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經典的宋詞鑑賞15篇

欄目: 宋詞三百首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經典的宋詞鑑賞1

青玉案

辛棄疾 (宋)

經典的宋詞鑑賞15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註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蛾兒、雪柳、黃金縷:都是婦女的'頭飾。泛指婦女的盛裝。

背景:這首詞大約作於詞人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裏,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8、這首詞描寫的是我國哪一個傳統節日?(1分)

9、全詞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參考答案:

8、元宵節(1分)

9、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1分)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或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着和艱辛 或寂寞孤獨之情 )。(1分)

經典的宋詞鑑賞2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裏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經典的宋詞鑑賞3

卜算子·詠梅

陸游〔宋代〕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着風和雨。(着同:著)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歌頌梅花傲霜雪,凌寒風,不畏強 暴,不羨富貴的高貴品格。詩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詩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絕句》裏寫的:“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這首《卜算子》,也是明寫梅花,暗寫抱負。其特點是着重寫梅花的精神,而不從外表形態上去描寫。

上片首二句説梅花開在驛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屬達官貴人所有。後二句説梅花的'遭遇:在悽風苦雨摧殘中開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境被渲染得多麼冷落淒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説他不與羣芳爭春,任羣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鬥豔。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着清香。如果結合詩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擊而報國之志不衰的情形來體會,真是“一樹梅花一放翁”了。

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的精神。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為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為龍大淵、曾覿一羣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略中原,又見扼於統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胄北伐,韓侂胄失敗後被誣陷。我們讀他這首詞,聯繫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説:“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説。”(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的一面。陸游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説:“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寫出他自己對政治有先見,不怕打擊,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陸游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認為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的詠懷之作。壓住一“愁”字,表現了梅花的寂寞與無人問津,滲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獨。下闋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而最後一句更是寫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賞,陸游立志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

陸游一生主張堅決抗金、收復中原,因此為統治集團中求和派所壓制。創作本詞時陸游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主戰派被排擠壓迫,士氣低落,這首詠梅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

經典的宋詞鑑賞4

《驀山溪·梅》

作者:曹組

洗粧真態,不在鉛華御①。竹外一枝斜②,想佳人、天寒日暮③。黃昏小院,無處著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何況江頭路。

月邊疏影,夢到消魂處。結子欲黃昏,又須作、廉纖細雨④。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銷瘦卻、東陽也⑤,試問花知否?

《驀山溪·梅》註釋

①洗粧真態:洗淨脂粉,露出真實的姿容。鉛花御:用脂粉化粧。

②竹外一枝斜:蘇軾詩:“竹外一枝斜更好。”

③天寒日暮:杜甫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④廉纖:細微,纖細。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

⑤供斷:供盡,無盡地提供。東陽:南朝梁沈約,曾東陽守。

《驀山溪·梅》翻譯

彷彿洗去鉛粉的美人,天生一副純真的嬌美之姿,無須再用鉛粉類的化粧品進行修飾。在竹叢外橫斜一枝,宛如一個天生麗質的美女,在天寒日暮時自矜自持。黃昏時的院落裏,清清的幽香尚無人賞識。何況在村外江邊的路上,只有寒風徐徐,飛雪飄飄,一片悽迷。

月光下疏影婆娑,猶如多情的'美人在幸福的夢境裏。當梅子將要黃時,又是連綿不斷的滿天煙雨。梅花一世裏孤芳自恃,只供人產生無窮的憂愁和情思。我深情地詢問梅花,你可知道,為了你,我已像樑朝的沈約一樣,消瘦憔悴啊!

《驀山溪·梅》講解

這首詠梅詞,上片寫梅花品格之高潔,下片寫賞梅者情懷之抑鬱,是古詩詞眾多詠梅之作中的一篇佳作。

開頭“洗粧真態,不假鉛華御。”説明作者意在直接寫梅,而不用鋪排襯托。正如俞陛雲先生所説:“此調佳處,在不用侔色揣稱及譬喻襯托,而純在空處提筆描寫。”第二句,接着寫梅花的:“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一連化用蘇軾、杜甫詩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接着,寫黃昏院落,處處“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一幅梅風雪景圖,展示在我們面前。李攀龍在《草堂詩餘集》中説:“白玉為骨冰為魂,耿耿獨與參黃昏。其國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

