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關於《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

欄目: 詩經名句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導語:《詩經》包括的內容涉及史詩、讚頌、怨刺、婚戀、農事和徵役等多方面,從不同側面向後人展示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和時代風韻。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詩經·采薇》的藝術表現

中國是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要想更好地瞭解中國,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因此,學好《詩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詩經》作為我國詩歌傳統的源頭,其豐富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藝術手法,決定了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自傳世以來,歷代詩評家對它深刻的思想和多彩的藝術手法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但因歷史的久遠,語言的發展變化,學習先秦文學有其一定的難度。

一、意境之美

我國的文學講究情景交融,強調藝術形象,而詩歌將這一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詩經》作為早期詩歌的代表,已能體現此特點,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則是典型。

《詩集傳葛覃》:“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比喻有暗喻(隱喻)、借喻、博喻(復喻)等。“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錄自《困學紀聞》)“賦”“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靈活恰當的運用也是詩歌成功的關鍵,以下將詩中情景結合與“賦”“比”“興”的巧妙融合進行解析

本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的是士卒離家後在外面的所見所聞所感,即詩的前五章;第二部分描寫的是士卒踏上歸家之路的所思所想所感,即詩的第六章。

第一部分出現的事物有薇、路(通“輅”)、四牧、象弭和魚服等。“薇”,一種野菜,莖葉可食;“路”,一種高大的馬車;“四牧”,指駕車的四匹雄馬;“象弭”,用象牙做裝飾的弓;“魚服”,用魚皮製成的箭袋。詩中對薇的描寫很細緻,分別有薇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作”(野豌豆嫩芽長出地面)、“柔”(野豌豆長出嫩葉)、“剛”(野豌豆苗已長出堅硬的莖)瞭解其表層意思為薇菜已長成,實則鋪敍時間的流逝,士卒離家許久。隨着“薇”的慢慢成長,觸動了詩人內心的感情,為士卒遠離家鄉和親人,為了保衞國家的犧牲精神而歌唱,這是“興”的體。“維常之華”中常即棠棣,華是花,以棠棣花之絢爛美麗,暗喻高大的將帥之車。從“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翼翼,象弭魚服”體現了當時的軍威赫赫和軍容的整肅,同時鋪敍出威武的陣容和高昂的`士氣。戰爭的勝利除統領的英明謀略,精良的武器裝備,還需要戰士強壯的體格,從詩中事物描寫可知,統領作戰指揮到位,作戰武器優良,因而達到“一月三捷”的戰果。“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連連的戰爭,士卒拼死的抗戰,“憂心烈烈,載飢載渴”可知當時嚴峻的現實狀況,但他們依舊堅持到戰爭的結束,鋪敍士卒們深深的愛國熱情。離家千里,拋家舍業只為國家的安定,心裏是多麼盼望早點結束戰爭,早點回家與親人團圓,這或許也是他們內心最強大的精神支柱,詩中“曰歸曰歸,歲亦莫(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即是士卒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讀完之後,心中頓生悲涼。

第二部分出現的事物有楊柳、雪。“楊柳”詩人征戰離家時,想象柳枝隨風飄動;“雨雪”詩人歸家時,大雪紛飛。第六章只有兩個事物,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詩,卻是詩的最大亮點,是本詩借景抒情最突出的地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説,徵人回想當年從軍離鄉之時,正值楊柳飄拂,到處一片春意盎然的時候。春天本是和親人其樂融融在一起感受春天氣息的大好時節,可是,他卻不得不離開家鄉和親人,為國家遠赴邊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似乎意味着這次離別亦或是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