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名人作文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5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名人作文15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1

家鄉名人你身邊有沒有呢?我身邊就有一個,一個能征善戰的人,這個人就是我爺爺。

從小就聽説我爺爺很厲害,小孩子的時候就徒打死一條大蛇。後來在生產隊看户莊稼,又跟惡狗、野狼搏鬥過,打跑野狗、野狼身體也沒受什麼傷,頂多也就一點點皮外傷,更加聲名遠播。加上爺爺剛正不阿,不欺軟怕硬,只為那些弱小的人討回公道。四鄰八鄉都知道爺爺的大名了。

記得小時候和爺爺在老家旁邊的`森林裏閒逛。逛着逛着,樹叢裏直接蹦出來一條大狼狗,我雖然不怕狗,但怕惡狗和狼狗,何況這還是一隻和自己一樣大的狼狗,能不害怕嗎?我飛快地躲在了爺爺的後面,可爺爺還沒有露出一點恐懼,好像他已經知道了這一切,早就做好準備啦。大狼狗飛速地撲了過來,我嚇得尖叫了一聲,把林中的鳥都嚇飛啦。現在空曠的森林中變得異常安靜,似乎只有我、我爺爺和大狼狗了。連一根頭髮掉落的聲音都可以聽到,這是一場一對一的決戰,還是人和兇狠的動物的決戰。要説力量,我爺爺厲害,但是速度和反應力爺爺都處於下風。戰鬥僵持了好一會,雙方似乎都打不到對方,我在一旁看得心驚膽戰,生怕大狼狗直接撲過來,那我可慘了。越是怕狼來嚇。越不想發生的事情,他偏偏要發生了!在打了幾回合後,大狼狗見打不到爺爺,急了,掉頭直奔向我,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已經離我很近了,當時我整個人都蒙了,我整個人都嚇得動不了了,像癱瘓了一樣,渾身無力,只能大眼瞪小眼看着他跑過來,腦子裏一片空白!就在這時,爺爺一個飛踹直接把狗踢飛了!也不知道是疼還是打不過,狗從地上爬起來後,頭也不回地跑了。我趕緊跟爺爺離開了這個鬼地方,剛才的時間似乎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和死神面談。

爺爺也因此在當地更出名了!但這次經歷,給我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我這一生都不會再去森林裏了

家鄉的名人作文2

我的家鄉在天長,一個美麗的小城,它東瀕高郵湖,南近長江,北枕淮河,西臨京滬鐵路,物華天寶。是皖東地區一顆明珠。它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歷史悠久,充滿了魅力。

天長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其中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的事更是遍傳天下。朱壽昌籍貫天長秦欄人,字康叔,為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其父乃仁宗年間工部侍郎,朱壽昌是其父庶子,母劉氏為其父劉巽之妾,後被遺棄,時朱壽昌尚年幼,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大之後,襲其父功名,仕途頗順,卻一直未能與生母相聚,思念之心不絕於懷。分別五十年間朱壽昌四方打探母親下落,後來他聽我説母親流落陝西一帶,於是辭官尋母,千里迢迢來到陝西一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朱壽昌終於找到了母親,當時老母已七旬有餘,又有子女數人,朱壽昌皆接回家中供養,孝名頓傳四方。朱壽昌將功名利祿視為塵土,卻千里迢迢不辭辛勞辭官尋母,如此孝心亦是感天動地,感天動地。

而戴蘭芬則是以一個狀元郎的身份留在人們記憶中。戴蘭芬出身書香門第,家中十四代均為秀才,六歲即能賦詩,十八歲便中秀才,28歲中舉人,41歲中狀元,是皖東地區唯一的狀元,他為人公正,做官廉潔,為國家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後來封疆大史林鴻年等皆出自於其門下,52歲是“一歲三遷”成為翰林院教習和皇帝的名譽老師,但不幸早逝,52歲卒於京城,道光皇帝為之哀惜,死後葬於天長龍崗一帶。

二人一才一孝永留天長人的心中。我的家鄉讓我驕傲,我愛我的.腳下的熱土,因為它養了我們一方人,朋友們為家鄉自豪吧,更要奮發學習,為家鄉添光彩。

家鄉的名人作文3

我的家鄉是浙江紹興,它向來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魯迅先生。

魯迅,出生於1881年9月25日的紹興,在北京做官的父親周福清正在接待一位姓張的官員,於是用諧音給提取名為樟壽,字豫山,但後因為同學們經常叫他“雨傘”,所以又改為豫才。