下片抒情,寫賞梅人即作者本人的抑鬱心情。用月下“疏影”、“夢魂”、“細雨”,造成了一種令人抑鬱的氣氛。末四句,作者將自己比作南朝宋大臣沈約。沈約為文學家、史學家,曾為東陽太守,參與蕭衍代機密,後為衍所嫉忌,憂鬱而死。作者將自己與梅花、沈約視為一體:認為自己“孤芳一世”,唯有花知,而故以問花作結,詞筆十分生動。正如沈飛際在《草堂詩餘正集》中所説:“微思遠致,愧黏題裝飾者,結句清俊脱塵。”

《驀山溪·梅》賞析

這是一首詠梅詞,在詠物中寄託了作者高潔的自我人格。上片寫野外之梅的天姿國色和幽獨高雅的神韻。開頭兩句寫梅花天生的麗質神韻而不要任何外在的修飾,這即使對梅之幽獨高潔品格的禮讚也是對志士仁人高尚品質的歌頌。“竹外”幾句化用杜甫、蘇軾兩詩的意境,渾然無跡。下片由月下疏影的清麗景象聯想到日後花落梅黃,陰雨連綿的情景寫梅花的一生艱辛、一世孤芳,由此引出作者無限愛梅憐梅之心,竟為之受損如東洋。以“花知否”問句作結,曳出不盡餘韻。詞末幾句,全像是作者與梅花的對話,作者這是想通過這種交流,來表達自己像梅花一樣的情操。此詞用筆空靈,略就梅花的斜枝疏影做點描勾勒外,其他並無更多具體描摹刻畫,只從虛處着墨,亦從虛處傳神。作者即將梅花與佳人重疊交融為清美的意象,又以梅花的孤芳棄落映襯自身,探梅而思人,詠梅而抒懷,當是有所寓寄。此詞格調可用首二句概括:洗盡鉛華,清麗雅淡。

《驀山溪·梅》作者介紹

曹組,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今河南許昌)人。一説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曾官睿思殿應制,因佔對才敏,深得宋徽宗寵幸,奉詔作《艮嶽百詠》詩。約於徽宗末年去世。存詞36首。曹組的詞以"側豔"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淺薄無聊者紛紛仿效。但在南宋初卻受到有識者的批評,甚至鄙棄。一些詞描寫其羈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頗為深遠,無論手法、情韻,都與柳永詞有繼承關係。

經典的宋詞鑑賞5

點絳脣 王禹偁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王禹偁詞作鑑賞

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全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鬱而高曠的`格調,即事即目,寓情於景,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竹林紀事》評此詞雲:情麗可愛,豈止以詩擅名。起首一句雨恨雲愁,借景抒情,借情寫景。雲、雨並無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雲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鬱積着愁悶。即使是這瀰漫着恨和愁的雲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説,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經典的宋詞鑑賞6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

宋朝:周邦彥

出林杏子落金盤。齒軟怕嘗酸。可惜半殘青紫,猶有小脣丹。

南陌上,落花閒。雨斑斑。不言不語,一段傷春,都在眉間。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譯文

新出林的杏子特點是鮮脆,逗人喜愛。但又由於是新摘,沒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顏色青紫而不太紅。而少女好奇,好新鮮,見到鮮果以先嚐為快。但乍嘗之後,便覺味酸而齒軟了。青紫色的殘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紅痕跡。

南邊的田間小路上,滿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傷春每由懷春引起,對花落春歸,感歲月如流,年華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內心世界的祕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語,終日攢眉。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註釋

①杏子:一種果實,圓形,未熟時為青色,成熟時為黃紅色,味酸甜。金盤:金屬製成的盤子。

②齒軟:牙齒不堅固。

③可惜:意謂應予愛惜的。半殘:指杏子被咬了一口。青紫:此處指槓桿透出紫紅的半熟青杏顏色。脣丹:嘴脣上限量的丹砂紅。

④陌:泛指田間道路。落花閒:花兒安靜地飄落。閒,安靜。

⑤斑斑:顏色駁雜貌。這兩句説落花如雨,紛紛飄墜在地。

⑥傷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傷感。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賞析

