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範文(精選23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和而不同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和而不同作文範文(精選23篇)

和而不同作文 篇1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也是傳統文化對於君子之道的詮釋。它教導我們一方面要與他人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特。在文化問題上不也是如此嗎?四川大學生髮起“拒絕聖誕節”活動,這種粗暴的盲目排外的做法,不僅不是在弘揚傳統文化,反而是違背了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與精神。

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確實出現了問題,端午,重陽越來越無人問津,聖誕節,情人節卻越來越熱火朝天。這絕不是在危言聳聽,而是真切的現狀。所以許多人要求禁止“洋節”看起來似乎並非沒有道理。

但仔細推敲便發現,這種要求實際上是出於一種“非此即彼”的粗暴邏輯。難道中國人不過聖誕節了,傳統節日就會重受青睞嗎?這種邏輯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們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更多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節日的背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如果沒有對其內涵的瞭解,對節日自然會莫名奇妙乃至生髮淡漠。也許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屈原自沉汨羅江的愛國壯舉,但又有多少人能領會他當時的淚水與絕望,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也許我們的蒙學讀本會告訴我們,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精神,自然也會對他缺乏足夠的敬意,自然就會對端午節缺乏足夠的興趣。

從這個意義上説,“洋節”更缺少在中國生長的土壤。許多人熱衷於過聖誕節,但真正讓他説説節日的內涵,恐怕是“一問三不知”。中國的聖誕節,感恩節,是生長在市場炒作的土壤上的,換句話説,中國人過的並不是聖誕,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購物節”。單憑市場炒作而紅火的節日,早已失去了節日其本身的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慶幸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沒有給急功近利的市場環境玷污,仍是一份文化的淨土。我們還可以在春節守歲,在元宵吃湯圓,在端午賽龍舟,在重陽遍插茱萸,在中秋共賞月圓,而不是和聖誕節一樣,去商場購物。到這一步,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才真正是傳統文化的悲哀,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獨立的傳統,所以我們並無需畏懼“洋節”的入侵。我們也並沒有必要去禁止文明的交流。這種閉關自守做法,本身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體現。既然我們足夠優秀,又何必擔心被同化?弘揚傳統文化,途徑不是靠排擠外來文化,而是培厚社會文化土層,讓傳統文化成為每一箇中國人的自覺追求,才不懼外來文化。拒絕“洋節”,只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真正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關注。

在如今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文化交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不能也不可能去逆潮流而行,我們只能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吸收外來文化中合理的精神,與其和諧共處,這應當是我們對“和而不同”傳統智慧的繼承與踐行。

和而不同作文 篇2

最近,國際著名品牌杜嘉班納的一則視頻廣告引來熱議,而隨後其設計師在網絡上的言論更是被曝出有多處辱華言辭。一時間。網絡上就“辱華”問題鬧得沸沸揚揚。

類似的事件已經不止一起,“奔馳海報辱華”,“瑞典電視台辱華”等情況屢見不鮮。可是俗話説,“不遭人妒是庸才”。的確,古代的能臣賢相,從一介不入流的小官做起,直到萬人之上的朝中大臣,所收到的彈章都要有等身高,如果受到的談何少了,那才是怪事。同樣,外界針對中國越是鬧得沸沸揚揚、甚囂塵上,就越是表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優秀,同時也表明着我們中國的國力已經到了不可輕視的地步。試想,一個正常的人會對靠近的老虎感到威脅與恐懼,對它使用手段恐嚇迫使其後退,可這個人會對從面前經過的螞蟻做出什麼反應嗎?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中華文化的優秀與否,歷史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被杜嘉班納的視頻廣告所歧視的筷子,就是中華文化中的燦爛結晶之一。任何一種食物經過幾千年的沙汰淘洗還依然能夠保存下來,不論好壞,總會有其存在的道理。更何況,筷子是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飲食方面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杜嘉班納的做法卻令人懷疑它是否符合國際品牌的名聲。在沒有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出充分了解時,就隨意製作出了這樣一部充滿了諷刺歧視意味的短片。而後續杜嘉班納對該事件的應對措施更是看不出一個大品牌該有的氣度。

在中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中華文化在國際上日益散發着光與熱時,有些人便會坐不住了,急於尋找出它的錯誤來批判它、諷刺它,試圖從一塊白璧上尋找細微的瑕疵,以此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殊不知,在這自負託大的外表下,他們對中國表現出的實力的忌憚,與他們色厲內荏的形象已經暴露的一覽無餘。

但不得不説,國人對待此事的做法,雖説是很振奮人心,甚至還有惡意的謾罵。但是,在這激進的外表下,又何嘗不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不夠自信呢?歧視,如果對自身文化有足夠信心,又何必對這些無謂的中傷做出過激反應呢?正如劉禹錫所説,“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孰好孰壞,交予時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時間自會回答一切。

在國際交往中,不可重蹈清政府的悲劇進行閉關鎖國;也不可數典忘祖,盲目親附,“君子和而不同”。要達成“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作文 篇3

初見,驚豔,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題記

初識你,我不過束髮的年紀。不同於江南的青山隱隱,碧水迢迢,梧桐更兼細雨;也不同於夢境中的紅磚碧瓦,飛檐迴廊,深門闊院飄雪。

首先闖入記憶的是每逢週日便和母親一起去探尋北京城古老的印記,去到那一個個美麗的鄉村。那南苑附近的“七十二泉長不竭,御溝春暖自涓涓”;那門朝東南,佔“巽”位,賦予“紫氣東來”之意的四合院;那“一池三山”的園林建築羣,都是如此的讓我着迷。流轉於這些美景之間的,是“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裏埋。”的驢打滾的糯粘;是蘇軾筆下“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寫出的焦圈的香甜;是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的叫賣,好像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無論是那美麗的鄉村還是那可口的傳統美食,都是彼時,我對北京城獨特的記憶。北京城,你似如一位謙謙君子,布鞋青衫,俊立於這俗世中。不驕;不躁;不滿;不傲;不趨;不同。

