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集部 > 集部精選

《古文觀止》讀後感(通用23篇)

欄目: 集部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文觀止》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文觀止》讀後感(通用23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 1

季札在魯國請觀周樂時曾説過:“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我猜想,在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在成書之時一定也暗歎過“觀止矣!”

《古文觀止》,作為一本從兩個愛好古文的教書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習、為童子講授古文的講義到一本經歷百年時間沉澱,傳世不衰的`文集,並不是偶然。它是一部囊括從東周到明末、集百家經典於一身,同時永遠不會落後於時代、絕不會因為政治風雲變幻而失去價值的文集。

《古文觀止》讀後感 2

近一段時間讀了讀古文觀止,忽然間有一種道德敗壞的感覺,看着我們的老祖宗們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間,恍惚的窺探出絲絲的歷史的足跡與塵埃。不知是社會進步了,還是這個社會已經跌落一個不可挽回的深淵了。為什麼現在的人都已經的變的如此張狂和不在乎所謂的什麼臉面了。

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太過落伍,還是我們現在的人都已經徹徹底底的忘卻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們在那歇斯底里的吶喊中高舉的倫理與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總是在提倡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啊,這就是所謂的發展啊!發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是那國人了。是美國,是韓國,還是意大利?我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問問,為什麼現在的都在哈韓哈日哈美,為什麼現在的人為了錢可以變的湮滅了人性,可以傷天害理的幹出那一出出所謂的進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們喪心病狂了,還是老祖宗的話都已經過時的老掉牙了,已經不足已叫人學習和推崇了。

《古文觀止》讀後感 3

文言文比較難懂。我認為《古文觀止》比較好,其次就是《世説新語》。還有一本《淮南子》,在我國曆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淮南子》一書取材宏富,廣大深遠,天文地理,無不言及。書也像明代許國所説:“紀四時則徵《月令》,以至《離騷》之奇,爾雅之正”。整本書取材廣泛,有助於涉及學習的方面。但,整本書語意難懂。《聊齋志異》,蒲松林也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政治社會。作者在寫書的'時候,肯定不會像《史記》一樣,只是單純地把一些史實寫下來。作者在寫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地添入一些自身對事物的看法。所以古代小説並不應該深入瞭解,只應學習他的方法,點到即止。《世説新語》,主要是由短文組成其短文皆為説理。書中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是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個性的特點,如《雅量》。就通過寫祖約和皖孚兩個人的優劣,只通過祖約料理財物,皖孚給木屐上蠟兩個細節。淡淡幾筆,人物性格就躍然紙上。

《古文觀止》讀後感 4

《古文觀止》。其實一開始,我對古文是厭惡的,這種厭惡來自另一本書,它叫做《五年大學聯考,三年模擬》。原先以為大學聯考以後,我就永遠和這些艱澀的文字説再見了,沒想到,陰差陽錯,我成了一個語文老師,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點自己對這本書的體會。

《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而這本由兩位鄉村教師選編的“教材”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南朝太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簡單的談一點自己的`收穫。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衝是〈〈師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讓我知道了教師站在三尺講台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韓愈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言論一開始使我難以接受。但是逐漸的發現,我們的知識會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這就激勵我要不斷的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於學生,也不是什麼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古文觀止》讀後感 5

就拿先秦文來説吧,它主要講了些古代人説的很有説服力,很有見地,很有哲理的話。有目光長遠的宮之奇,有敢於反駁昏庸襄公的子魚,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獄中能説服樑孝王的鄒陽……各種各樣的'賢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處以宮刑之後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報任安書》裏説:“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意思是: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為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並論。在如此環境下司馬遷而能著出《史記》,那我們健全的人更應該發奮圖強了,不説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也要不愧於活在世上的每天,不讓人生的旅途留下遺憾啊。

我還知道了虔誠遵循“禮“而絲不苟的態度。曾子卧病於牀,病勢已經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牀上的牀蓆,問道:“華而睕,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後,吃驚地睜大眼睛説:“然,斯季孫之賜也。”然後要求換掉牀蓆,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牀蓆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姑息。”堅持要求換掉它,結果換掉沒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還堅持不能破禮,要遵循道德。而現在社會的人有些簡直是以無恥為榮,和古代人的堅守禮的思想簡直是個天上個地獄啊。

從《寺人披見文公》中我領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晉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殺,第二次被斬斷只袖子。可是經過寺人披的番話,馬上改變態度,放棄前怨,接受意見,才能免除場殺身之禍。

