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民俗的作文精選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的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民俗的作文精選15篇

民俗的作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雲南特有的民族——傣族。

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講究禮儀的民族。客人來到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招呼,無論男女老少,他們對待客人總是滿臉微笑,説話親切有禮。尊老愛幼,是一個友好的民族,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時,門口都有傣族小僕哨用銀體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屋後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福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潑水節了。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採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的清水來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羣眾性的潑水節就開始了。一羣羣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上到腳上,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手,幸福的水。無論是潑還是被潑,都異常的高興,臉上掛着笑容。

傣族的居住屋--竹樓也小有名氣。因傣族人居住區氣温高,而竹樓又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家人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還等待你去親自感受,去了解。

民俗的作文2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裏的生靈一齊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異常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九年級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理解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台下的人也會跟着唱兩句給自我村裏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能夠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之後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裏,都能夠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説,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到達一個代言的地步。在田野裏,能夠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能夠聽到,甚至在他們自我家裏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着心境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當時唱歌的人的心境,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民俗的作文3

在我們大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地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與豐碑,民風民俗中的建築羣一直讓我驚歎不已,比如土樓就是其中之一。

土樓的特點是防火防盜,擁有“一座住百户”的驚歎統計,他的直徑約80米,高20米,在一層一層土樓的包圍之下,真像是中國式的城堡。

土樓的由來是因為有一個人,在山中看見了圓形平地,於是,用一磚一瓦建造了這了不起的建築。這個建築一造出來就震驚全國。還曾有個笑話:曾經美國來了一羣特工,看了這個圍屋,覺得像導彈發射台,於是便潛入進去,想在屋內探個究竟。後來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不僅沒有發現導彈,還被領導罵了一頓,因為他們的歷史知識不淵博。

南方的土樓很接地氣,樓中有嘍,家家相連,户户相接,親如一家。其建築結構奇特,圓樓外左右有對稱的半月形館相輔,外觀建築恰似一頂封建官吏的烏紗帽,主體是以我國神奇的八卦樓所佈局,中華五千年為之驕傲。上次我去福建,就親自看了圍屋“土樓”。我看見的.就是一個高大的圓圈,走進大門,首先,人還要繞一圈才能進入住處,住處裏到處沉浸着歷史悠久的氣味,黃土坡磚一直經久不衰。

民俗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強烈地顯示着我們這個民族獨有的生活特徵,歷史建築永垂不朽,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民俗建築——土樓,讓我們踏上民俗之旅,走進中國傳統文化尋找祖國文化的根源!

民俗的作文4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七年級兒,撅着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的謠,反映了河南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城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在我家鄉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醃製臘肉的習慣。對於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説,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這裏的臘肉純屬自然風乾,沒有一點煙薰味。四五個月以後,味道極佳,人們會用臘肉做各種美味佳餚,如:臘肉膳片、臘肉燉蘿蔔。

我到了家鄉,吃的臘肉就沒有以前的好吃。因為現在的人很懶,有的人簡簡單單搞一兩下就好了;有的人在外面買現成的臘肉;還有的人是用不好吃的豬肉或者有病的豬做臘肉,吃了一點也不健康。春節到了,家家户户都在買年貨,有的人很早起來去街上玩牌,有的人在家裏看電視;還有的人在貼對聯。而我和爸爸去買做臘肉的材料。有的人看到我們説:“你們去幹什麼?”我和爸爸異口同聲地説:“去買做臘肉的材料。”他説:“還要做臘肉,現在這個地方都有的賣,你買就行了。”最後我們沒有理會他,因為他不懂箇中的滋味。我們買完材料回到家開始醃製臘肉。三四天就醃好了,爸爸炒給我吃,那滋味讓我回味無窮。

又到了春節,誰還會去做臘肉,全都去買臘肉了,一個“買”字讓人們失去了美好的東西啊!

民俗的作文5

世上人不論男女老幼,大都恐蛇懼蛇和怕蛇,但在中國西部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族人,卻與蛇有着不解之緣。千百年來,蛇深刻地影響着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民族風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獨特的蛇文化民族意識流。

土家族最早崇拜的圖騰是蛇

土家族最早崇拜的圖騰是蛇,人們把蛇當作神供奉超過崇拜如來佛,觀世音。世代相傳,至今還有"屋基蛇打不得"的傳説。當看到室內或房屋四周有蛇,他們就認為是已逝的先人託形回家,於是,擺上香紙蠟燭,三牲供品,誠心供奉,口中叨唸着讚美或許願的話語,誠惶誠恐,引蛇出宅。