在魯迅不到一歲時,被家人送到長慶寺拜一個名為“龍祖”的人為師。龍祖給魯迅起法名“長根”。後來這位龍師傅也給魯迅留下了温暖的記憶。

魯迅長大後,在三味書屋讀書,他的老師是一個名叫“壽鏡吾”的人。壽鏡吾老先生品行端莊,為人樸實。而後魯迅轉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樹人”。這個學堂給魯迅留下的印象是烏煙瘴氣的,所以他又轉去了礦路學堂,在1902年畢業後出國學醫。

他為什麼要學醫呢?因為他的父親曾被庸醫誤診後去世,魯迅想救治像他一樣的.病人;二是想尋求“放足”的方法;三是覺悟到舊社會的可怕,有必要學習新醫學。但是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羞辱,決定棄醫從文,他認為光治病是不能改變中國人的舊思想的,要用文化去改變,從精神上改變中國腐敗的思想。後來決定回國寫作,而魯迅代表作《朝花夕拾》中,許多人物都是以他家鄉的人物為原型構造的。

我認為,魯迅是一個很開放,不守舊的人。他並沒有受家鄉的薰陶而變一個迂腐死板的人,而且勇於與舊時代抗爭,決心改變舊世界。對待敵人他橫眉冷對,對國家,他滿腔熱忱。他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就表現了這一點,也體現了他認為的“慈父亦是大丈夫”這個道理。

我為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名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4

20xx年,美國參議院裏燈火通明。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人站在台上,發表他的就職演説。鎂光燈從屋頂投射到他略微謝頂的頭上。他身前的小桌子上立着一塊牌子:能源部長—朱棣文。

朱棣文,194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任職於天津大學,擔任校長;父親身兼三所大學的教授,兄弟姐妹也都是海內外名校的優秀學生。他沒有因為優越的家庭背景和先進的教育條件而沾沾自喜,而是以父母為榜樣,激勵自己奮發向上,才取得了今日令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仔細端詳《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收錄的朱棣文像,去觀察那揚起的鼻樑,莊嚴的柳眉,你會在歲月的溝壑中覺察到那是人生的智慧,會被那深邃的瞳仁所閃爍的、玳瑁框眼鏡所折射的敏鋭的知識光芒所折服。

朱棣文對待學習的孜孜不倦在他就讀的大學裏也是出了名的。他的校友談到他,總要提起他的刻苦:“清晨五點就捧着一摞作業、書本鑽進圖書館撰寫論文;若遇到圖書館沒有開門,他就躲進盥洗室裏温習功課;課餘時間,他就泡在實驗室裏,做那些後來斬獲數項大獎的研究。”由此可見,他對學習是多麼勤奮,多麼認真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文的努力得到回報。1996年,他的`“利用激光束捕捉原子”的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朱棣文這個名字響徹全球,他的這種捕捉原子的方法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又有誰知曉,在這個巨大光環背後,是他多少個日日夜夜辛勤的工作,是他多少次坐在圖書館苦思冥想的成果?朱棣文的成功,是他勤學苦練的寫照。讓我們去學習朱棣文,學習他這種辛勤工作、刻苦學習的精神。

家鄉的名人作文5

有一位老人,手拄枴杖,身軀佝僂,滿目深情的守望者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二十二年如一日,他就像照看孩子一樣精心呵護這些樹木,今天,他將要把這片與自己相伴二十二個春秋的森林無償捐給國家,他是誰?他就是一為民的楊善洲。

楊善洲為了脱險自己當初立下的承諾:“為當地羣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在他退休以後就不斷幫助別人,不停的植樹造林,他把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人民,貢獻給國家,貢獻給荒山。有一次,他聽説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個茶葉專業組,但沒有生產資到處借錢,他立刻送去800元,大家都在想:“楊善洲這樣埋頭苦幹和無私奉獻為了啥?”為了人民!為了國家!

