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描寫風俗的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56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風俗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描寫風俗的作文

描寫風俗的作文1

清明節到了,我非常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雖然我今天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天我們許多親人都特別的想念您。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許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着我慢慢長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夠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裏是個非常平常的人。她對我特別的好,有什麼吃的總是留着,等我週末從枝江趕到那裏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説應該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特別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八年級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着誰?我當時非常迷茫,我説我想跟着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後沒有如願,但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着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曾經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麼?

描寫風俗的作文2

我的家鄉過春節時有很多習俗,現在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好嗎?每年到了要過年的這一個月,就成為臘月。到了臘月就要過年了,遇到的任何一個節氣都和過年有關係。

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就是喝臘八粥的`日子了。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種粥,而且都要在粥裏放八樣東西,有紅豆、綠豆、江米、麥仁、黑米、蓮子和百合,還有好吃的葡萄乾,熬出來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極了!不但要喝粥,每家還要泡臘八蒜呢!聽奶奶説,喝了臘八粥就要花錢準備年貨了。

還有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要貼紅紅的對聯和放長長的鞭炮。知道為什麼要貼對聯、放鞭炮嗎?這有一個傳説故事。傳説,有一個叫“年”的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怪獸,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來搗亂,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當它最害怕聲、光和紅顏色。一天晚上,“年”又出來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門口看見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燒的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把“年”給嚇跑了,人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這就是過年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

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時有趣的習俗。

描寫風俗的作文3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麪師父。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麪館,拉麪師父正在拉麪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裏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麪。師父正在削麪,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麼。只見拉麪師父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裏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為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麪粉,在他的手裏,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父左手抓着麪糰,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麪糰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裏,活像暢遊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裏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嚐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麪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麪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麪一定不矢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麪的做法,不禁對拉麪師父佩服至極。

描寫風俗的作文4

在我的家鄉——常德,有着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有着一種獨特的美食——魚糕。每逢佳節,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嚐。它在家鄉人民的眼中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象徵。

家鄉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一起,開一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採購別人的農產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裏,大家也都沒有在幹農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鄉變了模樣,但在遊子們的心中,“家鄉”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一年四季,四時八節,都有約定俗成的風氣。別的不多説,先來重點説説春節的風俗吧。

除夕之夜,燃放鞭炮、吃團圓飯,同各地一樣,但又有講究。一是給家中的豬、牛、羊圈和雞籠鴨塒貼張紅紙,點根蠟燭;給房前屋後的桃、李、梅、桔等果樹和鬆、竹等也貼張紅紙,祈求來年六畜興旺、果實豐收、林木茂盛。二是要先祭拜祖宗。在祖宗的牌位前點燃香燭,擺上貢飯貢酒和三鮮(指鮮魚、鮮肉、鮮雞,當然都是蒸熟的,而且是熱氣騰騰的)。從家中最年長的開始,依次按輩分給祖宗跪拜。接着才是全家上桌吃團圓飯。飯後,一家老小圍爐烤火守歲。小孩向長輩辭年,長輩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紅包給小孩發壓歲錢。

描寫風俗的作文5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與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與電話拜年等。

描寫風俗的作文6

我的家鄉――樅陽,黃梅戲可是人人都愛哼上幾段的,但是説實話,我在很小的時候一點也不喜歡這類傳統的戲曲,因為在我的印象裏,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地唱個不停,一點趣味也沒有。

但我上國小時,因在奶奶家看電視時看到一段黃梅戲,從此我對黃梅戲改變了看法,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也許,這就是黃梅戲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戲採茶歌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的雛形。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真實有趣。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聽,還歷史悠久!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年輕人的追捧了,年輕人喜歡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它而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用心去聆聽傳統戲曲,用心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美!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描寫風俗的作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為“着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鈕釦,只用把結的腰帶, 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豔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評:內容讓人耳目一新,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和服和“韓袍”,抓住服飾的特點進行細緻入微地描寫,讓我們領略了絢麗多姿異國風俗。要是多些傳説或作用會使文章錦上添花。

