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國中語文文言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3W

國中語文文言文1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多運用各種修辭以增強表達效果。其中有些修辭格的運用較為頻繁。瞭解這些特殊的修辭方式,自然有助於閲讀能力的提高。這裏着重説明的是現代漢語中不常見,或對文言文閲讀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格。

國中語文文言文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辭格運用的相當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譯, 往往會造成誤解。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這裏的“布衣”在古代不給理解,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特徵來代事物本身,是一種借代。如果不瞭解這一點,按字面譯為“穿布衣服的人”,後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就會使人產生疑問:“穿布衣服”,怎麼就“地位低”呢?在翻譯時對這類地方應採取意譯的方法,加以復原(譯為“平民百姓”),否則往往會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為一種修辭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較為常見。這類句子, 在內容上前後互相補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簡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裏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語文表述中,為了某種需要, 對某件事情不直截了當地説出來,而是換一種説法,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辭格常用於外交場合。如赤壁之戰中,曹操給東吳下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從,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就是一種委婉説法。明明大兵壓境,殺氣騰騰,卻故意説得十分輕鬆自在。對這類句子的翻譯,則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辭色彩。

(4)、諱飾。諱飾實際上也是一種委婉,往往是由於人的忌諱而改變了説法。 如對於“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宮車晏駕”、“千秋之後”,老百姓死則稱為“填溝 ”,瞭解這些説法的真正含義,才能準確地翻譯文言文。

國中語文文言文2

高中生文言文素養的培養,需要配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法,在培養學生興趣的情況下,對學生的閲讀習慣、理解能力進行提升。把握好文言文的主旨、理解實詞虛詞的作用、加強對文言文讀音、斷句的準確性閲讀,這些都需要語文老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變。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

1.從教師的角度分析

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必須化被動為主動,通過改變自身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們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發自內心願意去學習新的知識,願意瞭解文言文的字詞構造和語言特性。如果依舊採用機械式的記憶,進行段落上的背誦,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造成很大的打擊。這不利於實現文言文的教學目的,激不起學生興趣,對文化的傳承也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2.從學生的角度分析

枯燥的學習中,文言文具有理解難度大的特點,這成為學生反感文言文的主要原因之一。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分清實詞和虛詞的使用,背誦並不太理解的課文,對於很多學生來説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而,很多學生選擇依賴參考書,放棄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這對學習能力的養成十分不利。換言之,由於他們並沒有掌握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沒有感受到文言文之美,沒有發現文言文在字詞上的奇妙之處,因此,學不好文言文是必然的結果。

二、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1.通過朗讀來培養語感

朗讀可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由於文言文的歷史十分久遠,在字詞上的生疏和讀音上的差異,對學生在朗讀和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如何使學生快速地進入文言文的學習狀態,加強朗讀是十分必要的。

2.夯實文言文基礎運用

文言文學習的重點之一就是字詞句的理解。老師要明確教學目標,通過簡明易懂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這些課堂上的難點。筆者認為,啟發推測法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面對老師的串講常常不知所云。轉變教學方法,活化授課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指點迷津是每一位老師的責任。

3.利用情境任務進行教學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竇娥冤》《荊軻刺秦王》這樣的長篇課文。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情境任務分配的方式可以展現學生的個人才能,對課文主線的理解是有好處的。情節表演要求學生準確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體會人物的情感。這些都是建立在對文言文的高度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適當地加入情境任務進行教學,能夠有效防止課堂氣氛的僵化。

4.利用課外作品擴展知識

課外學習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視。在新的教學體系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很重要的。先秦散文、文化經典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老師督促學生有計劃地增加課外閲讀量,對學生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啟迪作用。除此之外,為了保證學生的課外學習質量,進行文言文知識競答也有利於課外閲讀作業的高質量完成。

5.利用多媒體完善教學

多媒體教學具有聲、形、色上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音樂、畫面等直觀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於老師對課堂內容的整理和總結。例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課文中,可以給學生播放影視劇《水滸傳》中的相關情節,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豐富學生對所學課文的歷史學習,也可提高學習興趣。文言文的學習是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包含着我國古代的人文精神,對提升個人修養、傳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文言文的教學存在着教學模式上的僵化,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狀,任課老師要革新教學觀念,採用靈活的教學手法,將文言文裏藴藏的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國中語文文言文3

