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27篇)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2.7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27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

讀書,可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流淌在書籍中的那一個個如寶石般璀璨的文字,映射的是時間長河裏洗禮的文明的積澱!

記不清從孩提時代至今多少次翻開《三國演義》,隨着年齡的慢慢增長,知識閲歷的不斷增加,裏面的故事情節卻給了我更深深的震撼。它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張作為中國五千年曆史象徵的橫幅拉開了一段詳盡而宏偉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司馬炎建晉約110多年的歷史。雖説它是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為模板而創作的一部小説,可能有很多地方與正史相否,但它卻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羣眾面前,併為人民所喜愛、傳頌。作者羅貫中以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因為這樣,它又是一部兵書。它也因此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確無愧於這一美譽。

《三國演義》讓人覺經典絕妙是在於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

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機妙算,精忠而耿直,謙虛而謹慎,認真而盡職。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將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面前,也表現得鎮定自若、處變不驚。面對曹操南下的百萬雄兵,他並沒有慌張,更沒有絕望,而是主張聯合東吳,憑藉自己的過人才智,在青史上寫下了火燒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獲的千古絕唱,更將他的過人膽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逆境中,他也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風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他逐夢的腳步也從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憑藉着一顆造福眾生、矢志不移的心,經歷了多少失敗,多少風雨,他終至目標,促造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在中國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紀路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他的重任卻依舊沒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卻註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依舊沒有氣餒,總是懷着那份試圖力挽狂瀾的希望,那份一統山河的決心,不驕不躁、堅韌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終點出徵。

“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被稱奸絕的曹操——雄才大略,殘暴且奸詐;他既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也是一個生性多疑的疑慮家;他是一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卻又是一個兇殘殺戮的暴君;他討董卓,剿黃巾,誅袁術,滅呂布,平袁紹,定劉表,而確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後他也因他多疑而煙消玉隕。

“降漢不降曹”,講述了一代名將,被譽義絕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他既是一個軍事戰術家謀略家,也是一個驕橫跋扈的驕橫家;他被尊“五虎將”之首,卻又是一個蠻橫無理的統領;他温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而威震華夏。最後他也因驕橫跋扈失荊州,敗走麥城,壯死於江東。

還有許多人物。譬如“成也劉關張,敗也劉關張”的.劉備,“粗中有細”的張飛等。

每當我沉浸在《三國演義》這本書時腦海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在這畫卷裏,講述了“三分虛,七分實”的歷史故事。這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這畫不僅描繪出了無煙寂靜的鬥爭,也顯現了硝煙瀰漫的戰場。這裏既有七俠五義,同樣也有兒女情長。引人入注的細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説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三國演義》確實是一部藴意細長的經典鉅著,我們世人又怎能憑藉三言兩語而論述?如今,硝煙以散去,光陰以逝去,英雄以過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不管歷史如何去改寫,歷史的潮流如何去進展,它卻不回隨時間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為它的魅力影響着世人,因為它的意義提醒着世人,最後它又以經典這個讚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

我懷着很大的興趣,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名著。

讀完《三國演義》,我在羅貫中的歷史小説裏。認識了許多英雄,也向瞭解了許多奸臣。劉備的仁義善良、禮感情用事;曹操的陰險、多疑、奸詐,不過有大志大略,軍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創造自己的事業,在《三國演義》中是奸雄,但在歷史上是英雄。關羽可以説是忠義勇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被稱為“武聖”,他自視甚高,他的結局告訴了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張飛勇猛卻非常的魯莽、莽撞、粗暴,但是偶爾的細心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對義兄向來都是一條心。諸葛亮可以説是智慧的化身,書中許多故事都證明諸葛亮的確是擁有非人的智慧,幾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後期他為了回報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趙雲是三國中一流的武將,長阪坡一戰成名,漢水一戰獲得了“一身是膽”的美譽。至於品德,自從追隨劉備後,一直肝腦塗地,出死入生,而且為人耿直,劉備有這種人的追隨真是三生有幸呀。孫權是一位明主,在他治下的江東,人才濟濟,最後更是越來越強盛。曹操對他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我認為曹操對他的評價非常對。周瑜在《三國演義》中心胸狹窄,嫉恨賢能,其實歷史上的周瑜雄姿英發,是不亞於諸葛亮的人才。

在三國中讓我的記憶非常深刻的故事是《空城計》、《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

我讀了第35回“空城計“後深受啟發,通過故事裏人的行為讓我從中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國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知道後卻不慌不忙,派軍士扮成老百姓,把城門打開,清掃街道;他帶着兩名小童登上樓閣,自己坐在城樓上悠閒地彈琴。司馬懿大軍殺到城樓下,一看這番景象,不由地起了疑心,趕緊自作聰明地命令士兵撤退了。司馬懿他們撤完後,蜀國士兵們都稱讚諸葛亮料事如神,非常有才,而諸葛亮聽後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一般情況下,我們面對緊急情況都會非常的緊張,更何況是十五萬大軍壓近呢!諸葛亮足智多謀,想出“空城計”應對強敵!並做了很周密的.計劃,説明他對司馬懿的為人有着充分的瞭解,才會在緊急的時候想出這樣的妙計。很多人會笑司馬懿的愚蠢,但是我覺得司馬懿也很有頭腦,他做事從不冒險,看到事頭不對就會起疑心,這也是考慮周詳的表現啊!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誰叫他的對手是“卧龍”呢?

《火燒赤壁》的故事更是吸引我。它講了曹操平定北方以後,便率軍百萬去征討江東,東吳與劉備聯合,共同抗曹。故事從孔明舌戰羣儒、蔣幹中計、張蔡被斬,到孔明草船借箭、周瑜行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孔明借東風並最終讓周瑜以幾萬人馬火燒曹營、大敗曹軍百萬。火燒赤壁也成了我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千古絕唱。

這個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雖然嫉賢妒能,幾次要殺孔明,但也智謀過人,是東吳水軍大都督,他用巧計讓蔣幹盜書,使曹操殺了張允、蔡瑁,使曹操水軍無人訓練,他還和黃蓋用苦肉計,騙過了曹操,也留下了一句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另一個人物是諸葛亮,他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是他説動了吳國,使孫劉聯合破曹;是他草船借箭,使東吳火燒曹營,也是他埋伏人馬,殺得曹操片甲不留。

火燒赤壁是三國時期一次重大的戰役,曹操來得兇,也敗得慘,最後被殺的只有幾十騎,赤壁大戰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形成了。

火燒赤壁,寫下了我國戰爭史上輝煌的一頁!

《草船借箭》講的是周瑜看到諸葛亮足智多謀,處處比自己更勝一籌,就想要置諸葛亮於死地。一天,心胸狹窄的他以軍中缺箭為由,生出一計,要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枝箭。但諸葛亮利用天時向曹軍“借”來了十萬枝箭,把周瑜氣得半死。讀到這不由讓我想到:我們身邊不也有這樣的人嗎?當別人有了成績,他不是虛心向別人學習,頑強拼搏,而是譏諷、造謠甚至排擠,這是愚昧的表現啊!我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我平時不也曾這樣嗎?當自己寫作文沒有別人理想時,不是靜下心來分析原因,而是希望別人在寫得沒有我好。事兒雖小,不也是妒忌嗎?

從羅貫中塑造的兩百多個三國人物當中,我感受到了聰明絕頂的智慧,勇猛無敵的力量!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3

俗話説:“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思是説年輕人不應該讀《水滸傳》,而老年人則不宜讀《三國演義》。原因是水滸中的打打殺殺太多,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而三國中勾心鬥角太多,會損害老年人的身心。因此,古人才會對這兩本名著發出如此的感歎呀!

不過,説到三國中的勾心鬥角,最精彩的莫過於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那幾場較量了。

他們二人之間的第一次較量是在周瑜的總部,周瑜因為降曹還是抗曹這個問題糾結了好長時間,結果諸葛亮指出大小喬實乃曹操所欲,又背了一遍《銅雀台賦》,激得周瑜怒髮衝冠,立即發表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這個觀點。從兩人初次交鋒看來,諸葛亮是略勝一籌。周瑜意識到諸葛亮是個人才,就想拉攏過來為己所用。周瑜派諸葛亮胞兄諸葛瑾遊説諸葛亮歸順東吳,結果諸葛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險些把諸葛瑾給遊説過來。此局,周瑜又敗。

周瑜見如此優秀人才不能為己所用,就想除了諸葛亮。設了借刀殺人之計,讓諸葛亮去劫糧,想借曹操之手殺了諸葛亮。不想這小小計謀卻被諸葛亮識破。不僅沒上週瑜的當,又施了個激將法:“周公瑾只善水戰,不能陸戰耳。”周瑜乖乖中招:“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個去!”諸葛亮笑了:“曹賊多謀,他平生慣斷人糧道,今必以重兵防守,公瑾若去,必為所擒。”諸葛亮隻言片語,周瑜即容納不下,可見周瑜氣量之小。經此事後周瑜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我國之禍!”因要合作抗曹操,只好暫壓心頭之火。

接下來,他們的第三次較量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諸葛亮與周瑜簽下軍令狀,三日之內,造十萬支箭。乃是周瑜心懷妒忌,尋事害孔明。諸葛亮神機妙算,通曉天文地理,算定三日後必有大霧,便駕二十隻輕快小舟去佯攻曹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來了十萬餘隻箭。當魯肅將諸葛亮得箭之法告知周瑜,周瑜大驚,慨然歎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周瑜屢次敗給了諸葛亮,心中不平。當蜀吳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後,周瑜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攻下南郡、荊州和襄陽,但是此時劉備和諸葛亮也想拿這三個城池作為他們的根據地,於是劉備屯兵油江,周瑜看出了劉備和諸葛亮的意思,於是對魯肅説:“吾自去和他説話。好便好;不好時,不等他去南郡,先結果了劉備!”諸葛亮這次又是略勝一籌,看出了周瑜的來意,讓劉備對周瑜説:“先讓周瑜去取;若不下,再讓劉備取。”