“明明只是昨日時光,今日卻已完全換了模樣”當高樓大廈取代了小院故里;當柏油馬路取代了衚衕巷陌;當繁華霓虹取代了爍爍星辰;當錦帽貂裘取代了布鞋長衫。我也曾經懷疑過,這還是我熱愛的北京城嗎?但當我看到一家家做出傳統美食的老字號飯店私營改革之後重新起航;我看到那些美麗鄉村旅遊業繁榮之後農民臉上的微笑;我看到在街邊賣小吃的大爺都能隨時的使用移動支付;我看到全國各地的朋友可以隨時乘坐着高鐵來到北京參觀,我突然明白了。

何必執着於曾經的美好,時代在進步,有些東西,終將過去,不必憂傷,不必心急,就讓那過去了的成為親切的懷念。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保護,有意藴的舊時習俗值得我們遵循。但是,我們更應該努力追趕時代的步伐,盡情享受時代的發展。古有絲綢之路連接東西,今有一帶一路閃耀全球!我堂堂中華,可休養生息、不求聞達,亦可造出高鐵飛船、飛機航母、醒獅怒吼,震驚天下!

這時,我才明白,北京城,仍然是那個“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的北京城,曾經的你,如暮年老者,沉靜淡雅,現在的你如蓬勃青年,朝氣煥發!但無論何時,你都保持着那份獨特的與眾不同,因為,你是一位君子,君子,本應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4

論語·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即為和諧、融合。同,即為追隨大流、盲目附合。可見,在和與同的關係上,我們應效仿的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態,更應被我們所學習。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和而不同都應成為立身處世之準,和諧穩定之基。

和而不同,除了是儒家所推崇的核心思想,時至今日也是其不可代替的普世價值。在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能更加便捷地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羣體,並且與之融洽和諧地相處。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容易受到干擾。這樣,我們往往會湮沒於大流之中,缺乏自己的認識與看法。所以,和而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享受和的快樂與融洽之時,也應堅持自己獨立思考,有個人的見解。

和而不同應成為個人處事之準。陳寅恪曾大力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在人際交往本身已成為困擾很多人的問題這種環境中,和而不同的推廣顯得愈發艱難。但回溯歷史,那些名仕隱者們或許能給我們以啟迪。藺相如與廉頗之和,相輔相成,才有了趙國的強大。嵇康不與士大夫同流,卓爾不羣,才有流傳千古的慷慨悲歌。誠然,和而不同在為人處事上,給我們帶來了寬容的胸襟與擺脱大流的動力。想信以和而不同為準繩,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以汲取百家之長,匯個人之見。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同而不和。“同”只是表面上的平靜,其本質卻是不和的爭端。如《論語》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往往煩于思考,只想尋求快捷的道路去得到名利。此時,追隨着眾人的想法無疑是最保險的做法。隨大流也罷,可小人多為圖名求利,此則要求他們用盡手段,最終造成了不和的局面。於現實來看,這種謀私利,煩思索的態度只能將社會變得單一。因為一羣只知應勢附合沒有獨立思想的民眾是愚笨的,一個不懂得運用理性批判分析的社會是可怕的。

因此,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構建多元和諧的社會。通過“和”,我們構建起社會的構架。近年興起的微公益等活動,使“和”似乎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可倘若人人都發出同樣的聲音,社會就只能朝着一個方向發展。和而不同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和諧,又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才能使社會趨於多元化。顯然,和而不同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進步騰飛的基石。

和而不同是包容,是海納百川的胸襟;和而不同是卓越,是遺世獨立的風采;和而不同是多元,是求同存異的更迭。於個人,它是處事之準繩;於社會、國家,它是穩定的基礎。而這些,正是和與同兩者在和而不同時獨有的光彩!

和而不同作文 篇5

春去秋來,看人世繁花似錦,葉落飄零。

寒來暑往,聽世間松濤如怒,鳥鳴婉轉。

大千世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春花秋月夏蟬冬雪,皆兀自為景,成就人間闊大氣象。萬象如此。而人何以處世?其必曰:各自朝聖,和而不同。

遙想當年,春秋亂世百家爭鳴,“君子和而不同”之風盛行:仲尼高呼仁義,莊子逍遙而遊,韓非提倡法紀嚴明……百家之言,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於激辯場上慷慨激昂,在生活路間泰而不驕,“道並行而不相悖”,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與交融中點燃。先哲各自朝聖,終鑄就了萬千氣象的百年文化盛世。

繼百家爭鳴以來,歷史的銀河羣星閃耀,卻不如當年日月之光,何哉?秦漢以來的思想專制與文化禁錮正是罪魁禍首。統治階級圖一己私利,扼殺個性,埋沒創新,使百姓眾生只能喝“大鍋茶”,盲目行在官方欽定的所謂“主流”的思想道路上,於是只有幾點“爝火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走在自己朝聖路上,孤獨或哀傷。

近代,也許只有民間思想界才隱現春秋“和而不同”之風。吳宓口中“眾思造亂,而莫肯平亂”的時代,羣英萃聚,大師輩出:王國維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傳播國學;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傳宇宙文章;梁漱溟投袂而起,獻身民主同盟……思想的高度和寶貴的個性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挺身而起。

莫不是真如俗語所云“亂世才能出英雄?”“算而今,重到須驚”怕是先賢來到如今所謂“開放自由”的新時代的真實感受。自詡思想包容的新思想界人物或是因他人觀點不合己意,出言不遜,破口大罵;或是因無形中的鐐銬與根深蒂固的血脈中的奴性,一味隨聲附和,被當作別人手中的棋子。看似解放思想、開放社會,眾生卻不能各自品各自的茶,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而微笑互相點頭,實是“小人同而不和”!

