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為人處世

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都有誰

欄目: 為人處世 / 發佈於: / 人氣:8.2K

在社會上,殘疾人可能會受到很多優待;但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們往往過得更加艱辛、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都有誰

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篇1

李智華,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人,西安歐亞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在讀。一場大火失去了雙臂,她沒上過高中,通過頑強學習,考上了大專又專升本,現備考20xx年書法系的碩士研究生。20xx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1984年2月14日,李智華出生在內蒙古扎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一户農家。爸爸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患有精神病的媽媽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親李國林外出尋找瘋癲的妻子,出生沒幾個月的李智華一覺醒來將煤油燈碰倒,瞬間炕蓆、被子相繼燃燒起來……無情的大火改變了她的一生。經過搶救,李智華保住了生命,卻永遠失去了雙手。

家庭貧寒的李智華,又偏偏失去了雙手。對於她個人而言,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爭,她選擇了後者,她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鬥做到和常人一樣。哥哥姐姐上學去,李智華總是悄悄地跟在後面,校園裏的歡聲笑語,讓她感到一切是那麼新奇。她漸漸地學會了用腳趾夾着鉛筆寫字,剛開始時鉛筆頭怎麼也夾不緊,她就用繩子把鉛筆和腳趾捆在一起,繩子鬆了,就使勁勒。為了能寫好一個簡單的“0”,她竟整整練了1天,腳被磨得又紅又腫。內蒙古的冬天特別冷,由於不能穿襪子,智華的雙腳長滿了凍瘡,但她卻從不哼一聲。1990年9月,趙家堡村國小開始招收一年級新生,李智華卻因為殘疾進不了教室,她便拿幾塊磚頭墊在腳下,悄悄地站在窗外聽課;沒有課本,她牢牢記住黑板上的每一個字。有一次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班裏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時,卻從窗外傳來李智華清脆而準確的回答聲。在老師的幫助下,李智華終於走進了課堂。

1998年夏天,小智華如願以償考取了旗重點中學——魯北一中,也就是在這時,媽媽的病情卻加重了,於是小智華產生了一個想法:犧牲學業,照顧媽媽。魯北一中的領導知道她的情況後,決定收她為函授生,每週派老師為小華授課。從此,她一邊做家務照顧媽媽,一邊堅持學習。20xx年6月7日,她走進了普通大學聯考的考場。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歐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終於用一雙小腳叩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許許多多的單位和個人都在關愛着她的學習生活。對於社會給予自己的資助,李智華也努力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回報社會。20xx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頭市學習,姐妹倆每天的生活費只有3元錢。當得知同學申懷寶面臨失學時,她們每月向申家寄20元錢;20xx年非典疫情爆發,哥哥給李智華郵寄來300元賣牛糞的錢,可李智華卻把這筆錢給同學們購買成防護用品;20xx年,她被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評為“十佳學習之星”,同年,她又在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大賽中一舉奪冠;20xx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的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20xx年7月,大專畢業的李智華被一家單位聘用,單位發給她1000元的月工資。在得知13歲少女馬依曼患白血病時,李智華將自己首月工資,全部打入醫院賬户,作為馬依曼的治療費用。多年來,李智華還一直給農民工子女做書畫輔導。《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李智華奮鬥的經歷,李智華沒有雙手,如同沒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對人生,靠駕馭一雙腳,照樣在生活中飛翔。

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篇2

10個月時,她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從小,別人是站着走,她是爬着走。一個小板凳,一扇窗户,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20歲時,她學會了裁縫,學會了修表,收穫了對於殘疾人來説難得的愛情。

45歲的她,經過不懈創業,擁有了數家門面,經營着兩大文印店,開了一家電腦培訓學校,身家百萬。上高中的兒子對她説:“媽媽,同學們都説,很羨慕我有您這樣的母親。”霎時,她淚如雨下。

