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詞賞析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1.35W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詞篇一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詞賞析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註釋】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這首詩是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途中所作。

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裏形容輕車簡從。

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衞邊疆的官兵。

屬國:古代官名典屬國的簡稱,掌管少數民族事務。漢代稱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這裏詩人用來指自己的身份。

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徵蓬:隨風飄飛的枯蓬,此處為詩人自喻。

歸雁:因季節是春天,雁北飛,故稱"歸雁入胡天",像一隻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地區,也是詩人自喻。

胡天:胡人領地的上空。

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

都護: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裏指河西節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裏代指前線。

【賞析】

《使至塞上》不同於一般寫景的詩,而是敍事與抒情相結合。詩中描繪了塞外的荒涼景象、塞上的戰爭風雲、詩人的悲涼心情以及邊將的赫赫戰功。全詩感情沉鬱,筆觸雄渾,畫面宏闊,格調蒼涼,是王維邊塞詩的傑作。

這首詩的特點是:詩中敍事虛中有實,其妙處在善於用事,基本上是借漢喻唐。全詩綴聯漢人與匈奴對抗的各種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製造出一種寓於詩情畫意的境界,給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

詩中寫景,則是實中帶虛,其妙處在於善用比興。“徵蓬”、“歸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飛轉在秋天,鴻雁北歸在春天,二物實不可得兼。而詩人妙在實物虛寫,不受時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飄泊在外的悲壯情懷。“大漠孤煙”,也是西北邊塞實景,但實中帶虛,景中寓事,詩人不僅以此闊大景象烘托悲壯的感情,更藉以渲染戰爭的緊張氣氛,或一場戰爭剛剛結束。“長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戰爭結束的一種平靜氣氛(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書中林東海析《使至塞上》)。

這首詩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聯寫景藝術的絕妙。短短十個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徵,又精心錘鍊出“直”、“圓”這兩個形容詞,從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畫出塞外風光的蒼莽、孤寂、奇麗、壯闊。“直”與“圓”這兩個字,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實妙、似俗而實巧的一對詩眼,猶如畫家的畫龍點睛,把這一聯乃至全詩都點活了。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詞篇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

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説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賞析】

《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可謂千古名篇。寫這首詩時王維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説,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都市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詩的開頭直接以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峯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而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比一般地敍説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此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説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詩人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説,遠在故鄉的兄弟們重陽節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説,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詞篇三

相思

作者: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賞析】

詩的主旨是眷懷友人,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

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着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

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説: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藴。

全詩洋溢着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