究其原因,也許亂世不是出哲人的根源,自身才是。固然時代的壓迫更能造就獨立自信的個性,但和平年代也並非無思想的鋒芒,關鍵在於是否存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勇氣,“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個性,是否存有對理想與自由的普羅米修斯式追求。

我希望有這一天,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各人喝各人的茶,我們微笑致意,擦肩而過,然後繼續行在各自的朝聖路上。那時,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和而不同作文 篇6

調和、和諧是帆,不同的獨立見解是船。正如帆與船互相配合遨遊海洋,和諧與自我見解也合於乾坤,立於天地。和而不同練達真君子、真人生。和諧是一種美。紅綠配出絢麗,黑白襯出經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諧,綠肥紅瘦描出人間的美景。萬事萬物和諧相處,成就絕配,展現和諧的美。不同是一種個性。同是荷葉,“尖尖角”描繪出秀麗,“接天蓮葉無窮碧”書寫的是絢麗,不同的形態有着獨特的美、特別的見解。萬事萬物各有不同,張揚個性,展現獨特不同的風采。美與個性並重,和而不同潑墨均勻,勾勒出絕美的畫,和而不同是美與個性的結合。

和諧是一種溝通。白居易洞悉世事,才思捷達,寫詩順手成章。可他深入民間,瞭解疾苦,為了能表達出生活在草根階層的人們的心聲,他與百姓溝通,使詩文平實質樸。詩人的心與百姓的苦和諧統一,詩人的詩與百姓的話如出一轍,詩人的才情與百姓的苦況融煉一爐,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絕唱!不同是一種獨特的表達。白居易的詩能和諧於百姓疾苦,同樣也超脱腐`敗的社會。他剛正不阿,只敍百姓的疾苦,不唱官場的歡樂,不同於俗世的黑暗,猶如蓮花般濯清,用他獨特的表達,無畏的勇氣,與黑暗抗衡!和而不同在溝通中表達,道出勇氣!

和諧與不同猶如兩個齒輪,凸出的齒印有着自己獨特的痕跡。可齒輪在相互磨擦中逐一吻合,體現和諧美。和而不同是一種處世哲學,只有真君子才能與大眾和諧相處而又擁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人生。阿基米德終日沉浸於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羣眾,獲取真知;尼采獨立思考,成於己見,可他不忙四周遊歷,把所想散播人間;道家推崇真善美,將其融入大眾的道德規範,卻不忘獨立於模仿與盲目的隨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種遒勁,在一天天的練達與獨立中爆發。

和諧是一幅畫,不同是美中添雅;和諧是一首詩,不同是詩中的錦繡、芬芳;和諧是一首歌,不同是歌中的高低迭宕。和而不同猶如《詩經》中的絕美,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誦出錦繡,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現和而不同的絕美。和而不同是真君子、真人生。

和而不同作文 篇7

物各有性,人各有才,共存相生,百味紛呈。

俗話説得好;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人也是一樣,就算是同卵雙胞胎,也會在性格、特長等方面展現出自身特性。“凡世間萬物,性本不一。”但正是因為萬物各有不同,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萬物趨同只是讓世界變得單調而索然無味,“君子不器”也不適合所有人,因為不必為了別人的眼光或其他原因放棄自己。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這是極具文化內涵的一句話。既然物各有性,為何不能再保持各美其美的同時進行調和,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海洋中有兩種生物,一個石海葵另一個是寄居蟹,它們的互利共生就是很典型:寄居蟹常在殼上攜帶一個或多個海葵,因為海葵會用有毒的觸手攻擊那些接近它們的動物,從而保護寄居蟹。而因為海葵以浮游生物為食,四處行走的寄居蟹也為海葵的捕食提供了方便。這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生物,因為發現了自身和對方的優勢,實現了合作共贏。

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個人能力再強也無法擔盡天下之責,像美國隊長那樣“以一當百”的超級英雄畢竟只存在於人們的美好想象之中。電影《紅海行動》中的蛟龍突擊隊並不是靠單兵作戰能力擊敗的恐怖組織。他們幾個隊員各司其職,各有所長,卻又配合的默契巧妙,正是這樣的和而不同,讓他們攻克了一個個難關,最終完成了任務。

那麼要如何實現這種和而不同呢?自然需要每個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去扮演那個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尋找能形成互補的夥伴,摸索出一套共生之道。“人生如戲”需要的是形形色色的角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腔調。

正如沒有人能脱離於集體而存活,也沒有國家能超脱於世界而強盛。在“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的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並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並存,各個國家脣齒相依。想要在這種國際環境裏發展生存,應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這樣順應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待,才能讓嚮往世界和平的圖景變成現實。

和而不同作文 篇8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西方寓言對此作了闡釋:“一羣身上長刺的豪豬聚在一起過冬,離得太遠會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會扎着對方,只有在不相互傷害的前提下互相趨近,才既能保持羣體的温度,又避免相互刺傷。”而這個合適的距離,其實説的正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靜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接納對方的觀點。“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扞衞你説話的權利”,法國大哲盧梭如是説。由於各種原因,朋友間難免會出現爭論,這時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也就是説,要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觀點告訴朋友,朋友不聽也就算了,不要再説。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朋友數,斯疏矣”,朋友之間一味強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異,精誠合作。也許會有人説:“‘道不同,不相與謀’,人們的出發點不同,生活閲歷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麼可能有合作的基礎呢?”但是,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和而不同、精誠合作的典例:他們一個是自學成才的“泥腿子”,一個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的高材生;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一個以三民主義為原則;一個為社會主義而奮鬥,一個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兩位英雄個率領部隊密切合作,共同打擊進犯的日寇,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凱歌。即便是在內戰期間,兩人雖各為其主,都不幸被對方打傷,卻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同樣為改變中國現狀而奮鬥的共同信念,使兩人結下了跨越階級的革命友誼。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萬物的氣度。“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呂不韋博覽羣書,汲取百家之長作《呂氏春秋》,終為後人稱讚;董仲舒匯儒、道、墨三家之精華(兼有神學),終成一代碩儒。一個人只有和而不同,廣泛地接受各種觀點,並吸取其合理內核,才能達到人生中至高的層次。一個社會若是一味求同,則一定會損害多元文化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文化專制,使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新文化運動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盤否定儒家思想的傾向,都對和諧文化的共生和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時至今日,小到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於現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建立一個和諧多元的世界、和諧多元的社會而不懈努力。