結果周瑜與曹仁大戰一場,周瑜自己還受了毒箭之傷,終於擊敗了曹仁,第二日到南郡城下,卻發現城樓上站着一位白袍將軍:趙雲。周瑜於是想強行攻城,但城樓上箭如雨下,他只好退兵。他有派兵去攻襄陽和荊州,卻發現也被諸葛亮派關羽和張飛攻下了。於是周瑜氣得口噴鮮血,暈厥在地。

在此之後,周瑜惱羞成怒,又下美人計迷惑劉備,但這也仍然逃不過諸葛亮的火眼金睛,他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其中有妙計,最終劉備安全脱身。周瑜率兵攻打荊州,卻被諸葛亮部下四面埋伏,周瑜被擊潰了,蜀兵大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金瘡迸裂,倒於船上。

周瑜用計不成,便派魯肅去與劉備和諸葛亮商議:待劉備攻下西川,就將荊州還給東吳。周瑜於是又生一計:假意去攻打西川,讓劉備給他們東吳兵一些糧草,乘機攻下荊州。不想諸葛亮又看出了周瑜的如意算盤,派趙雲嚴守城池,又派張飛、關羽、魏延和黃忠四面圍攻周瑜,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之計。氣得周瑜再次金瘡迸裂,回到本營後,諸葛亮又派人給周瑜送來一份帶着挖苦和諷刺的信,周瑜看完後,昏絕又醒,大叫幾聲:“既生瑜,何生亮。”而死,年僅三十六歲。

其實,在我看來:周瑜之死完全是因為他的心胸狹窄,嫉妒人才,根本不能怪諸葛亮。他的死告誡我們不可以因為別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強就嫉妒別人,要是善於向別人學習,以長補短,才能真正地做到提高自己。同時也要熱心地幫助別人,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得到提高。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4

我讀完這十回知道了:第一,當操軍行至育水這個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驚天動地,這僅僅是為了一個將軍,“男兒有淚不輕彈”而曹操竟在三軍面前哭的驚天動地。又令屯住軍馬大沒筵,弔奠典韋的亡魂,弔奠完之後,又弔奠侄兒曹安與兒曹?,並陣亡軍士和一匹大宛馬,發現沒有?這曹操先奠吊一個將士後奠吊自己的親人和軍士與馬,可見曹操看來一個將士比兒子要強的多,而且,讓親人與馬同奠吊,也説明了這馬對曹操的重要,所以,讓兒子、侄兒與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與奠吊,不僅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為了給三軍做樣子,來説明堂堂丞相是仁義之人。第二,那個郭奉孝當馬屁精,説曹操的十大好處,又以袁紹來反襯,又拍馬屁又説操的能勝之因,還向讀者説明曹操的長處、特點。

我總結一下曹操的長處。第一,體任自然。我看來,是比較體任自然的,第二,順率。曹操,挾天子以令軍閥,後來把天子殺了,要説順率,劉備比曹操更順率;第三,猛糾曹操治軍嚴明,是不錯;第四,外簡內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輒行,是的,有了計策,無論好壞,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誠待人,對,曹操待許攸時就高興的鞋都沒穿。第七,慮無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況。第八,浸潤不行,曹操也很少聽信徭言。第九,法度嚴明,當他下令不讓軍隊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軍法除之,以身做責,很是法度嚴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眾,曹操是挺會用兵的,總的來説,曹操的長處是: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這十方面,這曹操也真是厲害。讀完這回,我深深為呂布死亡而感到悲傷,但,畢竟是無法改變的。我很佩服呂布,當他發現自己沉迷於酒色時就馬上改正,逐下令飲酒者皆斬。

當侯成追殺後槽人,把馬奪回之後要慶賀,用什麼慶賀?用酒,又想呂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問可不可以破例,呂布就生氣了,要把侯成斬了,後眾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來把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來五十大板,這事讓誰遇上,誰倒黴。這也寫出了呂布的兩個特點,第一,紀律嚴明,第二,愛惜臣民。呂布也算英雄吧!!那個陳宮很執固,而且不願被擒,被擒之後,寧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義。如果活下來,一定能與關雲長平起平坐,可憐已入黃泉,無回頭之路了。而且陳宮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開口,伸頸就刑可以表現出來。有一個地方,很是搞笑,呂布叫劉玄德大耳兒,我開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兒,劉備長相很怪: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看來,呂布叫劉玄德“大耳兒”是有講究的了。以後讀書要讀的細一點。人心呀,難以猜測。

讀完第二十回,我不僅為劉備當“皇叔”的“不易”而啞然失笑,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我想,劉備這個皇叔當的太勉強了,也就是與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為什麼讓劉備當皇叔呢?劉備的優點可以幫漢朝打敗曹操,但當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較少,於是皇上讓劉備以皇叔的身份幫助他,這樣,可以減少對曹操的恐懼,發揮常水平,從而讓劉備承擔起拯救漢王朝的'堅巨任務!當曹操約請漢獻帝去打獵,曹操的馬與漢獻帝的馬的馬頭之間之差一個馬頭之距,意思是説,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當漢獻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時,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賀,以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擋在前面,受百官祝賀,這表現了他對皇上的不屑一顧。之後,不把弓箭還給漢獻帝,反而佔為已有,沒有絲毫猶豫,漢獻帝也沒有阻止,這明顯表現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與漢獻帝平起平坐,你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也就是曹操想要當皇帝,當九五之尊的人。

唉,“國家昏亂有忠臣”國舅董承就是一個“忠臣”。是一個有心無力,有名無實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壓着,一個人的力量微小,眾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為救國展開“戰爭”,但一定會失敗,因為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5

《三國演義》,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曉。而我,最欣賞“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的“辦事之人”——諸葛亮。

現在我們常以“藏龍卧虎”比喻未被發現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晉時期早年躬耕隴畝的`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卧龍”。

司馬徽向劉備舉薦“卧龍先生”諸葛孔明,劉備一而再尋而不遇。這“卧龍”且不是條隨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龍。一訪路遇崔州平,再訪又遇廣元公威及諸葛均黃承彥,且皆誤認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風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賢德!果不其然,三訪之下劉備等人終見得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卧龍崗中之卧龍。諸葛亮,乃一“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之人。一軸畫掛於中堂,便足他侃侃而談。“三分天下,後取中原”一席話更為一鳴驚人。而當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之時,諸葛亮卻沒有輕易動容。謙虛道是:“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親眼見到劉備心意甚誠時,才願為效勞。可見諸葛亮之理智與心為蒼生。再當劉備拜獻金帛,他“固辭不受”,不為錢財動容。而最終接受的是劉備心意。又見其心身正直。臨出山之時,他對家弟諸葛均所説最後一句話,既叮囑“勿荒田畝”又道“功成之日,即當歸隱”。這位胸懷大志之賢者,在展開他大業的起點,竟是已決定不忘初心,不忘本,決定在功成名就之時不求回報;只救濟蒼生,再隱歸為農。又是何其無私忘己!

再道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再以二喬激吳結盟。此後也仍保持防人之心,明察秋毫,明鋭發現了前來拜訪的周瑜的殺心,在看到關雲長的保護後才放了心。論戰策之時,他更是與周瑜不約而同寫出了火攻的妙計。當赤壁之戰戰中,周瑜氣急吐血體虛之時,諸葛亮更是知曉周瑜擔憂於無法得到火攻需要的東南風向,登上七星壇“作法”借來了東南風。這也促成了赤壁之戰最後的順利。只是“作法”怕是虛,而測算天象為實。這又體現了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諸葛亮對於天象測試之精確。而他敢於準確報出風起風落時間,更體現了他的胸有成竹之自信,這必是真才能之人了。借至東南風后,諸葛亮又毫不耽擱地悄然乘船離開。當週瑜派出丁奉、徐盛二將前去追拿之時,他已與趙雲共船。這短暫的時間內,諸葛亮竟已是能看透周瑜氣度之小,明白對方眼中不會容下自己,早叫趙子龍相接而離,遠離了危險。再見其謹慎。赤壁之戰戰後,曹操一行人逃至華容,旦見大小兩條道路。大路靜寂而小路煙火。曹操且算到煙火不過障眼之術,企圖讓自己誤認為小路埋伏軍隊而大路安全,於是率軍走進小路。當他驕傲地大笑諸葛亮乃“無用之輩”時,卻是已掉進諸葛亮“神機妙算”的陷阱——他當面遇上了劉備大將——關雲長。可見諸葛亮謀略之深,他的智慧毋庸置疑。再是華容路窄後,當雲長空手而歸之時,諸葛亮卻在聽得雲長所道“無能,因此被他走脱”後料到實為“雲長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再次可見其何是“無用之輩”,實實在在是“神機妙算”之賢啊!但他卻又道“軍令狀在此,不得不按軍法”,又見其公私分明。

最後一談諸葛之死。那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再結盟吳國北伐曹魏。卻不想以失敗告終。司馬懿料到諸葛亮是難逃疾病,卻沒料到諸葛亮死後仍成功計算於他——這便著名的“金蟬脱殼”。諸葛亮死前囑咐軍中將士不可透露他死去的信息,並仍將他的屍體包裹完好置於馬車之中。當司馬懿浩浩蕩蕩領兵追來之時,蜀軍將士卻是迎面殺敵,嚇得魏軍大驚,誤以為諸葛亮未死,逃竄撤離。百姓知後是津津樂道:“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而這位魏軍大將軍在看到了諸葛亮布的蜀軍陣營後也不得不讚歎道:“諸葛孔明乃天下奇才也!”