讀書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陶冶情操。古人云:“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彥如玉”。

所以多讀書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古文觀止》讀後感 6

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古文觀止》就是這樣的本“精華”書籍,它收錄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華。《古文觀止》讓我飽飽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於文言文的韻味的同時,也讓我對歷史、文化、社會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相信會它讓你受益終身。

作為中國古文選本之最的《古文觀止》,最大的特點、選文經典,二、時代性的編排、三、最為津津樂道的評註,我想這就是《古文觀止》直以來為人們喜愛的`原因吧。我認為它被稱為“歷史上最高水準的文言文”點都不為過。選文方面,着重選擇漢朝之前的經典篇目,如《公羊傳》、《國語》、《左傳》等,它們總和達到了七十篇,佔《古文觀止》選文的三分之之多。我認為這樣的好處:是讓我們後人能夠了解到中國散文的發源,二是讓我們瞭解到秦漢時代文學的分量。所選的作品極具代表性,有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無不是大家之作,經典之作。所以收錄的作品都是經濟文化最鼎盛朝代時期的散文,也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學者,從中都能得到很大收穫。在編目方面,《古文觀止》也很有特色,拋棄傳統的類型分類,而是採用以作者分類,朝代分類,可見編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現文章的想法。我從這樣的編排中,看到的是時代的發展脈絡,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氣勢。最讓我耳目新還是書中的評註,讓我瞭解古人對於古書的評價,如《醉翁亭記》中表現其駢散風格的“也”的評註,司馬遷對屈原的“同心憂思”的評註,表現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嗟歎。讓我們從這些古文的評註中,瞭解評註者思想的同時,進步感受到古文美。

讀《古文觀止》可以瞭解歷史、瞭解哲學、瞭解理學思想、瞭解人情世故、瞭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讀《古文觀止》也是我們瞭解古文的種方法。所以我推薦《古文觀止》這本極具影響力的書作為我們的枕邊讀物。

《古文觀止》讀後感 7

餘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餘在而立之年始讀,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而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餘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可悲可歎!

《古文觀止》讀後感 8

就拿先秦文來説吧,它主要講了一些古代人説的很有説服力,很有見地,很有哲理的話。有目光長遠的宮之奇,有敢於反駁昏庸襄公的子魚,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獄中能説服樑孝王的鄒陽……各種各樣的賢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處以宮刑之後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報任安書》裏説:“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意思是: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為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並論。在如此環境下司馬遷而能著出《史記》,那我們健全的人更應該發奮圖強了,不説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也要不愧於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讓人生的旅途留下遺憾啊。

我還知道了虔誠遵循“禮“而一絲不苟的態度。曾子卧病於牀,病勢已經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牀上的牀蓆,問道:“華而睕,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後,吃驚地睜大眼睛説:“然,斯季孫之賜也。”然後要求換掉牀蓆,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牀蓆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姑息。”堅持要求換掉它,結果換掉沒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還堅持不能破禮,要遵循道德。而現在社會的人有些簡直是以無恥為榮,和古代人的堅守禮的思想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獄啊。

從《寺人披見文公》中我領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晉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殺,第二次被斬斷一隻袖子。可是經過寺人披的一番話,馬上改變態度,放棄前怨,接受意見,才能免除一場殺身之禍。

讀書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陶冶情操。古人云:“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彥如玉”。所以多讀書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古文觀止》讀後感 9

《古文觀止》沒有《論語》中的君子小人觀的對比,也沒有《詩經》中的爛漫與自由,也非《離騷》的華麗與哀怨,更無唐詩、宋詞的豪邁,更非《莊子》的遙遙與灑脱,有這麼一本書,它就是除去一切浮華,彰顯古人智慧的《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這本書的哲理,有小有大。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含。《愛蓮説》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僅學古文,更學為人處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禮。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目標;告訴我們在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應該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別人;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古老的`智慧、做人的道理、雋永的成語。

我偏愛其中的一些文章,如《三峽》、《馬説》、《陋室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每日熟讀並背誦一段是我的習慣,假期我還會把我喜歡的文章謄寫成作品,既練字又可複習背誦,深刻理解其中含義。當朗朗上口時,倍感自信與自豪。