51歲的她,成為臨猗縣殘聯陽光電腦培訓基地負責人。今年“三八”,她還當選運城市殘疾巾幗創業明星。日前,她籌備的彩印企業即將投產。

她,就是姚豔賢。

渴盼上學 功課優秀

躲在窗户後面的姚豔賢,那年6歲。從她記事起,雙腿就不能動,只能爬來爬去。父母工作很忙,她常常一個人待在家裏,趴在窗台上,張望着窗户以外的世界。

父母給她買了一個小板凳,7歲的她通過鍛鍊,藉助小板凳挪動身體。她終於可以單獨來到大門口了,看着過往的小夥伴們歡呼雀躍地揹着書包向巷子外走去。她幼小的心裏,隱隱作痛。“我知道,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非常難過……我多想,也像他們一樣快樂,我的病一定能治好。再痛的手術,我也不哭。”對同齡人的羨慕,讓幼小的姚豔賢格外堅強。為了給她治病,父母求遍了大江南北的名醫。手術,是她的家常便飯。

“9歲以前做過不下8次手術,幾乎每年一到兩次,就是那種埋線刺激神經復甦的手術。因為要測試神經靈敏度,手術是局部麻醉。有一次,身邊做手術的一個18歲男孩痛得大呼小叫,6歲的我咬着牙沒哭。我只想站起來……”無數次手術,無數次鍼灸,那些鑽心刻骨的疼痛,在姚豔賢的童年記憶中揮之不去。

一個信念支撐着她:上學!和衚衕裏那些同齡夥伴一樣,揹着書包去上學。

11歲那年,姚豔賢對上學近乎痴狂的渴求觸動了父母。苦於沒時間護送她去學校,父母將她送到了鄉下老家——臨猗縣楚侯鄉黃儀南村國小,由爺爺奶奶照顧她。她年齡偏大,直接就讀於國小三年級。

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她興奮不已,極為珍惜這個機會。每天晚上,她捧着一二年級的課本,藉着煤油燈微弱的光苦苦研讀。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仔細標註出來,第二天問老師。好學的她,令老師感動。老師的名字,至今銘刻在她心裏——鄭瑞陽。每逢下大雨,鄭老師會揹她去學校,下學後再將她揹回家。每遇到難題和要點,鄭老師都會給她詳細講解。

不到半年,勤奮的姚豔賢補齊了所有的課程,併成為班裏的優秀學生和班幹部。“那時候,學生勞動課考評有勞動分數,學生要下地種棉花、種試驗田、收麥子。我行動不方便,就趴着在地裏幹活,拾棉花扒條我都能幹。鄭老師尊重我,他知道,我不願意讓別人看到無助的一面。一次,農業社組織學生收麥子時,我執意要和同學們一樣勞動,我趴在麥子地裏割麥子,地下的麥芒一根根地刺進我的手掌,兩個手都扎紅腫了。”姚豔賢説,是生活,讓她內心逐漸強大;是努力,讓她自信。

艱辛站立 鑽研技藝

姚豔賢童年的時光裏除了手術,還是手術。由於長時間爬行,她的腿部以及足部肌腱強直。想站起來,就必須治療。“那年,一個專家組巡迴醫療,父母帶我去專家那裏進行肌腱康復治療,承重拽拉了一個星期不見效,醫生不小心將我一根腿骨給折斷了。後來,分別在三個醫院接了三次,傷口遲遲不好,可以看到傷口處的鮮紅肌腱。治好骨頭了,又要治我的肌腱強直。別人的童年是彩色的,我的童年卻因病痛而傷痕累累。”一場場接踵而至的磨難下,姚豔賢漸漸無視尋常的苦難,因為苦難就是她的生活。

終於,她站起來了。讀國中時,姚豔賢就是拄着枴杖一步步走進學校的。那一刻,她的整顆心充滿了驕傲。憑藉刻苦認真,她很快成為班裏的學習委員,並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競賽。上學路上,她經常會滑倒,摔得頭昏腦脹,手腳青紫。但這一切,都比不上學習中的收穫帶給她的快樂。她對自己説:“學校以你為榮,你沒有給自己丟臉。”

畢業後,姚豔賢考取了高中。但由於種種原因,她沒有繼續學業。閒暇時,她喜歡讀書。張海迪寫的書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她的最愛。她一遍遍地讀着保爾·柯察金的那句話: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姚豔賢年輕的心為之熱血沸騰,是的,她不甘心碌碌無為地活着。