這是一首寫少女傷春的詞。少女傷春,在周邦彥以前的詩人詞人中有不少人寫過,但跟嘗果怕酸聯繫起來,卻是罕見的。周邦彥這首詞由少女嘗果寫到傷春,過渡自然,聯繫緊湊。

“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可見杏子成熟,當在暮春時節了,新摘來的杏子放在金盤裏,色澤鮮豔明麗,不用“置金盤”,而用“落金盤”,因“落”字有從摘下到放置過程的動態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動得多。新出林的杏子特點是鮮脆,逗人喜愛。但又由於是新摘,沒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顏色青紫而不太紅。而少女好奇,好新鮮,見到鮮果以先嚐為快。但乍嘗之後,便覺味酸而齒軟了。正如韋應物詩“試摘猶酸亦未黃。”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個吃剩的杏子。青紫色的殘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紅痕跡,脣丹與青紫相間,在詞人看來,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而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攢眉蹙額,嬌態可掬,更惹人憐愛了。所以詞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為這不只是在寫半枚殘杏,而是透過殘杏寫少女。

下片先從少女眼裏寫周圍環境,南陌上,滿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無情,落花有恨。這三句似與上下文無關係。但看最後三句之後,便可體會到這三句環境描寫對少女的傷春情懷起了烘托作用。正是在這樣一個落花春雨的撩亂氛圍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風雨更傷春。”(晏殊《浣溪沙》)而傷春心事“都在眉間”。也就是説因傷春而愁眉深鎖。對於妙齡少女來説,傷春每由懷春引起。對花落春歸,感歲月如流,年華逝水,因而有了某種愛情意識的躍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卻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內心世界的祕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語,終日攢眉。

上片説的少女因嘗杏怕酸而攢眉,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少女因懷春傷春而攢眉,則是生活中的必然現象。這兩種現象在詞中來了個巧合,少女以嘗杏怕酸而攢眉,巧妙地掩飾了她因懷春而攢眉,掩飾了她內心的祕密,可謂妙合無垠,這也正是作者構思細密,匠心獨運之處。

這首詞上下兩片初看似無關係,不易銜接,實則用暗線貫串,自然過渡,結構曲折。作者又善於抒寫女性心理,將女性心理活動與景物描摹巧妙結合,所以後來評論周詞的都很稱讚他的詞法,如清陳世焜雲:“詞至美成,開合動盪,包掃一切。”(《雲韶集》卷四)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敍。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

經典的宋詞鑑賞7

《感皇恩》辛棄疾宋詞賞析

感皇恩

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

辛棄疾

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

會説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霽,青天好。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

白髮多時故人少。

子云何在,應有玄經遺草。

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辛棄疾詞作鑑賞

辛棄疾的這首《感皇恩》詞,向來有不同的解釋。

作者自題曰: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但粗讀全詞,似乎與悼念朱熹一事沒什麼關聯。因而有人認為,這首詞純是抒寫作者讀《莊子》的感想,並無追悼朱熹之意,題目中聞朱晦庵即世六個字可能是後人妄增的。而鄧廣銘先生在《書諸家跋四卷本稼軒詞後》批駁這種説法,認為:前片云云,自是讀《莊子》之所感,後片之白髮句,則明是聞故人噩耗而發者,而子云以下諸語,更為最適合於朱晦庵身分之悼語。這就是説,前片是作者讀《莊子》之所感,後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詞分作兩截來理解。我以為,這一説法似乎也欠妥,它實是作者對《莊子》有新的領悟,由此而贊。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對故人的思念。

