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生而為人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5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而為人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而為人作文

生而為人作文1

其實自己有的時候真的會覺得人這一生沒有必要去經歷那麼多磨難的,畢竟有的時候自己真的有在想,自己現在經歷的那一些事情真的很少,而且也是,沒有怎麼經受磨難的,一直在被疼愛中長大,一直在温暖的環境裏面長大,所以有的時候自己會覺得,自己以後會不會那一些磨難就來了,畢竟自己還是相信守恆定律的,覺得自己現在沒有遭受那些磨難,而別人在遭受着,可能是因為那一些磨難在未來等着我呢。

自己也是説我小時候看過的那一些文章影響太大了,自己會覺得必須經受一點磨難才叫做人生,才不枉為人,可是突然間自己又會覺得,其實沒有必要去經歷那麼多磨難的,如果可以的話,這一生都在温馨的環境裏面成長吧,之前的話自己會覺得沒有這麼好的事情,自己會覺得天下哪裏有這麼幸運的孩子,可是自己突然間就希望自己可以是那一個幸運的孩子了。

不用去經受太多的磨難,不用去刻意的提醒自己,不但可以讓自己成長,所以不用給自己製造那麼多艱苦的環境,逼迫自己成長,確實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子把手受一點磨難以及健康快樂的成長,過完這一生就行了,不用那麼坎坷的,只要快樂,最後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給他人帶去光明快樂的人,那他的這一生也是值得的,並沒有必要刻意的去讓自己經歷那一些磨難,才會讓自己覺得到頭來不枉為人,沒有白費的到人間來走一趟。

自己突然很希望在自己臨終的時候,我回憶起自己的一生,並不是説自己經歷了很多磨難,而自己可以挺過去了,自己是很偉大的,自己是沒有遺憾的,自己不希望自己這點鐘的時候感慨,説自己遇到磨難的時候都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以至於自己最後可以走到那一個時候才離開人世間。

自己希望自己在回顧自己這一生的時候,會想起那一個個温暖的場面,那一個個給自己帶來温暖的人,以及那些因為自己存在而發生的温暖,和那一些感受到自己温暖而變得更加温暖的人。

生而為人作文2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而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失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想來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水平的確得到了質的飛躍,但也有人歎人事涼薄,説人類似乎淡忘了那些流轉千年的價值觀與美德風尚。在全社會都對“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憂心忡忡時,庫克的擔心同樣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廣廈千萬,夜眠七尺,良田萬頃,日僅三餐。生而為人,還是應當有所敬畏。這裏的“敬畏”應是飽含情感而帶着初心的,甚至可以説成是一種近乎宗教的悲憫淑世之情。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座有了年歲的`城牆,用無數或濃或淡的情感堆砌而成,日子是一磚一瓦、生命是一樑一柱。沒有情感、毫無敬畏的生活,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好了,而花色卻是一個樣子的單調,令人心寒。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講究“忠恕”之道——忠,謂盡心為人;恕,謂克己待人,是如人之心、將心比心。這二字都是摻了敬畏的,是不由得使人“恭而安”的。

現在的人類大多都懷着敬畏之心的,而且多是因信仰之由。如此想來唯心也挺好,雖説讓人神神叨叨的,但也好歹讓人信着、做個好人。

我姥姥信佛,信了大半輩子。她每天燒香誦經,也總是告誡我“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千萬不可胡作非為。我雖不篤信,卻也不可置否。可如今有些人啊,做了好事便想讓天知道,做了壞事又盼着天不知,所以做事罔顧後果,説到底仍是沒有一顆敬畏之心。

哲學上説只有人類才具有“意識”,才可以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計算機很“聰明”,但“它”不是“他”或“她”,它沒有情感沒有價值觀沒有意識,只是一台冰冷的機器。我們可是人啊,胸腔裏跳動着的,是生命的力量;腦袋裏蟄伏着的,是情感的浪潮!

小小一塊屏幕,於方寸之間,便囚住了人的情感,但生而為人,我們不會也不應淪落至此。庫克的擔心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理應加以重視,但一撇一捺之間撐起了太多,從唐虞上古直説到如今……

生而為人,確應有所敬畏;

生而為人,終是與機器大有不同。

生而為人作文3

生了為人好像這一生就是要經歷一些困苦,好像人生就是一定要面對一些屈辱或者是一些挫折,來考驗我們究竟有怎樣的態度去面對他,即便可能這一些挫折以及那些讓自己感覺到難受的事情可以不發生的,畢竟感覺發生了對自己的人生也不會説,添上一筆添上一筆更精彩的筆畫,可是好像又真的就必須去經歷。

也很久之前就想要感慨一下老師這個職位了,之前一直覺得作為老師真的太不容易了,尤其是私立學校的老師,雖然説他們的工資拿的比別人高,但是他們承受的壓力以及其他輿論真的也會更加的多,可能在公辦學校的老師不會説特別關注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吧,畢竟他的實力在那裏,畢竟他的教師證也在那裏,而且公立學校可能也沒有那麼注重經濟效益,所以不需要考慮學生的生源。

所以多多少少對學生的一些心理上的反應會關注的比較少,但是在私立學校其實自己讀了快6年的私立學校了,自己也是深有體會的,深知私立學校老師的不容易,因為學生每一個學期都會對老師做出評價,然後交給領導,領導會根據學生的評價來裁判,某一個老師就是可以對老師進行裁決。