和而不同作文 篇9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性格、學識、品質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要求所有人完全一致,否則社會便會因失去個性而死氣沉沉。這就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和而不同”即與他人和睦相處,卻仍保持自身的個性。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並不簡單。在學校住宿一年多的經歷,讓我由淺入深地認識了和而不同的含義與要求。

我的室友來自不同班級。其中,有實驗班,有普通班,還有兩位體育特長生,從文理分科來看,我是唯一的文科生。本以為這樣的差異會造成“水火不容”,沒想到氣氛卻相當和諧。回到宿舍,實驗班的同學繼續做着習題,有時互相交流;另幾位同學一邊吃着泡麪,一邊聊着比賽中的動作、球隊訓練的心得,有時也聊體育明星、球衣球鞋。我則通常在一旁拿着書本繼續複習。

這也許就是“和而不同”的體現——尊重差異,理解個性,互相包容,和諧共處。這樣,大家在各自選定的道路上發展。當然,我始終認為,尊重他人的同時,必須堅守自己的原則。因為每個人的道路選擇不同,實現理想的途徑也不同,適合他人的發展方式未必適合自己,如果盲目苟同,就容易迷失方向。比如我,幾乎從不參與討論籃球這類話題。

但是,漸漸地,我開始對“和而不同”產生了更深入的體會。

一次寫作業時,我和那位來自實驗班的同學無意中探討起學習動力和未來理想的問題。那位同學雄心勃勃,要衝刺北大,要“打倒”年級第一,要“輾壓”其他所有人。而我此前一直認為學習目的不應是與他人競爭,應為掌握知識提升自己而學習,至於考大學則完全順其自然。我們產生了一次小小的爭論。之後回想此事,我不由反思:雖然不可那樣爭強好鬥,但或許學習也是需要目標去引導的,自己先前的觀念也有不足之處。於是,我又和那位同學進行了幾次交流,開始逐漸有了同感。現在,我們儘管在目標與觀念上還有分歧,但卻能一起學習,互相鼓勵,兩人相比以前都更加專注。

於是,我開始領悟到:“和而不同”不只是簡單和消極的相安無事,互容互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是最終目的;“和而不同”也不等於相互之間禮貌相待卻隔閡誤解,只要是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惡意攻擊,只要能本着彼此尊重的態度,有時,相互間的爭辯反而是必要的,它使我們能夠在交流和爭辯中相互借鑑,吸收他人的優點與可取之處,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個性,這才是“和而不同”的積極層面和高級境界。

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我享受這樣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10

一棹碧濤遊盡了春水路,看那蜻蜓立上小荷尖角。我想,七月流火過後,該有金菊傲霜;西風捲簾時,該為疏窗梅影,年年如此,領略四時勝景,不同的風情卻是和諧化於宇宙運動之中。那麼人也是這樣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聖人發出感慨。“和”,是一種扭轉,建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可各抒己見,卻不會因意見相左而不擇手段的打壓對方。“同”是一種狀態,是羣體中的人整齊劃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本質上相同,不會有思想的碰撞火花。

當我站在“和”與“同”的立場上,看先秦諧子的種種交鋒,的確體味到了“和”之絢爛。禮崩樂壞,各家開出“救世良方”,儒、墨、道、法,陰陽等或用神奇精僻的寓言、詼諧深刻的故事,謹慎嚴密的辯答宣傳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維是不同的,行為也是不同的,卻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充滿書卷意味的、高雅的思想變革時代。何曾聽過為推行自己主張而殺害他派人士的諸子?他們的爭論,不會使陰謀詭計,血刃相加,是極風雅的。而看看那些自古亂政之人,本質為“同”,他們的出發點為“利”,他們的手段為陰毒之術,這便成了“不和”。?往小説,是各集團鬥爭;往大説,埋下社稷覆滅的隱患。“背繩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為度”,面對同而不和的小人,無怪乎屈子如此歎恨。

面對“和”與“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選擇錯誤之路,沉淪腐化?

這便源於思維的侷限性,我所説的侷限性並非行為處事的不變通,是眼光不夠高遠,是心志不夠純熟,這集中表現為思考的狹隘。君子不同而和,源於他們廣博。每一事物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不會拘泥於自己的觀點,會發現、討論、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論證,在堅持“主心骨”的同時吸收吸納,使自己趨於完美,由此也不會引發血腥相鬥。小人不和而同,正是思考狹隘,在追求、探尋事理之時,必然會有衝突,面對不同意見,“同”的小人思考方式是一致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事物的答案一定是他們所認為的,他們無法考慮其它答案的合理性,由此便兵戎相見。

“和而不同”是社會的追求,在這個大氛圍下,人們不僅會越趨明智,社會也會越趨美好。而做到“和而不同”,需要我們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嘗試從不同角度出發論證事物,這樣我們便能接受“不同”,做到“和”了。

