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為人處世

從基層做起成功的人都有誰

欄目: 為人處世 / 發佈於: / 人氣:3.32K

縱觀所有成功人士,他們並非一下子就取得成功的,有許多人都是在基層中一步一步地實現成功。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從基層做起成功的人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基層做起成功的人都有誰

  從基層做起成功的人篇1:唐駿

我在進入微軟之前,其實已經擁有了3家公司,但我還是決定從微軟的軟件工程師做起,如果我一開始就説要應聘總裁的職位,比爾·蓋茨肯定認為我腦子壞掉了。

——唐駿

人在社會上生存,無論做任何事情,想一步成功都是很難的,只有努力從底層做起的人才能穩紮穩打,能上能下。

唐駿説:“有些人剛進公司,就説‘我要成為一個CEO’,其實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一個規劃,因為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畢業生變成一個CEO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你把自己的規劃定得太高,你會發現經過兩年的努力,離CEO的距離跟兩年前是一樣的距離的話,那個時候你就很可能會放棄自己的追求。”

每個人都希望早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但是應該懂得,實現職業理想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它就像蓋房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地基打好,然後再一塊磚一塊磚地壘實,然後再一層層地蓋下去。長此以往,你會發現一座大樓已經在不經意中一天天地蓋了起來。

唐駿於20xx年2月就任盛大公司總裁,在此之前,唐駿從1994年進入微軟一直到1997年,在微軟總部所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一名軟件工程師。後來,1997年因工作出色,唐駿才被委派到上海成立了微軟(中國)技術支持中心。此時,唐駿仍然不變的是刻苦勤奮,從底層做起的精神。到20xx年3月,僅4年半時間,經過唐駿不斷的努力微軟(中國)技術支持中心從最初的27人發展到了400多人。

隨後,3月20日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兼總經理高羣耀辭去總裁職務,唐駿便於3月26日正式被微軟總部任命為微軟(中國)總裁。

想成功,就要有一種從底層做起的精神。這個道理其實古人早已明白,生活在春秋時期的老子早就説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步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低到高積累而成的。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步就想踏上管理的寶座是很不現實的。要想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就必須從小事做起、從底層做起,不斷積累經驗,不斷磨鍊意志,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提升才有可能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從基層做起成功的人篇2:汪海

20xx年時,汪海還是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一名學生。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觸網絡交易。然而幾年後,這個26歲的年輕人在合肥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擁有了自己的網絡公司。他創辦的合肥論壇已經成為安徽第一人氣社區、中國最成功的區域論壇之一。

8元錢的贏利

汪海在上學時是個窮孩子。當時他每個月的生活費才60元,而其他同學基本都在200元左右。他愛玩電腦遊戲,時常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溜出去打遊戲,但玩得並不快樂,在他每月60元的生活費中,只有5元錢可以用來零花,其餘要用來吃飯。但他知道家裏生活也比較艱難,所以從不向家裏多要錢,總是試着自己想辦法,“如果能自己掙錢就好了。”汪海當時總是這樣想。

真正刺激他的一件事發生在20xx年。那年他外公病逝,他回到距離合肥50公里的安徽舒城農村老家料理外公的後事,他吃驚地發現,外公外婆一輩子的財產竟然才有600元。在外公去世前的幾天裏,老人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有一次清醒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叮囑外婆:“我那件襯衫裏還有10元錢,不要忘記了。”

“這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貧窮。”汪海説。

這時,很早去深圳工作的哥哥在電話裏對汪海提到了當時最熱門的電子商務。當時學校並沒有和互聯網相關的課程,汪海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僅僅是企業可以通過網絡交易,但怎麼交易,他的大腦裏是一片空白。

20xx年下半年,汪海嘗試着通過朋友的信用卡,花了十幾美元買到一個國際域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個網站——“中國營銷網”。為此,他還花了300元買了一台二手的286電腦。

通過這台連外殼都沒有的電腦和一根電話線,汪海開始做起代理網絡域名(即網站地址)的生意。幾個月後,一位上海的客户通過EMAIL找到了他。這個大二學生儘量讓自己在回信中表現得老練和成熟,最後做成了第一筆生意。“那個網絡域名我買來是80元,賣出去是88元,掙了8元錢。”

