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泰戈爾簡介

欄目: 外國文學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8.24K

詩兩首文章分析

泰戈爾簡介

課文研討

金色花

一、整體把握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麼一種親暱,那麼一種親熱。為什麼孩子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因為他沐浴着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着母愛,也想着怎麼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聖樹上的花朵,讚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着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麼,就可以理解他的心願。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着媽媽。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説“你這壞孩子”?

上文説,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裏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麼着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紙船寄母親

一、整體感知

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顛簸中駛向陌生的國度。此去遠涉重洋,相去萬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親懷中?儘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儘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着,希望總會有一隻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這首詩卻有着自己的獨特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詩歌第一、二節便寫疊紙船、拋紙船:“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着──留着”,表明詩人並非這一次的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思念與深情由來已久;“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表明所疊紙船的數量之多,也表明對母親的思念之深;詩人把紙船“從舟上拋下在海里”後,“有的被天風吹捲到舟中的窗裏,/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寫出了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後瞬間令人心碎的結果,它暗示讀者,紙船漂過大海到母親身邊實際上不可能,給人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但詩人仍“不灰心的每天疊着,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親那兒!俗話説“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詩人的願望能夠實現嗎?其實,這一問題已經並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託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詩人才能排解心頭的憂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第三節詩,詩人思念至極,展開想像:“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的無端入夢。”紙船漂不到母親的身邊,就進入母親的夢中吧!“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着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着她的愛和悲哀歸去。”點明題旨,感情達到最強烈的狀態,令人悵然不已。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含淚,為什麼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2.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藉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着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練習説明

一 熟讀這兩首詩,直到能背誦下來。然後進行朗誦比賽,評出優勝者。

朗讀要反覆細緻地加以指導,例如“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樣的對話要朗讀得好並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樣的教。

二 體會下列詩句藴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説的話了。

2.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着淚疊的,萬水千山

求他載着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本題就兩首詩中比較含蓄的詩句要求學生體會思想感情。指導解題,應該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形象與意境、情感與意義。

1.媽媽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擔憂,一見孩子,又驚又喜,嗔怪孩子不説一聲就走了,叫媽媽急死了。

“我”呢,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這幾句詩表達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喚母親,但願母親想到女兒離家後的心情。

三△這兩首詩都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要讓學生明確此次練筆的要求,必須藉助形象來抒情。藉助什麼形象才好呢?這要注意揣摩兩首詩中的想像。泰戈爾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紙船飄洋過海送深情,都想像通過一種辦法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我們也可以想像另一種辦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

四課外閲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可以先看“文學名著導讀”,再找書來看。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願

啟發思考的問題可以設計為:

──為什麼“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願,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看着你工作”“你會嗅到這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麼?

二、引導學生自讀《金色花》,着重研討篇末含蓄的詩句

可以討論:媽媽為什麼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麼口吻?孩子為什麼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三、引導學生自讀《紙船》,着重探究“淚”與“悲哀”

母親至愛女兒,女兒至愛母親,容易理解,“淚”與“悲哀”則是難點,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詩人為什麼異想天開,要放紙船在太平洋,“求他載着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四、教學設計

(一)識字與寫字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容研討。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什麼向媽媽保密?

(3)媽媽見到孩子,為什麼説“你這壞孩子”?這是什麼口吻?

4.再朗讀。

(三)《紙船》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容研討。

(1)疊紙船為什麼含着淚?為什麼除了愛還有悲哀?

(2)為什麼借紙船來抒情?