土家族神話中蛇是神的化身

在土家族神話中,沒有"懼蛇、恐蛇、蛇毒、蛇壞"的説法。説蛇美好善良倒是十分普遍。

人們把蛇當作神仙供奉,蛇是神的化身,也是吉徉物。女人相信夢見蛇會生“龍子”;男人相信夢見蛇會發財升官、遇難呈祥“人死蛇脱皮,蛇永遠不死”的説法,在這一地區廣為流傳。

土家人對蛇尊稱“錢串子、金串子”

蛇是神的化身,土家人對蛇不直呼其名,就如不直呼父母名一樣,而是尊稱“錢串子、金串子”。他們忌食蛇肉,特別忌諱看見蛇交疊、蛇吞蛇,生怕不慎引來災禍。

在土家族神話中,沒有懼蛇、恐蛇、蛇毒、蛇壞的説法,説蛇美好善良倒是很普遍。

土家人認為“蛇咬三世冤、虎咬對頭人”,蛇不咬與它無仇無冤的人。

秀山發現二千年前古代巴人“蟒蛾天書”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石堤崖棺中,曾發現二千年前古代巴人遺留的蛇形文字和圖案,人稱“蟒蛾天書”……

在民間,還流傳土家族的《龍郎和秋娥》和苗族的《蛇郎和阿宜》文化。

濃郁質樸的蛇文化,滲透於土家族人的.民風民俗。儘管現代文明為古老的民族注入幾多新的活力,但崇拜蛇仍在這個民族中佔有相當的地位,同時,也給後人留下幾多關於人與蛇的難解之謎。

民俗的作文6

滿族,正是這56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美。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着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勢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襬開叉。古旗袍有琵琶襟、斜襟、滾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接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

滿族婦女的旗袍十分漂亮,男子的也不錯。

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馬褂後來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褉,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露出三、四寸,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是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方便騎馬,在長袍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褉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男子夏季常戴涼帽,冬季就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等色的棉、綢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藍色腿帶,腳穿棉布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滿族,是我國其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花,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和特色。這些都需要我們慢慢地瞭解,慢慢地認識。

民俗的作文7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

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麪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説:“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的起源,據説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説,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説法,硬逼幹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裏去放牛。朱元璋和夥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裏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夥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着飽嗝的夥伴們發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後讓一個小夥伴回去報信,謊説牛鑽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着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現黃牛真是鑽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後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麼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黴。事後,夥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着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後,人們為感謝耕牛,就把農曆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曆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俗的作文8

我家住在西南一個偏遠的農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山清水秀,四面環山的小山村裏。這裏的人們樸實、善良,過着幸福快樂無比的生活。

這裏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山鄉田園生活,有着山裏人寬宏、熱情。生活雖然艱苦,但是也有滋有味,累了就會有一些風俗節日讓大家歡聲笑語、心情舒暢。

我生長在山野裏,喜歡農村,喜歡山裏的生活,更喜歡家鄉的風俗節日。我慶幸生在這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家鄉的習俗讓我快樂、童趣無限。

我就拿兩個不同的例子給大家講講家鄉的民風習俗吧!

去年我們家辦了一場喜事-------哥哥結婚。這天天氣特別好,一大早太陽從雲縫裏探出了腦袋,好像也來看熱鬧,家裏也來了很多客人,是來喝喜酒的,我也格外高興哼着小調東瞧瞧西看看。我聽長輩們跟我説,你去給哥哥打洗臉水,他會給我紅包的`。我想這怎麼回事呢?但我沒有這樣做,覺得都是自家人了,沒必要吧。現在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原來是家鄉的風俗。

我屁顛屁顛地跟着大人們快活地忙碌了一上午,到下午了,我又跟着哥哥嫂嫂背了一塊肉到嫂嫂的孃家去,聽長輩們説這叫做“回門”。哥哥看我忙活了大半天,怕我累着了,就找來了一輛摩托車,帶着我和嫂嫂“回門”去了,來到嫂的孃家我左等右等,天快要黑了,已經“虛着了眼”哥嫂們才辦完事,哥又帶我和嫂嫂回家去。這天我過得即高興又勞累。

家鄉的習俗除了婚娶,還有喪葬出殯獨具風味。記得前幾天我們村子有人過世了,人們也來悼喪。死去的人停放在堂屋的中央的棺材裏,我當時狀着膽子去看了一眼呢。

到了出殯那天下午,“靈人”上山抬出去了,走了以後有人在堂屋裏放了一串鞭炮,據説這樣做就是把死人的“靈魂”趕出去。路上還要一邊灑靈紙一邊放鞭炮。把屍體抬上山蓋好棺木,兒子們要跪在棺蓋上用鋤頭挖三鋤土,以表示親手把親人埋葬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唉!多有趣呀!歡迎到我家鄉來欣賞吧!

