合以往形態抗原的抗體。顯然,變化越大,免疫系統應答的`效力就越低。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橄欖球運動員,身着白短褲、綠襯衣、鑲有綠色V字的白色頭盔。免疫系統能識別這種運動服並攻擊它。如果運動服稍作改變——如在白短褲上加一條綠色條紋而其他不變,免疫系統還是能夠毫不費力地識別出該病毒。但若運動服由綠襯衣白短褲變成了白襯衣綠短褲,免疫系統就沒那麼容易識別了。

抗原漂移引發流行病。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在33年間就出現了19種不同的已鑑定的流行病——平均每兩年就有一種以上。每一種僅在美國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過量死亡”——高於該疾病通常所導致的死亡數量。結果在美國,流感比任何其他傳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導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衞生專家監控了抗原漂移,並每年調整流感疫苗以期與之同步。但他們卻從未能將疫苗調整得恰到好處。流感病毒是作為一個突變羣存在的,即使他們預測到了突變的方向,總會有一部分病毒與眾不同而躲過了疫苗和免疫系統。但是,因為醫學領域其他新的發現,現在不管抗原漂移多嚴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並不會再造成流感大爆發,不會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時那樣席捲世界的大流感。

6.關於“抗原漂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抗原漂移發生的原因是突變顯著改變了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形狀。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體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

C.抗原漂移出現時,如果人的免疫系統擁有能結合以往形態抗原的抗體,病毒就難以在人體獲得立足點。

D.抗原漂移引發的流行病,一次就會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變的時候巋然不動,是因為它的結構一旦發生了變化,整個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發生突變的程度與人體免疫系統應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變化越小,免疫系統的應答效力就越高。

C.人體免疫系統有時難以識別流感病毒,主要是因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發生了顏色上的很大變化。

D.一項研究發現, 美國在33年間共出現了19種不同的流行病,從導致死亡的人數來看,流感是最致命的傳染病。

8.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患過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過一次麻疹的人,卻可以終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發生了突變,那麼人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識別它們,從而無法破壞病毒。

C.公共衞生專家已監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們很快就會預測流感病毒突變的方向並將疫苗調整得恰到好處。

D.如果出現了過去那種席捲世界的流感大爆發,那就可以確定在抗原漂移之外還存在其他的原因。

參考答案:

6.B(A項“和”要改成“或”;C項原文表述為“病毒就能在人體獲得立足點,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統已有了能結合以往形態抗原的抗體”;D項“通常一次就會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與原文中“高於該疾病通常所導致的死亡數量”矛盾,同時,這也只是美國的一組統計數據。)

7.B(A項原文表述為“最可能的原因是”;C項“顏色上的很大變化”有誤;D項原文表述的是“19種不同的已鑑定的流行病”。)

8.D(A項原文講的是“一般就可對其終身免疫”;B項原文講“有時突變所導致的變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統仍然能夠識別它們並與之結合”;C項“很快就會預測流感病毒突變的方向並將疫苗調整得恰到好處”在原文中沒有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