描寫風俗的作文8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並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於保佑孩子成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説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描寫風俗的作文9

我的家鄉是美麗的昌吉,春天萬物復甦,夏天花香四溢,秋天瓜果飄香,冬天大雪紛飛。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春節,春節是一個很隆重的傳統節日,在那天人們放鞭炮,吃團圓飯,收紅包等。全家人歡聚一堂,別説有多喜慶了。

春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説,據説在很久以前,一種叫“年”的怪物,身長九尺、高十丈,像一輛大巴車那麼大,破壞村莊、吃小孩兒。而有一天人們發現年害怕爆竹發出的聲音和紅色,於是每當“年”來破壞村莊時,就用這些來趕走“年”。後來便有了放鞭炮和貼對聯的習俗。

在年三十晚上,我們一家人歡坐在一起,有説有笑,有的人邊看春晚邊談着趣事,有的人準備着團圓飯,還有一些孩子在雪地裏打雪仗、放鞭炮,讓人感覺到處都有濃濃的年味兒。

春節不僅是節日也是藝術的盛宴,長輩寫對聯、寫福字,紅紙、墨、毛筆無不是藝術的`精華,長輩們寫對聯,藝術在紙上停留,一個個字栩栩如生,像一個個小人兒,為春節又增添了幾分喜慶。

這就是我的家鄉風俗,這不僅是個節日,還是家人團聚的喜悦,是記憶最深的、最珍貴的味道。

描寫風俗的作文10

服裝是一個民族“美”的代表,每個民族的服飾也各具風格.風格各異,同樣白族的服飾有 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貴。白族人民上面穿顏色鮮豔的衣服,下面穿白色的褲子和裙子,可見他們是多麼崇尚白色。

在白族女子的服飾和男子的服飾是大有不同的,特別是女子的服飾。女子頭上戴的頭飾“風花雪月”之説。風是上關的風,花是下關的花,雪是蒼山的雪,月是滄海的'月。女子的腰間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身穿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髮簪 ,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幹頂。總之是風格各異!每個人與沒個人的穿着都是不一樣的。

在白族,不僅女子的服飾有特色,男子的服裝也很有特色!白族的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服飾差別較小,簡潔樸實,婦女服飾懸殊較大,既濃豔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真是美極了!

描寫風俗的作文11

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些節日,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有這樣一個傳説。從前,有一個人,是東漢的桓景。他的家鄉有一個怪物叫瘟魔,走到哪裏哪裏得瘟疫。桓景的父母染上了瘟疫,桓景為了救父母,他翻山越嶺,拜費長房為師,幾年以後,他身懷法術,費長房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除魔的寶劍,還告訴他回家要給全村一片茱萸葉,一杯菊花酒,要讓全村人登高遠望,突然,瘟魔來了,桓景拿出降魔寶劍把瘟魔殺死了。

重陽節風俗

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會勾起人們對家鄉的思念。所以,許多詩歌中都流露出重陽節思鄉的情感。重陽之日,家人團聚,王維卻遠離家鄉獨自一人,思念之情在詩歌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每年的'重陽節期間,我都沒有忘記學習。在學習關於節日的知識的同時,我學了國學,它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德比於上,欲比於下”,這些古人的至理名言,指導着我們如何處事,如何學習,如何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我想,祖國會因為有了我們而更加發展壯大。

雖然這個小假期我沒玩很多,但我還是很快樂,因為我學了很多的知識,也懂得了傳統節日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我的收穫真的很大。

描寫風俗的作文12

餃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它,你又瞭解多少呢?過年包餃子的習俗你知道嗎?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物。它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嬌耳”“粉交”之稱。東漢時期的餃子是用麪皮包上一些驅寒的藥材(羊肉、胡椒),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其寓意為更歲餃子,團圓福祿。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有、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如果説皮餡決定味道,那麼特別的包法會畫龍點睛。用左手拖住一片薄而不破的麪皮,在手掌中顯得小巧玲瓏,插起肉餡包在中央,將倆邊合二為一,手心空洞用拇指一捏,一隻餃子便由此產生。國人常將硬幣賽進餃子,誰吃出更有好用。