楊善洲不僅為民造福,還對老百姓是非親切。一次,楊善洲和祕書在保山散步,他走進一户人家親切地問着老婆婆家裏的情況,老婆婆躲躲閃閃的.説一切正常,楊善洲先進廚房看看,可老婆婆不讓,和楊善洲繞開話題,楊善洲一再要求,老婆婆只好讓他們進去,他們走進廚房,看到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女子正在做飯,楊善洲問老婆婆:“這是怎麼回事?”老婆婆回答道:“我兒媳婦的腿摔傷了。”楊善洲平平拉開女子的褲腳斬釘截鐵地説:“她的腿化膿了,得上醫院。“並叫祕書被女子上醫院,老婆婆和女子都反對,可以設置強行讓祕書被女子,並對老婆婆説:“您放心,治好了就送她回來。”他把祕書和女子送上車,給了祕書20元,目送着車子離開,自己走到另一户人家查看情況。

楊善洲是老百姓的貼心人,退休後,他看到滿山荒蕪的大涼山,毅然決定到大涼山種樹。從此以後,他都在大涼山上找果核、育苗種樹,不論嚴寒酷暑,他總是頂風冒雪,風餐露宿在山上,一個斗笠,一領蓑衣,一張草鋪,一把鋤頭陪伴着他,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大連山的滿山蒼翠,他把這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捐給國家。

楊善洲雖然走了,可他的一片深情留在人們心間。

家鄉的名人作文6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享譽世界的畫家——徐悲鴻。

徐悲鴻於1885年出生於無錫的宜興縣,是地地道道的無錫本土人。他出身貧寒,卻沒有放棄學習。他在9歲時就已經讀完了“四書五經”,跟父親學習繪畫技術。在10歲時,徐悲鴻已經能為父親在畫面次要部分上色了。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而和前妻蔣碧微一起赴法留學,並鑽研四方的繪畫藝術,將其與國畫完美融合。這是徐悲鴻獨樹一幟的畫法。

徐悲鴻不僅繪畫技藝高超,而且有着虛懷若谷的品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對畫評議,瞭解還需改善的地方。這時,一個衣着樸素的鄉下老人用帶着鄉音的普通話對徐悲鴻説:“先生,你這幅畫裏的鴨子畫錯了,你畫的'是麻鴨,麻鴨的尾巴哪有這樣長的呢?”老人説完,還用手指了指那幅畫。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徐悲鴻新創作的《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中有麻鴨尾羽捲曲如環。鄉人説,雄鴨羽毛鮮麗,尾巴捲曲是有的,但雌麻鴨的尾巴短小,羽毛是麻褐色的,所以畫錯了。徐悲鴻聽後臉上並沒有愠色,反而是深深的感激之情。他還向老人承認疏於寫生並致謝。

徐悲鴻的愛國情懷也令我感動不已。先不説他生前為中國繪畫改革所做的貢獻,光是他逝世立的遺囑就令我大為讚歎。他死後,妻子廖靜文女士就按他的願望,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以及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多件全部捐獻給國家。這些作品的數量讓人驚歎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徐悲鴻生前一定是個熱愛收藏的人。而一個收藏家卻把畢生所藏都捐給了國家,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感染了我。

徐悲鴻是家鄉的一顆閃亮的明星,他用自己精湛的繪畫技藝和一生愛國謙遜的品質為家鄉兒童樹立了一個榜樣。

家鄉的名人作文7

在我的家鄉,不僅有馳名中外的小吃:小籠包,水蜜桃,還有遠近聞名的名人作家錢鍾書,畫畫高手徐悲鴻,可我最敬佩的還是有輝煌成就但曾經四處流浪的“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均,出生於1893年,他一身黑色的衣服,一副黑色墨鏡,一頂黑色帽子,一把年代久遠的二胡,已成為阿炳的'標誌形象。

阿炳從小就天資聰穎,不僅會拉二胡,琵琶彈得也好,在小的時候,阿炳其隨父親雷尊道士華清和學習各種樂器。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死後,他經常和民間吹鼓之間交往,也經常參加他們的吹奏活動,一起表演,後來因為家產變賣殆盡,沒有地方住,無家可歸,淪為街頭的流浪藝人,依靠和民間吹鼓手或單獨拉二胡,彈琵琶為生,在二胡,琵琶的創作中,演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琵琶的技藝尤為高超,在冬天阿炳為了能讓自己琵琶的水平更高一些,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動,夏夜他為了能專心致志的練二胡,把腳站在水裏,防治蚊蟲的叮咬會影響到自己專心致志的練二胡。在解放初期發現阿炳在無錫街頭。他那時候起錄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著名作品。

阿炳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藴,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脱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信息相關的作品。《二泉映月》絕對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早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聽了就讓人身心愉快。