和而不同作文 篇11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一個西方寓言對此作了闡釋。“一羣身上長刺的`豪豬聚在一起過冬,離得太遠會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會扎着對方,只有在不相互傷害的前提下互相趨近,才既能保持羣體的温度,又避免相互相刺傷。”而這個合適的距離,其實説的正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靜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接納對方的觀點。“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利。”法國大哲盧梭如是説。由於各種原因,朋友間難免會出現爭論。這時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也就是説,要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觀點告訴朋友,朋友不聽也就算了,不要再説,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朋友數,斯疏矣。”朋友之間一味強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異,精誠合作。也許會有人説:“道不同,不相與謀”,人們的出發點不同,生活閲歷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麼可能有合作的基礎呢?但是,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和而不同,精誠合作的典型:他們一個是自學成才的“泥腿子”,一個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的高材生;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一個以三民主義為原則;一個為社會主義而奮鬥,一個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兩位英雄各率領部隊密切合作,共同打擊進犯的日寇,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凱歌。即便在內戰期間,兩人雖各為其主,都不幸被對方打傷,卻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同樣為改變中國現狀而奮鬥的共同信念,使兩人結下了跨越階級的革命友誼。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萬物的氣度。“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呂不韋博覽羣書,汲取百家之長作《呂氏春秋》,終為後人稱讚;董仲舒儒、道、墨三家之精華,終成一代碩儒。一個人只有和而不同,廣泛地接受各種觀點,並吸取其合理內核,才能達到人生中至高的層次。一個社會若是一味求同,則一定會損害多元文化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文化專制,使中國思想萬馬齊喑;新文化運動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盤否定儒家思想的傾向,都對和諧文化的共生和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時至今日,小到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於現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建立一個和諧多元的世界,和諧多元的社會而不懈努力。

和而不同作文 篇12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智慧:共生共存,和而不同。

兩河流域的輝煌化作一抹煙雲,在歷史的天空留下遙遠而又凝重的一筆;古埃及文明也隨時光化鉛,成為一段飽含滄桑的回憶;古印度文明也早已化作被風揚起的塵埃,消散了蹤跡。唯有華夏文明,歷久彌新,不斷書寫着屬於自己的燦爛光輝。

北魏有孝文帝改革,鮮卑族在華夏文明前選擇了融合;英姿颯爽的蒙古人當權,卻選擇了沿襲漢人制度;豪情萬丈要踏破關門的滿人,在踏入中原前就沉醉於漢文化;即便是半封建半殖民時期,中華文化也以頑強的生命力走了過來。

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的風霜不但沒有侵蝕它,反倒為它的輝煌添磚加瓦?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在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中不斷髮展壯大。

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內在要求,這種交流從古至今都存在着。鑑真東渡,馬可波羅來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所以,將各民族文化對立起來是極其錯誤的。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那時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並沒有因此被排擠出去,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對中華文化起了深遠持久的影響。自隋唐開始,佛教被中國的義理加以創造,從而使佛教中國化,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再後來,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走上三教合一的道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樑,促進了這兩種文明的相互滲透。如今,重啟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台,既有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壯大。

縱觀當今時代,多極化趨勢日益深化,單一的文化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無法匹配精彩紛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才是出路,不同文化類型應作為平等的對話夥伴相互尊重,並在一種友好氛圍中消除誤解摒棄成見。“韓流”也好,“日流”也罷,“西流”亦可,如果我們運用得當,懂得吸收適應社會主義實踐的優秀部分,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創新能力,這就這一個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的機會。

文化共存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文化的智慧!

和而不同作文 篇13

如若與人和諧相處是一片大海,那麼你自己的獨特之處將是海塔上的那顆明珠;如若與人和諧相處是湛藍明媚的天空,那麼你自己的獨特之處將是那搏擊長空的雄鷹……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為已鋪上生命之路,君子,不失自我,將在已鋪之路上激起生命之火花!

綠蘿攀繞在頹枯的樹幹上,盡情的綻放鮮花,頹枯的樹幹因之而極顯生機,美麗的綠蘿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

物亦如此,人更是如此。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日“成仁”,孟日“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故有人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且日:“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然而孔子之所以大至聖,是由於他能夠以“君子坦蕩蕩”的風格,避免“小人長慼慼”的態度去保持他的悠閒。而與這種態度截然相對的是孟子的“生於優患,死於安樂”的主張。孔子日“飯菜要做好,衣服要合式”,而孟子卻毫不忌諱地提出“皰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孔孟併為儒家派之名人,他們都竭力讓仁政推至民間,然而在他們各直的骨髓中卻又有各自的獨特思想與見解,孔子由他的:“君子坦蕩蕩”的風格而被大成至聖,而孟子也以他的“憂國憂民”而被尊為聖亞。

古人亦知“君和而不同”的益處,而今人更能領略“君子和而不同”的真諦。

當今世界,可謂五彩繽紛,複雜多變,在這種局勢下,各國以及每個人都知道世界和諧發展是最大的關鍵。於此每個人都在為這無形的共同願望而努力着。03年的sars病毒威脅着每個中國人民的生命,然而最終我們戰勝了死亡,為什麼呢,因為全國的心連在一起,全世界的心連在一起。與世界各國的和諧發展是必需的,但同時,我們更要加速我們自己國家的發展,以我們獨特的丰姿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君子和而不同是我們共同明智的人生準則。

你我的相對微笑與互助構成了和諧的大海,讓你我這顆明珠更加耀眼。

你我的相對微笑與互助構成了和諧的天空,讓你我這雄鷹盡情搏擊長空!