感謝《古文觀止》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與收穫。

《古文觀止》讀後感 10

近段時間,因為小孫女纏着要聽故事,在講了《聊齋志異》裏的一些故事後,選擇了《古文觀止》裏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裏的故事講解,然後再錄製古文原文。錄製之前,孫女會給爺爺捧杯茶潤喉。在故事講解的過程中,孫女時不時地會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並且還會前後聯繫起來説出自己的觀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能夠喜歡聽我誦讀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無比欣慰和喜悦

在誦讀並錄製這些古文的日子裏,我是受益最大的那個人。好像是面對眾多先賢在交流,聆聽他們對世事人生的理解,越來越強烈的一種感覺油然而生,覺得自己的生命拉長了數千年,視野拓展了幾萬裏。就像到華夏最高學府進修一個學年一樣,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哲學、地理知識,歷史興替歷歷在目,秀美山川盡收眼底,人生態度更加陽光。

在《誡兄子嚴敦書》裏更正了對“口無擇言”這個詞的理解,原以為是“口無遮攔”不分場合亂髮議論呢。讀了文章才知道這是對一個人(龍伯高)品德修為高的讚譽,品德好的人説出的任何一句話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選擇。而人們經常引用的“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也是出自馬援的這篇文章。

讀蘇軾的《超然台記》,“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為“心有陽光,處處美景;欣賞美景,心更陽光。”這段話找到了知音。

孫女問我:“怎麼都是這麼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説“所謂觀止,是幾千年來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觀止》滋養了祖孫倆的身心!

《古文觀止》讀後感 11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説:讀諸葛孔明《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也;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古文觀止》收錄了這兩篇表文。

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的一種文書。自古以來,以《出師表》與《陳情表》最為後人稱道。文以厚德載物,以實情動人。這兩篇表之所以銘傳後世,很大原因就是這個“情”字。所謂以詞達意,以語傳情,兩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語言表現出來的。二者均為上奏陳情的表,語言都是極為恭敬懇切。前者反覆勸勉少主繼承其父劉備的遺志,近賢人遠小人,興復漢室。陳述自己對蜀漢的忠誠和北取中原的堅定意志。後者則是向君主申述不能應詔赴任,請求辭官養母的文章,情詞懇切委婉。歷史的鐘聲迴響,腳步依舊。蕩氣迴腸的同時,又有一些人們無法忘懷的東西。

中華萬古,忠孝傳家。忠和孝的觀念,是中國人道德體系的兩塊基石。什麼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於國家,不出賣民族利益;什麼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順雙親,不傷害父母感情。但這樣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忠和孝還有更廣泛的含義:忠是擔當,孝是責任。這個擔當,不僅僅是對國家的擔當,還包括對理想的擔當、對情感的擔當、對工作擔當、對操守的.擔當;這個責任,不僅僅是對父母的責任,還有對長輩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可見,忠孝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濃縮。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國擔當,造就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忠孝情懷。這是祖先留下的優秀品質,已經深深鐫刻進我們的魂魄。發揚光大忠孝品質,維護促進家國發展,是我們必須承擔的使命。寫到這裏,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王躍文在為我散文集《紅嶺晨鐘》作序時寫到的話:能為文學者,其人須有文學之血與骨。作家既須有菩薩之悲,亦須有金剛之怒。拍案與憤怒、呼嘯與吶喊都是作家的膽氣。我想“腹有詩書氣自華”所指也許正是如此吧。

《古文觀止》讀後感 12

餘以半年光景,晨讀琅琅,閲畢《古文觀止》,既是緣分開啟此書,大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吸引與薰陶,今頗有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餘在弱冠之年始讀,未能啟蒙而習之,為生平一大憾事。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後輩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而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一大憾事;另者,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優劣自賞,觀念自談。讀書讀心,讀人讀事。

談及“觀止”,亦論散文。悠悠幾百載散文的精華集與此書,雖行文質量偶有偏失,大多值得多番品讀。文化之底藴,在不同年歲,啟於此書,皆有所獲。

《古文觀止》讀後感 13

看過千萬的風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是和藹可親的,大自然更是位偉大的藝術家。”

我為大家推薦的書目是《不可不知的100處自然奇觀》這本書是五年級上冊等二單元的推薦書目。裏面的內容引人入勝、十分精彩。有黃山飛來石、珠穆朗瑪峯、雅魯藏布大峽谷、長江三峽……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觀”是——雅魯藏布大峽谷。