16歲的她,頻頻出入裁縫店,老裁縫裁剪時的一舉一動,她牢牢地記在心底,回家後就在廢舊報紙上揣摩着修剪。半年後,她可以照着裁剪書,為家人做褲子,做上衣。這是多麼讓人驚喜的一件事情啊,她能自食其力了!然而,練習裁剪需要長時間拄雙枴站立,姚豔賢腋下的皮膚被磨得血肉模糊。無意間,父母發現了這個祕密,不讓她再幹裁剪。

在父親朋友的推薦下,姚豔賢在縣二輕開發公司學習修表。在師傅的精心調教下,她很快就上了手。學習了一年,恰逢政府對殘疾人創業有優惠政策,她就找了間門面,開了一家修表鋪。那年,是1980年。

開店創業 收穫愛情

修表生意繁忙,姚豔賢坦承自己是邊做邊學:“我在師傅那裏修的都是鬧鐘,那時候手錶很珍貴,師傅是絕對不讓我動的。在師傅那裏,我只偷偷地修過我認識的中學老師的一塊表,還給人家修壞了。自己開鋪後,進貨都是5個零件、5個零件地進,不敢多進,怕沒有生意。有生意了,我就硬着頭皮壯膽修。”

正是顧客們的善良和理解,讓20歲的她把生意做得順水順風。有天,她接了一個“大單”,這塊手錶的市價達到了4000元,零件比較精細,她琢磨了幾天也沒修好,顧客來了,卻沒有責怪她,還安慰她説“沒關係”。

一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卻身患殘疾,很多人都為姚豔賢唏噓不已。好心人都來惠顧她的小店,生意一單接着一單,一個顧客還沒走,另一個顧客就等着。身體帶來的不便,讓她上一次廁所要耗費常人三倍的時間。為了不讓大家多等,一天又一天,她憋着不上廁所也不喝水,嘴上的皮脱了一層又一層,身體越來越虛弱。一年後,她病倒了,高燒42℃,醫院一檢查,腎臟發炎了。得知她的情況後醫生勸説:“小姑娘,可不敢不喝水,再這樣下去,就是尿毒症啊。”“像我這樣的人,能找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子?”情竇初開的姚豔賢,有點悲觀。這時,一個大她5歲的男孩走進了她的生命。李雲龍也是個苦命的孩子,也經營着一家鐘錶鋪,修表技藝精湛,還會刻章。儘管他同樣患有小兒麻痺,但可以不借助枴杖走路。兩顆渴望愛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

1982年,兩人結婚,共同經營修表鋪。看着國家經濟復甦,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1984年,姚豔賢四處籌資,買了套鉛字打字機,開了一家打字印刷店。“主板字盤有3000多字,備用字盤是左右兩邊各1000多字,只能靠死記硬背才能記住每一個字的位置。打出的每一張蠟紙都要一張一張油印,並且是邊印邊記張數。有些材料的大標題常常要手工刻寫,我們經常幹通宵,冬天的時候,我的兩個腳都是木的,什麼感覺都沒有。回家一看,腳上的凍瘡都流水了,將襪子粘住剝不下來。”再苦再累,姚豔賢都堅持着,她堅信一句話: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更何況自己是一個殘疾人。

勇於創新 事業有成

上世紀90年代初,鉛字打印機逐漸退出市場,夫妻兩人借債4萬元買了台原子印章機和四通電腦打字機。當初,萬元户都要上報紙電視的,這麼沉重的債務,讓姚豔賢捏了一把汗。

兩個兒子正讀國小,老師要求帶字典。大兒子回來對她説:“媽媽,別人都是新字典,只有我和弟弟是你和爸爸用過的舊字典,同學們問我:‘你們家那麼窮啊!’”姚豔賢聽了心酸,她想,為了孩子也要拼一拼。

