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蒹葭》賞析

欄目: 詩經名句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詩經·蒹葭》賞析1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蒹葭》賞析

[譯文] 我的心上人兒,她正在遙遠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b(zhǐ)。

註釋:

本詩選自《詩經·秦風》(朱熹《詩集傳》卷六)。秦風,秦地(在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一帶)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蘆,蘆葦。

蒼蒼:深青色,此譯為茂盛的樣子。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凝結成了霜。為,凝結成。

所謂:所説、所念,這裏指所懷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一方,那一邊,即水的彼岸。方,邊。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從之,追尋她。沿着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從,跟隨、追趕,這裏指追求、尋找。之,這裏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遊”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全文翻譯賞析“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全文翻譯賞析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彷彿、好像。

(xī):曬乾。

湄(méi):岸邊,水與草交接之處。

躋(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險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島。

未已:未止,還沒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澹sì):水邊。

右:迂迴曲折,意思是道路彎曲。

b(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譯文1:

河畔蘆葦蒼蒼碧色,那是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卻是險阻而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艱險難攀。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險阻迂迴難走。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譯文2:

非常茂盛的蘆葦,清晨的露水凝結成白霜。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邊.

我要逆流追尋她,道路艱險又漫長。 我要順流追尋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非常茂盛的蘆葦,清晨的露水還沒有幹。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邊上。

我要逆流追尋她,道路又險又高。 我要順流追尋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蘆葦,清晨的露水還沒有消盡。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邊。

我要逆流追尋她,道路險阻多彎曲。我要順流追尋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塊陸地上。

譯文3:

秋天的蘆葦由綠轉蒼,葉上的露珠兒由團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這個人,在這條河的哪一方?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險阻又漫長;若是順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央。

春天的蘆葦萋萋葳蕤,葉上的露珠兒未乾閃滋滋。我心中思念的這個人,是在這河對岸的高陂?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艱阻而又疑;若是順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墀。

夏天的蘆葦綠得放光彩,滾在葉上的露珠兒未收回。我心中思念的這個人,是在這條河的哪一涯?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險阻偏了汊;若是順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崖。

賞析: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全文翻譯賞析古詩詞鑑賞

《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幾千年來百讀不厭、情真意切、風神搖曳的傑作。周孝王時,秦的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出兵護送,論功行賞,襄公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b”,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着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瞭如“蒼蒼”,“、悽悽”,使全文聲情兼備。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説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藴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鋭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着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説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説:“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詩經·蒹葭》賞析2

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説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説“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賞析

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渝,這是一種可歌可泣的堅貞和追求精神。那個“伊人”,其實也可以看作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一種指向理想的超越。

這讓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鷗喬納森》的小説。海鷗喬納森從不願像自己的同類那樣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魚爛蝦,總想飛得更高,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為了練習飛翔,他的翅膀被折斷受傷,依然不改初衷。同伴們引誘他,譏笑他,他照樣堅持自己的追求,寧願餓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喬納森想達到的,是對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盡善盡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衝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盡善盡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牽夢繞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去上下求索,不斷追求。

對於真正的求索者來説,目標是一種指向。達到目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過程。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過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就存在於過程之中。同樣,追求的價值和意義也存在於過程之中。如果忽視過程,實際上也是忽視了追求本身。

盡善盡美的境界,無論是從理論上説,還是從實際上説,都是不可能達到的。換句話説,盡善盡美只是一種理念,一種心靈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向前渡過,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針一樣,讓我們不斷地前行,追求。

《詩經·蒹葭》賞析3

【原作】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釋】

蒹葭(jiānjiā):此處即指蘆葦蒹。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深青色*。

為:凝結成。

所謂:所説,這裏指所思念的。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ugra一ve; huí)從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遊,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彷彿,好像。

悽悽:茂盛的樣子。現在寫作“萋萋”,與下文“采采”義同。

晞(xī):幹。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島。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採,同“彩”。

已:止,這裏的意思是“幹,變幹”。

涘(s&igra一ve;):水邊。

右:迂迴,向右拐彎,這裏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沙灘。

【古詩今譯】

河畔的蘆葦碧綠蒼翠,深秋的露水凝結成了冰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邊。我要逆流而上追尋她,道路艱險而又漫長。順流而下追尋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蘆葦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還沒有曬乾。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邊。逆流而上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島上。

河畔的蘆葦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沒有消失。我那魂牽夢繞的佳人,就在水邊。逆流而上追尋她,道路艱險迂迴難走。順流而下追尋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沙洲上。