儘管我們與諸葛亮相隔千載春秋,卻仍能學習他的智慧、謙虛、謹慎、忠心……自此,從《隆中對》至《出師表》,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雖然蜀國終於沒能完成統一天下之大業,他也沒及“即當歸隱”之日,三國諸葛孔明神機妙算之盛名,實在不負流芳千古!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6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説關羽。

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再説曹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三國演義裏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火燒赤壁了。

因為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顯得更機智了,黃蓋也體現出了他忠誠、勇敢的高尚品質,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營,隨後周瑜在眾大臣前打黃蓋,然後黃蓋假裝向曹操投降,諸葛亮又請法師作了個法,要求後天刮東風,而到了後天,黃蓋帶來了二十條船放火燒了曹營,這時又颳起了東風,使火勢越來越大。

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計謀很完美呢?可是我並不覺得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因為當時曹操再謹慎一點,也許就不會造成這樣大的損失了,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雖然最喜歡的故事是火燒赤壁,但是給我最大感觸的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故事。也許你們不知道,其實周瑜是中了毒箭,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氣。

諸葛亮一共氣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見周瑜生氣時我就覺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氣還偏偏和自己過不去,凡事都要看開點,氣壞了自己的身體還不是自己的損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麼緊,到頭來還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負擔?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周瑜含怨而死,死時只有3歲。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這場“遊戲”的結局是魏、蜀、吳三國統一了。可是,在我看來,這場遊戲並沒有最後的贏家,因為他們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都有在身體或心靈都有所損失。他們爭皇位太像皇宮中的妃子們勾心鬥角了,只不過皇宮中的妃子們每天是想着怎麼討皇上的歡心,當上皇后﹔而他們則是想着怎麼打敗對手,當上皇上。

三國演義給我帶來了太多太多感觸了,讓我明白了人世間的許多真諦。如果你也要選擇一本經典來讀的話,你也來看三國演義吧!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7

亂世之中,到底誰是真英雄?

讀了《三國演義》,我心中有了個疑問:誰是真英雄?是“亂世之奸雄”的曹操,還是“忠義”待人的劉備呢?在書中,我更喜歡曹操,認為他值得“英雄”二字,他發現人才、賞識人才,而且,謀略過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敵於先。

説起曹操和劉備,他們倆是《三國演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兩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説:“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而劉備卻相反:“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那麼,兩個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亂世之中舉起了曹軍和劉軍的大旗,誰才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驍騎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個小官,才華不被發現,一生碌碌無為,但曹操身處亂世之中,才華得以施展,不愧為“亂世之奸雄”。

而劉備,本是織蓆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實力,運氣也極佳。先是在桃園與關張二人拜為兄弟,又從公孫瓚那裏獲得一員大將趙子龍(趙雲)。劉備所得的這3人,為他後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

那劉備與曹操是靠什麼從一個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還有各自身上的優點!

我認為曹操最大的優點就是他善於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曹操也十分愛才,甚至求賢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屬荀彧,他的謀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遠,換做他人可能會認為荀彧是個定時炸彈,會殺掉他,以除後患,但曹操沒有。曹操不僅沒有殺掉他,還將他視為知己,有事也會詢問他的意見,甚至叫大兒子曹丕好好向他學習。

曹操不僅對自己人好,對其他有才華的人也極好。例如在書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帶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這個邳城正是關羽帶人駐守的地方。曹操想勸關羽為他所用,但關羽不答應,只説若有劉備的消息,會立刻追去。儘管如此,曹操還是答應了關羽,而且最後關羽追劉備而去時,雖然有人勸曹操殺掉關羽以除後患,但曹操拒絕了。他説寧願與關羽為敵,也捨不得殺他,這顯示了曹操拳拳愛才之心。

曹操若僅僅只有愛才之心,是無法成大業的。他不僅有愛才之心,還有料敵於先的本事。在書中,當劉備擋下曹軍攻往徐州的大軍時,劉備給曹操一封信,勸説他撤兵,曹操還沒有打開信,就已詳細猜出信的內容了。

而劉備的優點是仁義,但這不一定是福。當他帶着新野城20萬百姓朝江東奔去逃難時,因百姓拖了進度,而被曹軍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沒逃過曹軍的追捕,而劉備也折損了好多士兵。而且劉備的仁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趙雲面前摔阿斗一樣,我覺得不是真心的,怎麼會捨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雖説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過於強調仁義卻未必是真。

與劉備相比,我認為,曹操略勝一籌,而這個能料敵於先,又慧眼識才,而且心懷整個天下的曹操為什麼會被稱為曹賊、奸臣呢?也許,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舊朝代為代價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敗了,那恐怕就變成人們口中的賊了,所謂“成王敗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亂世之中,若有機會,曹操也能成為“治世之能臣”。

無論如何,曹操的才華在亂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給他的機遇,遠少於劉備,劉備有了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但曹操沒有。雖然劉備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覺得曹操本身比劉備更有才華。曹操熟讀兵法且能運用自如,這一點,劉備遠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幾個機會。

所以,到底誰是真英雄呢?在我心裏,曹操比劉備更稱得上“英雄”二字。

不過,英雄應該只存在於人們心中,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書中的一個人物,或是歷史中一位厲害的統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平凡人。亂世出英雄,俗世,照樣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細心觀察,也許,你身邊就有一位關心你、照顧你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8

《三國演義》對成年人來説,並不是那麼陌生,有古言文版本的三國演義,也有白話文版的三國演義,多少都讀了幾遍,還有廣播裏的長篇連播,特別是三國演義拍成電視劇和電影之後,更加深入人心,在讀書的同時,也從中學習到了許多的知識。在和兒子讀書的同時,也啟發教育孩子要仔細讀書,細心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特別是關於人物的描寫,更要通讀全書細心品味。

作者羅貫中準確的把握住了每個人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在品味讀書的樂趣中,對其中的人物描寫頗有感受:

《三國演義》一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其中有幾十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如張飛嫉惡如仇,粗豪爽直,而又從善入流;劉備仁厚愛民,虛偽做作;關羽神武神勇,講究忠義卻剛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卻心胸狹窄;魯肅拘謹忠厚,黃蓋勇敢沉着,司馬懿老奸巨滑等等。連三個“舌辯之士”也各具特色,他們都恨曹操,但表現形式大不相同。彌衡是“罵”“至死罵不絕口。”至今戲曲舞台上還有一齣戲叫“擊鼓罵曹”;張鬆是“頂”,頂得曹操“拂袖而起,轉入後堂”;楊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靈魂深處的祕密,特別是夢中殺人的詭計。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通過戰爭中不同的故事情節加以反覆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鋭的鬥爭中去寫。不同的.軍事和鬥爭典型環境,寫法也不一樣。如曹操攻打濮陽陷入重圍,大火之中正碰到呂鬱挺戢躍馬而來,曹操用手遮住臉,加鞭縱馬從對面闖過去,呂布從後面拍馬而柴,以方天畫戢在曹操頭盔上點了一下,問道“曹操何在?”用手指着相反方向“前面騎黃馬的就是”,多麼狡猾。呂布聽了就縱馬向前追趕,放過了眼前這個真曹操。曹操輕輕一句便騙過了呂布。在潼關則是另一種情況。馬超認出了曹操後,緊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須棄袍”,沒命逃奔。這時,背後馬超趕來,厲聲大叫:“曹操休走!”嚇得曹操馬鞭掉落在地。看看即將趕上,馬超從後挺槍而剌,曹操繞着一棵大樹躲藏,馬超一槍刺在樹上,用力過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槍拔出來,曹操已經跑遠了。在這裏,從濮陽之戰,使我們看出呂布有勇而無謀;從潼關之戰,使我們看出馬超精明強悍。再如張飛在巴郡“義釋”了嚴顏,關羽在長沙“義釋”了黃忠,同是“義釋”但也有不同。張飛“義釋”嚴顏,表現了張飛粗中有細;關羽“義釋”黃忠,表現了關羽的高傲自負。同是寫一代英雄之“勇”,呂布是勇中帶賤,周瑜是以勇顯驕,趙雲有勇有謀,可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樣的。曹操的“割須代首”“夢中殺人”;劉備和單福(徐庶)關於的蘆馬的對話,這些描寫顯示了曹操、劉備的奸詐和仁厚的不同性格。諸葛亮“帶病巡營”的描寫,突出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後主劉禪的“樂不思蜀”的描寫,簡直把他的昏庸寫活了。

《三國演義》善於通過戰爭的描寫來展現人物性格。“赤壁之戰”的人物很多,重點只有幾個。在決策準備階段重點寫了諸葛亮和周瑜;在決戰階段則突出了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是起過一定作用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小説中的曹操經過各個時代的藝術加工,他已成為統治階級權臣的典型人物,成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點是奸詐,當然小説也寫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奸詐的性格特徵,在赤壁慘敗這個特定情境中,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他倉慌逃竄險些喪命,但他竟能夠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無智謀,他以笑來穩定軍心。但當他逃回到據點的時候,已經脱離了危險,他又仰面大哭,哭謀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説其他軍士無能,把戰敗的責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這一情節把曹操的奸詐和權術刻畫得淋漓盡致。

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他卻能在惶惶逃命中連連大笑,這“笑”寫出了他雖大敗卻不氣餒,不認輸,還要發表議論笑話對手,“畢竟智謀不足”,“到底是無能之輩”。這是用環境描寫來反襯曹操之“頑強”“狡譎”的一面,説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9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

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0

書者,述也,以載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讀《三國》,可載道,可明智。

明朝雖驅逐胡元,把中國恢復過來。然而元末明初之際,用兵頗甚,不免有人感歎民生之凋蔽,於是平地一聲炮響,出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105年的歷史。這之間戰爭極多,場面也是極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勝枚舉。所以要寫感悟的話,怕是一輩子也寫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權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諮嗟。

《三國》全書大可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分歸晉”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羣雄逐鹿”“三國鼎立”最為精彩。”羣雄逐鹿奠定了日後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礎:董卓死後,中原大亂。軍閥混戰之中,青州黃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討,勢力再次擴大。並趁李傕、郭汜內訌,劫獻帝至武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孫策也借來袁術之兵,奠定吳國基業。劉備本佔了徐州,但呂布卻趁劉備與袁術相爭之際,襲了徐州,劉備暫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殺呂布。可謂“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關羽一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關羽一生是極重情義的。當初與曹操在土山三約,第三約最使曹操頭疼。果然,斬顏良、誅文丑之後,聽劉備在彼,便“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關雲長自幼熟讀《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負。這為他後來敗走麥城,痛失荊州埋下伏筆。