民俗的作文9

又到了冬天了,雖然有些冷,但阻擋不了我對冬天的喜愛。因為到了冬天,就預示着快要過年了。又能吃到奶奶醃的酸菜了。

醃酸菜是東北的傳統,臨近冬天,家家户户都去買白菜,一買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買,因為有些人家裏有那種老式的泡菜壇。大小跟醋罈差不多,大約能裝幾十顆白菜,大得很。

奶奶家裏也有一個這樣的'罈子。外表面粗糙,只有一種深棕色。用手輕輕地撫摸,有點像砂紙,摸着有些磨手。但就是這麼一個古老的罈子,孕育出一桌又一桌美味。

奶奶先將大白菜去除,用清水一顆一顆的清洗,將爛葉子摘除。用水將罈子洗淨,將白菜一顆一顆地鋪在罈子中,每鋪一層,就撒一層鹽,每鋪一層就,撒一層鹽。每撒一層鹽,一大袋粗粒鹽就下去大半袋。估計每次醃酸菜都得消耗兩斤粗粒鹽。看見粗粒鹽向下倒,就像下了白色瀑布一樣,看着就感覺鹹。當然,成品是非常美味的。白菜放置好之後,蓋上蓋子,這個時候最關鍵的一步,蓋子周圍有一圈凹槽,將水倒在凹槽中。用來隔絕氧氣,讓酸菜更好的發酵,如果家裏有老鹽水,可倒入老鹽水,效果更佳。

大約過了一週,奶奶將罈子蓋挪開,裏面的白菜早已變成,可口的酸菜了。接下來,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候了。奶奶取出一棵酸菜,用菜刀講起剁成餡,包成麪餅,放在鍋裏一烙,美味的酸菜餡餅就完成了,一口下去,酸菜的酸和餅的筋道,別提有多美味了。

酸菜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餡餅的味道就成為了我的家鄉味道,可是看着奶奶一點一點的老去,我不知道我還能吃到美味的酸菜多少次,看見奶奶斑白的兩鬢,不禁鼻子一酸,心中用種説不出的苦澀。畢竟每個人都要面對老去這一件事。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奶奶能健康長壽地生活下去。

民俗的作文10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其中,蒙古族的民風民俗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古族在飲食起居方面都與其它族有些不同,蒙古族也有自己的特別習慣。例如:你到蒙古去做客,需盤腿坐在席子上,幾個人圍着一個火爐,主人不能端正地坐在那裏。而主人向客人們遞奶茶的時候,客人應端正的接過去,如果不接,就表示對主人的不尊敬。如果實在不方便,也要喝幾口,否則主人會傷心。

我們瞭解了蒙古族人的熱情好客,下面就讓我們瞭解一下蒙古族的服飾吧。蒙古族的服飾很鮮豔,頭上戴着別具一格的帽子。蒙古人不像我們,我們一年四季都穿不同的'服飾,而蒙古族一年四季穿的都是長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飾。

蒙古族的飲食也別具特色,日食三餐,每一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那當然就很著名。説起肉,蒙古族最著名的食物當然是屬烤全羊啦!烤制後的羊肉色澤飽滿,色香味俱全,讓人看着都想咬一口。還有蒙古的手抓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愛的食物之一,相傳手抓羊肉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手抓食用而得名。酒類的當然也要數馬奶酒,馬奶酒是牧民們親自研製的傳統名貴飲料,牧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每天都離不開馬奶酒,每天到處都洋溢着馬奶酒的清香。

怎麼樣?蒙古的民風民俗是不是很有特色,你想不想來嘗試一下。

民俗的作文11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習俗,而我的家鄉廣州也有我家鄉春節習俗,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廣州有句俗語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要把家裏大掃除一遍,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為了團圓飯做準備,男人則幫忙殺雞、殺鵝、貼對聯、貼門畫、買花、買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熱鬧了,有些大人在茶餘飯之後就等着看萬眾矚目的《春晚》了,小孩子們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壓歲錢,俗稱“利是”。而有些大人們則帶着小朋友去逛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説到迎春花市,這可得詳細介紹介紹:每年的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都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華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七年級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點來敲門時,每家每户都響起喜慶的鞭炮聲,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飛舞的鞭炮紙上了。鞭炮一過,就是五彩繽紛的煙花點綴在無暇的天空上了,人們望着飛上天的煙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氣象。

到了七年級,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們就會去打麻將,而小孩子們則用自己壓歲錢案買各種零食玩意兒。到了晚上,天空中還是閃爍着五光十色的煙花,有條件的'則特地乘車去琶洲等地看煙花。

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又是尾聲——元宵。我們這裏並不是每條村都過春節的,有些人就會過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八年級……而我們這條村正好就是過元宵的。我們要準備好各種菜餚迎接客人,讓客人吃得開心,會得慰心。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你家鄉的春節習俗又是什麼樣的呢?