和而不同作文 篇14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題記

如果向水中加水,又有誰能食呢?如果只有一種音調,又有誰能聽呢?晏子這個淺顯的比喻,卻道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用孔子的話來説,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誠然君子之間就像是陰陽八卦圖中的黑白兩魚,兩魚有着看似截然不同的特徵,但他們遊動的身體卻組成了世間最完美的圖形——圓。

歷史上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都是熟諳這個道理的。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懷着“報國濟世”的夢想,在面對那個風雨飄搖的宋朝,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見解。王安石認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敗,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而司馬光卻認為“祖宗之法有何謬誤,只是現在實施地太失敗了,只要勵精圖治,就能讓大宋保持千秋萬代,為何一定要變祖宗之法。於是兩人成了政見上的死敵,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就極力反對,甚至不理政治,閉門寫《資治通鑑》。而私底下兩人卻是好友,都是對對方有着足夠的敬佩。當王安石臨死前,就告誡葉濤(王安石的弟弟的女婿,很受王安石器重),“若學詩,當師蘇子瞻,一點浩然氣,幹裏快哉風。若為政,當師司馬光,葵花向日傾,清廉兩袖風……”可惜葉濤最終卻沒有放過司馬光,追貶以死的司馬光的官職,不提也罷。

古人堅守和而不同的原則,在我們新中國也不乏遵循這一原則的典範。1955年,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面對着不同國家間的不同利益,就提出了“求同存異“的立場,使得大會開得異常順利,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項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

而今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而不同的原則就越來越顯得重要了。這一準則,會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中,越磨越亮。

和而不同作文 篇15

我們的世界並不是單調乏味的,而是多姿多彩的;我們的思想並不是統一簡單的,而是多樣靈活的。世界因為和平而寧靜,因為有不同的思想才擦出耀眼的火花。

世界因和而貴。調和好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充分調節好各部分的關係,才能使整體的力量加大。先看戰國時期,楚國之所以被強秦所滅,是因為楚王聽信讒言,輕易地打破與齊國的聯合,才使秦國有虛可乘。可見,和睦共處的作用之大。再看以色列與巴基斯坦,因為種族和地界的矛盾,導致雙方衝突不斷,生靈塗炭。因為不和而導致慘劇的例子舉不勝舉。再一次證明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生,令世界經濟處於和諧的局面,多方經濟脣齒相依,使得經濟和諧發展。所以,和平是重要的,是立身之本,立國之本。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世界因為存在着思想的碰撞,而萌發許多新思想,發掘更多真理。諸如我國古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孔子的與民同樂,莊子的自在消遙,令中國的文化發展炫麗多彩。還有牛頓和惠靈頓關於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衝撞討論,讓後世的科學家探索出事物的真理――光的波粒二象性,使光的運用踏上一個新台階,為人類創造不少新發明。達爾文因為破除傳統制畫壁畫的限制,研製出新的畫法,才令驚世傑作《最後的晚餐》如此精細細膩。如果摒棄掉不同,會帶來惡果。像邯鄲學步的人,最終忘記了自己走路的方法。所以,世界因為存在不同而精彩,沒有了不同的世界,並不耀眼。

要和而不同,就要堅持自己的意見,虛心接納別人的意見。堅持己見的人,有如屈原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能做到不同流合污,最後得到後世的認同,名留千古。要虛心接納他人不同與己的意見,正如魏徵進諫唐世宗的“謙沖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別人的意見是寶貴的,有了它,才看到自己不足;有了它,才能開闊自己的眼界。可見,要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必須要有堅持自己意見的勇氣,虛心向別人求學的寬容。

世界因和平而可愛,因“不同”的存在而精彩。

和而不同作文 篇16

和諧,這個詞既是那麼簡單,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平安無事”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説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才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峯,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峯,受到後人們的景仰。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為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為“妖言惑眾”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為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藴,在和諧中成長!

和而不同作文 篇17

在現代社會中,“和”是社會生活中的“和睦”、“和氣”,是國家層面的“和諧”、“和平”,也是人與自然眾生共處的一種狀態,“和”似乎成了追求的主旋律。

《説文解字》中如是解釋“和”:“龢,調也。啝,相應也”,造字的初衷是“以聲音相應,協調地跟唱或伴奏”,繼而引申出“和諧”之意。由此可見,“和”的本意並不是一味應和。正如《論語》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是隱藏人的缺失而展現出的“一團和氣”;也不是消磨掉個體的獨特性,將其肢解裝進社會的框架;更不是羣體因為心存恐懼或毫無主見而選擇圓滑附和,造成千人一面的假象。相較一潭死水的庸君盛世,百家爭鳴的戰國才是更加和諧的社會生態,個體的差異帶來國家的生機和繁榮。

當人們在既定框架中推崇“和”時,也就從另一方面否定了“不和”的價值。在固有觀念中,“不和”代表着極端、災難和恐懼,然而,有時的“不和”即是掙脱時代和社會枷鎖的開創者。當主張改革者逆先王之道,反時代之潮流,提出變法而引發巨大爭議時,正是這樣的“不和”,推動了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當人們為了伸張自己的正當權力而抗爭,不甘屈服於強權或慣例而因此產生衝突時,正是這樣的“不和”讓權利有了生命的根基;當個人以科學和藝術的正途去冒犯強勢羣體、挑戰權威時,正是這樣的“不和”讓發展在逆境中求生。被批判和被攻擊也許是這些“不和”最初難以杜絕的宿命,但它們在血雨腥風中重生。

由此可見,“和”與“不和”不是兩個既定的概念,更不能簡單地分為非黑即白的兩個對立面,沒有了二元對立的格局和隨之而來的戾氣,沒有了阻斷理性思考的高牆,那麼就會形成“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的社會。

真正的“和”是與自我和解,人要想走遠就要學會卸下包袱,在超越自我、挑戰未來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悦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真正的“和”是社會形態的不同,美人之美,共存相生,互學互鑑,個體的差異性才能使社會多姿多彩;真正的“和”是世界的融合多元,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只有承認世界的多樣性,才能擁抱世界的和諧統一。

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18

“和”,又寫作“龢”或“咊”。《説文解字》:“龢,調也。咊,相應也。”———“以聲音相應。協調地跟着唱或伴奏”。所以和不表示一味地應和,而是飽有自己發聲的同時,與大聲音融合成美妙的共振。“和”區別於“同”,“同”是一模一樣,是齊唱;而和,是異的協調,是合唱。

但是,我們生活種往往有着“一派和氣”:當遇到矛盾時,總的一句:“大家都是一家人,要和和氣氣的”,便糊弄過去了;或是眾人都閉口不提,保持緘默。這是真的“和”嗎?為何常常出現這些“和”?