詞的上片案上數編書五句,是説自己熟讀老莊之書,口頭上也會説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實際上未能做到忘言。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詞人,平時不廢吟詠,這不是與忘言知道產生明顯的矛盾了嗎?這幾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實際上是對老莊哲學的否定,説明作者讀老莊之書乃意有所寄,而並非真的信仰老莊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莊本身來説,他們一面提倡什麼忘言知道,一面卻又著書立説,可見他們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從這兩層意思不難體會到作者這裏實際是在批評老莊的忘言知道是虛偽的。話説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霽,青天好兩句,表面是説天氣,實際上是暗示作者對老莊哲學有了真正的`體會,不受其惑,彷彿雨過天晴,豁然開朗一樣。這兩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跡。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寫自己放浪山林的隱退生涯,顯得語淡情深,似曠達而實哀傷;尤其是白髮多時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摯,語意深邃。白髮多,是感歎歲月蹉跎,有壯志消磨的隱痛:故人少,則見故舊凋零,健在者已經寥寥無幾了。這一多一少,充分表達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懷。這樣,詞的語氣也就自然地過渡到對朱熹這位故人的悼念。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繼承儒家道統的揚雄相比,稱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將傳之後世。由此可見,這首詞上下片貌離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蹤跡可尋。從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話沒有幾句,其實,通篇都滲透着追悼之意。不論正説、反説、曲説、直説,其主旨都歸結到立言不朽。所以説,辛棄疾這首短小的悼人詞,既富有哲理意味,又顯得情致深長,在藝術手法上是相當成功的。

經典的宋詞鑑賞8

小徑紅稀①,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②。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③,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註釋】

①紅稀:花兒稀少。紅,指花。

②陰陰見:暗暗顯露。

③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裏的鶯燕暗喻伊人。

【 譯文】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漸凋謝,只剩細細碎碎幾片殘瓣兒;溪橋邊的柳樹卻萌出了淺綠嫩芽。暖暖的春風在大地上拂過,風中帶了花草芳香,遠行的人,也都在這時動身了。在這美好的春光裏,我也送走了你。你漸行漸遠,我的愁緒也漸生漸多,就像眼前這一江春水,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於是只好上樓遠望你離去的方向,期盼能夠早歸。然而,映入眼簾的,只是綿綿無絕的春草原野,原野盡處是隱隱青山。而你,更在遙遠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尋!

【賞析】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後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誌着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台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裏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濛濛、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説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説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着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閒靜之狀。

爐香靜逐遊絲轉寫如此閒靜的室內,香爐裏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遊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遊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着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着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裏點明愁夢,説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後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夢迴,只見斜陽深院而不見伊人。悵惘之情,通過景物描寫隱約地表露出來。全詞除一場愁夢酒醒時句外,都是寫景。委婉細緻,景中寓情,達到不露痕跡的程度。這首詞温柔細膩,纏綿含蓄,很少用直寫的方法。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在《草堂餘正集》中説:結‘深深’妙,着不得實字。沈謙在《填詞雜説》中進一步指出結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經典的宋詞鑑賞9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悽然,望江關,飛雲黯淡夕陽閒。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遠道迢遞,行人悽楚,倦聽隴水潺湲。正蟬吟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

孤館度日如年,風露漸變,悄悄至更闌。長天淨,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

帝裏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別有迅景如梭,舊遊似夢,煙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漏箭移,稍覺輕寒,漸嗚咽、畫角數聲殘。對閒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

【賞析】

此詞為抒寫羈旅行役情懷的代表作。全詞三片。上片首敍晚秋行旅的悲悽。以微雨、疏菊、零梧、殘煙等關合秋景的'意象,描摹驛館庭軒荒寂、冷落之境。中片再敍長夜幽思,承上片“夕陽”而轉入“更闌”,暗示徹夜失眠,以“孤館度日如年”概括上片之悽楚悲感的沉鬱、深長。下片是對年少風流舊遊的回憶和對名祿羈絆的苦悶:前者以熱筆寫未名未祿的“暮宴朝歡”,後者以冷筆寫利名縈絆的“空慘愁顏”,而借漏箭、輕寒、角聲點染舊遊夢破,抱影無眠的愁慘悲寒的氣氛。全詞鋪敍展衍,結構縝密,抒情酣暢,借景點染,將今日的黃昏之悲、長夜之苦與往日的“暮宴朝歡”之樂交錯映現,突出今昔劇變的蒼涼之感。

經典的宋詞鑑賞10

1、《虞美人》

蘇軾

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持杯復更勸花枝,

且願花枝常在,莫離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

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2、《減子木蘭花》

蘇軾

神閒意定,萬籟收聲天地靜。玉指冰弦,未動宮商意已傳。

悲風流水,寫出寥寥千古意。歸去無眠,一夜餘音在耳邊。

3、《謝春池》

李之儀

殘蠟銷盡,疏雨過,清明後。花徑斂餘紅。風沼滎新皺。

乳燕穿庭户,飛絮沾襟袖。正佳時,仍晚晝。著人滋味,真個濃如酒。

頻移帶眼,空只恁,厭厭瘦。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

為問頻相見,何似常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

4、《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日已?只願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