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間音樂家——阿炳。

家鄉的名人作文8

俗話説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的家鄉就是書香古韻的蘇州。

蘇州自古出過許多有名的文人墨客,我的竺伯伯就是其中的一位。

竺伯伯是個講禮貌、看起來十分的紳士的人,他的説書可謂是有聲有色,雖不能名譽天下,但是隻要是聽過他評彈的人,即使開始不喜歡,聽完也是嘖嘖稱讚。大家都樂稱他為“竺説書”

竺伯伯為大家評彈近30年,幾乎一次錯誤都沒有,字正腔圓,神情把握恰當,引人入勝,讓人身臨其境。只要有他的評彈會,座無空席,無論是多遠聽迷們都會趕過去,每次聽完,結束的時候,大家都還沉浸在故事裏,意猶未盡。每個週末準時準點,觀眾席擠滿了人,只見竺伯伯抱着二胡,打着扇子上場。大家圍坐一起,彷彿都認識一樣,聽着竺伯伯評彈十分愜意,氛圍其樂融融。很多時候大家被竺伯伯的口才所着迷,嚷着:“再來一回!再來一回!”

不過,竺伯伯可不是順利的坐上“説書王”的位子,在他光鮮的背後,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艱苦歷程。

竺伯伯自打第一次聽完説書起就喜歡上了説書,夢想成為一名評彈達人。可在那個時候中國還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竺伯伯家裏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沒錢讀書,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是他並不想放棄他的'夢想,偷偷的騎着父親的自行車去了説書場,説書場的管理員瞧他一身髒兮兮的衣服,以為是來搗亂的,就被硬生生的趕了出去,竺伯伯只好墊着石頭,往窗户裏瞄着看,遇到聽不懂的字,就去替別人幹活,好不容易才買了本字典。可樂器怎麼辦?幹活的錢都不夠買幾根弦呢!可是這並沒有讓竺伯伯放棄他的夢想,他得知大城市裏面有專門賣二胡的店鋪,就千里迢迢來到了一家二胡店,幫人家打雜,趁老闆不在時,他就偷偷看着教書自己學。如今看着那雙佈滿了老繭的雙手就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了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竺伯伯終於出人頭地了,現在每每提起艱難往事,也是一笑而過,在我心裏竺伯伯真是個了不起的“竺説書”。

家鄉的名人作文9

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了!喜訊讓我們這所山區學校激動萬分。而我更多的是驕傲,因為他是我的語文老師!

看着校園裏掛着的“熱烈祝賀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的橫幅,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他的身影。他上課時總是那樣幽默風趣,常常逗得我們捧腹大笑。他是真正地愛我們,從來不讓我們感到學習有負擔,家庭作業佈置得很少。他從來不擠佔我們的課餘時間,我們的成績卻總是遙遙領先。

前段時間,駱老師右手腕骨折,我們都認為他會請假在家休息。誰知一個星期後,駱老師竟然給我們上課來了!他的脖子上掛着長長的繃帶,右手臂打着厚厚的石膏。他笑着説:“大家看,我的右手正在閉關修煉呢,,只要一個月準會武藝大增!”説得我們都笑了……

上課時,駱老師用左手板書,寫出“笨拙”卻堅毅的字;用左手為我們批改作業,一個個紅勾和一百分真不知他是怎樣創造出來的。有一次,我去辦公室送作業,無意中聽説由於沒好好休息,駱老師的手腕經常疼得整夜睡不好覺。醫生要求他在家休息兩個月,他只休息了一個星期就來上課,怎能不疼呢? 就這樣,他一直帶傷給我們上課,直到現在。我清楚地記得學校領導在校會上説:“駱煥學老師是一個將教育事業視為生命全部的`人。”雖然不太懂這句話的內涵,但我非常喜歡這句話。

駱老師不僅課上得好,還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無論哪個同學需要他幫助,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傾盡全力。生活中,他對我們的幫助關心無數,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是他讓我們明白真善美、假惡醜,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也是他讓我們覺得老師真偉大!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我家鄉的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二胡老師——石懷生老師。

