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大自然動物的啟示作文(精選3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動物的啟示作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動物的啟示作文(精選3篇)

大自然動物的啟示作文1

雞的哲學:你們在鳴叫的時候,為什麼老扯長脖子呢?母雞問公雞。據我們觀察,人羣中那些空喊者,也是這樣抬頭挺胸的,公雞答。那你們下蛋後為什麼咯咯咯地叫個不停呢?公雞問母雞。據我們考證,人羣中那些成功者,他們成功的祕訣在於:不但要有做功,還要有唱功。母雞回答。

小蝦的回答:大魚不解的問小蝦:"你們被人放進熱水鍋裏後,為什麼還要不停的蹦跳掙扎呢?在強大的人面前,你們這些小蝦再掙扎又有什麼用呢?"我們至少可以證明,弱者已死抗掙,也能顯示出剛烈的血性。"小蝦説。

孔雀的醜態:很多動物都説孔雀驕傲。一天,孔雀裝出一副很謙虛的樣子,來到灰雀中間,問:"灰雀小弟,我什麼時候最美,什麼時候最醜呢?""都是在你開屏的時候。"灰雀們回答。""為什麼呢?"因為在你開屏的時候,也是你屁股露在外面的時候。孔雀大哥,謝謝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炫耀過頭也是一種醜態啊。"

蚊子的下場:當你要吸人血的時候,為什麼要嗡嗡嗡叫呢?跳蚤問蚊子。那是我在用優美的歌聲迷惑人們。蚊子説完,便向一人飛去,只聽"啪"的一聲,人一巴掌把蚊子打的粉碎。也許,蚊子到死都沒有明白:再大的誘惑也只能迷倒一些人,而不能迷倒所有人。

老鼠的嘲笑:一隻老鼠站在牆角,竟然嘲笑起面前的一隻貓來。貓怒火頓生,向老鼠猛撲過去。結果撲了一個空。原來在老鼠的身後,就是一個鼠洞。弱者嘲笑強者,有時靠的不是膽量而是智慧。

大自然動物的啟示作文2

看了動物世界這本書,我從書中瞭解到啄木鳥、食蟻獸的生活特性和特異能,從它們身上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同時也得到一個啟發:

在農村果園裏,我們常常發現害蟲鑽進樹幹、成熟的果子裏,為了保護果林,農民們只得不斷地大量噴農藥,這樣的結果呢?不但成本高,而且人們在食用時,超標的農藥讓人們望而生畏,如果滅蟲不及時,人們也只得把那些“無藥可救”的果樹心痛地砍掉。在現代化的農村裏,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啄木鳥來幫果樹們看病。

大自然給人們有許多的啟示,飛機是根據蜻蜓發明的、流狀形的輪船是仿照海底的鯨發明的,那麼我在想:我們何不仿照啄木鳥的嘴和食蟻獸的舌頭來製造一種輕便的滅蟲機呢?在這種滅蟲機裏,我們可以裝一塊電腦芯片,這樣,它就可以準確無誤探測到病樹,然後,我們可以按一下手柄上的一個紅鍵,從那裏面就會彈出一個類似啄木鳥的嘴一樣的又尖又帶勾的鋼管,它可以準確無誤地在有害蟲的樹上打一個極小的洞,然後用帶勾的鋼管嘴將它勾出。要是白蟻呢?大家不要慌,我們可以先將鋼管嘴收進去,然後,再按綠色的健,一條仿食蟻獸的舌頭就會從裏面彈來,那富有粘性的長舌,一“鑽”進洞裏,那白蟻便會輕而易舉地全部被消滅。

從啄木鳥和食蟻獸覓食中,我們得到了一個啟發,從而也從中得到了一個創新。

大自然動物的啟示作文3

大自然的力量是無盡的,他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毋容置疑的`。

例如: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準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着它可以發現電杆、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仿生與高科技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着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衝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傳感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善於發現,我們一定可以從大自然的啟示中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