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2020年《三國演義》讀後感3篇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6K

引導語: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0年《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三國演義》讀後感3篇

2020年《三國演義》讀後感篇1

暑假裏,我有幸讀到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講的是:劉備本來是一位賣草鞋為生的人,因為聽説幽州太守劉焉招兵,於是就去投奔劉焉。在路上與張飛、關羽相遇並結為兄弟,他們三人一起投奔劉焉去了。劉焉死了以後劉備也招了點人馬,駐紮在了新野,開始自己的事業。他們又“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來當軍師,幫助出謀劃策。開始關羽和張飛不服諸葛亮,直到諸葛亮打了一場大勝仗,他倆才心服口服。之後,通過劉、關、張三人的努力,他們與曹操、孫權一起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國號為蜀,曹操國號為魏,孫權國號為吳。後來,關羽因為太過於驕傲了,就把他把守的荊州給丟了,還被捉到吳王孫權的手裏,被殺了。張飛因為和關羽結為了兄弟,所以想報仇,可是卻被手下給害死了。劉備看到兩個兄弟都因為吳國而死了,就不顧諸葛亮的苦苦勸告,發動一百萬軍馬去打吳國,最後被打敗了,劉備也因此得了病去世了。太子劉禪繼承了父親的`霸業。可他樂不思蜀,整天和姦臣一起吃喝玩樂,蜀國只好由諸葛亮來管理,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也因為身體不好病死了。劉禪因為沒有能力,就被抓到曹操那裏去了,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完了……

在這個歷史故事裏,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他對劉備忠心耿耿,對蜀漢忠心耿耿,自己死也想着蜀漢,這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種體現。諸葛亮非常聰明,打仗時不靠武力,靠智謀,也打了很多勝仗。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不能死記硬背,要用一種好方法來記,這樣才能記得快。

在這個歷史故事裏,劉備告訴我們做人要善良,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關羽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驕傲,否則就會象關羽一樣,丟了荊州又丟了性命。張飛告訴我們不要太心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2020年《三國演義》讀後感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裏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我讚歎不已。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小肚雞腸的周瑜,多疑的曹操……

但最讓我敬佩的是關羽,因為他非常堅強。有一回,關羽不小心被毒箭射傷了。回到了營地後,關羽並沒有打麻藥,而是直接開始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旁邊的將士都不敢看了,但關羽卻連一絲痛苦的表情都沒有露出來。

關羽不但堅強,還很有義氣。

又有一回,關羽被吳國的馬忠擒獲,馬忠押着關羽來見孫權。孫權勸關羽投降,但關於不但不聽,還大罵道:“我與皇叔桃園結義,立誓鋪佐漢室,怎能與你等反賊為伍!今日誤中奸計,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孫權沒辦法,只好命令將關羽推出去斬首。

關羽是多麼有義氣啊。關羽就是因為誠心誠意地為蜀國效勞,才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要是有多一點像關羽這樣的`人,那該多好啊。

《三國演義》裏面的每一個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年《三國演義》讀後感篇3

都説好書不厭百回讀,《三國》便是如此。

讀得多了,心中便隱隱地匯聚一條大河,奔流不息,訇然作響。那飛濺的浪花遠遠地吹灑過來,霏霏地濕潤了我的呼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這條喧囂的大河中,有的人叱吒風雲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而有的人卻只能成為匆匆過客抑或別人的笑柄。這天壤之別,其中自有奧妙。

於是,在我眼裏《三國》便是一部演繹英雄之道的奇書了。

一 仁 義

三國中的英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非劉備莫屬了。

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曾語出驚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當時曹操雖有試探之意,但心中必定認為劉備具有英雄的潛質。曹操是察覺出什麼端倪了嗎?而後與曹操三分天下的,果然就有劉備。真的,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慧眼識英雄。

但是,劉備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英雄形象。至少,在剛出山時。剛出山時,他形如一粒草芥。他並不像孫權那樣,坐擁江東,已經有父兄打下了一片富庶江山;也不像曹操那樣,官宦出身,家有餘財,可以廣招天下豪傑。沒有實權,沒有財力,沒有資本,可謂一窮二白。但他從賣草蓆的一介凡夫到滅黃巾軍的大將,又到日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英雄人物。

我以為,這不是僅憑一個諸葛亮和幾個將領就能做到的,問題的關鍵還在劉備身上,當陽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手下將士提議棄民而逃,劉備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攜民渡江,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聞所未聞了。這樣的代價是什麼?是被曹操大軍趕上,幾乎使他全軍覆沒,也幾乎使他丟掉性命。很多人認為,劉備此舉假仁假義收買人心。可是,那種危險時刻不去保全性命,而去博取民心,好像不太可能。似乎唯一的解釋,是他真的仁義。

因為“仁義”,才使他不忍心拋下跟隨他的百姓。因為“仁義”,才為他贏得民心。民心所向,想不成一番霸業也難。《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語道破天機。其實“仁義”並沒有那麼高深,只要心中有愛,“仁義”就在身邊了。只可惜,城市飛速運轉的錶盤拖着時代龐大的虛影步步前行。霓虹燈的光華暗淡了滿天的'星星。人與人之間更是充斥着不滿與猜忌。

有人説,要做到“仁義”談何容易呢?