中國人善做、善吃,過年吃餃子就是我們偉大的傑作。

描寫風俗的作文13

要説到春節風俗,最能有“發言權”的要數——包餃子了吧。

三十那天,爸爸媽媽是一大早就開始幹活,下午包餃子。他們倆忙的是馬不停蹄,包着包着,我靈一機動,説:“爸爸媽媽,今年餃子裏還包不包錢了。”媽媽説:“好主意,你快點去拿錢吧!”爸爸卻在一旁説:“嘿嘿,還是別包了,年年被我全部吃到呀!”我不服氣地説:“這一回不一定是你呦。”餃子包好了,就等着明天吃餃子吧!

七年級早上開始下餃子了,邊下我還邊想:“這回我一定要吃到有錢的餃子。”吃餃子了,這一回我學機靈了,專門挑大的餃子吃,説不定就能吃到。可是,我是吃的肚子都要破了,有錢的餃子還沒“現身”。這時,只聽“呀”的.一聲,我順着聲音一看,“啊!”竟然又讓爸爸給吃到了,咳!我只能自愧不如,我沒有那福氣呀!不過,我不能灰心,還有兩個錢餃子呢!

第二局開吃,爸爸吃哪個盤裏的,我也照葫蘆畫瓢,吃哪個盤裏的。我不甘心我吃不到,吃完了一盤再吃一盤,這下撐的我路都走不動了,錢餃子偏偏和我作對,就是讓我吃不到。

最後總結“殘局”,媽媽吃到了一個,爸爸吃到了倆個,我卻一個沒撈着,好不幸運啊!不過,吃餃子真是一項有趣的春節風俗!

描寫風俗的作文14

灶祭之後,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春節前,家家要徹底清掃,人人都理髮洗澡,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民諺道:“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撣塵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髮師傅們這時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於為人理髮。節前,一般人家在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門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貼剪紙。屋內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帶上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對聯。條案前方桌上擺設五供、高足盤,放上蜜供或年糕。屋裏掛起大紅燈籠。牆上要貼年畫、福字。

除夕和元旦是春節的高潮,守歲辭歲、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團圓飯、過橋、摸門釘、拜年等,活動繁多。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時,要將”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於案上。”百份“亦稱”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在”百份“前要擺設蜜供、年糕、餃子、蘋果等祭品。夜深之後,人們點上紅燭,打開大門,燃放鞭炮、燒”元寶“、”接神咒“,貼上準備好的.新灶君爺神像。接神完後,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並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譜。

描寫風俗的作文15

每個國家都有自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而很多風俗習慣又是由節日而來,就比如説我們中國,風俗節日有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春節,元宵,中秋節等。所以,我們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春節走親訪友,團聚一堂,元宵節賞燈,中秋節賞月等種種的民間習俗。

對於國家來説,有特定的節日和風俗,對於民族來説,又有獨特的習慣。現在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在我們雲南,有些什麼樣的民風民俗吧。

首先,最有名的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的節日,也是這個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那天,人們會穿上節日專用的盛裝來參加這個節日。這個節日一般需要先去佛塔浴佛,表示對佛祖的敬重。再拿着採集好的花瓣和葉子,把它們放人水裏。然後你潑我我潑你,這,象徵着幸福和對美好人生的'嚮往,撒在半空中的花瓣,更是代表着美麗的青春。

其次,火把節。這種節日的步驟分為: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中午的時候,大家會帶上小火把、紙錢、供品,到祖墳前掃墓。通常火把節那天,人們會在太陽落山之前吃完飯,然後騎上一匹馬,去溜達幾圈。到了晚上,人們會開始點小火把,然後用小火把來點燃大火把。場面最壯觀的,是最後的耍火把,大家拿着火把在一起唱歌跳舞。

我所説的這兩種少數民族風俗,差不多都人盡皆知,但一般少數民族更加重視這兩種節日,像我們雲南,並不是所有人都都有機會過潑水節,只有少數民族熱衷。即便如此,我還是要感歎祖國民族風俗的多種多樣,少數民族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