5、《憶秦娥》

李之儀

清溪咽。霜風洗出山頭月。山頭月。迎得雲歸,還送雲別。

不知今是何時節?凌高望斷音塵絕。音塵絕。帆來帆去,天際雙闋。

6、《採桑子》

李之儀

相逢未幾還相別,此恨難同。細雨濛濛,一片離愁醉眼中。

明朝去路雲霄外,欲見無從。滿袂仙風,空託雙鳧作信鴻。

7、《臨江仙》

李之儀

偶向凌高台上望,春光已過三分。

江山重疊倍消魂。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

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慢眼共誰論!

卻應台下草,不解憶王孫。

8、《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蒼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

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

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9、《菩薩蠻》

舒亶

畫船捶鼓催君去,高樓把酒留君住。去住若為情,江頭潮欲平。

江湖容易得,卻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知君何日同?

10、《眼兒媚》

王雱雱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11、《倦尋芳慢》

王雱雱

露睎向晚,簾暮風輕,小院閒晝。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

倚危牆,登高榭,海棠經雨胭脂透。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

倦遊燕,風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鬥。

憶高陽,人散後,落花流水仍依舊。這情懷,對東風,盡成消瘦。

12、《青玉岸》

黃大臨

千峯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曉別吾家黃叔度。

弟兄華髮,遠山修水,異日同歸去。

樽睎飲散長亭暮,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

水村山館,夜闌無寐,聽盡空階雨。

13、《減子木蘭花》

黃庭堅

襄王夢裏,草綠煙深何處是?宋玉台頭,暮雨朝雲幾許愁?

飛花漫漫,不管韉人腸欲斷。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斷腸。

14、《木蘭花令》

黃庭堅

黔中士女遊晴晝,花信輕寒羅袖透。爭尋穿石道宜男,更買江魚雙貫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依倚風光垂翠袖。滿傾蘆酒指摩圍,相守與郎如許壽。

15、《鷓鴣天》

黃庭堅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裏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16、《金盞子》

晁瑞禮

斷魂凝睇。望故國迢迢,倦搖徵轡。恨滿西風,有千里雲山,萬重煙水。

遙夜枕冷衾寒,數更籌無眠。想伊家,應也背著孤燈,暗彈珠淚。

屈指。重算歸期,知他是何時見去裏?翻思繡閣舊時,無一事,只管愛爭閒氣。

及至恁地單棲,卻千般追悔。從今後,彼此記取,厭厭況味。

17、《好事近》

曾肇

歲晚鳳山陰,看盡楚天冰雪。不待牡丹時候,又使人輕別。

如今歸去老江南,扁舟載風月。不似畫樑雙燕,有重來時節。

18、《茶瓶兒》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縷》。歌罷花如雨。

翠羅衫上,點點紅無數。

今歲重尋攜手處,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門路。

亂紅飛絮,相逐東風去。

19、《洞仙歌》

李元膺

簾纖細細,殢東風如困。縈斷千絲為誰恨?

向楚宮一夢,千古悲涼,無處問。愁到而今未盡。

分明都是淚,泣柳沾花,常與騷人伴孤悶。

記當年,得意處,酒力方融,怯輕寒,玉爐煙潤。

又豈識,情懷苦難禁,對點滴檐聲,夜寒燈暈。

20、《風流子》

秦觀

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州。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

惱人春色,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隨雲黯黯,東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煙兩岸,數聲橫笛,一葉扁舟。

青門同攜手,前歡記,渾似夢裏楊州。誰念斷腸南陌,

回首西樓。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耐何綿綿,此恨難休!

