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3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38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3篇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1

戰火連天,紛爭不斷的三國時代,英雄輩出,人才濟濟。其中,有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直被後世所歌詠、讚頌。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品質直到今天都為我們所尊崇,他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之所以到今天,人們都仍然極其敬仰諸葛亮,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成功刻畫。羅貫中明顯是一位封建正統人士,當時正處於東漢末年,漢的貴族都為劉姓,而蜀漢政權正好是由劉氏宗族的後裔劉備統率,自然受到羅貫中的支持和推崇。而作為劉備手下最耀眼的一顆明星,諸葛亮也就自然而然的被頂到了風口浪尖。《三國演義》中許多有關諸葛亮的故事,諸如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都是不存在的。草船借箭是孫權和曹操打仗時用的計謀,借東風根本就是虛構,三氣周瑜完全在貶低周瑜,人家自己中箭中毒而亡,羅貫中偏要説人家氣量小,被氣死的,而空城計其實本為曹操所為,而羅貫中卻非要把它強加到諸葛亮的身上。因此,我認為諸葛亮並非什麼神仙般的存在,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凡人,只不過經自身努力而脱胎換骨罷了。

當然,我也不否認諸葛亮十分優秀,他的確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也無愧於軍事家這個稱號。火燒新野,僅憑一萬左右軍隊擊潰曹軍十萬人馬;華容道,巧妙地讓重情義的關羽放了曹操一條活路;荊州,趁曹吳兩軍交戰之際派精兵佔領了中原之要地,奪得主動權,為今後攻打益州墊定了基礎;南蠻地帶,七擒七放孟獲,巧妙地安撫了南蠻的人心,解決了蜀漢的後顧之憂;五丈原,憑藉火攻差一點滅掉司馬懿,只因天公不作美才最終功虧一簣。諸葛亮一生整內政、分外憂,為劉氏政權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年僅53歲。

相對於諸葛亮的優點來説,他的錯誤實在是少之又少,但這些錯誤卻是他最終大業未成的極其重要的原因,在這其中有兩點完全是由於他自己計謀不當而導致的失誤。

一點就是用人不當。諸葛亮一生精於計算,算敵人,算透了敵人的千計萬計;算友人,算出了友人的真實面貌;算自己人,算出了自己人的缺陷和失誤。他千算萬算,算透了天,算透了地,他的`無與倫比的算計,偏偏在重要的時刻掉了鏈子,那就是街亭失守,那個和趙括一樣紙上談兵的馬謖,差點使得諸葛亮全軍覆沒,蜀漢政權差點慘糟滅頂之災,幸虧司馬懿生性多疑,不敢繼續進軍,要不然這個問題體現出諸葛亮的過度自信,也提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義氣用事,千萬不能因為友情、親情而影響自己的正確判斷。還有一點,諸葛亮只顧自己盡情發揮,對手下人才的挑選和培養有所欠缺,至使在他積勞成疾,霸業未成而含恨離世後,蜀漢政權便一蹶不振,直至覆滅。

總的來看,諸葛亮確實值得我們敬佩,他勤奮聰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兵法、熟記律法,蜀漢的內政外交全由他一個人包乾。他發明的木流牛馬、留給後世的多種多樣的陣圖都令人驚歎,只可惜最終仍然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正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啊!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2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陽都人,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大名可謂聞名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

諸葛亮被歷代人所稱頌,原因有很多。他是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學識淵博的俊傑。他精通政治,綜觀天下,所以才會在隆中被劉備諮詢時作出“天下三分”的英明論斷;他足智多謀,瞭解別人的性格,所以才會有“草船借箭”、“空城計”的故事流芳百世;他心胸開闊,明知周瑜是嫉妒他的才能而專找他的'麻煩,但為了東吳和西蜀兩國的友好,他從不計較;他公私分明,內外同法,陟罰臧否,不曾異同,贏得了將士們的愛戴和尊重;他從不偏私,曾揮淚斬馬謖;他自出山輔佐劉備興復漢室以來,就一直對劉備對蜀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他為劉備外平戰亂,內修政理,從未有過一絲鬆懈。在他40歲之際,還親自帶兵伐魏、伐魏前還滿懷深情地向蜀後主上書,提醒劉禪要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治理好國家。諸葛亮可謂一片丹心昭日月,一生無私獻蜀國啊!

我們每個人都應學習諸葛亮這種為國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不論年齡、種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或文化的多少,都應時時刻刻想着為國家服務,為民族服務。

諸葛亮確實不愧為一代忠臣,一世良相。但是,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也有不可取之處。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平平凡凡、安安靜靜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沒想過要平定亂世,沒想過要解救百姓於戰亂的水火,這就不免太狹隘,太自私了。不但如此,他還非要劉備委自枉屈,三顧草廬,才肯與之見面,看來,諸葛亮是太耍大牌了。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面對社會嚴峻的竟爭,決不能隱居“山中”;不能懷抱利器而不去施展,不能消極等待別人來拜訪自己,發現自己,而要學會主動出擊,自己推薦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我們現在要努力學好本領,將來只要祖國一聲召喚,我們就應該隨時隨地站出來為國家作貢獻。我們的能力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國家給的,人民給的。為國家效力,為人民辦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或許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管他什麼國家,我只要自己過得寧靜,過得舒適就對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沒有國家的繁榮富強,哪來個人的寧靜幸福?我們生是國家的人,死是國家的鬼,我們就是為了能為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添上自己的色彩而出生,而來這世上走一回的。

俗話説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點瑕疵的玉才是好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一個人都有優劣兩面性。就像事情一樣,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有美的一面,也有醜的一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所以,我們對於人或事,應從多方面去認識、評價。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偉哉,諸葛亮!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暑假裏,我懷着好奇的心情,閲讀了這部家喻户曉的歷史鉅作。

《三國演義》描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勇武過人的趙雲、義氣深重的關羽、粗豪爽直的張飛、仁義愛民的劉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其中諸葛亮最受人們的尊敬,在許多讀者心目中,他幾乎就是一個完人。

他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分析敵人的弱點,用適當的計謀對付敵人。比如反間計、空城計、調虎離山計等等。

但是這個世界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覺得諸葛亮也有不足之處。

眾所周知,關羽、張飛、趙雲等都是劉備時期的勇將,可是他們這些勇將之後,蜀國幾乎未出現過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句話最能説明問題:“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致使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一把白鬍子的趙雲只能披甲上陣。可惜騎馬打仗既要講技術,又要比力氣,人老氣衰,怎是敵人的對手?這説明諸葛亮在人才培養上的疏忽。

另外,我還覺得諸葛亮很不放心他人做事,什麼事情都要親自過問。一天到晚為事物所累,結果“親理細事,終日流汗”。記得書本中寫到這樣一件事情:司馬懿曾委派使者去“慰問”,順便打探孔明的生活情況,結果是諸葛亮事必躬親,勞心傷神,飯量一天天減少,便撫掌大笑。諸葛亮則整天為國事所慮,又氣又累,他自認為他的心情不是別人所能理解的,他的憂慮是別人不能分擔的,因而積勞成疾,最後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多令人遺憾啊!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諸葛亮,字孔明,南陽人氏,人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他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麼大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為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説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有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聽到農夫唱的歌詞,就是諸葛亮寫的。可惜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