當時提供這類服務的企業並不多。在隨後的幾個月內,汪海的業各呈現井噴之勢,每個月的贏利達到3000元左右。那時候,合肥市普通職工每個月的收入才1000多元。

20xx年9月18日,在這一天之內,汪海掙了4萬多元。在新浪網一項新推出的網絡推廣業務中,他為他所代理的企業預定搜索關鍵詞,每個詞預定費是8000元,新浪給汪海的價格是4000元。在這一天內,他從一大早就開始預定,一天預定了十幾個詞。“激動得都發抖,這一天記憶深刻。我感覺自己那天做夢都笑出了聲。”他説。

此後,汪海開始代理企業的網絡推廣業務,他的主要客户是鮮花快遞企業和翻譯公司。“因為這兩類公司在網絡推廣中投入最大。”他説:“還有一類就是成人用品。”在一段時間內,他壟斷了全國這兩類公司推廣業務的80%。“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服務,知道他們什麼時間需要服務。”

“汪海做事很容易”

早在畢業前,汪海的異常舉動就引起了父母的不安——間隔一兩天,自己讀大學的兒子就能收到數額不等的匯款單,就連送信的郵遞員也覺得奇怪。在20xx年,汪海與客户資金的往來還是通過郵局匯款進行。

有一天,父母終於憋不住了。他們嚴肅地質問汪海:“你這些錢從哪來的,你是不是在做違法的事情?”汪海解釋了半天,父母也沒能明白。

對於他畢業後的選擇,父母堅決認為應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工程師,對他們來説,兒子大學畢業卻在家呆着,怎麼也説不過去。一直到20xx年汪海成立公司後,他們才有勇氣告訴周圍的熟人:兒子的工作是搞電腦的。

20xx年7月畢業前,汪海仍然不知道自己是應該繼續經營中國營銷網呢,還是去另一家企業做總經理助理。當時那家企業給他開出的月薪是5600元。此時,一個廣州的客户表示願意出價5萬元收購他的“中國營銷網”,這讓汪海看到了希望,他最終下定決心準備幹下去。

當時,國內三大門户網站先後公佈自己第二季財務報告,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宣佈中國互聯網已經告別了燒錢時代,開始步入贏利階段。互聯網經濟自20xx年低迷之後,開始緩慢復甦。

這種復甦也體現在汪海身上,就在這一年時間內,他每天早上8點起牀,凌晨2點睡覺。吃飯只用5分鐘解決,體重下降到100斤以下,但生意好得出奇。“畢業後的一年內,我基本上是人間蒸發了,因為太忙了。”他的工作內容僅有兩項-通過郵局收款、匯款,通過QQ、電話做客户服務。每個月有上萬元的收入。

有一天,汪海終於覺得自己忙不過來了。他想到去人才市場招聘一些僱員,去了一打聽,才得知必須註冊公司才能進行人才招聘。於是他在20xx年7月註冊了一家網絡公司招聘了9個人,正式創業。公司的名字是母親取的一一海易網絡,意思是“汪海做事很容易”。

23歲的汪海隨後花了27萬元買了一輛尼桑藍鳥車,視為至愛。不過他的父母倒是不放心,他們和汪海簽定了一個協議,必須帶他們一起玩。於是,已經退休的父母在樓上樓下分管他兩家公司的記賬工作,每天早上和他一起坐車上班。

此時,聯合利華等30多家跨國公司已將製造基地遷入合肥市。這個城市的另一個地方也開始變得人流如織。20xx年是首屆擴招大學生的畢業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出現拐點。就在汪海為選擇左右為難時,145萬大學畢業生湧向各地人滿為患的招聘會。當年有37萬本科生在家待業。教育部、團中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不停地出台政策,號召到西部去,到基層去,甚至鼓勵畢業生自己做老闆。

從學生到CEO

外資的大量湧入,使這個中部省份的中心城市出現了不同以往的繁榮景象。但汪海發現,在這個擁有400多萬人口的城市裏,卻一直沒有適合本地網民發佈信息的門户網站。他認為這是一個商業機會。

20xx年底,他又創立了自己的第二家網絡企業——肥肥網絡公司,經營“合肥論壇”,提供本地的網絡新聞。這個論壇很快成為合肥市著名的本地網絡信息平台,有5萬多註冊用户,同時有3000人在線。