國中1-6冊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十則》)説(yuè):通“悦”,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迴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夥”。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於“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説》)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譁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閒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裏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國中語文文言文4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説---條件關係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國中語文文言文5

七年級(上冊)

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説乎 “説”(yuè) 通“悦”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 通“現”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7、裁如星點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陳太丘與友期》

七年級(下冊)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bān) 通“攀” 《傷仲永》

10、賢於材人遠矣 “材”(cái) 通“才” 《傷仲永》

11、對鏡帖花環 “帖”(tiē) 通“貼” 《木蘭詩》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孫權勸學》

13、孰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級(上冊)

16、便要還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記》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記》

18、詘右臂支船 “詘”(qū) 通“屈” 《核舟記》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記》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橫” 《核舟記》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jiǎn) 通“揀” 《核舟記》

22、選賢與能 “與”(jǔ) 通“舉”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獨 “矜”(guāng) 通“鰥” 《大道之行也》

24、蕩胸生曾雲 “曾”(céng) 通“層” 《望嶽》

25、略無闕處 “闕”(quē) 通“缺” 《三峽》

八年級(下冊)

26、蟬則千轉不窮 “轉”(zhuǎn) 通“囀” 《與朱元思書》

27、窺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與朱元思書》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飼” 《馬説》

29、才美不外見 “見”(xiàn) 通“現” 《馬説》

30、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cái) 通“才” 《馬説》

31、其真無馬邪 “邪”(yé) 通“耶” 《馬説》

32、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zhī) 通“肢” 《送東陽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pī) 通“披” 《送東陽馬生序》

34、百廢具興 “具”(jù) 通“俱” 《岳陽樓記》

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zhǔ) 通“囑” 《岳陽樓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 “羞”(xiū) 同“饈” 《行路難》

37、玉盤珍羞直萬錢 “直”(zhí) 同“值” 《行路難》

九年級(上冊)

38、必能裨補闕漏 “闕”(qūe) 通“缺” 《出師表》

39、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陳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陳涉世家》

41、將軍身被堅執鋭 “被”(pī) 通“披” 《陳涉世家》

42、故不錯意也 “錯”(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倉鷹擊於地上 “倉”(chāng) 通“蒼”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對》

45、自董卓已來 “已”(yǐ) 通“以” 《隆中對》

46、是以先帝簡拔以 “簡”(jiǎn) 通“揀” 《出師表》

九年級(下冊)

47、公輸盤不説 “説”(yuè) 通“悦” 《公輸》

48、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輸》

49、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圉”(yù) 通“御” 《公輸》

50、公輸盤詘 “詘”(qū) 通“屈” 《公輸》

51、親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3、困於心,衡於慮 “衡”(héng) 通“橫”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54、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55、故患有所不闢也 “闢”(bì) 通“避” 《魚我所欲也》

56、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biàn) 通“辨” 《魚我所欲也》

57、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dé) 通“德” 《魚我所欲也》

58、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 通“向” 《魚我所欲也》

59、小惠未 “獺(biàn) 通“遍” 《曹劌論戰》

60、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1、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2、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wǘ) 通“無” 《愚公移山》

63、一厝朔東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國中語文文言文6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課文下面註釋:

1、選自《水經注疏》,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2、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 ):日光,這裏指太陽。

6、襄:上。

7、沿:順流而下。

8、溯( ):逆流而上。

9、奔:這裏指飛奔的馬。

10、疾:快。

11、素湍( ):白色的急流。

12、回清:迴旋的清波。

13、絕巘( ):極高的山峯。

14、飛漱( ):急流衝蕩。

15、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剛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屬( )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接。引,延長。

 文後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點的字注音。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風

素湍綠潭 絕巘 飛漱

清榮峻茂

 附加練習

1.請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的特點。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2.文末引用漁歌的作用是什麼?