(四)朗誦比賽

(五)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三)選做。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生於地主家庭。曾留學英國。1921年在桑蒂尼蓋登創辦國際大學。用孟加拉文寫作,一生創作豐富。早期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陸續發表長篇小説《小沙子》《沉船》《戈拉》,劇本《摩吉多塔拉》《郵局》《紅夾竹桃》,詩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説。對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婦女的痛苦處境表示同情,譴責封建主義和種姓制度,描寫帝國主義者和官僚的專橫,同時也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正統的印度教的牴觸。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但帶有神祕色彩和感傷情調。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選自《辭海》,1999年修訂版)

二、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

冰心(1900—1999),現代散文家、小説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1900年10月5日生於福州。

冰心的父親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童年,她在山東煙台度過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給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廣泛閲讀了中國古典小説和漢譯外國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七八歲時還動手試寫過白話和文言小説。1911年,全家南歸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師範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翌年秋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在這裏學到了一些新知識,“同時因着基督教義的影響,潛隱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哲學”(《〈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學醫的目的考入協和女子大學(次年該校併入燕京大學)預科;後來改變初衷,轉學文學,1923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

冰心屬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湧現出的第一批現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為文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

五四運動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狹小的家庭和教會學校的門檻,她參加罷課、遊行、開會和街頭宣傳等活動,熱心閲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並發表了一些宣傳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盪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説《兩個家庭》。小説用對比手法描繪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為着事業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後,她又發表了《斯人獨憔悴》《去國》《莊鴻的姊姊》等揭示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説”。這些小説,表現了冰心對封建勢力和社會現狀的不滿,但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顯得軟弱、憔悴。眼前的問題寫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躍在回憶中的事物,寫出了《魚兒》《一個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寫下級官兵生活的小説。五四高潮以後,冰心“退縮逃避到狹仄的家庭圈子裏,去描寫歌頌那些在階級社會裏不可能實行的‘人類之愛’”(《〈冰心小説散文選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愛”的哲學認識生活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

與此同時,她寫作散文。1921年發表的《笑》,委婉地抒寫了洋溢在心中的對於生活的愛,被認為是新文學運動初期一篇具有典範意義的“美文”。1922年,發表《往事》。這組散文敍寫了童年時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從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將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時用三言兩語記錄下來。後來在《晨報》的“新文藝”欄發表,並結集為《繁星》和《春水》於1923年先後出版。這300餘首無標題的格言式自由體小詩,以自然和諧的音調,抒寫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頌母愛、人類之愛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筆清麗,意藴雋永,顯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在五四新詩壇上別具一格,很有影響。1923年秋,冰心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院學習英國文學。

(李存光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三、《金色花》的兩重解讀(劉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髮想像── 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各種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我”天真稚氣,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到哪裏去了”,他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而善意的“説謊”。細味之,“我”的奇特行為深藏着對母親的依戀:散發出香氣是對母親暗中表示依戀;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是替母親遮陽,也是暗中對母親表示依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小説詩歌文學作品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濃濃的意趣。

品讀至此,我們已經領略了該詩的豐富、有趣的詩味。然而,泰戈爾創設詩意若僅限於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爾了;泰戈爾高於普通詩人之處,正在於他能在普通詩人的感覺和思路止步的地方還向前、向深處更進一步,進入妙悟的境地,進入“入神”的境界。“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嚴羽《滄浪詩話》)。如果我們對《金色花》往更深更遠處探究,我們會有更驚奇的發現。

在我們面前展現的,原來又是一幅神靈顯形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着無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聖樹上開着的,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造了一種宗教氛圍。(另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種沉靜、安詳的性格,也給詩作帶來了些許宗教氛圍)。小精靈可以忽上忽下,隨意搖擺,隨意跳舞,隨意開花,隨意散發芬芳。最後一動意念,又變成人了。它的所作所為有無限的自由,絕非人間肉身凡胎可以比擬。當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與愛。這種善與愛既然出自小神靈──是來自高風絕塵的天國世界的小神靈,也就具有神祕性和崇高性。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作的主題,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就是頌神。原來詩人宣揚的是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宗教感情提升了詩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詩作的主題。