再説劉備,《三國演義》將劉備描繪成忠義仁德之士,觀其正史,實則不然。不過通俗小説,本就七分實、三分虛。魯肅本非老實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賢妒才之輩。劉備前半生漂泊孤苦,謀士中竟無一人可指望者,實在是到躍馬檀溪之後,得水鏡先生之言,聞卧龍鳳雛之説,才明白自己實無一智人。明日便得單福,即徐庶徐元直,頗為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賺取。不過,劉備確實禮賢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對徐庶臨別言曰:“先生既去,劉備亦將遠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盡伐阻其望元直之樹木。其禮賢下士,可見一斑。所以才有後來“南陽三顧情何深,卧龍一見分寰宇”。

諸葛既出,《三國》的氣象為之一新。孔明不愧為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後又火燒新野。自赤壁戰後,輔佐劉備,竟成大業。司馬徽言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聽孔明之言,執意進寇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敗退回白帝城,鬱鬱而終。諸葛亮鎮守西川,內修政治,把個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亂,次出師北伐,和中國相抗衡。當初諸葛亮將出草廬之時,便有歸隱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真乃千秋萬代之典範。

諸葛亮説曹操“名託漢相,實為漢賊”,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懷着匡漢興劉的願望進仕,歷經四朝,可時漢帝多柔弱,乃後漢之“阿斗”也。漢末軍事家,首推孟德,於是蕩平北方,縱橫天下三十餘年,平黃巾、戰官渡、滅袁紹、誅呂布、徵烏桓、定涼州。位極人臣卻不思篡漢,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為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説,似“建安風骨”何如?其《觀滄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膾炙人口。《三國志》中也稱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死後,後人有《鄴中歌》一篇歎曹操: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

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羣?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然而漢朝人也有漢朝人的'好處。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時代之士,一種慷慨之風。和後世的人,唯利是視,全都化成漢人所謂商賈者不同。漢代之士,讓爵讓產的極多,這便是封建時代,輕財仗義的美德。至於武士,尤有慷慨殉國之風,當時不論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習氣。我們觀於三國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1

一整個暑假,我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掩上書冊,不禁感歎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們就先來説説他吧。曹操是十分大膽的人物,也十分奸詐。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説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而在《三國》之中,一直被拿出來與曹操相比的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脱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由此可見,要成大事者,就必須需要團隊,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説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讀《三國》,我還明白了: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其他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台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台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2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3

三國時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就像蘇東坡寫的那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無論是成者為王,還是敗者為寇,都抹滅不了那些熠熠生輝的燦爛恆星。就算是那些身首異處、功敗垂成的羣雄們,也有他們自身獨特的亮點。

如果説一本好書,每一次品讀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話,那麼三國演義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它描寫的人物裏,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啦,寫諸葛亮出山的過程,先借司馬徽、徐庶之口,影影綽綽地虛寫他的非凡才能;繼而是三顧茅廬,仍是從劉備等三人的眼光中虛寫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圍和一種神祕色彩,逗引讀者的興趣。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這個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裏,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演義》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無論何種複雜的.情況下,都能審時度勢,掌握大局;在無論多麼危急的情況下,都能運用巧思,轉危為安。雖然三國演義已經神化了諸葛亮,但還是可以從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學。我想他應該是一位儒將,至少有着儒將的風範,儘管古代十大儒將中並沒有他。這就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第一印象,但當我再次拿起着本書,看到他在五丈原時,在寒風中視察軍營時,面對長天的無力歎息,我更加的敬佩這位偉人。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就是,再也不能為復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恆不朽,為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願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風徹骨生寒,命運對這位壯志未酬的老人確實是過於苛刻了,他走得極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對手司馬懿前面。也許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他就已經覺察到復興漢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厚禮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來了,但他並不後悔。司馬徽當初就説,“孔明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想必諸葛亮也清楚這一點。也許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並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對劉備的忠誠。但三國演義就是如此恰到好處的塑造了這麼一位英雄,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就是三國演義要告訴我們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個敢於面對挑戰,在困境中奮起,毅然決然的人,一定是以為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者,雖敗猶榮。試想這樣一位小説人物,如何不能扣動讀者的心絃呢?

有一句話是《出師表》裏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也許你覺得沒什麼,也許是你不明白。在這功名利祿的世界裏,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所以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諸葛亮九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幼年飽受失親之痛。對於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認識,所以奉命於危難之間也是他人生觀的一種表現,更是知恩圖報的一種形式。

《誡子書》中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歎息,又怎麼來得及呢?——這也許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觀的詮釋。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4

看了《三國演義》後,有不少感觸。《三國演義》中有三絕,其一:"奸絕"曹操,其二:"智絕"諸葛亮,其三:"義絕"關羽。尤其是這三人讓我頗為震撼。

曹操,他被人稱為"奸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他是詭計多了點。而他南征失敗,作者羅貫中為了體現正面人物劉備就刻意的將其完全醜化,而忽視了他的諸多優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就當我第一次讀此書時這個觀念也先入為主了。當然,曹操不會如小説中所説的沒用,在劉備還未請諸葛出山時,曹操單憑個人的謀略就將劉備身陷於小城徐州,與呂奉先明爭暗鬥,讓劉備在此彈丸之地耽誤自己的復興大業。

所以,我想説,曹操並非如書中所説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雄,而是一位英雄,許劭就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然許劭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但他的評價也充分説明了曹操的才華及其謀略是數一數二的。這個世界是不會存在絕對的善惡和對錯,所以"奸雄"的評價也只是個人的觀點被以訛傳訛了。

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曾説過: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多麼偉大的氣概,這正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千載而下,封建統治用愚民的把戲給他以奸雄的侮辱,但當他毅然揹負起漢賊之名而匡扶社稷之時就註定了他的偉岸:勇討黃巾見忠勇,十二色杖見忠信,憤接七星見忠君,愛民如子見仁義。赤壁的大火也許能燒掉他的8萬大軍,但絕對燒不掉長江畔他舞戟而歌時的豪情壯志。

我由衷地佩服曹孟德突破了區區七尺身軀的渺小和無力,而屹立於天地之間。

諸葛亮,他是三國時期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夜觀天象,知天下大事。有這麼一幅對聯我覺得形容他非常的貼切: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雖説他在冥冥之中是主導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也是非常理性和聰明的`人:能非常好的處理和東吳及北魏的關係。但即使小説已經把諸葛亮神化到能"死諸葛嚇走活司馬",卻任然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後人有詩讚: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讚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所以《三國演義》在某種意義上也稱得上是《諸葛亮傳》

關羽,字雲長。因殺了家鄉的惡霸逃出來又遇上黃巾賊作亂才毅然投軍,從而遇上了劉皇叔,開始了戎馬生涯。關羽作為中國幾千年來忠義的代表,被稱為武聖,縱觀三國,很容易發現蜀國之中都是忠義之士,劉備作為首領,也是一直以此為立身之本,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使那麼多將領追隨,顯然,關羽是最突出的典型,是作者羅貫中樹立的代表,所以作者也將其神化了,被呂蒙設計抓住被殺後居然還借其身還魂大罵孫權一通,最後還帶走了呂蒙,可憐吳下阿蒙僅在一場戰役中顯了威風就隨關公去了。

但對於關羽敗走麥城一事,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本身並非效忠是蜀漢,而是他的兄長劉備本身,所以軍師諸葛亮的話雖是良計,他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抗拒,若不是顧及兄長的復興大業,也不會如此聽話的按孔明的話去做。所以當初孔明離開時的四個字"東和北拒"他幾乎是一點都沒聽進去,加上他本身就因為頗豐的戰績而生出了一股傲氣,所以東吳來和親時他才會説:我的虎女怎麼能嫁給犬子呢?就是這番話引得孫權起了殺心,最終落得個敗北的下場。

讀罷《三國》我發現這些人物都非常的鮮明,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5

在我懵懂的孩提年代,每當我嚎啕大哭時,父母總會遞上一本書——《三國演義》,而每當這時,我總會停下嗚咽的哭聲,安安靜靜地躲在某個小角落,細細的咀嚼起來。從小它便是我的良師益友,時至今日,它仍像一杯龍井,歷久彌香。

它將我帶到諸葛孔明面前,使我熟識了這位忠肝義膽、足智多謀的“卧龍先生”,也讓我深深的我喜歡上了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孔明。精彩的故事情節徹底將我陶醉了,使我整天整夜的茶飯不思、寢不安席,直到看完最後一行字,才舒了一口氣——總算把故事全部看完了。

今年暑假,當我第二次翻開《三國演義》時,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闊別重逢,精彩的故事情節更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是諸葛孔明的精神。他雄才大略,神機妙算,精忠而耿直,謙虛而謹慎,認真而盡職。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將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面前,也表現得鎮定自諾、處變不驚。面對曹操南下的百萬雄兵,他並沒有慌張,更沒有絕望,而是主張聯合東吳,憑藉自己的過人才智,在青寫下了火燒赤壁的篇章。七擒孟獲的千古絕唱,更將他的過人膽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逆境中,他也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風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他逐夢的腳步也從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憑藉着一顆造福眾生、矢志不移的心,經歷了多少失敗,多少風雨,他終至目標,促造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在中國青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紀路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他的重任卻依舊沒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卻註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依舊沒有氣餒,總是懷着那份試圖力挽狂瀾的希望,那份一統山河的`決心,不驕不躁、堅韌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終點出徵。