【賞析】

[寫作背景]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説法:一是“刺襄公”説。《一毛一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説:“‘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説。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説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説。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説。如呂恢文説:“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説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説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裏,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層次結構]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 “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着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着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徵一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着伊人的飄渺難尋;從 “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瞭如“蒼蒼”、“悽悽”、“采采”,使全文聲情兼備。

[內容述評]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一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一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説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藴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鋭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着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説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一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説:“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一離、情景交一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藝術特色*]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

一般説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身份?為什麼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其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朦朧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朦朧,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意象感。

二、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閲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藴。“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裏,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三、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一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一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們“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着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藴。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詩經·蒹葭》賞析4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及註釋

譯文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

意境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

賞析二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説法:一是“刺襄公”説。《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chǎn )析説:“‘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賞析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裏的十首詩也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悽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衞之音的風格。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着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

《詩經·蒹葭》賞析5

《蒹葭》為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從內容和形式上看,這首詩都是極美的,叫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悽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圖畫,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個痴迷悵惘的青年,在河岸邊徘徊,尋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卻隔着一條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懷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這情躍然紙上。

詩中的景是悽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悽惋的。王夫之《姜齋詩話》説:“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融,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寫,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體,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悵惘的心情。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秋景牽動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環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詩的意象是模糊的,給人一種朦朧美。詩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離是能產生美感的。我們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麗的、高潔的,她若隱若現、閃爍不定,給人以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縹緲之感。這樣的`情境似幻似覺,沈德潛《説詩 語》捲上有此語:“蒼涼彌渺,欲即轉離,名人畫本,不能到也。”難怪錢鍾書先生感語“企慕情境”(管錐篇)。

詩篇採用了重章疊句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一唱三歎的結構形式,文字簡約,卻建構出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詩中沒有直接抒情,而是採用曲筆。姚際恆《詩經通論》:“‘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於是於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詩雖只寫主人公左右求索,尋找“伊人”的行動,但他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儲蓄的表達出來。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餘音繞樑。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方玉潤《詩經原始》),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濃烈。“蒼蒼”、“悽悽”、“采采”,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涼悽苦。白露“為霜”、“未希”、“未已”的變換,用時間的推移,寫出主人公尋人不着的焦急、惆悵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點的變換,真切地描繪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長”、“躋”、“右”和“央”、“坻”、“址”的變換,從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繪出主人公尋見“伊人”困難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幾組變換的詞,使詩的意味更加雋永淳厚,讓人百讀而不厭。

讀完《蒹葭》,腦海中有這樣一輯鏡頭,揮之不去——蒼穹下,清冷索漠的曠野中,一條回曲盤紆的河流,河邊長着密密的開着白花的蘆葦。一個青年徘徊在河邊,他望向河的另一邊,對岸飄現一個美麗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長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襬的一角隨風飄起,柔柔的青絲如此飄逸。他走啊走啊,可怎麼也走不到她身邊。忽然,他覺得這白衣女子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的小島上,他遊向她,可怎麼也遊不到她身邊,她又不見了。那個倩影彷彿就在青年眼前,可卻無法觸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邊徘徊……

《詩經·蒹葭》賞析6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賞析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説法:一是刺襄公説。《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説:'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説。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説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説。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説。如呂恢文説: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説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説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裏,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着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着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着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衝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詩經·蒹葭》賞析7

蒹 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鑑賞關鍵點】

這首抒情詩借景起興,描述追尋意中人的境況,意中人的行蹤飄忽不定,而追尋者執著的精神不變。詩的意境朦朧,幻象迷離,引人遐想。以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詠唱,委婉動人。

全詩以賦的手法,別具一格。詩人用點染相間的筆墨,展現給讀者一幅清幽而朦朧的`水墨面,畫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悽清和迷茫的氣氛。三個“宛”字,給人以影影綽綽,若隱若現,迷迷茫茫,虛無縹緲,難以捉摸之感。這樣的結果越發使人覺得空靈悠遠。它形象而確切地描摹出熱戀中人們的心理,反映出人類內心存在的一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思想內容】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熱戀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長滿蘆葦的河邊尋找意中人的情景,表達了古代人民對愛情的真摯和執著,抒發了欲見而不得的惆悵之情。

【名句賞析】

環境描寫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詩經·蒹葭》賞析8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註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説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説“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註釋

選自《詩經·秦風》。蒹葭(jiān jiā):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為:凝結成