這後一幅畫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視。一般人只能實實在在地寫兒童對母親的嬉鬧和親熱;只有泰戈爾才能寫出人格化的神靈的行跡與心理,而且寫得如同行雲流水一般地輕靈、巧妙、自然。他寫出了東方詩、東方文化的神祕與藴藉。在這點上,他的詩也與西方詩大不一樣。西方詩壇儘管在歷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響,但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這種思想感情已經逐漸淡化、疏遠了,還沒有見到哪位著名詩人像泰戈爾這種痴迷地信神,並以頌神作為詩歌創作的一個主題的。因為泰戈爾生活在一個佛教為國教的國度中,他是東方文化培養出來的詩人。遍觀泰戈爾散文詩,可以處處感覺到濃厚的、神祕的宗教氣氛。詩中經常出現神靈的“一鱗半爪”,雖然不點明神靈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詞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頌的神靈。因此可以説,頌神是泰戈爾詩歌創作的基本母題,也是《金色花》的深層主題。

我們當然可以僅從凡間、凡俗的主題來解讀這首詩,但那樣畢竟流於淺俗,而且與泰戈爾詩作原有的意義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們藉助對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體認來解讀(儘管我們不是藉此宣傳宗教),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意義將變得深宏,庶幾能把捉詩人的情感與理念。

(選自《中國小教材教學》2001年第9期)

四、冰心《紙船──寄母親》創作背景(範伯羣、曾華鵬)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託斐”名譽學位的獎賞。並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準備赴美留學。這位茹苦勤勉的學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現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點上了。她説:“為着人生,我曾自願不住的揮着別淚,作此‘弱遊’!……我要從此走上遠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須傷感,我至愛的母親!憑着血與淚,我已推開了生命神祕的宮門。因着巨大的代價,我從此要領受人生,享樂人生。”冰心這次長途跋涉,背井離鄉,去國“弱遊”的目的是想以手執的金鑰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學的寶庫,開啟人生奧祕的宮門。但是,對這位女作家説來,她為這次遊學所支付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纖柔敏鋭的神經上要負荷不堪沉沉的重擔──忍受着使她的靈魂為之顫慄的離別之苦。因此,在當時的冰心的散文和詩歌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中抒寫的離情別緒,為我們留下了描繪別離之苦的最細緻真切、悽美情深的篇章。這個融樂和美的家庭,在這段時間裏,父母姊弟之間,當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強顏歡笑,個個都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無數的忍淚吞聲……”只在偶然間聽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對話:“我姊姊走了,我們家裏,如同丟了一顆明珠一般!”父親背後的歎息,母親強忍的淚光,自己又借話別為名,與友人在外挨延時間,因為入門就感悽切,姊弟之間不敢默坐廝守,有時竟環着大蓮花缸奔跑,彼此潑水為戲,以這種與年齡並不相稱的狂歡,掩蔽內心的痛苦。總之,離別使這個家庭一切反常。“幾個月來,我們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軟心酸,不敢揭破這一層紙。”但臨到離別時,竟反常地裝作無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説:‘走了!’向空中發言似的,這語聲又似是從空中來,入耳使我驚懾,我不看着任一個人,便掀開簾子出去。”“只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別,既不纏綿,又不悲壯,白擔了這許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過着這種“言不由衷”的日子境況下離別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車南下。直到火車慢慢開行,在車上翻閲《國語文學史》時,看見書頁的空白處寫着幾個大字:“別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筆跡,這才揭破了那一層薄紙,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冰心於8月5日抵達上海,略事小憩,於8月17日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她在《寄小讀者·通訊七》中這樣告訴親愛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約克遜號郵船無數的窗眼裏,飛出五色飄揚的紙帶,遠遠的拋到岸上,任憑送別的人牽住的時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飛揚而悽惻!

痴絕的無數的送別者,在最遠的江岸,僅僅牽着這終於斷絕的紙條兒,放這龐然大物,載着最重的離愁,飄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遊覽了橫濱。這短暫而又漫長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遊在海的女神的懷抱中,她常常佇立欄旁,縱目眺覽:“藍極綠極,凝成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的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自淺紅至於深翠,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片片的漾開了來。──小朋友,恨我不能畫,文字竟是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寫不出這空靈的妙景!”這粼粼的海波喚起了冰心童年的回憶,海潮聲中,珍愛的童心和昔日的遊伴都活躍在她的腦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拋沙袋,樂此不疲……”這“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與“自然”巍然屹立於眼前,離鄉背井的生活中獨獨將這三根支柱中的“母愛”給抽去了。缺少了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個靈魂發生了不能自制的傾側,為了解脱這種苦惱的境界,哪怕是減輕萬分之一的負荷也好,她在舟中寫下了《惆悵》《紙船》等詩篇。冒雨遊覽橫濱,再加上靈魂的無法平衡的傾斜,竟使她小病於舟中。她在《惆悵》中寫道:

夢裏的母親

來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温人的愛語──

幾次醒來,

藥杯兒自不在手裏。

海風壓衾,

明燈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悵──無着!