在語文書中大家也曾認識到雅魯藏布大峽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險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類足跡踏上的神祕之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峽谷風光,有中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雅魯藏布大峽谷是由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江水沖刷形成的。除了着稱於世的自然風光,還有最古老的民族——門巴族。它是人類最後的祕境,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祕密,等着我們去探索、去挖掘……

當我看完這本書後,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觀無處不在,知道了什麼才是天寬地廣!人類可以建起那巍峨的萬里長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類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類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將大山移為海洋,變滄海為桑田,將世界點綴的更加壯麗、璀璨。書中除了介紹各類奇觀,還提供了100處自然奇觀的交通、位置、門票價格、周邊景點。

如果想去遨遊各類奇觀,那麼請帶上這本書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麼請翻開這本書吧!

《古文觀止》讀後感 14

初次瞭解到這本書是緣於兒子的語文老師,她讓學生暑假讀《古文觀止》説有利於學習好文言文。於是將《古文觀止》看一遍下來。看這本書的初衷是幫助兒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過後才知道我收穫的不止是這些。

這是本書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書籍。《古文觀止》的編選者為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他倆是叔侄關係。據記載,吳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他們二人才氣過人,而他們想這些都是得益於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讀物,從而就想把這些文字發揚光大,書名取為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我粗略的數了一下國中教材從中共選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選了16篇,而且新課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從春秋到明末兩千年之間都有作品入選,且大多數都是非常優美的文章。這部書既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又重視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錘鍊,把説理、記敍、抒情、寫景熔為一爐,蒐集了許多名篇。從一個教師的眼光出發,我讀此書的感想如下:

一、親情傳孝道

本書記載孝道的較少,但李密的《陳情表》使人深受感動覺得自己不夠孝順。李密寫《陳情表》本是推辭、拒絕入朝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使晉武帝明白其心志,不僅不被治罪,還受到皇恩沐浴。“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赤誠又另人同情。這種言論,我將其概括為“感恩”。作為一個教師,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經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而觀我自身,實在是做得不夠:父母年邁,卻不在身邊。他們有病痛時,我卻不能侍其湯藥。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報答的。因此,工作再忙、離家再遠,我們都當常回家看看。

二、忠義弘美德

《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的“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納下、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知足”、自謙自制、“慎始而敬終、”三思適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淺。這些濃縮而有提醒意義的言論像一面鏡子,使唐太宗從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從而創造了貞觀之治。

我以教師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很有意義。“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提醒着我們在學校與學生交往中,教師處理任何問題都要三思而後行、客觀公正。然而,人非聖賢,難免不被自身的情緒所影響。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們每個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樂,學會淡泊。面對眾多行業的各種誘惑,我們教師依舊堅守崗位,不動搖,不跳槽,仍能樂教,並終身從教。這也是一種品格。所謂“慎始而敬終”不過如此。魏徵是幸運的,他的諫言創造了貞觀之治,為天下百姓開創了一個盛世。而另一個憂國憂民的謀臣當推孔明瞭。他身逢亂世,卻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憂國憂民,最終積勞成疾,鬱鬱而終。他所著的《出師表》使人倍感其愛國之心,赤膽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擋天下一統之大勢,雖如螳臂當車,卻忠勇可嘉。

相對而言,范仲淹的,《岳陽摟記》,那種彷徨與愁悶,愛國與國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因此,我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的優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傳道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衝是〈〈師説〉〉。“傳道、受業、解惑”是我們教師站在講台上每天必備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言論使人難以接受。其實,我們的知識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時時要求他們循規蹈矩,應允許他們犯錯,並給予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自由發展。作為家長,也要儘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間。不要自做主張,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培訓、輔導班。應問問孩子,你們是否願意學。由於老師、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因此,孩子們在大人面前很聽話,卻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性格。誰也不知道他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樣引導。正如我們喜歡的盆景,永遠只禁錮在盆中,永遠也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這樣的孩子到社會上,經不起折騰。不能承受打擊和失敗。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過於干涉,只會適得其反。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麼作為家長,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為教師,你瞭解學生嗎?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惟恐子女(學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頭地,更怕他們有陋習。因此,我們要求他們向指定的模式發展。其結果只會使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就像時下的青年整容一樣,美是美了,卻千人一面,失去了本來的真。我們對子女(學生)的教育很難做到理性。這就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的教育衚衕。孩子門需要什麼?不過是一點自由而已。我們常常抱怨沒有“千里馬”,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我們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