石老師今年已經年過半甲的一位老前輩了,他是張家港一位出名的二胡老師,慕名而來的學生十分多,他教的學生在全國少兒二胡比賽中獲得過很多的獎項。

石老師長的較高偏瘦,眼睛不大,頭髮有點點禿。他拉起二胡時,嘴巴會自然而然的張開,非常的投入。

石老師雖然年長,但是在上課時依然一絲不苟,盡心盡力的教我們並及時糾正過程中的錯誤。記得有一次上二胡課,石老師檢查上一節課學到的內容,偏偏他的二個得意門生——黃馳和張帥楠回得不好,但是老師也並沒有斥責他們,而是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們哪裏的音不準、哪裏的音拉長了,並讓他們記在書上,重新拉一遍時,果然拉的.變好了。輪到李瀟龍時更是五音不全了,課堂內鬨堂大笑,石老師制止了學生們,更是手把手的重新教了一遍,雖然起色不大,但是至少可以拉完了,而且也進步了些,石老師説:“學習樂器,沒有什麼訣竅,最主要上課認真聽,平常多練習,這樣才能進步快。”

石老師上課時還很幽默風趣呢,有一次上課時,突然談到關於常青藤的問題。石老師忽然冒出來一句:“什麼長青藤中學呀?長青藤是形容老年人精神永遠像年輕人那樣好呀!”我聽了便插了一句:“那長青藤老年學校呢?”石老師點了點頭:“嗯,這個不錯,就是這個了。”學生們聽了哈哈大笑。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很想認識我們的石老師呢,石老師是在張家港少年宮工作的,你走進少年宮大廳就能看到不少圖片都是介紹着他的事蹟,歡迎你來看看喲。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説起常州,一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十七屆省運會上,常州人大顯身手,以優異的成績讓各城市為之側目。事實上,常州也的確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革命英雄張太雷,數學天才華羅庚,電影導演阿甲等名人的故鄉皆是此地。此外,教育界精英奚亞英也可稱得上是常州的“名人”。

奚亞英是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國小教育集團校長。她組建了常州市第一家公辦教育集團,七個不同辦學風格的校區吸納了全區八分之一的學生,滿足了更多人民羣眾及其子女“上好學”的強烈需求,讓普通的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

奚亞英不僅是七個校區的校長,還是一個快樂的服務者。

“心智吧”、“新教育實驗室”、“運動天地”等,皆是她為放鬆教師心靈,提升教師境界而創建的。她十三次赴南京登門造訪,眾多藝術家在她的感召下來到鄉鎮,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農村孩子的心田。

奚亞英還是位盡責盡力的.校長。

記得秋天的一個早晨,寒風瑟瑟,塵土、紙片、樹葉一邊得意地隨着風兒打滾兒,一邊嘲笑着路上縮緊了身體趕路的行人們。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行人們給自己呵暖氣還來不及,怎麼會顧及那些路旁的紙屑呢?正在這是,一個身影出現了,是奚校長。她正和保安們彎着腰在寒風中撿着紙片兒。奚校長的手凍僵了,也顧不得了,搓一搓手又開始撿了。她的這種身先士卒、勇於奉獻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打動了。

她,一個以“培養優秀的一品平民”為夢想的校長;她,一個為教學事業奔波的校長;她,一個獲得諸多榮譽的校長;她,一個平易近人、盡職盡責的校長······她,便是常州的“名人”—奚亞英!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我的家鄉在貴州。貴州,青山水秀,地產資源豐富,有醇香馥郁的茅台酒,有獨具特色的蠟染,有國家級的恐龍化石保護羣,有釆也釆不完的煤礦。可你知道嗎?我的家鄉更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貴州,可謂是藏龍卧龍,不説大家熟悉的中央電視台趙台長,不説"超級女聲"何潔,也不説著名演員寧靜,也不説上中國好聲音的張恆遠,只説在貴州做着老乾媽香辣菜的陶華碧吧!其實陶華碧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創業者,她不識字,沒有任何財務知識,不知現代企業為何物,説話常常邏輯不清,還有她極少和媒體打交道,甚至有媒體前去採訪時,她只是授權下屬進行接待,自己從來不露面,陶華碧,依靠辣椒醬創業成功的人。她每天賣出130萬瓶辣椒醬,一年銷售額高達到25億元。凌晨3點,從貴陽龍洞堡機場出來,道路兩旁的大部分樹木樓都湮沒有黒夜中。唯一還亮着的,是一棟高樓頂上"老乾媽"三個夕一紅色的霓虹燈字,它背後是一排燈火通明的廠房。僅這裏看出陶華碧為了囱乙的事業而奮鬥!每一天,這裏都會生產出大約130廳瓶辣椒醬,由始終等侯在廠區的.卡車拉走銷售渠道,然後迅速被髮往中國各地的大小超市,以及遍佈五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貴陽老乾媽風味食品有艱責任公司總經理邦銀告訴理財週報記者。今年。"老乾媽"銷售額預計為25億元人民幣,淨利潤超過4億多元錢。陶華碧為了自己的事業堅持奮鬥的精神,是我們貴州人民的驕傲自豪。我們不得不感溉,陶華碧是貴州的名人啊!63歲的陶華碧和她的家族擁有"老乾媽"超過90%的股權。他是這個"辣椒醬帝國"金字塔上的女皇。