但一年後,這家企業依舊處於虧損狀態。每個月的支出是2萬元,廣告收入為零。

正當汪海對這家網絡企業存與留而掙扎之時,一家國內大型社區網站提出以45萬元併購他的“燙手山芋”。他一下子認識到這個論壇的價值,決定撐下去。

到了20xx年,似乎一夜之間,合肥論壇成了廣告商眼裏的明星。客户廣告投放量從第一個月的3000元,到月均3萬元一直到現在的月均5萬元。這些廣告客户中,有不少來自那些在開發區投資的跨國公司。

現在,這位年輕的首席執行官(CEO)不得不面對的是管理員工和公司發展的難題。

“他們昨天還叫你小汪,今天就是汪總,有點難以承受。”汪海一開始甚至不能適應員工對自己稱呼的變化。第一次公司開會的時候,他説話都打哆嗦。

為了消除這種不適應感,汪海開始實行所謂的人性化管理。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每天早上8點半,他帶領員工齊頌《羊皮卷》,每兩個星期會去KTV裏唱歌一次,不定期地帶員工一起出去吃飯、旅遊。

但他很快發現,雖然與員工打成一片,但是員工們的鋭氣沒有了。很多人開始對這個公司前途感到迷茫。有一次,汪海在廁所裏無意聽到自己公司兩位員工的對話,一位充滿疑惑地問另一位:“為什麼汪總那麼喜歡玩呢?”

“我才明白一個CEO的工作不僅僅是讓員工感覺親切,而是要把握公司發展的整體戰略。”他説,“還必須與他們保持距離感。”

但他還是保留了洗澡的愛好,他的口袋裏裝滿了澡票。這是他與客户溝通的方式。

20xx年初,合肥論壇正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江蘇三六五網絡公司。三六五網絡的戰略投資者華商傳媒,是上市公司華聞傳媒子公司。因此,合肥論壇實際上已間接成為華聞傳媒的控股門户網站。

據汪海介紹,合肥論壇在獲得戰略投資後,將對合肥論壇的發展不斷注入資金,為論壇的持續穩健運行奠定基礎,這也標誌着論壇將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平台。

作為一個成功的年輕創業者,汪海對自己有着客觀的認識。而這正是許多他這個年齡段的創業者所缺乏的。“管理者必須要對所管理的企業有一個評價,就像對自己的評價一樣,要客觀並且深刻。”汪海如是説。

  從基層做起成功的人篇3:董明珠

提起董明珠,競爭對手們是這樣形容她的:“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可見這位鐵娘子的厲害之處。而格力內部的員工這樣評價自己的女上司“説話鏗鏘有力,做事雷厲風行,即便不化粧,她也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許多。”媒體們則説“這個女子,雖然36歲前的人生平淡無奇,但36歲後的她,卻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走出了一條別人無法複製的路。”80後勵志網帶你一起了解這位女強人的女性職場勵志故事

為什麼説董明珠的創業故事很勵志,因為很少有人像她這樣,36歲再從基層業務員做起,而20xx年時間,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團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個年代很多人一樣,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普通人家,1975年參加工作,當時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歲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無奇,沒有人會想到,36歲以後的董明珠,卻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創造了讓人無不佩服的職場傳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辭去工作,南下打工。當時已經36歲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從一名基層業務員做起。不知營銷為何物的董明珠卻憑藉堅毅和死纏爛打,40天追討回前任留下的42萬元債款,令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為營銷界茶餘飯後的經典勵志故事。這位女強人的創業傳奇就是從這裏開始。靠着勤奮和誠懇,董明珠不斷創造着格力公司的銷售神話,她的個人銷售額,曾經飆升至3650萬元。

二、雷厲風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為格力的銷售經理,下屬們是這樣看當時的這位女上司:一個從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個:自己的原則,自己認為對的。

董明珠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隆冬時分積壓了19000套空調。對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價300元賣出了事。董明珠説:“不行,正常產品降價有損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積壓空調分攤給每個經銷商。銷售員沒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而且燒個沒完。