此外,書中的歷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寫景散文,這些文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可見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閲讀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樣可以為國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們教師也一樣,雖只有一方三尺講台,卻也足以使我們傳遞智慧、施展才華,體現自身的價值。

《古文觀止》讀後感 15

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古文觀止》就是這樣的一本“精華”書籍,它收錄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華。《古文觀止》讓我飽飽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於文言文的韻味的同時,也讓我對歷史、文化、社會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相信會它讓你受益終身。

作為中國古文選本之最的《古文觀止》,最大的特點一、選文經典,二、時代性的編排、三、最為津津樂道的評註,我想這就是《古文觀止》一直以來為人們喜愛的原因吧。我認為它被稱為“歷史上最高水準的文言文”一點都不為過。選文方面,着重選擇漢朝之前的經典篇目,如《公羊傳》、《國語》、《左傳》等,它們總和達到了七十篇,佔《古文觀止》選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認為這樣的好處:一是讓我們後人能夠了解到中國散文的發源,二是讓我們瞭解到秦漢時代文學的分量。所選的作品極具代表性,有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無一不是大家之作,經典之作。所以收錄的作品都是經濟文化最鼎盛朝代時期的散文,也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學者,從中都能得到很大收穫。在編目方面,《古文觀止》也很有特色,拋棄傳統的類型分類,而是採用以作者分類,朝代分類,可見編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現文章的想法。我從這樣的編排中,看到的是時代的發展脈絡,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氣勢。最讓我耳目一新還是書中的評註,讓我瞭解古人對於古書的評價,如《醉翁亭記》中表現其駢散風格的“也”的評註,司馬遷對屈原的“同心憂思”的評註,表現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嗟歎。讓我們從這些古文的評註中,瞭解評註者思想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讀《古文觀止》可以瞭解歷史、瞭解哲學、瞭解理學思想、瞭解人情世故、瞭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讀《古文觀止》也是我們瞭解古文的一種方法。所以我推薦《古文觀止》這本極具影響力的書作為我們的枕邊讀物。

《古文觀止》讀後感 16

《古文觀止》,乃古時散文的基礎讀本,學古文者,入門即讀《古文觀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觀止》,讀之,不僅學古文,更應學為人處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禮。

初讀《古文觀止》,摘自《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眏入眼簾。

這一篇主要講

的是莊公與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過程。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這便是莊公與其母不和的開始。説來這亦非莊公之過,而驚其母,亦使生惡。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較之於莊公,姜氏故而更愛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請於武公。

古時有迷信,則莊公寤生,可謂克其母,而其母惡之。

亟請之而公弗許。從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時的宗法制規定嫡長子繼承王位,莊公為嫡長子,位若不傳莊公,武公恐國之將亂,故授其位於莊公。

不過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處,若嫡長子不明事理,或驕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則何如?國之將崩歟?立諸太子,應以才華、人品為重,不一定要立長子,甚則,亙 古時的禪讓制更佳。

莊公於是平安地繼了位。於時,其母武姜為其弟請制。“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由此,可見姜氏對共叔段的愛。這母愛是偏袒一方的,由後文“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可知,姜氏亦愛莊公。

莊公亦孝其母。姜氏請制,莊公封其弟於京,祭仲言之害,莊公以“姜氏欲之”而不闢害。此後莊公一讓再讓,亦顯其孝,然失教於其弟。

大叔非是善類,謀國之大叔,先則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見莊公未動,其欲益盛,如後世秦收六國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將啟之,亦為姜氏偏心之處。雖為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與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無雨果的《悲慘世界》中冉阿讓、沙威之無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處。而姜氏之偏心,不免過重了。

後如莊公之所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及:“不義不暱,厚將崩。”之語。大叔襲鄭,然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無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左傳》的解釋是説“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大叔段的.這個教訓,我們定要吸取。

首先,成大事者,行義,有德,省己而能服眾,得人心者,得天下。觀大叔段所為,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收貳以為己邑,他用的方法,是強迫,是威逼,民心所不服也。何談“人和”?