擬待倩人説與,生怕人愁。

21、《滿庭芳》

秦觀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

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旆追住P毖敉猓?寒鵲數點,流水繞孤村。

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染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

燈火已黃昏。

22、《好事近》

曾肇

歲晚鳳山陰,看盡楚天冰雪。不待牡丹時候,又使人輕別。

如今歸去老江南,扁舟載風月。不似畫樑雙燕,有重來時節。

23、《茶瓶兒》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縷》。歌罷花如雨。

翠羅衫上,點點紅無數。

今歲重尋攜手處,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門路。

亂紅飛絮,相逐東風去。

24、《洞仙歌》

李元膺

簾纖細細,殢東風如困。縈斷千絲為誰恨?向楚宮一夢,

千古悲涼,無處問。愁到而今未盡。

分明都是淚,泣柳沾花,常與騷人伴孤悶。記當年,得意處,

酒力方融,怯輕寒,玉爐煙潤。又豈識,情懷苦難禁,

對點滴檐聲,夜寒燈暈。

25、《風流子》

秦觀

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州。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

惱人春色,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隨雲黯黯,東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煙兩岸,數聲橫笛,一葉扁舟。

青門同攜手,前歡記,渾似夢裏楊州。誰念斷腸南陌,

回首西樓。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耐何綿綿,此恨難休!

擬待倩人説與,生怕人愁。

經典的宋詞鑑賞11

《梅花引·荊溪阻雪》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

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

舊遊舊遊今在否?

花外樓,柳下舟。

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黃雲,濕透木棉裘。

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鑑賞:

荊溪(在今江蘇南部)是作者蔣捷的家鄉,可謂詞人行蹤的一個見證。他曾多次經此乘舟外行或歸家,而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為雪困,孤寂無聊之際,心有所感而寫成的詞作,以表達當時的惆悵情懷。詞中以悠揚的節奏、活潑的筆調,在冷清的畫面上,織進了熱烈的回憶和灑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個清妍瀟灑的藝術境界。它即興抒情,旋律自由又富於幻想,吟誦起來,給人的感受,如同欣賞一支優美的隨想曲。清代詞評家劉熙載對此詞推崇備至,曾稱之為“長短句之長城”。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樂意羈留,“身留”是出於被迫。詞的起筆就很不落俗。既沒有描繪雪景,又沒有直敍受阻,而是幻想出一隻擬人化的白鷗來設問。白鷗棲息水濱,形象飄逸,出現在荊溪泊舟的背景中,顯得十分和諧。這裏藉助白鷗,構思已屬新穎,而它的問法,尤為巧妙。它將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這個問題,極其簡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來概括。第一步先作一個選擇式的詢問,第二步緊接着又用“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來反問。似乎它已經看出苗頭,但仍避免作出判斷。這種表現方法,較之作者在《喜遷鶯·金村阻風》中,“風濤如此,被閒鷗誚我,君行良苦”的寫法,雖然同樣都藉助了白鷗,卻顯得更俏皮而又有迂迴之趣。這樣,一起筆就用空靈的筆墨,虛筆側寫,揭示了孤舟受阻這一題旨,還為通篇的結構──時而寫“身留”,時而寫心未留──提供了線索。

“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這幾句,承上文,寫身留,描繪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筆法上,從前面的虛筆側寫,轉為實筆正寫。作者發揮了煉字的功夫,通過“拍”字、“舞”字,寫出了寒風吹襲下,艙簾掀打和燈焰閃爍的動態,突出了一個“冷”字;又用“對”字、“閒”字,刻劃了他對着緘默的身影孤寂地發愣的靜態,突出了一個“孤”字。在這一動一靜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氣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點破,兼指環境和心境。人們在孤寂的時候,往往會自然地懷念起舊日的朋友。正是這種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歡聚,因而逗引出“憶舊遊”的思緒。

經典的宋詞鑑賞12

此詞通篇寫景而又句句含情。作者空靈,細膩的景物描寫中,寄託了作者對獨處深閨的玉人豔羨憐愛的情懷。全詞意境清幽淡遠,筆法奇妙獨特,寫景、詠物造微入妙,給人以美人享受。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吧。

《減字浣溪沙》

賀鑄

樓角初銷一縷霞,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歸洞户,更垂簾幕護窗紗,東風寒似夜來些。

詞作鑑賞

上片首句寫一角紅樓的上面,一縷晚霞正消逝。初,是剛剛的意思。這一句不是一幅靜止的畫,它給人以動感。淡黃揚柳暗棲鴉。楊柳淡黃,知是初春。此句寫淡黃楊柳之中,有烏鴉棲息其中。這裏用了一暗字,就更給人以景物清幽之感。但下句境地更美:玉人,本來是美的;月下玉人,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該是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吧。正是以境襯人,則月美,花美,人更美了。上闋展現的是一幅清幽澹雅的圖畫,直使人有超塵絕俗之感。