而現在,我要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努力,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將來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儘自己的一份力,我希望我的名字也像他們一樣載入史冊,成為貴州人的驕傲。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我的家鄉,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祖祖輩輩湧現出許多的知名人物,像季羨林、孔繁森、張自忠等,都是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身邊也會“潛伏”着各行各業的名人。我身邊就有這麼一位小身材、大智慧的名人。

説起新概念教育的劉坤校長,恐怕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一米五的身高,乾淨利落的短髮,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透着智慧的光芒。就是這樣一個走在大街上都會成為路人甲的再普通不過的人物,卻在做着陽光下最光輝的事——教育。

她是新概念教育的校長,也是新概念教育的老師,但更確切的應該説她是一位教育家。新概念教育創辦九年以來,劉校長一直都是秉着用愛澆灌孩子的心靈這一理念,慢慢的把學校從幾個孩子擴大到現在的幾千個孩子。孩子們喜歡她,家長們信服她不僅是因為她對待教學的`認真,更是因為她用愛感化着每一個孩子。每個學期劉校長都會為孩子和家長準備至少一場感恩教育講座,曾經有次我親眼見到一位來參加感恩教育講座的家長激動地握着劉校長的手説:“太感謝你了,你的講座讓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希望你能舉行更多這樣的感恩教育講座,真是受益匪淺。”

就是這樣一位教育家也同樣在做着慈善事業。只要看到還沒有吃飯就來上課的孩子,她會毫不猶豫的去給孩子們買飯,讓他們吃飽了再上課。看到有手頭緊的家長,她會笑着説:“沒問題,先讓孩子在這學着就行。”看到有孩子要離開,她都會痛哭得不能自已。曾經有兩個孩子的離開讓她久久不能釋懷,她曾喃喃自語道:“難道是因為錢嗎?我可以不收你們學費的。”就是這樣一位被別人看作是“大款”的老師卻會經常備課到凌晨,卻會拖着帶病的身體為學生們講課。她也會像其他的普通人一樣,穿着二三十塊錢的衣服去逛菜市場。

她是同事眼中無所不能的大姐大,她是家長心中無所不曉的的啟明燈,她是孩子們眼中的最和藹可親的老師。她就是我家鄉的名人——新概念教育的劉坤。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説到家鄉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名人——奚仲。

説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後。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於薛,為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由於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為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為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後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的聯繫和信息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奚仲為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我們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們村的"養豬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養的豬個個肥頭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來斤重,活像一個個大肉球。

李大叔養豬十分有經驗。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來把豬圈打掃打掃,給豬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幹完後,他便為豬做"早餐"了,"早餐"十分豐盛,不僅有上好的豬飼料,還有一些青菜蘿蔔呢!李大叔的豬也很乖,從不挑食,不管給他們什麼食物,它們都會全部吃完,從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飯。每天中午,李大叔便會請來獸醫,為他的豬檢查身體,看看有沒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讓獸醫為它們打針,直到好了為止。晚上,李大叔便會搬來一些稻草,為那些豬鋪上,讓那些豬睡得暖和些。難怪,李大叔家的豬會養得這麼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豬賣掉,留下小豬仔,讓那些小豬仔長大後再賣。李大叔一年就因養豬就賺了七、八萬元錢,沒過幾年,李大叔便發家致富了。

村裏的人看到李大叔養豬能發家致富。便去請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猶豫地對大夥説:"只要對豬有無微不至的關照,那麼豬也不會虧待我們的。"大夥聽了,都知道了自己養豬不能發家致富的原因:沒有給豬好吃的',沒有為豬看病......現在,我們村裏的人都改正了養豬的方法,全都發財了,現在,大家都感謝李大叔的提醒,讓我們村的人都發家致富了,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