就像上一次語文老師在上直播課的時候,因為他對這一些電腦的操作其實不懂不瞭解,他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語文老師,然後當時因為操作失誤沒有把另一個班的人給拉進來,然後另一個班在我們學校就是用平行班去稱呼他們,我們是實驗班,他們是平行班,然後當時裏面有一個學生就説老師他慘了要去投訴他,瞧不起他們,不把他們給拉進課堂上去。

其實自己看到這一切的時候,內心是無比無奈的,大家都清楚語文老師那一個性格以及語文老師操作電腦的那一個水平,可是那些學生就是故意這樣子説他,最後語文老師是特別愧疚的,你知道嗎?就那一種特別想要去討好的那種心情去跟他們解釋解釋很多遍,而且從頭開始想起明明是可以看回放的,但是他他還是浪費我們的時間,耽誤我們的時間去給他們從頭講起,而且是各種解釋説不是故意的什麼的。

感覺任何為人誰都不容易,哪怕那是在別人看起來,已經算是社會上很輕鬆的一種職業存在了。

生而為人作文4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處看到這樣一句話,心裏一驚。或許是因為它太過直白地指出了遊戲規則,道出了人們心中共同的祕密吧。當少年成長為中年人,於人情冷暖間漂泊浮沉,他是否還能懷有年輕時的一腔熱血,以對錯作為衡量標準,披上正義的披風,還是將想要説出口的話語丟進酒杯,於應酬的推杯換盞中,默默喝下。

總有人説,將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人工智能沒有感情等因素干擾,不會因為失戀而恍惚、遇上一些事而降低工作效率,諸如此類。他們擁有極高的職業操守,一切遵循設定好的程序執行,出了bug修復就是。哪像人類那麼麻煩。

可情感真的是拖累嗎?要稱得上優秀就得無限理智嗎?

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擁有着雜七雜八的情感,有不同的三觀,各有各的樣子。面對事物我們擁有不同的看法,有各自的感性認知與理性思考,這樣的我們,這樣的聲音,匯聚成一個多元的人類社會。我們因此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非人工智能的思考模式所能得出的單一結論。許多人追求理智,誠然,這是好事,可理智絕非站在上帝視角批判一切,而是儘可能的減少感性因素的干擾,以較為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我害怕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凡事在心裏計算好利弊:面前的老人摔倒了。扶?可能會被訛上。有沒有監控?就算有,我浪費的時間從何彌補?這段時間化為己用我可以……得出結論,不值得。

當價值觀變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拋棄所謂多餘的情感,當同情心再也沒有氾濫一説而是徹徹底底的消失於世,這人間,究竟還能否被稱為人間呢。

我們懷着赤誠之心誕生於這顆蔚藍星球,從小被教導做各種正確的事,嫉惡如仇,在成長的過程中卻遇見各色各樣不那麼正確的事,讓我們懷疑當初的信念是否真的是這個世界的規則:考試作弊的同學沒有被發現,最終也沒受報應;走關係的人混得風生水起,似乎那本來就是他的位置;靠着權勢為所欲為幹盡壞事的人上電視上報紙,底層想要維權的百姓卻舉步維艱……

但我希望無論世間多麼嘈雜,我們仍能堅守自己心中的聲音,能夠十年飲冰,依然難涼熱血。生而為人,就享受這份情感吧。

生而為人作文5

縱觀中西方歷史,解放運動一向以人文主義與人本主義為核心。生而為人,我們被賦予了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自由、財產,其實還有一條——靈魂。

生而為人,我們的整個世界都是構建在一個最基本的世界觀之上。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於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擁有了唯物、辯證的理解;或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這樣就催生了主張人權與民主的自由派主流價值觀;甚至或為宗教至上、神創世人,於是有了政教合一的國家,最典型便是伊朗。其實世界上一切衝突,追根溯源都是其背後價值觀的衝突與經濟利益的較量。而這我們視之為信仰,願為之向時代發聲,願為之不懼一切艱難險阻的價值觀,正是我們生而為人有別於禽獸,亦或是機械的基礎。

一部災難片中的話曾深深觸動過我——如果失去了人性,那麼人類已然滅亡。讓人類為人類的,絕不僅僅是我們的邏輯思維,還有我們的情感、善心與人文主義關懷。是的,這個世界需要科學家、數學家、發明家來改善物質條件,但它同時也需要思想家、畫家、詩人、作家,需要這些常被視之為可有可無的人們,來傳承,來發揚我們靈魂中最本質的東西——至善、大美。

在科幻片中,人工智能有時會產生人類的感情,而此般覺醒讓他們開始反抗暴政與不公,追求平等與權利,讓他們團結、關愛、堅強。是為質變,是為覺醒,因為在他們擁有了感情與意識時,他們擁有了靈魂。那試問,現今人們,這人工智能孜孜以求而不可得的靈魂?

當今社會的一切,在規範化的同時,也越來越機械、同質、冷漠:學生寫出的閲讀分析與習作千篇一律,不再是自己的領悟與思考,而更多是技巧和套路;設計師給出的圖紙製式單調,不再是他們對世界的觀察與審美,而多是一些公式與模板照搬一套;餐飲、咖啡、茶點都“標準化管理”,不見了温情,只餘冰冷的配比;甚至連美的標準都被固定了:身材苗條、雙眼皮……以致於如今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面對此般現狀,希望學校,這青年人價值觀養成最重要的地方,能少壓抑些天性,多鼓勵些個性;希望社會能給那些獨立工作室多一些支持與空間,激發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堅守自己的信仰、情感與初心,擁有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