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李白的七絕詩《登廬山五老峯》 賞析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8.6K

《登廬山五老峯》

李白的七絕詩《登廬山五老峯》 賞析

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

【賞析】

這首詩是吟詠廬山美景的佳作,描寫廬山的一個風景點——五老峯。五老峯是廬山東南部由五座雄奇的峯嶺相連組成的山峯,形狀如五位老人並肩而立,山勢險峻。

“廬山東南五老峯”句平緩而起,開門見山,點出五老峯在廬山所處的位置。緊接着“青天削出金芙蓉”一句,便如異軍突起,以奇崛之語寫五老峯嶙峋峭拔之勢。這句從視覺角度來看,是由下而上仰視所見。詩人仰觀五老峯,見其突兀而立,氣勢磅礴,像削出的金芙蓉一般,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又名金蓮花,其色橘黃,花瓣均勻,多生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作者以金芙蓉喻指五老峯,想象奇特,不但寫出了五老峯的秀麗形狀和金黃顏色,也道出了詩人寫作此詩的時間是在秋冬之際。這金色的高山直衝“青天”,雄奇挺拔,令人歎為觀止。一個“削”字,力重千鈞,它化靜為動,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五老峯的嶙峋之態,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讚頌。此外,從色彩搭配上來看,山呈金黃色,而天呈青藍色,暖色和冷色相協,使得畫面更加和諧絢爛。

第三句轉換視角,寫詩人登臨五老峯,由上而下觀看九江一帶所見景色。九江在廬山下,景色秀美,詩人俯視九江,便可飽覽九江盛景。“李白性喜名山,飄然有物外志。以廬阜水石佳處,遂往遊焉。卜築五老峯下。”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屢遭打擊,已心力交瘁,因而,隱居修道,便為晚年李白的主導思想。末句“吾將此地巢雲鬆”,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擴展閲讀:李白的詩詞風格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説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誇張。他的誇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誇張得那麼自然,不露痕跡;那麼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擴展閲讀: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天寶十五載、至德元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餘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後,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於風翔,授右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