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王安石的五言律詩《壬辰寒食》閲讀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壬辰寒食》

王安石的五言律詩《壬辰寒食》閲讀

宋•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賞析】

王安石在為父親和長兄掃墓時,想到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又聯繫到自身的經歷,不禁悲思如江河般噴薄而出。首聯寫景抒情,以千萬條柳絲表達對親人的思念。頷聯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表達自己極其痛苦的心情。“傾”字寫出悲痛之不可遏制;“漲”字極言淚水之多,痛苦之深。

頸聯“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寫自己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不過三十二歲,本應是朱顏黑髮、意氣風發的大好年華,他卻因過度操勞而“白髮爭出”,“朱顏早凋”。詩人用“雪”與“朱”兩個對比鮮明的顏色詞,極其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生之困頓:他雖然身居官位,卻有太多的憂愁煩惱,自己推行的新法,遇到重重阻力,雖然為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仍然不能使之順利推行,以至於自己方過而立之年就早生華髮。他入仕的初衷並非是為了汲汲於功名利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便產生了“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的歸隱想法。

擴展閲讀:王安石的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曾隨文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瞭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王荊公。

擴展閲讀:王安石的主要作品

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

《傷仲永》《登飛來峯》《上仁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答司馬諫議書》《材論》《遊褒禪山記》《讀孟嘗君傳》《慈溪縣學記》《揚州新園亭記》《上人書》《祭歐陽文忠公文》

《明妃曲二首》《書湖陰先生壁》《棋》《泊船瓜洲》《與薛肇明弈棋賭》《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春夜》《北山》《葛溪驛》《示長安君》《郊行》《登飛來峯》《千秋歲引》《梅花》《明妃曲二首》《梅花》《元日》《登飛來峯》《商鞅》《書湖陰先生壁》《棋》《春夜》《北山》《蘇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夢中作》

《桂枝香·金陵懷古》《南鄉子·自古帝王州》《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菩薩蠻·數家茅屋閒臨水》《清平樂·留春不住》《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千秋歲引·秋景》《菩薩蠻·集句》《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