下片重點表現月下玉人的心理活動。過片一句寫佳人笑捻香花歸繡房,使人如聞其聲,欲逐芳蹤。這個笑是因梅花的清新氣息令人高興而笑,還是想起了旁的什麼事情來?詞中深藏不露,未予點破。

接下來一句:更垂簾幕護窗紗,寫美人放下簾幕,使它擋住紗窗,因為東風吹來,比入夜時又冷了一些,為的是使屋子裏暖和點。這寒的程度的加深,她室外時就已感覺到,所以才歸户,垂簾。這緣故移到末句點明,是《浣溪沙》作法上的需要。此調下片首兩句大都用對偶句,末句單承作結,極不易寫好。張炎《詞源》説到詞的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餘不盡之意始佳,所舉擅於此道的詞人中就有賀鑄。

賀詞小令的結尾確是不凡,其手法是多樣的`。結尾東風寒似夜來些一句,既綰住上兩句的歸户與垂簾的人物活動,又迴帶上片從霞消到月上一段時間歷程,可稱妙筆。此句與其説是寫美人乍暖還輕冷的感覺,還不如説是寫月下看美人者的心情。可以想像,他眼見的一切美景都隨着簾幕之垂而消逝了,他怎能不心猿意與呢?初春入夜晚風微寒,佳人該歸洞户,該垂簾護窗的,但他卻見不到她的倩影。聽不到她的笑聲了,於是心裏感到一陣寒涼……

楊慎《詞品》謂此詞句句綺麗,字字清新,當時賞之,以為《花間》。《蘭畹》不及,信然。這一評語,較為準確地概括了此詞的藝術風格。

經典的宋詞鑑賞13

【原文】

侍女動粧奩,故故驚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

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鑑賞】

韓偓喜作豔體,詞亦多綺豔。這首《生查子》描繪一個貴婦人孤獨難眠、嬌羞矜貴的情態,表現其相思之情。構思縝密,耐人品味,是唐詞中的佳品。

詞的上片寫一個侍女對貴婦人未眠的誤會與發現。侍女動粧奩,故故驚人睡。是説一個侍女動了一下梳粧用的鏡匣,想故意驚醒睡着的女主人。粧奩,指女人梳粧用的鏡匣。故故,即故意。可能侍女未獲主人同意不便離開,但久候不耐煩,誤以為人已睡着,有意發出響聲,裝做提醒主人梳粧的樣子而驚醒她。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意謂:哪知道主人本未睡着,而是背過面去躺在那裏暗暗地落淚。下片直接寫貴婦人未眠的情態和原因。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説女主人懶得摘除頭上的鳳凰釵就躺在牀上了,看到被子上繡着鴛鴦而羞於睡進被子裏。鳳凰釵是做成鳳凰形的釵子,鴛鴦被即繡上鴛鴦的被子。女主人是位貴婦人,未卸粧而卧是情緒不好。見被上鴛鴦成雙,而自己卻孤單一人,相形之下不覺害羞。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與同居,是其孤獨難眠的`原因。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説這時又見到油燈將盡,帶着煙掉下一些火星。金穗,指燈芯結成的燈花,像金黃色麥穗。結的過長,掉下成為火星。這是寫殘夜之景。婦人雖已就寢,但依舊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殘燈下孤眠的,這一夜此時又一次見到殘燈,見到燈花落下。這暗示等待丈夫同寢的希望又一次破滅。其相思之苦,讀者自可理解。

這首詞構思精密細緻。從頭二句寫誤以為入睡,到三四句寫發現未眠,是個轉折。五六句進一步寫未眠的樣子及原因。末二句更進一步寫失眠之苦。描寫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難,相思之深,也層層揭示。寫侍女的動作與女主人懶卸粧有內在因果關係,因為主人懶卸粧,才有侍女動粧奩。前後安排,很有邏輯性。這首詞描寫貴婦人既恃貴嬌懶,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細緻。選用偷、懶、羞等形容婦人這種心理,極為精確。末二句以寫景作結,耐人品味。沈雄《柳塘詞話》評此二句説:如此結構方為含情無限。這些都表現了作者較高的藝術匠心。

經典的宋詞鑑賞14

《少年遊·並刀如水》

宋代:周邦彥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温,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少年遊·並刀如水》譯文

幷州產的剪刀非常鋒利,吳地產的鹽粒潔白如雪,女子的纖纖細手剝開新產的熟橙。錦制的帷帳中剛剛變暖,獸形的香爐中煙氣不斷,二人相對着把笙調弄。

女子低聲地探問情人:今夜您到哪裏去住宿?時候已經不早了,城上已報三更。外面寒風凜冽,路上寒霜濃重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經少有人行走!