欲成大事,亦應度德量力,觀之莊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呂、子封等眾;有完備的情報能力、軍事能力:“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再者,莊公的智慧較共叔段為高。

知此,共叔段必無機可乘。

戰爭告一段落,而姜氏與莊公母子的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想是為母所棄,一時之憤,而此言行,隨後而悔。

人,要冷靜,再思而後行,不能為了一時的感情波動而壞了事。著名企業家餘世維先生每次要開除員工時,都會將開除的通告多在櫃子裏擱一天,思考是否真的應該做這個決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時腦子發熱誤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飯,莊公後悔也無濟於事。

終於來了救星。

救星者,穎考叔也,是為穎谷封人。一日,公賜之食,食舍肉,遺之其母也。公謂之曰:“爾有母遺,我獨無!”語之故,且告之悔。穎考叔授之法。

後有母子,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曰,公入遂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如此,這篇文章開拓了我們對“孝”的理解,孝,不僅對於自身父母、長輩,亦可助人為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觀止》,讀之,學的不僅是古文,更應學孝悌謹遜之德行,學憂國憂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終有所成果,為世之福祉。

讀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

《古文觀止》讀後感 17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為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為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為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為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古文觀止》讀後感 18

在這個充滿意外的寒假裏,我接觸了一本古文書,名字叫做《古文觀止》。

剛開始的時候,我是與父親一起看的,有些句子我父親也不懂,我們還是看着譯文才理解文章的意思,到現在我能獨自看懂幾句了,這也是一個小小的進步吧!

《古文觀止》這本書裏面有分先秦、秦漢、六朝、唐朝、宋朝和明朝幾個部分。

而我最喜歡唐朝的一篇文章,名叫《雜説四》,他是韓愈寫的,主要説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伯樂,有了這樣的人之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很常見,但是伯樂卻不常見,而這裏是指有伯樂才能認出千里馬,其他人都不行。正因如此,有些千立馬就混在了普通的馬中,而普通人根本就認不出來,所以這些千里馬吃的是普通馬的份量,而千里馬每天都跑很遠,就這樣,千里馬天天吃不飽,天天都要跑很遠,最後他只能死在馬廄中。

本文是採用的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出人們對千里馬的無知,正因為人們的無知,千里馬才死在了馬廄中。這便是讀書少、觀察不仔細引發的悲劇。看《古文觀止》這這樣的`書可以明顯感受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還可

以看到古代詩人是怎麼寫文章的。在這本書裏,一個字就可以有許多種意思。

《古文觀止》裏有許多個古文小故事,我覺得很有意思,每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別有一番風味,每看一遍就好像是在看一本新書一樣。

我偏愛其中的一些文章,如《三峽》、《馬説》、《陋室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每日熟讀並背誦一段是我的習慣,假期我還會把我喜歡的文章謄寫成作品,既練字又可複習背誦,深刻理解其中含義。當朗朗上口時,倍感自信與自豪。

感謝《古文觀止》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與收穫。

《古文觀止》讀後感 19

偶爾聽見老師説《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着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後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説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一文。

在“曹劌論戰”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願意為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於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於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為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的機會,在戰時大放異彩。“曹劌論戰”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説》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着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説着“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裏破舊的小茅屋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羣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讚揚時,也對面前抱着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裏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於它的“身世”我也有了瞭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為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著的,雖然只是編著,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眾多,名句也眾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話語中透露着王羲之對世態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古文觀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勝,拿起而不想放,讀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華,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讀其文,品其語之後,都會懂得很多,更讓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標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過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經歷,還要多讀書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觀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讓?

《古文觀止》讀後感 20

在我國燦爛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散文有着同詩歌樣悠久的歷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無數傑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絢麗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兼具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優秀散文,被歷代的許多學者重視、研究乃至最後編撰成冊。《古文觀止》歷經三百年的滄桑,從浩如煙海的選本中脱穎而出,其聲譽更是遠播海外。

《古文觀止》共選取從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於《左傳》中《季札觀周樂》,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時,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觀止矣,若有它樂,吾不敢請已。"季札認為這組樂舞已經達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沒有觀賞的必要了。而吳楚材、吳調侯兩位編者也認為他們所選的古文均為上乘之作,故取名為"觀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歷史時空,從欣賞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黃髮垂髫,其怡然自樂"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色"的暮秋勝景;從聆聽急雨、密雪敲擊竹瓦所生的清絕之音到"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從感歎"駕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粟"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人生體驗……讀《古文觀止》讓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體驗穿越時空的對話,步入段又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陳情表》中的李密,亡國賤俘,家境清貧,沒有俸祿,生活艱苦。但他敢於逆龍鱗,拒徵召,實屬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為含辛茹苦撫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牀,無人伺候。“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正是因為他能夠把親情看得至高無上,以對祖母的孝心來顯示對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夠讓標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動,從而“辭不就職”。

