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中華之根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之根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華之根作文

中華之根作文1

以前我對中國的習俗並沒有太多興趣,當然也不太瞭解。直到我看了那本《中國文化》後,對它有了另一番看法,覺得它並不是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樣枯燥乏味。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那麼你知道這些習俗是如何來的嗎?

比如我們國家最熱鬧的春節。過年時家家户户都會貼的春聯是怎樣來的呢?以及“福”字為什麼要倒過來貼呢?原來早在秦漢以前,人們已經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木板,上面寫着門神“神荼”與“鬱壘”的名字,以求門神幫自己降妖除魔。後來人們發明了對聯,桃木板上寫對聯。因為桃木收採起來比較麻煩,於是不久桃木板改用為紙張,此時叫“春貼紙”。直到明代初年才出現“春聯”一詞。而把“福”字倒過來貼是暗示着“福到了”,這個習俗來自於明朝朱元璋的故事。

一般的家庭都會把香插在灶頭旁或把“福”字貼在灶頭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傳説祭祀神壇之一的“灶神”平時有監察下民的責任,該户人家的功過惡善,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其報告決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所以人們為了祈求好運會用香等供品賜給灶神。可以説灶神是上古時期家庭祭祀的對象之一。人們認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彙報的日子,直到除夕回來。於是人們把灶神昇天的日子稱為送灶,回來時稱為接灶。

我發現古時候流傳的習俗大多有它自身的意義。倘若我沒有看過《中國文化》,我還真不曉得這些特別習俗的由來,更不會知道有這些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我也感到很疑惑,既然這些習俗這麼獨特,可為什麼如今已聽不見歡悦的爆竹聲?元宵節為什麼也沒有賞花燈、猜燈謎?反而外國的聖誕節、萬聖節舉辦得如火如荼。難道大家都忘了中國的那些傳統節日了嗎?

我深深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理應受到保護,它們不應該因此而消亡,它們是代表中國古時人們色彩斑斕的世界的珍貴遺產。我們應該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是彌足珍貴的寶物!讓我們守傳統之根,揚中華之美,讓中國優良習俗如亙古不息的河流,奔騰不止!

中華之根作文2

“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嶽向上,一切山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余光中

我的國家,中國;我的民族,中華民族。這是一棵飽經滄桑而又亭亭如蓋的樹。而這高大樹木的支撐,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是中華之根。

我常沉浸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讀詩詞歌賦,看元白唱和,東坡先生研究美食,歐陽修不計前嫌賞識對手引薦的文人,當年砸缸的司馬光成為王安石的死對頭……一句句詩詞,在我的心間跳躍;一個個趣史,使我樂不可支。看戲曲演出,品“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唱唸做打,一個個眼神流轉着的是生旦淨醜的性格。這曲調,這唱詞,彷彿讓聽者也有了台上關公的威風凜凜了。刺繡、泥塑、書畫……數不清的非遺。正是這些文化,支撐着中華民族精神的`主幹,是人們不動聲色的老師,一代代傳承下來的5000年文化底藴的滋養,養的是中華人民的性格。

中華民族勇往無前的性格,更是一種為國獻身的精神。是屈原投江時的那一種決絕,是戊戌六君子為革命流血的那一種堅定,是鄧稼先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袁隆平信仰不變的那一種付出……我們如今的吃飽穿暖,自信自強,正是基於我們國家的興盛,而這正來自於這些默默的,懷着奉獻精神,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作出偉大貢獻的仁人志士。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根,向着地心的太陽,永不後退。

中山先生曾寄予厚望:“惟願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至於自身之肩上。”其言信然,奔騰向前的中華民族,匯成大江大河背後的涓涓細流,源於每個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是城市中第一個睜開眼睛的環衞工人,是兢兢業業過着普通生活的公司職員,是公交車上“往裏走”的聲音,是總給人帶來驚喜的快遞小哥……甚至包括我們,一羣讀書的少年。這種情懷不一定是多麼宏大的事情,也許只是我們每一個渺小的個體,做出的每一個小小善舉。默默無聞地忠於職守,他們,廣大的基層勞動者,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細小卻廣泛的根。每一支,每一條,都在用力汲取養分。

中華民族的精神,像棗的根,汲取地下苦鹹的水,捧出來的卻是世上少見的甘果。中華之根,歸根結底是人。願吾輩之少年,不懼前路漫漫,為結出的果實,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