生活細節上,這位鐵娘子還做了這樣一個規定“上班時間不許吃東西,一經發現,第一次罰五十,第二次罰一百,第三次走人”。當所有人以為這也就説説而已的時候,一天,董明珠走進辦公室,發現8名員工正在吃東西,僅過了10秒鐘,下班鈴就響了。董明珠毫不客氣,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説,只要違犯原則,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個年銷售額達1.5億元的大經銷商,來格力廠要求特殊待遇,語氣中透着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沒有理他,反而狠狠反擊:把他開除出格力經銷網。所有人都在為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個位子還沒有坐穩的銷售經理,一天之內,竟毫不猶豫地扔掉1.5億元的年銷售額。董明珠的回答很簡單:只要違犯原則,天王老子也給我下馬。

女強人的鐵腕讓經銷商們不得不服軟。許多空調廠往往縱容大銷售商,允許他們跨地區經營,這樣本地小經銷商根本競爭不過,也把市場搞亂了。董明珠這樣一做,小經銷商可以把規模搞大,也就有了奔頭。

三、鐵腕解決欠款問題

拖欠貨款是中國零售批發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讓很多經銷商頭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裏就把全部問題解決了。她的做法很簡單,也很霸道:凡拖欠貨款的經銷商一律停止發貨,補足款後,先交錢再提貨。

不過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她這下捅了馬蜂窩,大大小小的經銷商紛紛向格力老總朱江洪告狀,有的甚至宣稱:“有她沒我。”董明珠沒有服軟,針鋒相對的説:“那就有我沒他。”朱江洪勸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補完款,先發貨再收錢?”董明珠微微一笑説:“好啊。”結果款一到賬,貨卻把住不發。董明珠説:“要貨?先拿錢來。”董明珠振振有詞:“就算別人全這樣,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牆頭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這堵破牆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強硬帶來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沒有l分錢的應收賬款,也沒有l分錢三角債。此後,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劃款,你拿不到一個貨;只要劃款過去,從不拖欠貨的。董姐辦事,服氣,放心!

四、職場女人的勵志奮鬥精神

年輕的時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個鐘頭,據説現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時想問題,一有什麼想法,半夜一兩點,董明珠會跳起來,拿起本子就記下來,甚至半夜打電話給老總。正是她的這種奮鬥精神,許多營銷絕招就是這樣誕生的。

1995年,董明珠發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據經銷商淡季投入資金數量,給予相應利益返還。這樣把“錢—貨”關係,變成“錢—利”關係,既解決了製造商淡季生產資金短缺,又緩解了旺季供貨壓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達11億元,為1996年與春蘭總決戰做好了市場準備。

1995年,格力叉發明“年終返利”,將7000萬元利潤還給經銷商。

1996年,空調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億元回款。在淡季價格戰中,各個品牌只得紛紛降價,甚至零售價低於批發價,批發價低於出廠價,大傷元氣。董明珠規定格力l分錢也不能降。到了8月31號,格力卻宣佈拿出l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這樣在空調業最困難的1996年,格力銷售增長17%,第一次超過春蘭。

格力不僅把縮小營銷隊伍省下的錢補給了經銷商,1997年還拿出2.5億元返還經銷商。

董明珠認為:只有經銷格力賺錢,才能長治久安。她不僅將緊俏空調品種平均分配,避免大經銷商壟斷貨源,擾亂市場,還推出了空調機身份證,使每台空調在營銷部備案。

一般來説,空調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價格,淡季比旺季低2個萬分點。一般廠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從4月提前到3月,以獲得更大利潤。

1998年,董明珠卻突發奇想,在朱總支持下宣佈把淡季延長一個月。4月繼續實行3月淡季價。格力到手的錢不要。等其它廠回過神來,眾多大經銷商已紛紛劃款給格力搶買格力產品,有廠家長歎:“董明珠也真狠—這麼多年,我們從沒想到過這一招。”

就這樣,20xx年的時間裏,董明珠從一名基層業務員成長為格力的總經理,從20xx年至今,她一直擔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長、總裁職務。自從董明珠出任總經理後,她和董事長朱江洪,創造了我國商界獨一無二的奇蹟。在她的領導下,格力電器從1995年至20xx年,連續20xx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20xx年以後,銷售額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長,淨利潤保持15%以上的增幅!

Tags: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