《少年遊·並刀如水》註釋

並刀:幷州出產的剪刀。

如水:形容剪刀的鋒利。

吳鹽:吳地所出產的潔白細鹽。

幄:帳。

獸煙:獸形香爐中升起的細煙。

誰行(háng):誰那裏。

直是:就是這首詞乃感舊之作。

《少年遊·並刀如水》賞析

此詞上片描繪室內情景:破新橙,焚獸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時已三更,馬滑霜濃,行人稀少。前者實寫,用實物烘托室內温馨氣氛;後者虛寫,以語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全詞曲折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表露出彼此相愛的心情,為後世歷代詞家所稱賞。

上片以男方的視角寫美人的熱情待客,抒發對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這是富於暗示力的特寫鏡頭。出現在觀眾眼前的,僅僅是兩件簡單的道具(並刀,幷州出產的刀子;吳鹽,吳地出產的鹽。)和女子一雙纖手的微細動作,可那女子刻意討好對方的隱微心理,已經為觀眾所覺察了。

“錦幄初温,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室內是暖烘烘的幃幕,刻着獸頭的香爐(葉嘉瑩:獸形的香)輕輕升起沉水的香煙。只有兩個人相對坐着,女的正調弄着手裏的笙,試試它的音響;男的顯然也是精通音樂的,他從女的手中接過笙來,也試吹了幾聲,評論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請女的'吹奏一支曲子。這裏也僅僅用了三句話,而室內的氣氛,兩個人的情態,彼此的關係,男和女的身分,已經讓人們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敍事的方式來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來傳情,有層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動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畫和生活細節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逼真。

“低聲問”一句直貫篇末。誰問?未明點。為何問?也未説明。“向誰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辭引起。寫來空靈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問”話出之,更有味。只説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難“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只説“不如休去”,表情措語,分寸掌握極好。

這首詞,通過對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畫,曲折深微的寫出對象的細微心理狀態,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樓楚館中的經歷,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詞結束在“問”上,結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長。無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説出,更不別作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詞中所寫的男女之情,意態纏綿,恰到好處,可謂“傅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不沾半點惡俗氣昧;又能語工意新。這種寫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經不易着筆,用在詩詞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單從技巧看,周邦彥實在是此中高手。

《少年遊·並刀如水》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周邦彥居於京城時,與名妓李師師相好。宋徽宗趙佶聽到李師師的豔名後,也來湊熱鬧,常微服私訪到李師師家中。周邦彥躲在牀下,大氣都不敢出,卻還要忍受心上人與皇帝戲虐調情、顛龍倒鳳,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將這段見聞,填了一首《少年遊》。

《少年遊·並刀如水》作者介紹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敍。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經典的宋詞鑑賞15

《西江月·梅花》

宋朝: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粧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梅花》古詩簡介

《西江月·梅花》也題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西江月·梅》。這是蘇軾被貶惠州時所作。上闋通過讚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來歌贊朝雲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讚美梅花的豔麗多姿來寫朝雲天生麗質,進而感謝朝雲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為知己的情誼。並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脱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派詞中的佳作。

《西江月·梅花》翻譯/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裏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着綠羽裝點的鳳兒。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過粉婉,如果雨雪洗去粧色的話那種朱脣樣的紅色根本不會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西江月·梅花》註釋

⑴瘴霧: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⑵芳叢:叢生的繁花。

⑶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⑷涴:沾污,弄髒。

⑸脣紅:喻紅色的梅花。

⑹不與梨花同夢: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西江月·梅花》賞析/鑑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説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説它的仙姿豔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脱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粧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粧),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脣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着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歎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藴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藴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西江月·梅花》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