所謂:所説,這裏指所懷念的。

伊人:那個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順流而涉。遊,通“流”,指直流。

宛:彷彿。

萋萋:茂盛的樣子,文中指蘆葦長的茂盛。人教版為“萋萋”,蘇教版為“悽悽”。

晞(xī):曬乾。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處,指岸邊。

躋(jī):升高,這裏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樣子。

已:止,這裏的意思是“幹“,變幹。

涘(sì):水邊。

右:迂迴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詩經·蒹葭》賞析9

蒹 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邊的蘆葦等植物;②伊人:那個人(戀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邊逆流而上;④晞:xī,幹;⑤湄:mi,水邊;

⑥躋:jī,升高,向高處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邊;⑨右:引申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譯文】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彷彿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乾。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賞析】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蒹葭》是《詩經》中歷來備受讚賞的一首抒情詩。全詩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和執着追求的愛戀之情。主人公面對蒼蒼蘆蕩、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尋覓。雖歷經千辛萬苦,但伊人始終讓人隔河企望,飄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詩字裏行間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詩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開頭二句皆以秋景起興,描繪出一幅水鄉清秋圖;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點明主題: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尋伊人;後四句描述追尋境況:一是道阻且長,二是幻象迷離,兩者皆以伊人不可得為旨歸。

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意境朦朧、含藴不盡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麼人,沒有具體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無從確認,飄忽不定,似近而遠;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詩的意境顯得空靈朦朧,引人遐想。每章開頭都是寫景,通過蒼涼悽迷的環境對主人公尋覓無所得的憂傷悽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另外,詩歌採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悵之情。疊句的形式,反覆詠歎,層層推進,步步深化,達到了反覆抒情的目的。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説:《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矯揉粧束之態。

《詩經》是我國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原名《詩》或《詩三百》,漢以後始稱為《詩經》,約編成於春秋中葉,相傳由孔子刪定。全書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160篇,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多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帶貴族文人所作的樂歌,也有少數民謠;頌分周頌、魯頌、商頌,40篇,是西周及諸侯魯國、宋國統治者祭祀天地宗廟的樂歌。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嚮往和追求,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它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

《詩經》的表現手法多用賦、比、興;句式以四言為主,間有雜言,四言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結構重章疊句,一詠三歎,迴環往復,節奏舒捲徐緩;押韻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個韻部,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上,這是我國後世詩歌最常見的押韻方式;語言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 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地表達詩人情思。

《詩經·蒹葭》賞析10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1。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3。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7。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11。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12。

註釋】: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蘆葦一類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貌。《傳疏》:“蒹葭,即萑(環huán)葦之未秀者。” 《毛傳》:“蒼蒼,盛也。”為:此處指凝結成。

2、所謂:所念。伊:是、這人、那個彼。方:邊。在水一方:就是説在水的另一邊。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處指彎曲的河道。從:就。阻:難。

4、遊:水遊。宛:可見貌,猶言“彷彿是”。

5、萋萋:猶“蒼蒼”。晞(西xī):幹。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處,即岸邊。

7、躋(音積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遲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樣子。一説鮮明的樣子。

10、涘(似sì):水邊。

11、右:古讀為“已”,迂迴彎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塊沙洲。

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一邊。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

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幹。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蘆葦初生鮮豔,白色露水還沒完。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沙洲。

淺析】: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於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着重於“敍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着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裏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悦。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和距離感。

賞析】: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説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説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説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説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瞭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着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裏,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着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着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説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儘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儘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説:“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悽悽”,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説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着,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繫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説:“《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矯揉粧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裏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悽苦的心情。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託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詩經·蒹葭》賞析11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一邊。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

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幹。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蘆葦初生鮮豔,白色露水還沒完。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沙洲。

賞析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遊着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遊,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着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遊,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着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悽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説,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説:“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髮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遊也遊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髮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推薦閲讀:蒹葭改寫作文500字蒹葭改寫成精美散文仙劍蒹葭,誰瞥見歲月裏的佛剎讀《蒹葭》有感800字《蒹葭》讀後感範文蒹葭讀後感

《詩經·蒹葭》賞析12

字詞釋義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

葭(jiā):初生的蘆葦。

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説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説“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白話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追隨她的道路險阻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又艱難。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彎曲又艱險。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作品賞析

選自《詩經—國風—秦風》。應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作品。《蒹葭》是有關愛情詩篇。也可以深化理解為一種可望不可及但依然苦苦求索的追求苦尋的精神象徵。

詩篇可分為三節。每四句一節。首節描寫深秋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裏呢?只知道在河水另外一邊。整個場景就停留在這樣一段,而後不停地閃回。充滿了藝術的短暫和瞬間重複的復調美。