合起書本,回望窗外:睡朦朦的氣息依舊塞滿了仄仄的過道,房頂的燈仍獨自地開着,空蕩無人的空場上,也只偶爾傳來一兩聲狗的淒瀝涰泣。攀滿了半壁的樹藤上忽而立着一隻濕透的烏鴉,我一眼惘然的盯着它,心中是千絲萬縷的哀愁。折起書本,無力地支起不聽使喚的身軀,長歎一聲,踱出家門。

當同學傳給我一個難以置信的消息——我將代表全班同學出戰八百米賽跑時,我驚呆了,我茫然了,我木訥了。這對我來説,彷彿是不可能的,班中高手如雲,難道老師想讓我出醜?一個身影彷彿就在我的身後不停地痴笑。我獨自一人呆坐在椅子上,心亂如麻——那是深秋,校園裏的大樹下正零亂地飄着一片又一片金黃的枯葉。我滿懷自信地踱步在賽道上,心中綻放着必勝的微笑。一聲槍響,我飛一般地翔馳在賽道上,遙遙。最後一圈了,最後一圈了,我強忍住勝利的喜悦,用盡全身力氣衝了過去,可是就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因為熱身不足,我的腳突然扭了一下,重重的倒在了地上,只能看見勝利者站在領獎台上甜蜜的微笑……

我扼腕長歎,無奈的搖頭。腦中忽而閃出諸葛孔明北征失敗卻鍥而不捨,試與天公再比高的畫面,忽然恍然大悟——是啊,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伴隨着多多少少的風風雨雨,但關鍵要看你如何對待,或沉溺於失敗的陰影裏,不思悔改;或吸取教訓,積極正確的去面對失敗,為將來的成功打下紮實的基礎。前者則一事無成,只會背對着夢想的大門一味的歎息,而後者便劈波斬浪,在夢想的征途上縱橫馳騁。而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應勇敢地抬起頭,積極的去面對,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才能打開夢想的大門!

我釋然了,抬起頭,一步並作兩步,衝入家門。突然,一聲長啼,那烏鴉展翅突飛,直上青雲。

成功並不是唾手可得,失敗是必要的,挫折是必要的,逆境是必要的,這些並不能成為你放棄理想的理由。也正因為這樣,我們要更加勇敢,因為怯懦只會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要更加頑強,因為成功必須經過一次次的錘鍊與鞭打。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伴隨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不必悲傷,不必失落,不必埋怨,燃燒起心中希望的火苗,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懦弱;多一份謹慎,少一份輕率,積極樂觀、不卑不亢地馳騁在夢想的征途上吧!我的欽佩感頓時油然而生,諸葛孔明的身影彷彿高大起來,我又彷彿看到了他出兵北伐的身影,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這時,我也彷彿踏上了理想的征途,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6

我國的四大名著有:《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在這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國演義》了。這個作品描述的那個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許多人物身上的珍貴品質,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反覆讀了幾遍三國演義後,我深有感觸:三國演義通過許許多多的大小戰爭突出了東漢末年時期地位的重要,只要兵不強城不固,就有可能立即被其他國家佔領自己的城池。

《三國演義》描述了眾多英雄豪傑,可謂是文武奇才聚集,其中最耀眼的便是《三國演義》描述了眾多英雄豪傑,可謂是羣星璀璨,其中最耀眼的便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是我國曆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與政治家。他自幼十分聰明、博覽羣書、心懷大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胸懷經天緯地之治國韜略。真所謂是呼風喚雨,所不能啊。諸葛亮在三國鼎立時有一計十分著名,那便是流至今的“空城計”。

它講的是:有一次,魏國得到消息,得知蜀國的戰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萬士兵,就派大將司馬懿率領十幾萬軍隊前去攻打。蜀國得到魏國的軍隊正迅速向西城趕來的情報後,從國王到士兵都非常緊張。以一萬士兵抵擋十幾萬敵人,如以卵擊石,必敗無疑。可是蜀國要從別的地方調集軍隊增援又來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一向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身上。諸葛亮也有些犯難,但嚴峻的形勢又迫使他必須拿出一個應對的辦法來。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他命令城內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暫時躲避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大開城門,等候敵人的'到來。魏國大將司馬懿不久即帶兵包圍了西城,但令他吃驚的是,本來以為會戒備森嚴的西城卻城門大開,城牆上也看不到一個守衞的士兵,只有一個老頭在城門前掃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時候,就看到城樓上出現一個人,正是他的老對手——諸葛亮。只見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預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來,隨即悠揚的音樂從城樓上傳下來。魏國的將士都愣住了,在大軍圍城的危急關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卻彈起了琴,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面對開着的城門和彈琴的諸葛亮,老奸巨滑的將軍司馬懿竟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諸葛亮足智多謀,可諸葛亮膽敢大開城門迎候十幾萬大軍,這太出乎他的預料了。因此他想,城裏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馬。這時,就聽得城樓上傳來的琴聲由舒緩漸漸變得急促起來,彷彿暴風雨就要來臨一般。司馬懿越聽越不對勁,他懷疑這是諸葛亮發出調動軍隊反攻的信號,於是急忙下令他的軍隊撤退。成千上萬的魏軍迅速撤退,就這樣,蜀國的西城沒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這就是諸葛亮有名的“空城計”。

另外我還喜歡趙子龍單騎救主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脱曹兵的追趕,護衞劉備家小的趙子龍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子龍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説:“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説完,趁趙子龍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子龍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衝。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雲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餘回合,趙子龍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阱。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子龍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張鎘嚇得一個勁後退。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子龍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子龍利用這個機會衝出包圍,連殺50員曹將,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備。今天我給你們講述了聰明過人的諸葛亮和武藝出眾的趙子龍。他們這兩個人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大家的學習。在三國這個紛爭不休的亂世年代,有些故事充滿了許許多多的智慧與計謀,有的表達了戰爭的殘酷、有的則宣揚了道德與正義,總而總之,在那個硝煙漫天的時代,有許多讓我們有所領悟,所學習,所銘記的事情!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7

《三國演義》實可謂中華文化之瑰寶,它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説,而且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説的最高成就。明代毛宗崗曾這樣評價它:“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為第一。”從小,姥爺就時常給我講其中英雄好漢的傳奇故事,我總是瞪大了充滿好奇與敬佩的眼睛,饒有興致地聽着。這個寒冬,我捧起書本,細細品讀那字裏行間透出的豪情壯志,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拍手稱讚,時而靜靜沉思,時而扼腕歎息……

《三國演義》最擅長描寫戰爭,把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讀着讀着,我的心緒被拉回了東漢末年,我彷彿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跟隨將士們奮勇殺敵,與英雄好漢們開懷暢飲……

正所謂“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好漢可是不計其數:性格複雜的奸雄曹操;仁義的能禮賢下士的劉備;英武果斷的孫權;有勇有謀的趙雲;陰險多詐的曹丕;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的`張飛和關羽……

下面就來説説書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關羽。第一話中,他的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入眼的關羽自是一副威武忠誠之面目,先教人好感滋生三分。桃園三結義中,雲長與玄德、翼德三人結為金蘭,那一番誓言更是讓人欽佩,“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那堅定而忠誠的喊聲迴盪在桃園,我不禁握緊了拳頭,為三人之情誼叫好。再隨後初出江湖,“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更是為世人稱讚其真威實勇,讓人敬佩不已……這樣,一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關羽形象便躍然紙上。

其後他“温酒斬華雄”,在眾諸侯連連失敗後,只見他一聲:“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便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温。好一個武藝高強的關羽!

當他與玄德分散,被迫置身於曹操營下時,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名利所誘惑,時刻想着尋找主公;他光明磊落,來去明白,獲得赤兔馬後答應為曹操立功後,找到劉備就離開。途中,他“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更是為世人所熟知,好一個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關羽!

自此,每當那個長髯紅面、戰無不勝的大將騎着戰馬馳騁在戰場時,各路諸侯無不聞風喪膽、倉皇而逃。真可謂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啊。

但是,這樣的英雄好漢也有他可悲的一面。陳壽《三國志》對關羽有一個相當精闢的評價:“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他本領高強,自有他驕傲的資本。但當諸葛亮誇他“髯之絕倫逸羣”時,他竟然大悦,甚至“以示賓客”,惟恐旁人不知。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説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説:“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堂堂蜀國大將,安能説出如此傷人的話?更讓人費解的是東吳陸遜的一封卑辭讚美的信,竟驕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荊州的後防重兵。大意失荊州後,他無計可施,只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但他卻昂然地説:“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到了這種時候,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不減。最後,他悲壯地兵敗身亡,敗走麥城。我不禁為這個忠貞不二但高傲自負的大將哀悼,他這種狂妄自大的性格,是他悲劇的根源啊。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讀史使人明智,東漢末年那烽火連天的戰場在我眼前浮現……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8

最早接觸《三國演義》,大概是在很小的時候吧,那時候的我,整天坐在電視旁邊,等《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有《三國演義》這本書,僅僅是電視裏面的任務和戰鬥感興趣。隨着我慢慢的長大,我知道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對它開始有了很大的興趣,我決定要拜讀一下。

這本書出自元末明初的作家羅貫中筆下。這本書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説及我國第一本章回小説。這本書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發生的故事。一些比較廣為流傳的故事有:“桃園三結義”、“三顧毛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這些故事都很有趣。在書中,我認識了堅持不懈的劉備,重義氣的關羽,沒有主見的呂布,疑心重的曹操,神機妙算的孔明……這些都是一些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人物形象,在羅貫中的筆下,一個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了這本書後,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杯甘醇的香茗,只有你細細去品嚐,才能喝出最香醇的味道。

《三國演義》這本書,就是這杯茶,只有你細細地去閲讀,品嚐後,你才能找到它最真實的味道,最啟發人生的道理,藴藏在最深的啟迪。在書中,劉備的三顧毛廬給了我啟迪。如果當日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訪諸葛亮,後來也不會有這個才子一路扶持幫助劉備和劉禪。這裏,給了我幹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不懈的啟迪,我們做萬事遇到困難不要知難而退,我們要迎難而上,這樣,即使再大的難題,我們都能解決,就會得到成功。