當有危機或異聲在羣體中蔓延時,個體會趨於恐懼被自己的同類羣體孤立,出於歸屬感的依戀,對認同感的及需,我們會同他人保持一樣的步調。有時表現出是一場侵略,又或是一場沉默,總之,都是所謂“和諧”的,實現了温暖的合羣。個體在羣體的相互擁抱中不願醒來。“房間裏的大象”慢慢滋長,而他隨時可能抬起腳來,踩碎這“和諧”的幻覺。

而這種個體的歸屬感的集合體便成了社會的秩序,就像鄉土中國的人們都在差序格局中運用禮治來維持社會安定。一旦有村民之間的矛盾,便開一場“教育”大會。在鄉村父老見互相道歉,牽手言歡,但卻是礙於面子和解,實際兩家已結上了樑子。

久而久之,人們的思想被社會秩序所限制,沒有人質疑秩序本身的假和諧,而或為了一個個屈於規則的相同人。就像房龍筆下的村莊一樣,老人被奉為信條,任何嚮往外面的人都被丟進了萬丈深淵,人們被自己的信條圍在了村莊,生活得和諧。直到河流枯竭,生活不濟,他們渴望外面的世界,但一切太晚了,累累白骨成了之前信條下的“和諧”的祭品,留下來的終是彌補不了的懺悔。

所以,這樣的和諧只會帶來同化,扼制了異的發展,扼制了“異”向“和”的融匯。真正的“和”是“以聲音相應,協調地跟着唱或伴奏。”因此我們需要“存異”。

“存異”是和的基礎。17世紀英國大力推行版權法,促使機械生產及機器的發明,允許新東西的出現,才有了後面的工業革命,達到力鼎盛的和諧;春秋的大環境允許流派的發聲,才迸發出“百家爭鳴”的思想盛況。和是諧調,諧調來源於不同事物之間的配合,是異的組合,是新事物與舊社會的契合,從而迸發的和諧力量。

“存異“是“和”的力量。香農同時攻讀數學和工程學兩個專業,但是,在當時的美國,數學和工程學是針尖對麥芒———數學以抽象為美,工程學則是以應用為前提,而正是這兩樣異樣、甚至互相鄙夷的學科組合,奠定了香農《一個通信的數學理論》,將數學用以傳遞信息,並以機械化的實用基礎實現。正是“存異”的組合,開啟了我們通信時代。

因此,我們需要個體智慧去勇敢,發現反抗社會中的假和諧,我們也需要一個寬容的社會去包容異的發聲。但是同時,我們也不可濫用“異”的力量,去過分追求個性而否定一切的認同,我們還需適度求“同”去融合“異”,最終,“和”或了人類共同的面龐。

和而不同作文 篇19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一滴水不是一方海,一方海是千千萬萬滴水。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當一百個人發出一百個聲音時,他們同時彼此尊重。

在時代的潮流中,總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特別是當代的我們,我們有新的思想,對待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每個人都想不一樣,每個人都很獨特。

和諧不是跟風,是一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是一味的去模仿,而是去超越。

海容千千萬萬滴水,但每一滴都是獨特的,而不是相同。各種鮮花竟相開放,才有了春天的絢爛多姿。和不是異口同聲,而是是彼此之間相互的尊重和相互的理解,容者達天下。

古人云君子也和而不同,什麼是和?和是一個班裏的同學們和諧相處,和是多個少數民族和諧相處,但在這和諧之間,我們有自己的特色,我們都不相同。

還記得我第一次來到新疆,在那之前我無知的以為世界上只有漢族,我的年齡和思想讓我覺得世界以我為中心,世界只有我最獨特。第一次聽到的話是,同學問我“你是什麼民族”這才讓我忽然想起民族這個詞,第一次聽到一個四個字的名字叫阿姿古麗,然後還被告知她的姓也是四個字,不得不説這對我來説是一個新世界。

我很好奇,好奇班裏的每一個人,不同的樣貌,不同的名字,還有不同的性格。但我們可以和諧相處,可以相互瞭解,有時我們甚至聽不懂對方的語言,我們有自己的方言,他們也有自己民族的語言。但是我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尊重。

中國是一個大家族,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他們一個個的陽光下嬌豔的花,我們在同一個花園中,襯托出“春”的美麗。

器也,兼容幷包。君子也,胸襟寬大。

和,不是一個人的突出,而是在個體和集體的衝突中,能夠將這個衝突完美的解決。相互尊重是和諧的前提,相互理解是海容乃大。

一個君子不會去和小人計較,大海不會因為某一滴水被污染了而不去容納它。

疫情的出現雖然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也讓我們得到了很多,在這期間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民眾的團結,可以看到國家的強大,可以看到我們的樂觀。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那樣才有和諧。

和而不同作文 篇20

硃紅的游魚和着碧透的荷葉,將一池潭水映襯得越發清澈碧透是跳動的水汽和着眩目的日光,映襯出七彩的霓虹;是變幻的浮雲和着彤彤的旭日,生成了輕裊斑斕的朝霞。自然用他的生花妙筆,擇就了一幅幅清麗雋永的圖畫透灑出一股“和”的氣息。