國中語文文言文7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①數句。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②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

記母教銓時,組繡紡③績之具,畢陳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④,旋復持兒而泣曰:“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於牀,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温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令讀;雞鳴,卧焉。

【註釋】①四子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②波、磔(zhé):漢字書寫筆畫。③組繡紡:即編織結線。④夏(jiǎ)楚:用於責打的大條等。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母日授四子書數句( )

(2)苦兒幼不能執筆( )

(3)無誤,乃已( )

(4)與軋軋相間( )

11.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抱銓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於臣(《鄒忌諷齊王納諫》)

B.旋復持兒而泣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説》)

C.兒怠,則少加夏楚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兒背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12.翻譯下列句子。(6分)

(1)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

(2)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與朱元思書》)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13.蔣母嚴於教子的做法,與孟子關於“天將降大任於是人”的觀點是相通的,你贊成這樣的做法嗎?為什麼?(3分)

答案:

10.(1)每天 (2)苦於 (3)停止 (4)間雜 11.D

12.(1)到了六歲,母親才命令我拿筆學寫字。

(2)像鶯鳥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峯,就會半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3)這是儘可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着這一條打一仗。

13.贊同。“看不清楚”蔣母嚴於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強調困境造就人才,兩者是一致的。因為往往是憂患使人成才,安樂使人走向滅亡,一個人從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憂患意識才能立足於社會,成就一番事業。

國中語文文言文8

正確而流暢地朗讀和悦耳動聽地吟誦藝術相結合,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途徑。

朗讀

朗讀,是把原本訴諸視覺的書面語言轉化為聽覺的有聲言語的創造性活動,是讀者與文本之間以聲音為媒介進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閲讀主體通過聲音激活文字符號的內涵。

葉聖陶先生在總結傳統語文教學時,曾強調過朗讀的作用,他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朗讀,他説,“今時教古文自亦宜熟讀”,“讀得爛熟,不知不覺之中,就懂得了它的條理”。實際上,古代人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古人説:“熟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在教育子侄讀書時説,:“舊書不厭百回讀,深思熟子自知”,指出了讀的重要性。古人所説讀就是朗讀。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克服了文字障礙後,把握朗讀節奏,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感悟文章的思想美。

那麼,應該怎樣正確朗讀呢?我認為,就是要求學生讀準,讀順,讀出情來。

讀準。就是要求學生把字讀正確,這是最起碼的要求。特別是文中出現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要求學生通過查工具書,明確讀音,練習朗讀,直到讀的順口為止,只有這樣,才能把句子讀的流暢。讀順就是要求學生讀的流暢,做到這一點,要求學生把握句讀,注重輕重頓挫、高低起伏,使學生在體會文言文音樂美的同時,因聲入情,體會文章的意境美,進而讀出個人的感悟。

朗讀是學生閲讀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現代白話文基礎之上的、以普通話為標準音的閲讀方式。它汲取了古代誦讀藝術的營養,但不是古人讀文言文的方法,也就是説,朗讀文言文就是要求學生現代人讀現代白話文的方法去讀文言文,這樣,我們解讀文言文所領會到的情感、思想和古代寫作者寓於其中情感、思想會出現一些偏差,因此,用古代的吟誦藝術來閲讀文言文有可能會取得更佳效果。那麼,什麼是吟誦藝術呢?怎樣運用吟誦藝術閲讀文言文呢?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温馨提示:朗讀可以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的,還可以使學生汲取精神營養,從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見,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途徑,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朗讀。

國中語文文言文9

一、《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二、《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三、《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四、《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五、《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的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六、《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七、《愛蓮説》(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八、《送東陽馬生序》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九、《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十、《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國中語文文言文10

一、文言實詞辨析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兩種形式,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中的“説”通“悦”。

【例題】下列語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應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這道題考查辨析通假字。A項中的“惠”通“慧”,B項中的“亡”通“無”,C項中的“畔”通“叛”,只有D項沒有通假字。

【複習方法】通假字數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釋,複習時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練習】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②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⑤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東