在書中,火燒赤壁之戰給了我啟迪。如果周瑜不相信諸葛亮的妙計,只想除掉諸葛亮,那他也破不了曹軍。所以我明白:我們要善於聽取一些好的意見,然後融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才去做事。在書中,諸葛亮向曹操草船借箭給了我啟迪。整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聰明才智,和曹如果不是因為疑心太重,也不會那樣子。我們要學習孔明的神機妙算,不要時常疑心重,那樣會造成像曹操一樣。最後,孔明的一生忠心忠義,盡心盡心地輔助劉備和劉禪。它告訴我做人一定要有一顆忠義的心。

對於諸葛亮,我十分地敬佩,崇拜,仰慕他。我要學習他生平的為人處事,學習他的聰明才智,學習他的運辭行帷幄,學習他的忠義待人,學習他的神機妙算,和學習更多知識。諸葛亮一輩子對國家,對事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格言,使我受益匪淺,也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我會體會這其中的意義,也要銘記在心中,用它時刻告誡於自己。在生活上,時常讓自己淡泊一切的名利,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應該前進的方向,明確自己的志向;在學習上,經常讓自己在學習,想問題時平靜下來,這樣就會更好。我們還要像諸葛亮一樣,遇到問題時,安靜想想,學會急中生智,總會有對策。有時我們也要學會讀懂人心,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

“丞相祠堂何處尋尋?錦宮城外柏森。映階碧草自草色,隔葉黃鸝徒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筆下,這是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諸葛亮所作的詩。

讀完《三國演義》後,我認識了許多英雄,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了。這首《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的一生可謂五字才,智,勇,忠,義。他在戰場上,上演了一台又一台的好戲:“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布八封陣”“赤壁之戰”。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人看清了諸葛亮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的才智和他的妙計連環,神機妙算是果然名不虛傳,怪不得連周瑜也自歎不如,連司馬懿也驚歎連連。這個身披鶴氅,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一個忠義之士,竭心盡心地輔助兩朝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19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建立,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許多人物都鮮活生動,躍然紙上。張飛喝斷當陽橋、趙子龍單騎救主、劉皇叔三顧茅廬、關雲長温酒斬華雄等傳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雲長、“奸絕”曹操,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由此可見,《三國演義》這部小説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雖然人物眾多,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幾位英雄人物。

劉備,出身正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漢獻帝稱劉備為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頌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識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後得卧龍諸葛亮、鳳維龐統,武將更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之説。“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就是廣為流傳的求賢故事。他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曹操白門樓勒殺呂布之後,實力強大,彼時劉備勢單力薄,難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籬下,曹操便趁機試探劉備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説:“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驚落了匙著,又從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膽小,不再提防他了。劉備巧妙騙過曹操而自保,以至於後來成為曹操最大的敵人。這次驚心動魄的鬥爭,其精彩程度不亞於鴻門宴。

劉備的過人膽識、雄才大略可見一斑。他寬厚仁義,愛民如子。“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當陽兵敗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着他渡江,雖然形勢萬分緊急,但是他始終與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與劉備對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寫成一個“暴君”,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無疑是極端自私的。小説中的曹操奸詐殘暴,嗜殺成性,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借刀殺人,甚至夢中殺人,真真不愧為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難發現,羅貫中有意使用對比的筆法,讓劉備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詐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樹立一個萬民擁護的明君形象,進而表明作者以漢室為正統的“擁劉反曹”的政治立場。

如果説劉備是作者理想的的“聖君”,那麼,諸葛亮當然就是聖君的“標配”:賢相。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乎被塑造成一個“完人”。生逢亂世,躬耕南陽,讀書不求甚解,識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這些都廣為人知,不再贅述。

讓我最為感動的是他的忠誠,集中的體現就是那篇至今讀來依然催人淚下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謂字字珠璣,字字血淚,充分表達作為託股之臣的.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不二,赤膽忠心,以至於宋代愛國詞人陸游激動地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愛國將領文天祥也遙相呼應道:“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心懷天下,忠貞愛國,正是我們這個火熱的時代所提倡的價值觀,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我們當代青少年有責任繼承併發揚下去。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三國英雄已隨時間的洪流定格成歷史的剪影,留給我們無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願我們在品讀小説、回味歷史的時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鑑,愉悦精神的同時能拓寬認知,昇華境界。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0

這個寒假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出自明代作家羅貫中,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説。作者大膽的藝術創作令一些晦澀難懂的歷史以靈活的,惟妙惟肖,貼近生活的形式表達出來。書中的藝術表現手法深受大眾喜歡並廣為流傳於世間。其中,各有特點的歷史人物和妙趣橫生的細節彷彿使我穿越到了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感受當時的時代特色。

書中言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貫穿了整本《三國演義》。書中講述了七國紛爭,由秦統一,秦朝覆滅後,又有楚漢相爭,而後有漢。在這些烽火中,各路英雄盡顯本色,才略過人,英勇善戰,為爭奪天下各自設局。其中便有一代梟雄的曹操,劉備,袁紹,孫權等人,他們把歷史的漩渦攪得天翻地覆。

《三國演義》一書中,我最為敬佩的便是曹操。曹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他才華橫溢,能詩擅賦;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政治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長期打壓孫劉兩軍從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軍政基礎。東漢紛亂,他成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雖人稱奸雄,但卻是人中龍鳳。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説到曹操,那就有另一個不得不説的人物——劉備。如果説曹操是一代奸雄,那劉備就是站在曹操的對立面。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在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就天下人看來,曹操性情暴躁且簒漢,而劉備扶植漢室,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比曹操更勝一籌,陳壽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脱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説,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這裏的反面例子便是袁紹了,官渡之戰中,袁紹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曹操顯弱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寧願信小人也不聽信忠臣的話,最終敗給了曹操。

而三國中的結局也讓我大為歎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最終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無一人統一天下。而後,更是風起雲湧。

蜀國失荊州、敗東吳後已大傷國力,出現了孟獲做亂、虎羌寇邊等內部動盪。而後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次北伐無疑是蜀國敗亡的一筆,再加上劉禪的昏庸朝中小人當道,蜀國可以説是必亡的。東吳孫權晚年喜殺成怒,山越的作亂,人才的失歿,使孫吳敗亡。魏國君主曹丕據説好色之風不在其父之下,隨後的子孫不是年幼就是懦弱,只有個好大喜功的曹爽,卻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這也是司馬家風生水起天運。而最終也由司馬炎統一了天下。

《三國演義》一書中,各路英雄以天下為棋盤,自身為棋,下着一盤天大的賭局。他們所表現的精神令人震撼,也為之讚歎。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1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讀《三國演義》。書中的許多人物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深思,從而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由於我平時非常喜歡聽百家講壇,在此藉機開講我的一家之言。

(一)性格決定命運:張飛之糊塗死

張飛是三國中的草莽英雄。他講哥們義氣,性格暴躁,魯莽行事,不計後果。

當張飛得知關羽的死訊,急於報仇,逼大哥劉備發兵東吳。同時還命令手下兩位將領範疆、張達三日內製成白旗白甲,三軍穿孝服討伐東吳。二人説白帛一時難以籌集,求張飛寬限幾日,張飛頓時勃然大怒,將二人打得皮開肉綻。並且還説準備不齊提頭來見。於是兩人權衡再三,鋌而走險,密謀殺了張飛。張飛脾氣暴躁,遇事不能做到冷靜思考,一意孤行,且不通情達理,結果糊里糊塗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這使我不由想起暑假中聽百家講壇中講的胡雪巖,深有感觸。清代商人胡雪巖只讀了三年私塾,他卻能夠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他的祕訣其實不外乎他的冷靜處事和做事周到。

張飛之死給了我深刻的啟示:我們遇事一定要頭腦冷靜,切不可一意孤行。張飛因脾氣暴躁、性格魯莽最終喝下了自己釀下的苦酒,搭上了自家性命做了一個糊塗鬼。他的悲劇可謂因小失大。

(二)奸雄實梟雄:另眼看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狠毒多疑的一個奸雄形象。他“挾天子而令諸侯”,他“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使人看得咬牙切齒,有必欲食之而後快的感覺。

可是小説中的劉備卻和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仁愛寬厚,深得人心。可是曹操的實力越來越雄厚,曹魏統一中國指日可待。真是滾滾長江東逝水啊!歷史為什麼選擇了陰險狡詐的曹操,卻沒有選擇寬厚仁愛的劉備呢?通過對歷史史實的進一步瞭解,我獲得了答案:《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擁劉反曹”的思想,因而將曹操描寫成了一個十足的`亂世奸雄。歷史上的曹操其實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是具有不世之才的梟雄。我們學習過的他的《觀滄海》足以展示他的胸襟和魄力!我不禁要佩服羅貫中了。小説就是小説,作者能夠將曹操這一個“奸詐”的形象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也實屬不易。

曹操給我的啟示:讀書可以讓我們增長才幹,讀書引領我們學會思考和辨析,但看問題絕對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深入瞭解,還要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敢於質疑,不過分相信“權威”。孟子説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講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罷。

(三)三氣而亡無度量:我評周瑜

提起周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吳國的大將周瑜也算是一個滿腹經綸的箇中翹楚,可就是因為忍受不了諸葛亮的三氣吐血而亡,這讓我不禁對周瑜有了新的認識。周瑜的才智與諸葛亮不分高低,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傑出人才。可是周瑜不能忍受挫折,屢屢敗在諸葛亮的手下。“既生瑜,何生亮?”這足以説明了他心胸狹隘,不能與戰爭中的同伴相容相長,嫉妒心太強,做不到像諸葛亮一樣用海納百川的心胸面對一切。早期的周瑜因為與諸葛亮的團結一致,互相包容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後來的周瑜因為嫉妒心作祟抑鬱成疾而英年早逝。我在為周瑜感到惋惜的同時,卻沒有忘記他給我人生的啟迪:要想成就人生,我們就必須要做到心胸寬闊,不斤斤計較。還要直面現實,勇於戰勝挫折。