如果你看到衣衫襤褸之人眼神因為飢渴而黯淡無光,不禁伸出援手。我想,這就是最簡單的“仁義”吧!不要在意是否會受騙,不要在意別人如何評説,只要有一顆“愛人”之心,行正義之事。這就夠了。

不顧一切做有仁有義之人,這也是英雄。

二 抗 爭

曹操,三國中最有爭議的人物。儘管《三國》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作者把他作為反派人物,描寫成大逆不道、奸詐多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小人。

可魯迅先生説,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這話於我有慼慼焉。

遭到張邈和陳宮背叛後,他曾一度無家可歸;征戰張繡時,他失去大將典韋和子侄,差點自己被殺;馬超、韓遂舉大軍叛亂時,他混跡於亂軍之中,被迫割須棄袍才逃得性命。

曹操一生的道路佈滿荊棘。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過去的就過去吧,人是要向前看的。總有一天,會苦盡甘來達到人生的制高點。或許,他深諳這一點。於是,在長年征戰生涯中,他遇到困境從不退縮、從不動搖,猶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搏擊長空。 最終,他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

“英雄不問出處”,每一個英雄在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一段辛酸史、抗爭史,只是不為人知罷了。不由得想起曾經有一個老人。一次次徘徊在生死邊緣,與鯊魚鬥智鬥勇,即使最終只拖回一具龐大的魚骨,卻始終高抬着不屈的頭顱,好像君臨天下的王者。海明威先生説:“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他筆下的這位老人,不正詮釋了這點嗎?他那決絕的背影,同樣成為永恆。

一個叱吒風雲指點江山,一個垂垂老矣仍掙扎在生活的底線。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啊,其實他們卻有着相同之處——不向命運屈服,勇敢地抗爭。如暴風雪中的一棵蒼勁的老鬆,不倒,長青。他們都有一個名字——英雄。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不公,很多的怨言。時常學習是不輕鬆的,考試是不如意的,生活是不順利的……但我們如果有這百折不撓的精神,勇於抗爭的意識,何愁不會雨過天晴呢?學會抗爭,做回自己的英雄。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標走下去。這便是我想説的話了。

三 謀 略

俗話説:“《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中的英雄便比水滸的多了幾分睿智。好像謀略是英雄的標籤。沒有謀略的人,是不能稱為英雄的。像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勇而無謀,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隻能叫梟雄,最終落得個暴屍街頭的下場。

正如曹操所説: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營私結黨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在《三國》中,曹操富有心機,老謀深算。明明是自己下令剋扣軍糧,卻借倉官的頭來安定軍心;為了防範行刺,殺死侍者而佯裝不知;表示軍法嚴明,還耍出“割發代首”的把戲。如此種種,卻也使他的英雄形象蒙上“奸詐之徒”的惡名。

雖然,曹操計謀陰險有損英雄形象,但絕非有勇無謀之人,稱霸一方順理成章。可稱劉備是“腹有良謀”的英雄,未免有牽強附會之感。其實,從煮酒論英雄這一回合來看,劉備以驚雷掩飾自己被窺破身份的恐慌。其隨機應變能力,堪稱一流。以種菜澆花的韜晦之計,瞞天過海順利擺脱了曹操掌控,不得不説劉備腹有良謀。只可惜,劉備後來的光芒被諸葛亮掩蓋了。或許,是劉備精明地意識到諸葛亮的才華,甘願做一個幕後的主人呢?這何嘗不是“大智若愚”。所以説,英雄不能缺少謀略。缺少謀略,英雄似斷了翅膀的雄鷹,難以實現自己的凌雲之志。

我想,梁山好漢一直都是好漢 ,風風火火闖九州拼的是一身的武藝。謀略不足,而武斷有餘,註定了他們的人生之路充滿悲劇。好漢與英雄之間,只隔着一層謀略啊。

“勇”和“智”之間本來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想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非智不可。

歷史就像那滾滾的長江,無數的英雄化作長河的浪花,奔流而去。是非成敗,轉眼便煙消雲散。一頁翻過,便是世事滄桑。

可是回首相看,眼前飛揚的還是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那是攜民渡江的劉玄德,那是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那更是雖在演義中留下惡名卻功在千秋的曹孟德……

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些爭論似乎永遠沒有答案。但又有何妨呢,英雄演繹的英雄之道在千年之後依然浩浩蕩蕩,讓每一個讀到這些故事的人為之心馳神往。

《三國》,一首演繹英雄之道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