⑦百廢具興

⑧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⑨將軍身被堅執鋭

⑩為天下唱

2.古今詞義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詞語古今意義差別很大,複習時應該特別注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絕境”都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兩個詞,指“妻子和兒女”,現代漢語中則是一個詞,僅指“丈夫的配偶”;“絕境”文中指“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沒有出路的境地”。

【例題】下面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C.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臣不勝受恩感激

這道題考查區別古今詞義。A項中的“犧牲”,B項中的“走”,C項中的“無論”,都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詞義,只有D項中的“感激”古今詞義相同。

【複習方法】教材中,古今異義的詞語大部分有註釋,整理課文中出現的即可。

【練習】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⑤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詞多義辨析。在古今語言中,一詞多義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多義現象更為明顯。掌握詞語的不同意義並能根據語言環境確定詞語的意義,是閲讀文言文的基礎。如“桓侯故使人問之”和“兩狼之並驅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後者的意思是“原來、原先”。

【例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這道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複習方法】①注意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做好筆記,見到一種新的解釋就記錄下來。②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比較分析,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規律,並能在閲讀中加以運用。

【練習】解釋下面各組中加點的詞語,體會它們在意義和用法上的區別。

①若為傭耕/若聽茶聲然

②既克,公問其故/廣故數言欲亡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④廣故數言欲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蔣氏觀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詞類活用辨析。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常常是藉助一定的語言環境,將通常某種用法的詞臨時作另一種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詞,這裏活用作動詞,意思是“打洞”。

【例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將哀而生之乎

③將軍身被堅執鋭

這道題考查對詞類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鞭打、驅使”;②句中的“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堅、鋭”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堅”指堅固的鎧甲,“鋭”指鋭利的兵器。

【複習方法】辨析詞類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語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文言詞語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確定其活用的方式。詞類活用是文言文學習中的難點,複習時要注意積累典型例句並認真分析、體會。

【練習】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並説明其活用情況。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於前

③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④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⑤此皆良實

⑥親賢臣,遠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⑧公將鼓之

⑨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⑩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二、文言虛詞辨析

文言虛詞數量少,但使用頻率高,用法也比較複雜。在古代漢語中,虛詞一般包括代詞、連詞、介詞、副詞、助詞、歎詞等。在會考試題中,文言虛詞一般不作為測試重點,只要求考生對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進行區別,以有助於理解文言語句。

【例題】下面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明顯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A.雖我之死

B.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C.而鄉鄰之生日蹙

D.殫其地之出

這道題要求將“之”的用法區別開來。“之”有時做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有時做語氣助詞,無實在意義,只補充音節,A句中的“之”就是語氣助詞。

【複習方法】①掌握常用虛詞“之、其、而、然、則、乃、以、於、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為常用虛詞的每一種用法列舉二三個典型例句。③通過比較分析,體會文言虛詞的作用。

【練習】區別下列各組中加點文言虛詞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數刀斃之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②其一犬坐於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無馬邪

③不以千里稱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④學而不思則罔

學而時習之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⑤苛政猛於虎也

戰而長勺

積而今六十歲矣

三、文言語句理解與翻譯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與現代漢語表達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於對文言語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等。

【例題】選出屬於被動句的一項。

A.菊,花之隱逸者也

B.士卒多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這道題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項是判斷句,C項是謂語前置句,D項是定語後置句,只有B項是被動句(“為”表被動)。

【複習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點,特別是其標誌性詞語。②選擇部分典型的例句認真分析、體會,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譯方法。

【練習】從下面的語句中找出判斷句和被動句。

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為予羣從所得

④屠懼,投以骨

⑤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⑥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⑦苛政猛於虎也

⑧見漁人,乃大驚

⑨劌曰:“何以戰?”

⑩君將哀而生之乎

2.文言語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一般是會考的必考內容,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例題】翻譯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譯文:

這道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詞語需要用“從前、我、現在、家”等詞語替換,“祖、居”等詞語需要補充為雙音詞,後半句語序上也應作調整。正確的譯文是:“從前與我祖父住在這裏的,現在他們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複習方法】①選擇部分文言語段,運用上面講到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練習,特別要注意那些需要補充和調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譯之後,要與原文認真核對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準確,語言是否通順、規範,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練習】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②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