曾經我會為文言文裏生僻字詞,複雜語法而困擾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觀止》,開始原文晦澀難懂沒有耐心讀下去,但藉助翻譯堅持下去。讀完以後,文言文對我似就不那麼可怕了。慢慢發現,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來的"考試噩夢",而是個寄託着許多文化瑰寶的載體,那些紛繁複雜的語法只是這朵玫瑰莖上的刺。那些文字裏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情懷,有性情中人對國的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飄落的幾句人生感慨。過去的'我,漸漸被語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長語文的我不知不覺間喜歡上語文,其實,不僅僅是語文這門學科,更是它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閒情軼事,讀來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時空去感受另個時代,理解另個人的悲歡,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觀止》,讓我青春和語文的交集不再等同於考卷上鮮紅的數字。

讀本好書,讓我們獲得前人的感受,讓我們來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讀本經典好書吧!

《古文觀止》讀後感 21

早在國小,就學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將藺相如維護國家尊嚴、識大體、明大義、不畏強暴的種種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們的印象中,藺相如成為了忠義、愛國、智慧、寬容的化身。藺相如也成為了千古名臣的傑出代表。可是,明朝“後七子”之一的王世貞在《藺相如完壁歸趙論》中,卻對此提出尖鋭的批評。他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

歷史的是非曲直暫且不論。但對王世貞這種學古但不泥古、敢於否定經典的精神叫好。像這樣的文學作品在《古文觀止》裏還有很多。如:蘇洵的《管仲論》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臨死前未能薦賢自代,以致在他死後齊國發生內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否定“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看法,指出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實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歷史本身並非纏繞在我們現代人身上的一種枷鎖,相反,卻是一種文化遺產的留存。但由於歷史也是古代史學家撰寫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筆直書的史聖——司馬遷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記》中。我們看了很多關於曹操的史書之後,可能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是善於猜忌、奸詐、狠毒、報復心強,殊不知曹操還有温情與寬容的一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對待歷史,我們要獨立思考,要有懷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語説“不破不立”。我們不能盲從,要從自身的獨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來看待歷史。古人已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學古而不泥古,我們只有像王士貞、蘇洵、王安石那樣,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歷史,敢於“否定經典”,不斷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夠吸收歷史文化更多的“精氣神”,從而讓歷史文化勃發出現代生機。

《古文觀止》讀後感 22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無一不是大家之作,經典之作。

所以收錄的作品都是經濟文化最鼎盛朝代時期的散文,也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學者,從中都能得到很大收穫。在編目方面,《古文觀止》也很有特色,拋棄傳統的類型分類,而是採用以作者分類,朝代分類,可見編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現文章的想法。我從這樣的編排中,看到的是時代的發展脈絡,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氣勢。最讓我耳目一新還是書中的評註,讓我瞭解古人對於古書的評價,如《醉翁亭記》中表現其駢散風格的“也”的評註,司馬遷對屈原的“同心憂思”的評註,表現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嗟歎。讓我們從這些古文的評註中,瞭解評註者思想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讀《古文觀止》可以瞭解歷史、瞭解哲學、瞭解理學思想、瞭解人情世故、瞭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讀《古文觀止》也是我們瞭解古文的一種方法。所以我推薦《古文觀止》這本極具影響力的書作為我們的枕邊讀物。

《古文觀止》讀後感 23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説:“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本書是由清初山陰人吳楚材和吳調侯倆叔侄編著的。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我讀這本書就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着奇光異彩,閃耀着灼見真知,叫人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藴無窮。其中最讓我身受感觸的還屬韓愈所著的《師説》文。感覺字字入理,句句動情。

《師説》中的段話這樣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意是説古代求學的人定都有自己的`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最後説到真理和知識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讀完這段文字,我立刻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學習。我以前偶爾會有些問題不太懂,而又不敢去問老師或不好意思向同學請教,怕老師會説我上課沒認真聽講而責備我;怕同學們因為我成績好竟然有不明白的問題而取笑我。現在,我終於明白該怎麼做了。以後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定要去請教別人,正如文中所説“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我們向別人請教,並沒有什麼可以感到羞恥的地方。

讀完《古文觀止》這本書,確實令人受益匪淺啊!希望同學們都去讀讀這部國學經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