後兩節只是對首節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節“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節“悽、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節“採、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節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節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讓人深刻體會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的結構。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温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延續。如此繁複推進,層層疊唱,充滿了吟唱性,旋律性,給詩歌增添無窮歌唱性和旋律美感,強化了詩歌的悽婉纏綿深厚情致。

整個詩意空幻虛泛,卻飽含着非常強烈的象徵意味。在將“伊人”理解為情人、戀人這種淺表層的抒發人們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之外,我們也能夠深深體會到主人公所傳遞給我們的,人類所共同面對的一種宿命:那就是社會人生中所遭遇到的.普遍命運,所謂可望難即的境遇。我們可以將“所謂伊人”外化為所追求的目標、事業成功、前途、理想,而在不斷求索中所遭遇到阻礙、迷惑、失落等等。

這也正是這篇詩歌能夠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在這樣的追求—阻礙—惆悵的體驗中找到共鳴,找到感同身受的認同感。這樣的詩篇也就充滿了無窮的象徵意味和豐富的哲理寓意。

《詩經·蒹葭》賞析13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賞析1

《蒹葭》是《詩經》中歷來備受讚賞的一首抒情詩。全詩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和執着追求的愛戀之情。主人公面對蒼蒼蘆蕩、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尋覓。雖歷經千辛萬苦,但“伊人”始終讓人隔河企望,飄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詩字裏行間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悵之情。

全詩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開頭二句皆以秋景起興,描繪出一幅水鄉清秋圖;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點明主題:“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尋“伊人”;後四句描述追尋境況:一是道阻且長,二是幻象迷離,兩者皆以“伊人”不可得為旨歸。

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意境朦朧、含藴不盡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麼人,沒有具體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無從確認,飄忽不定,似近而遠;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詩的意境顯得空靈朦朧,引人遐想。每章開頭都是寫景,通過蒼涼悽迷的環境對主人公尋覓無所得的憂傷悽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另外,詩歌採取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詠歎,層層推進,步步深化,達到了反覆抒情的目的。

賞析2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説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藴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詩經·蒹葭》賞析14

詩經賞析蒹葭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註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説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説“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説法:一是“刺襄公”説。《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chǎn )析説:“‘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説。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説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説。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説。如呂恢文説:“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説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寫之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説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裏,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詩經·蒹葭》賞析15

蒹葭

蒹葭蒼蒼⑴,白露為霜⑵。所謂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從之⑸,道阻且長⑹。溯游從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萋萋⑼,白露未晞⑽。所謂伊人,在水之湄⑾。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⑿。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所謂伊人,在水之涘⒃。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⒄。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⒅。

作品註釋

⑴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⑵為:凝結成。

⑶所謂:所説的,此指所懷念的。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⑷一方:那一邊。

⑸溯(sù):逆流而上。洄:水流迂迴之處。溯洄:在河邊逆流向上游走。阻:險阻,(道路)難走。道阻且長,説明是在陸地上行走。從:追尋。

⑹溯游:在河邊順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中央:是説順流雖然易行,然所追從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説“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樣子。

⑽晞(xī):幹,曬乾。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⑿躋(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灘。

⒁采采:繁盛的樣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邊。

⒄右:迂迴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灘。

作品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作品鑑賞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裏的十首詩也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悽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衞之音的風格。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着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着彎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後,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於七夕。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着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國風·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遊女”,陳啟源説:“夫説(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説益至。”(《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悽、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採、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温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並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詩經》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得到失之愈遠的相反結果。況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見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科林伍德《歷史觀念》),對文本的闡釋也具有當代性。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也因而擴展了其內涵的包容空間。讀者觸及隱藏在描寫對象後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藴育着某些象徵的意味。“在水一方”為企慕的象徵,錢鍾書《管錐編》已申説甚詳。“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徵。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繫而不能與張生結合,歎惜“隔花陰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許是同樣的感覺。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説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的焦渴和飢餓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頷,湖岸長着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可是,當他口渴低頭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他腹飢伸手摘果時,樹枝便盪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標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在後代得到不斷的迴應。“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的《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迴應。而當代台灣通俗小説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説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編成於春秋時代,據説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本只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起點,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50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於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分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崑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學史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蒹葭》賞析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釋】:

蒹葭:蘆葦。

蒼蒼:茂密的樣子。

溯洄:逆着河流向而上。

溯游:順着河流向下走。

悽悽:同萋萋,茂盛的樣子。

湄:岸邊水草交接的地方。

晞:音西,幹

涘:音四,水邊

沚:音止,水中的小沙灘

【賞析】:

《蒹葭》描寫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曉之際,露濃霜重,蘆葉搖曳,情中人佇立凝望煙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現了滿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悵。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