民俗的作文12

傣族的家庭與婚姻過去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其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年在節日裏或盛會場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談情説愛)很盛行。流行召贅上門的習俗。通行土葬,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與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傣族服裝,男子着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着窄袖短衣與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着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襬寬,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着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着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的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的愛吃糯米。喜飲酒與食酸辣,好吃魚蝦等水產。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幹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民俗的作文13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頭等大節日。中華民族這個具有傳統色彩的民族,過着頭等大日子的傳統習俗可是規規矩矩的、一點也不能少。

貼春聯。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春聯上寫着對新一年的`祝福。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門中還有一個福字。我們通常會將福字貼倒,意為福到了。這看似簡單的習俗。

放鞭炮。我們會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生性異常兇殘,每年冬春之交就會出來傷害人畜。比較聰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個妙計:在院中擺放“年”愛吃的東西,當“年”來時,大家就放鞭炮、敲鑼鼓,是“年”落荒而逃。從此,放鞭炮的習俗也就保存了下來。

壓歲錢。這個習俗是小孩們的最愛,這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美好的祝願。吃團圓飯。我最愛的還有團圓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的我最愛吃餃子,而在北方的團圓飯中餃子又必不可少。餃子可以包很多餡,樣子也各異,是最具傳統色彩的家常便飯了。

包餃子是一門學問,別看家中長輩手十分靈巧,包餃子迅速而美觀。其實,餃子的厚薄、餃子餡的多少、煮餃子的時間……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也許少了或沒有做好哪個環節,餃子就沒有那麼美味了。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二、餃子有餡,便有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去,以寄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餃子這一節日佳餚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想過春節不只是吃餃子之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歡樂。

民俗的作文14

我的家鄉在紫荊山區,那裏山清水秀,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發源地。紫荊居住着漢、瑤、壯族人民,他們團結戰鬥,共同建設着這美麗富饒的山區。

勤勞、厚道的紫荊瑤族人民為建設美麗富饒的家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別的民族不同。由於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瑤族男女老少人人能背很重的背鮑。他們的衣着也別具一格。婦女頭戴一頂用多色棉布、毛布及幾條色彩鮮豔的綵帶精心製成的帽子,內圓外方,圓周直徑約有共四十釐米。男的是用兩條長長的黑布和白布纏着頭,黑白相間,形若平頂陀螺,看起來格外醒目。

瑤族的婚姻風俗別具一格。瑤族青年到了婚配年齡,不用媒人上門提親,而是採用對歌形式選擇自己心愛的伴侶。每當傳統對歌節(農曆五月十三日)到來,寧靜的山村就沸騰起來了,成羣結隊的青年男女歡聚一堂。對歌開始一羣小夥子坐在南邊,一羣大姑娘坐在北邊,東邊是老年壯年人手拿民族樂器伴奏。男女青年相互對唱,你問我答,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非常熱鬧,直至深夜。最後,就在這賽歌台上,男女雙方選定自己的心上人。

結婚儀式也非常隆重。舉行婚禮那天,新娘穿上平時自己織縫得最得意的衣裳,精心打扮,迎接新郎的到來。新郎家可熱鬧啦!一大羣瑤族姑娘圍着新郎,拉拉扯扯把新郎送上路。新郎打扮得可帥啦!身穿一套絲綢做的黑袍子,胸前掛着一朵大紅花,臉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一支送親樂隊也趕上來了,他們滿臉笑容,手拿民族樂器,吹打着歡樂的曲子歡送新郎。新郎家人也挑着擔子匆匆趕上來了,竹籮裏裝着小雞和一些生活用品,給新郎作陪嫁禮物。到了新娘家,新郎、新娘依照瑤族傳統風俗習慣拜堂,舉行婚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賓客。婚後男方就在女方家裏落户,由女的當家作主,共同生活,共同勞動。

民俗的作文15

我們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樓、苗族的銀飾。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幾個民族的服飾吧!

先來説説苗族的銀飾吧!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脱”,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然後來説説白族的服飾吧!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體和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豔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條線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最後再來説説壯族的服飾吧!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豔麗著稱。還有風格別緻的“蠟染”也為人們而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彩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這就是今天要給你介紹的民族特色,怎麼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