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的孝道精神

欄目: 詩經名句 / 發佈於: / 人氣:1.36W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在倫理方面的教化力量不可忽視。

《詩經》的孝道精神

一、孝道精神在《詩經》中的體現

“孝”字在《詩經》中總共出現17次,分佈在《天保》《卷阿》《六月》《楚茨》《洋水》《下武》《雍》《文王有聲》《載見》《既醉》《閔予小子》和《閟宮》中。此外,依據《毛詩正義》的註解和各家對其主題的註釋,還有《凱風》《鴇羽》《陟岵》《四牡》《小宛》《小弁》及《蓼莪》八篇反映孝道精神。上述所列都是直接反映孝道精神的詩篇,還有一些詩篇間接談到孝道觀念,分別是《採蘋》《采蘩》《南山》《斯干》和《桃夭》等。這些詩篇中的孝道精神大致可分為三類:侍奉贍養父母;男女及時婚配,傳宗接代;祭祀祖先、繼承祖業。

(一)奉養父母之孝

《孝經》中説,孝道最先是事親,再次是事君,最後是立身。孝道觀念,最初是用在對父母的贍養侍奉上。“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孔子對孝的認識,這要求子女要近身侍奉贍養父母,承擔起對父母盡孝的責任。此外,父母會擔憂、牽掛遠行的子女。因此,“父母在,不遠遊”是《詩經》中孝道精神的內涵之一,這種孝道精神在《詩經》中主要是通過反面批判和諷刺來展現子女無法奉養父母的悲痛。

《陟岵》和《鴇羽》都是孝子行役,不得養其父母的詩篇,從反面描寫烘托出因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而無法奉養父母的悲痛之情,以及繁重的徭役使得父母沒有糧食生存的悲哀,情感悲切,使人動容,可見戰爭對孝道精神的破壞和摧殘是多麼慘烈。

《四牡》也同樣以因在外服役無法奉養父母為主題,詩篇以馬在路上奔馳開頭,眺望前方長遠的路途,情不自禁想到遙遠的家鄉和親人,“豈不懷歸”寫出了詩人懷念家鄉的強烈情感,但王家的差事尚未完成,只能長期顛簸於徵戰途中,無法迴歸到日思夜想的.家。最後三章寫想起家中父母無人照顧,自己無法歸去奉養父母,內心感到無比痛苦傷悲,只能把親人的思念寄託於詩,以此表達自己無法奉養父母的悲痛。

由上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徭役壓力下,青壯年都去服徵役而不得養其父母,孝道精神得不到重視和發揚。詩人進行了深刻的諷刺和反面抨擊,從側面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和對孝道精神的重視,同時也深刻展示了對父母盡孝的重要內涵和意義。

(二)傳宗接代之孝

傳宗接代是整個家族的大事,不履行這一義務將是最大的不孝。由此可以看到“孝”與生殖崇拜有密切的聯繫。將傳宗接代作為一種美德善行,體現出一種德孝相統一的孝道觀。

《毛詩序》解釋《周南·螽斯》説:“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這首詩全篇用比,寫出后妃不嫉妒眾妾,並與其和諧相處,因此子孫眾多,説明她是有德有福之人,其行為符合為家族開枝散葉、傳宗接代的孝道規範。

《桃夭》一篇同樣表現了后妃之德和孝道精神。《毛詩序》中説:“《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此詩以桃起興,在仲春令會男女的習俗中,男女及時婚配,從而能生兒育女,為家族傳宗接代延續血脈,這也可以説是孝道精神的一種體現。

朱熹《詩集傳》雲:“孝子,主人之嗣子也。”孝子是一個家族的子嗣和後代,肩負着為家族延續血脈、綿延子孫的使命,使得家族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使祖先基業能永久地繼承下去。這裏着重強調了子孫後代的繁衍,及後代血脈對家族繁榮興盛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側面體現出對男性的重視和偏愛,這就對後世重男輕女傳統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祭祖承業之孝

中國的宗法社會尤為重視血緣宗族,對祖先有一種崇拜的情結,且通過祭祀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祈求祖先庇佑家族。《禮記·中庸》記載:“……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父母逝去不是孝道的終點,繼承和發展父母、先祖遺留的基業,完成父母、先祖遺留的事業,這才是最高境界的孝。

《載見》是祭祀周武王的詩篇,以祭祀讓祖先享用祭品,以此來表達對祖先的敬畏之情和孝道精神。“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享”在《釋詁》中釋為“孝也”,在《廣雅》中釋為“養也”。由此可將對祖先的祭祀看作是一種讓祖先享用祭品的孝祀,以此表達對祖先的敬仰虔誠和孝道精神。

另外,繼承祖業是孝道精神在《詩經》中的另一種表現。《下武》一篇就反映了這樣的主題。這首詩全篇都在歌頌武王的武功和文德。詩中讚美了能繼承先人的文德與武功的君王和王后,帶領周王朝走向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