《三國演義》不僅為我們留下了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歷史故事和宏大的戰爭場面。它帶給我們的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人生啟示,它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要義。《三國演義》,演繹人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2

自從看了《三國演義》後,就很崇拜諸葛亮,對他的智慧與勇氣感到欽佩、歎服。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在諸葛亮三歲時母親章氏病逝,八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袁術任命為豫章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建安二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就與弟弟諸葛均一起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蓋了幾間茅草屋,開始了躬耕生活。

隨着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形成,蜀國前期的發展基本完全按照“隆中對”的思路來完成的。可惜到了後期,劉備一意孤行,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興師伐吳,造成虢亭兵敗,姊歸蹉跌。劉備羞恨交加,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就去世了。漢室中興的可能性喪失飴盡,諸葛亮以後為了挽救一個被滾滾歷史長河即將吞沒的朝代苦苦掙扎,力撐危局。然而“運移漢阼終難復”,一個氣數已盡的朝代無論個人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聰明;都無法挽回滅亡的趨勢。他在世的時候,蜀國作為一個小國弱國;還能對於一個比之強大的魏國採取進攻態勢,使魏國採取被動防守的形式;這是歷史上比較罕見的。完全憑靠個人的聰明才智,才能作到這一點。最後終於因為心力交瘁,一個秋風蕭索的夜晚;在五丈原,帶着先主沒有完成的囑託,和沒有統一中國的耿耿悵恨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儘管沒有完成中興漢室的歷史使命;但是他鞠躬盡瘁,為國家耗盡了心血,已經盡力而為了;所以説雖敗猶榮。記得第一次讀到武侯星落五丈原的時候,忍不住眼淚潸然而下;連連長歎。感慨英雄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對於他的死,蜀國的滅亡是已成定局,以後僅僅是個時間問題罷了。一個人的生死牽扯着國家的.興亡榮辱,影響的意義不能不説是巨大的。杜甫有詩云::“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次日傾。虎帳不聞使號令,麟台唯有著勛名。空餘帳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好看綠蔭清晝裏,至今無復雅歌聲。”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比較恰如其分的。

諸葛亮在一生中使用過很多計策,有一計叫激將法,這一計可厲害了。我在《歷史智慧》書上看到過這個故事,讓我對諸葛亮更加了解。這個故事是這樣的:那時諸葛亮和徐庶還有龐統都在一所私塾唸書,到了學期末,先生提了個難題,就是要在午時三刻經過他的同意出這個屋子就算出師了。很多學生都在那裏想辦法,有人説外面着火了,還有人説想解手……可是先生對這些不理不睬。徐庶遞上一封信,信上説母親病了請允許去探望母親。先生説“午時三刻自便,一邊站着。”龐統説:“先生,你要我經過你的同意從裏面到外面去我是辦不到,要是你能讓我到外面去,我便能經過你的同意來。”先生説:“龐統耍小聰明一旁站着。”而諸葛亮則呼呼大睡起來,先生看到很生氣,快到午時三刻的時候諸葛亮突然醒了,他拽着先生的衣服大罵:“你這是什麼人,盡出一些刁難的題來,快還我三年學費!”先生被激怒了:“徐庶、龐統把這個不肖子給拉出去。”到了外面,諸葛亮撿了根很粗的木棍跪倒在先生面前説:“對不起,剛才為了出師冒犯了先生,請先生處罰。”先生恍然大悟,説:“你可以出師了!”“徐庶、龐統也可以出師了!”先生想想有理也就同意了。看完這個故事,我真的太佩服諸葛亮了!

諸葛亮遺留下的出師表和隆中對,千年之後讀後依然不覺悚然動容和無限感慨。字裏行間充溢着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諸葛亮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還是一名傑出的音樂家、文學家、繪畫家、書法家。他的作品經萬國傳頌。

他是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我對他的智慧與勇氣感到欽佩、歎服。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3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值得分析的有不少。歷來多為人探究的是君主形象、文臣謀士形象、武將形象、母親形象,近年一些邊緣角色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如《三國演義》中的商人形象。然而妻妾形象卻沒有作為一個完整的羣體被探究,只有被納入女性形象時才有所涉及。這裏漫談一下《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的妻妾形象,給她們進行簡單地分類,並試圖把握身處傳統男權社會的作者對妻妾的認知觀。

我們粗略地把她們分為紅顏禍水型、淒涼悲慘型、女中英傑型這三類。

紅顏禍水型以呂布兩位妻妾為典型代表。呂布受困下邳城,陳宮獻計,出城搭寨,與城內互為犄角。如此,“操若攻將軍,宮引兵擊其背;若來攻城,將軍為救於後;不過旬日,操軍食盡,可一鼓而破”。這是腹背受敵情況下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呂布從其計,或許還不至於速敗。正當呂布意欲動身時,嚴夫人卻急忙阻止:“將軍若出,陳宮、高順安能堅守城池?倘有差失,悔無及矣!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賴龐舒私藏妾身,再得與將軍相聚;孰知今又棄妾而去乎?將軍前程萬里,請勿以妾為念!”言罷痛哭。嚴夫人悽慘的哭訴令呂布動搖,於是呂布去問貂蟬,貂蟬亦道:“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兩位婦女的苦勸怨説導致原本優柔寡斷的呂布錯失良機,棄智不用,最終被決堤淹城、城破身殞。歷史上,呂布並無貂蟬和嚴夫人二人,可見作者在此處進行了別有用意的虛構。這樣的虛構製造出英雄失敗多歸咎於枕邊人的現象,繼承了妲己、夏姬、楊貴妃等禍水紅顏的傳統刻畫,我們得以窺探到在男權社會中作者對紅顏禍水觀念的認同。

淒涼悲慘型以劉安妻、甄宓為代表。在征討呂布時,關、張二軍潰敗,呂布攻入沛城,兵士四散,劉備不暇顧及妻子,倉皇出逃,流落到村中求食。獵户劉安求無野食,慘無人道地殺害其妻以為劉備食。劉安陳説不得投靠劉豫州,原因只在於老母需要供養,對妻兒毫不顧慮。劉備將前事告訴曹操,曹操即刻命孫乾帶金百兩往賜之。很顯然,作者在這裏極力讚揚豫州牧劉備的魅力,又不知不覺流露出對妻妾人權的蔑視。妻妾成為男權鬥爭的犧牲品。無獨有偶,袁紹兵敗官渡,其兒媳甄宓成為戰利品被曹操曹丕父子二人你爭我奪,這又是當時妻妾悲慘的映像。古語常説:“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斷,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三國是男人馳騁雄姿的戰場,也是不幸的.婦女受害的牢獄。

女中英傑型以孫夫人為代表。孫劉聯姻,“自幼好觀武事”的孫夫人房中兩邊槍刀森列,侍婢皆佩劍,令劉備乍驚失色。請撤兵器時,孫夫人笑曰:“廝殺半生,尚懼兵器乎!”一改前兩者的哀婉柔弱,孫夫人的俠武之氣散發無遺。之後,孫夫人協助劉備共商回荊州,又在途中阻截東吳追兵,使劉備成功渡江。孫夫人扮演了相助夫婿事業的賢妻角色。夷陵戰敗,孫夫人聽信訛傳,以為劉備死於軍中,“遂驅車至江邊,望西遙哭,投江而死”。孫夫人以守貞有節的烈女形象辭世而去。後世立“梟姬祠”。“梟”字概括了孫夫人不平凡的一生。值得肯定的是,孫夫人這個妻妾角色在男人角鬥的舞台上實現了對前兩者形象定位的突破,體現出巾幗英雄一般的颯爽女姿。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將之作為男人的附庸品,孫夫人成為孫劉聯盟鞏固的政治工具和建設男人事業、實現男人豐功偉績的輔助者。

綜上,《三國演義》中的妻妾形象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形象刻畫還是出自男性視角,作者的筆觸仍然落入了男權至上的窠臼,這是《三國演義》這類英雄古典小説的糟粕之處,也是阻礙女性文學誕生和發展,阻礙中國古代文學寬度拓展的封建社會痼疾。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4

“鼎足三國已成夢,一統乾坤歸晉朝。”這是後人對三國時期滅亡的評價。打開《三國演義》這本書,你就會感到古代的英雄豪氣,與各國爭王之間的戰爭。

東漢末年,以“天公將軍”張角,“地公將軍”張寶,“人公將軍”張樑為首的黃巾軍起義。但兵源奇缺,於是朝廷便招兵買馬。榜下的人平生不愛讀書,喜犬馬,愛音樂,美衣服。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朱。此人便是劉玄德。劉備便在招兵榜前歎息。隨後,一人厲聲説:“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苦長歎?”劉備見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頜虎鬚,聲若巨雷,勢若奔馬,此人乃張飛。二人喝酒時見一人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脣若抹朱,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此人便是關雲長。三人便結為兄弟,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於是,三人幾經周折,創立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家喻户曉的故事,如:定三分亮出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七擒孟獲,孔明智退司馬懿等等一些故事。讀完後,我想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三國演義》的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一定會覺得非常難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開誠信的大門,要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5

赤壁之戰前,曹操挾滅袁紹、劉表之威,敗呂布之鋭,率百萬雄兵,上將千員,一副掃蕩江東架勢。孫權帳下謀士一片慌亂投降聲,袁紹都打輸了,咱沒得打。可孫權心裏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們官照當,錢照拿,而孫權這個一把手不單當不成,搞不好還要丟腦袋。這個道理孫權明白得很,但不能説穿,又不能搞家長作風,強喝“誰投降推出去斬了”,他還得靠這些人出汗出力。於是他心生一計,先讓諸葛亮舌戰羣儒訓了一頓主降派,接着搬出孫策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然後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戲。