然,游魚有其硃紅,荷葉有其碧透,和中也各顯獨特,此之謂“不同”,水汽和日光也是一樣。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論語·子路》中説“君子和而不同”,不僅要與別人和諧相處,自己也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特風格,如關羽的忠義,阿q的“樂觀”,魯濱遜的堅強……

他説;“凌晨四點鐘,發現海棠花未眠。”這樣一位書寫着簡單,雋秀的作家初時並不為人所歡迎。多少人説他的文章空洞無文,甚至他的導師要他“不要再寫這種三歲小孩子的玩意”,對此,他都一笑泯之。終於,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轟動了世界。他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那一句淺淺的清香,感動了多少心靈。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讓我們的生命有如“花”“未眠”。

再説“翠翠、天寶和儺送”,那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天寶的守護,翠翠的等待,無不透露出這個男人縝密細膩的心思。沈從文,在那個人人埋怨的時代,他以一顆敏感的心,去擁抱那古老的邊城,他小心翼翼地保護着它不讓它受到塵世的玷污,讓心以原始的狀態存在。

似乎印證了他説的“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只為了一場和你的不期而遇。”那個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真的在那個骯髒的時代與沈從文邂逅了。

君子善守不同,恰合乎魯迅先生的“真理在胸筆在手,無和無畏曰自由。”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自由,此之謂“美美與共”,然其一個執着,一個細膩,還有一個則放蕩不羈,卻共同為我們呈上了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此之謂“各美其美”,這不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只看見一條魚在荷葉間游來游去,魚兒硃紅,荷葉碧透……

和而不同作文 篇21

赫拉克利特有言:“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強與弱正是一個對立體,強弱轉化便是俯首即是。在當今社會,以和平和發展瑋時代主題,各國應摒棄強權政治,避免由強變弱的悲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事物相轉化,強者不常強。就美國對中國提高關税,實現經濟打壓這一行為來説。美國“同”而“不和”,同為實力強盛的國家,但實際上暗濤洶湧,並不和諧。美國固然較強,可會一直強下去嗎?答案不置可否。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美國繼續以強權打壓中國,切斷高通市場及芯片提供等,終會以“弱權”收尾,由強變弱,覆水難收。我們呼籲在合作中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事物相轉化,弱者不常弱。中國現在較美國來講實力較弱,但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面對各種全球性問題,二戰後建立的主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仍發揮着全球治理的作用。在這些組織中,都有中國的積極,中國做出的點滴努力,必然有結果,使中國由較弱變為較強。我們呼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解決全球問題。

強弱變化時時有。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例如,中國教育超過美國一段時間中,美國的經濟也超過了中國,也許雙方又會在一定時間內交換位置,由強變弱也好,由弱變強也好。毛澤東有言:“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鬥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呼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發展。

孫武有言:“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強弱的對立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遵循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反對強權,合作共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世界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22

和諧,這個詞是那麼簡單,但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現世安穩”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説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才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峯,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峯,受到後人們的景仰。

再者,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為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為“妖言惑眾”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鴉片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為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藴,在和諧中成長!

和而不同作文 篇23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唯有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尊重差異,保持獨立,方能成就更出色的結果。

翻開歷史的書卷,小到個人集體,大到國家世界,和平才是主旋律,戰爭只是插曲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樣,正是因為“和而不同”的帶來的利,人們才會不懈地追求,樂此不疲。

和而不同,對一個人素養的提升以及靈魂的昇華與淨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孔子是中國古代名望厚重的大思想家,但他並不止步於自己現有的學識。“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他以恭敬的態度、虔誠的心靈對待每一位與他有着不同見解的學者。”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他同時也保持着最清醒、理智的頭腦,不對師長盲從,保持自己堅定的正確,真正做到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由此,名望傳四海,桃李滿天下,他代表着進步思想,走進千家萬户,走進百姓心中,永垂不朽,百年流芳。

和而不同,對社會學問的探索與推進,也功不可量。

既然提到了孔子,自然也就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裏,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那麼多的思想流派,那樣多的思想主張,縱使有衝突,卻依然共存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個比喻無比恰當,思想是一片土壤,既應種牡丹,也要種牽牛;既種手玫瑰,又種月季;既要種參天(下)大樹,也不應剷除微微草芥……在中國兩千多年的調和下,不斷地相吸收、相融合的傳統文化,最終形成了佛教中國化、道教世俗化、儒教禪宗化的三家互補相存,互相繁榮的文化格局。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千年之後,北大校園傳出“兼客幷包,思想自由的學風。原來,是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長後,對各種學術流派尊重兼容,各揚所長的心感化了學子與老師,真真正正再度上演百家爭鳴,邁入覺醒思想的進步年代。

和而不同,更是對國際交往有着改善和推動的作用。

還記得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大膽又精準地向各國代表人提出“求同存異”外交方針,頓時,迎來四面不同語言的讚賞聲音,一拍即合。從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刻印在每個人心中,中國也彰顯大國風範,盡顯大國風貌,獲得了肯定與尊重。

然而,和而不同,有了“和”的基礎,就很容易拋棄“不同”的理智。無論是人與人交往,亦或大國之間的交流,都最不應忘記初心與初衷,保持個人思想的獨立性,又對相對的觀點提出合理質疑,而非隨風倒、隨大流,方可讓“和”更上一層樓!

水潭平靜,但為死水,終會在風吹日曬中乾涸;瑩中沸水,雖沸騰,但很少有人接受它熾熱的温度;而海之所以為海,不僅因為其納百川,更因其堅奪本色,永世不枯。

萬物盡有差異,自然仍迷人和諧。願君與我如黑色一筆,雖入畫,但卻是點睛之筆,依舊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