《惆悵》是根據一個夢境鋪敍寫成:“那夜夢見母親來,摸我的前額,説,‘熱得很,──吃幾口藥罷。’她手裏端着藥杯叫我喝。我看那藥是黃色的水,一口氣喝完了,夢中覺得是橘汁的味兒。醒來只聽得圓窗外海風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熱便退盡。”這種思念母親成病,又因夢見母親得愈的境況凝成了詩篇,這些情切意綿的詩篇壘砌成一個臨時的支架,替代這被抽去的樑柱,以保持這靈魂的平衡。《紙船──寄母親》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託於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有的被天風吹捲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還是樂此不疲地摺疊丟拋: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着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着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於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佔了她這一時期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當然,冰心不僅以悽惻纖美的文字歌頌母愛,她也以一個航海家的愛女的身份,寫她與海中的風浪搏戰,並以勝利者的驕傲自豪地説:“海已證明了我確是父親的女兒。”在這些文字中也閃露出一名技擊者“磨劍赴敵”的豪邁氣概。在去國前,她父親曾對她説:“這番橫渡太平洋,你若暈船,不配作我的女兒!”因此,當她聽到風浪即將降臨時,使她產生出一種“無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廬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躍躍欲試其身手一般。當她看到同伴們在搖晃的海舟中反側欹斜;掩口蹙然,面色無主,紛紛散去時,她的心神飛越,像一仗劍下龍宮赴宴一樣,登上了船的最高層甲板,冰心説:“如同準備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請去對酌的一個夜宴;又如同磨劍赴敵,對手是一個聞名的健者,而自己卻有幾分勝利的把握。”這樣的文字在她去國所寫的篇章中雖不多見,卻也別具一格,在女性的嫵媚中透出一派英氣,與抒寫母愛的文采略有差異而風格協和。

(選自《冰心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五、《紙船──寄母親》賞析(潘頌德)

1923年初夏,冰心畢業於燕京大學。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遊覽了橫濱。從寫作時間來看,這首詩是詩人於遊覽橫濱之後的第六天,在繼續向大洋彼岸進發的海輪上創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復甦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親近。從吳淞口出發後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時得以復活和重現,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因而詩人格外懷念母親,甚至因思念母親而得病,又因在夢中得見母親而病癒。這首詩就抒寫了詩人思念母親的深情。

詩的第一節從自己充滿天真童心的行為──摺紙作船寫起,説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着它摺疊成船,從船上拋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詩,為感情的噴發作了鋪墊。第二節寫從船上拋出的紙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風吹捲到舟中的窗裏,有的被海浪打濕,粘在船頭上。”這種種去向,都不符合詩人誠摯的心願。她“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着”。可見她這種願望的強烈、誠摯。至於希望那紙船流到什麼地方去,詩人在這一節中沒有明白説出,從而造成懸念,耐人尋味。詩人自然明白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身邊的,於是詩的第三節翻出新意。詩人遙想母親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如果説這一想像還屬一般的話,“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就顯示了詩人設想的奇特。那麼,為什麼要讓母親不要驚訝小船的入夢呢?詩人採用“卒章顯其志”的方法,在詩的結尾點明想像中進入母親夢中的紙船是她含着淚疊的,她祈求紙船載着她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流到母親的身邊。這一結尾,是全詩的高潮所在。

懷念母親的感情,比較抽象,寫作時易流於空洞浮泛。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託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發就顯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選自《新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Tags: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