孫權問,有人主降,有人主戰,請幫拿個主意。周瑜洋洋灑灑講了一通形勢,接着表態:“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孫權立即順水推舟:先兄説外事問周瑜,既然周瑜説打,那就打吧。軟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統一起來,後來才有出名的“火燒赤壁”。

孫權這一手法,就是領導藝術中的把握“影響過程”,當一把手的意見處於少數時,藉助權威的力量,充分在決策過程中説服多數,達到統一思想目的。《三國演義》對孫權的筆墨不多,單憑孫權這一表現,獲得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實在不為過。

現代領導科學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過程,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在決策中常常會碰到不同意見,甚至持不同意見還佔多數,當正確意見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時候,這就要體現“影響過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領導幹部不講究“影響過程”的藝術,僅僅靠頤指氣使,個人專斷,家長作風,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

作為一名鄉鎮領導,對“能管千軍萬馬,難管三個斗笠”這句俗語我有很深的體會。由於農民的習性和侷限性,使不少鄉鎮幹部信奉“馬克思主義+棍棒”的領導方法,鄉鎮幹部一度成為簡單粗暴的代名詞。其實,農民兄弟有很多諸如善良、樸實的優點,只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1998年秋,我鎮19户羣眾聯名上訪,反映他們的店鋪樓房出現輕度傾斜,而成為危房,要求鎮政府賠償,理由是他們的基礎工程是鎮屬開發公司統一建好的,傾斜原因是基礎工程質量問題,要求拆掉重建。這樣,就要損失幾百萬乃至上千萬,開發公司非破產不可。但是請專家調查發現,造成樓房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築結構不合理,主要責任是這些羣眾搞“三無”工程(無設計圖紙、無報建、無證施工)所致。我於是請專家作出權威解釋並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幾次反覆協商,19户羣眾都高興地接受了鎮政府的處理方案。最後只花了20多萬元,就完成了樓房的加固糾偏。這一重大上訪案件的解決,我認為關鍵是依靠了建築專業技術人員,是他們調查分析原因和責任以及他們的專業權威,幫助我們完成了“影響過程”,説服了19户羣眾。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領導者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也就是常常需要藉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講的孫權決策的故事和我在實踐中解決的上訪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證。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不少。古代兵書《三十六計》勝戰計中雲:“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此計就是説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來打擊敵人,既保留自己的實力又能痛擊敵人。在今天的鄉鎮工作中,“借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也為許多基層幹部屢屢運用。如在調處糾紛、解決矛盾中,我們就常常請當事人的親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頭”出面幫助,做好勸導、説服工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於藉助外力。先秦學者荀況也説,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在於,聖人“善假於物”。我想,一個領導者可以藉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響過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於藉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6

三國演義,我國一部宏偉的歷史小説。

這本書主要講了漢靈帝中元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漢末,劉備,關羽,張飛結義桃園,並和董卓,曹操,孫堅共同鎮壓黃巾軍,起義軍敗後,為爭權奪利,他們又開始互相殘殺。經歷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其中,劉備還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此後,曹操戰敗而死,奠定三國局面。曹丕自立為帝,劉備隨即亦自立為帝。孫權授為吳王,司馬炎代魏立晉,伐吳而天下復歸統一。

在此期間,我提到了一個大人物,如果沒有他,劉備就沒有今天,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也稱孔明。從諸葛亮渾淚斬馬謖體現了他嚴於律己,公私分明,顧全大局。從草船借箭體現了他足智多謀,顧全大局……諸葛亮如此歷害,何不讓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我們班有個“混世魔王”——郎增煒。大家都對他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只要他喜歡,無論是誰,他都可以欺負個遍,那些被老師安排與他同桌的同學,更是成了他公開欺負的對象。一會兒橡皮不見了,一會兒鉛筆跑桌下了,一會兒背後被貼了紙條,上面畫着一頭小豬,一會兒哪位女同學的辮子被揪了,惹得她大哭。因此,他也成了老師辦公室裏的常客,老師也為此頭痛萬分。但是在三年級的某個學期,老師竟然安排我和他成為了同桌。頓時腦子嗡的一聲,一片空白。害怕,恐懼,煩躁,剎那間,心裏的那些小魔鬼全都爬了起來,不斷的在挑釁我。我的腦子裏不停的湧現出同學們被欺負的一幕幕,無數個怎麼辦在我腦袋裏打轉。同學們用同情的眼神齊刷刷地看向我,顯然,我的臉上刻着三個字,不願意。但是老師卻視而不見,放學後,傷心的我揹着書包回家了,我所有的一切變化都逃不過媽媽的.眼睛,這不一進門,媽媽瞥了我一眼,問道:“怎麼了?今天心情不好?”原本內心就委屈的我,一股腦兒地向媽媽吐槽起來,説着説着,我的眼淚就不爭氣地掉了下來。媽媽不緊不慢地抽出一張餐巾紙為我擦乾眼淚,微笑着説:“首先,媽媽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老師這樣的安排也自有老師的道理。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把局面翻轉過來,反敗為勝!”

媽媽的話讓我豁然開朗。第二天,我信心滿滿地來到了學校,剛坐下,拿出學習用品,就看見郎增煒悠哉悠哉地走進了教室,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打了個寒顫,腦子裏馬上回想起媽媽昨晚對我説的那番話,給自己鼓了鼓勁兒。轉過身子,兩隻眼睛直視對方,鄭重其事地對他説:“郎增煒,這個學期我和你成為了同桌。但是,有幾件事我們倆得達成共識。”郎增煒先是一愣,然後擠出兩個字:隨便。“首先,我們兩個必須和平相處,你不能隨便動我的學習用品,其次,如果你在學習上有什麼問題,或者不懂的地方你可以來問我,我會幫助你。課堂筆記如果來不及做,我會借給你,你覺得怎麼樣?”郎增煒足足愣了三秒,他或許被我當時的勇氣震懾到了,默然地點了點頭。我暗自竊喜,就這麼通過了?就這麼簡單嗎?我竟然把這個混世魔王給拿下了?激動的心情無語言表,原本天大的事,瞬間變得如此簡單,真想立刻回家和媽媽分享我當時的心情。

漸漸的,我和郎增偉之間建立了某種默契,我會為他講解題目,他呢,信守承諾,再也沒有欺負過我,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被其他同學欺負時,他反而會挺身而出,為我解困!頓時,讓我對他的看法瞬間改變,我們也成為了好朋友!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無論是諸葛亮的時代,還是現在,都需要用智慧和勇氣去戰勝困難,看了三國演義,我更加明白了媽媽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我成長道路上的軍師。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篇27

我喜歡看歷史,偏好古代史,尤其對三國的歷史非常感興趣。三國時期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從晉朝到唐宋,民間關於三國的傳説就一直沒有中斷過,以各種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評説着劉備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無不喜歡,流傳極廣。

《三國演義》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

説到忠,便是自古以來受人敬佩的關羽關雲長了。建安五年,曹操親征劉備,劉備被曹軍擊潰,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關羽。曹操希望招降關羽,關羽出於對兄長劉備的結拜誓言,以及保護兄嫂不被侵犯,同意暫時歸降曹操。但提出要求,如有劉備消息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曹操愛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關羽真心歸降。在關羽“歸降”曹操的日子裏,關羽受到了極高的待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賜予“赤兔馬”。可他都不為所動。後收到劉備書信欲前往尋兄,一路護送兩位嫂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回到劉備身邊。關羽的忠心令人欽佩。

説到智,用“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來形容他最合適不過了。大概都能想到蜀國丞相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感動諸葛亮。他對天下的態勢分析讓劉備茅塞頓開,給劉備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一個重要的謀士遠遠勝過十萬大軍,他聯合孫權,共同抗擊曹操;在空城之下,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前來攻城,諸葛亮登上城樓,端坐撫琴,司馬懿見此情景,疑有埋伏,即下令退軍。空城妙計,被後世傳頌。然而他竭盡一生最終也沒有完成光復漢室的理想,實在是一個悲情的英雄。後世評價諸葛亮的時候也有人説他是愚忠。但我認為諸葛亮這種對傳統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也不會後悔自己的決定。

説到勇,便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了。長阪坡大戰中,趙雲負責保護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於戰爭混亂趙雲與之走散,於是帶隨從尋找,救得甘夫人,趙雲將甘夫人託付於張飛後又回頭尋找阿斗,但此時只有他孤身一人,沒有一個隨從,亂軍之中趙雲在一堵矮牆邊尋到了糜夫人及其懷裏的阿斗,糜夫人身受重傷行走不便,於是不顧勸阻投井自盡。趙雲把阿斗背於身上,衝破曹操數十萬大軍。長阪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劉備曾稱讚趙雲“一身是膽也”。

當然,也不乏“智不劃謀,勇不當敵,聞不拿筆,舞不動槍”者,劉備之子劉禪,典型的例子。劉玄德臨終白帝城託孤,半生基業未成,將阿斗託付於諸葛亮,可他卻親信小人,大敵當前,不思漢室之危,最後被囚禁宮中,司馬昭問其“頗思蜀否?”劉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然而我卻認為劉禪其實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劉禪的做法其實能夠理解。

如果説三國演義裏面最有名氣的人物,幾乎説有人都知道曹操,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三國演義》讓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世人盡説曹操乃千古第一奸雄。在羅貫中筆下,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好弄權術、殘暴不仁、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形象。然而,在當時的時代如果沒有足夠的城府早就死了很多回了。曹操有勇氣刺殺董卓,證明他是有足夠的勇氣的`。曹操在逃亡的過程中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卻感慨:“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一段話就讓人對曹操產生痛恨了。然而後來我在易中天的節目中瞭解到,其實曹操説的是“天下人都負了我,我怎麼不能負人”。這句話表現了曹操其實對誤殺是愧疚的,身為一個逃命的人,是十分敏感的,曹操的做法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曹操做一個忠臣,那麼他也只是會被人排擠,那曹操的事業可能永遠無法完成。

《三國演義》是明朝的羅貫中的作品,他的想法和我們現代人明顯會不同。所以身為今天的人我們要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