“那個時期,國家要求商業單位必須使用正規發票,發票上需要蓋章,刻印章就是一筆大業務,我這人膽大,拄着枴杖就找到了原運城地區國税局負責人。他聽我一説,看到我一個殘疾人有這麼大的決心,就非常支持。”憑藉着姚豔賢過人的膽識,她的生意很快就風生水起,一年後,本錢就全部回籠。

隨着製版業的更新換代,1993年,夫妻倆又投資了小型膠印版機器。時代在進步,姚豔賢的文印店總走在時代的前列,她僱了不少員工,生意紅紅火火。本世紀初,她認為,不遠的將來,即將成為人手一台電腦的電腦時代,於是着手開了一家電腦培訓學校。“起初,學生有上百人。近幾年,孩子們覺得到大城市裏學習電腦,是種潮流,我這裏的學員就少了很多。”這時的姚豔賢已經完成了原始資金的積累,她購買了數間街頭繁華地段的門面房,又擴展了文印店的規模,開了一家分店,“目前,我的電腦學校成為了臨猗縣殘聯的陽光培訓基地,每年,有不少殘疾人來這裏學習電腦操作。”

捐資助學 照亮他人

文印店的出路在何方?姚豔賢一直在思考。51歲的她還想做一番大事業,她投資70多萬元在建一個彩印廠,一切事務均由她精心打理。“要做就要付出全力,要做就要做好!”

今年,姚豔賢被評為運城市殘疾巾幗創業明星。她成為運城市殘疾人創業的一杆旗幟,她的故事激勵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守護夢想,艱苦前行。

儘管有今天的成績,可姚豔賢骨子裏仍藏着一份自卑。有不少重要客户,她不願意親自去談。她向兒子們解釋:“媽媽不想去,是因為不想看到他們同情的目光。”兒子奇怪地説:“媽媽,你怎麼會這樣想?我們一直為有你這樣的媽媽而感到自豪,我們的老師和同學也都非常佩服你。那些客户看你,都是敬佩讚賞的目光啊!”

如今,孩子們都長大了,他們英俊勇敢,寬厚優秀,成了姚豔賢的朋友,她向他們傾訴,向他們諮詢,她覺得,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和收穫。

生活富裕了,姚豔賢夫妻將目光投向公益事業,修路,建國小,捐助災區,他們慷慨解囊。“能走到今天,得益於政府的扶持,離不開朋友們的幫助,更離不開丈夫的鼓勵和支持。”姚豔賢感慨自己是愛情事業雙豐收。

“緊跟時代,依託政策,不懈追求,相信自我”,在記者的要求下,姚豔賢説出了自己創業成功的祕訣。

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篇3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志堅的一代楷模,自學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長篇小説《輪椅上的夢》、《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我的德國筆記》等,翻譯了《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她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

她用頑強的意志粉碎了醫生對她生命長度的預言,她用積極的態度努力過好每一天,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在上世紀80年代,她堅韌不拔的精神,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鬥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國青年。她就是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的張海迪。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張海迪,1955年9月出生於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到處飛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裏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着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卧在牀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着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着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説:“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説,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裏,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牀上,用胳膊支撐着身體抄書,學完了一本又一本國小課本,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更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着自學。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着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通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着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來到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的農村生活。她發現國小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髮、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羣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羣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温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扎。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她自己身上進針,她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曾有人問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她説:“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鍼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羣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誕生

後來,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説、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張海迪的事蹟開始受到媒體的關注。當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報道了張海迪身殘志堅、勇鬥病魔的事蹟,她那堅韌的鬥志像火一樣迅速點燃了人們的激情。隨後,當地共青團組織、婦聯、黨報都紛紛報道她的事蹟,各級單位也力邀她去座談。

1983年2月28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的xx,親自主持召開“首都新聞單位聽取張海迪同志事蹟介紹會”;3月1日,《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了《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一文,再次重點報道了張海迪自強不息的感人事蹟;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全國婦聯授予她“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張海迪學習”的旋風。

在鮮花、掌聲和讚譽的包圍中,張海迪面臨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擇。經過深深的思考,她認為:生命的最終意義是要努力實現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説《輪椅上的夢》的創作之中,這一寫就是五年。由於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的衣袖磨破了一隻又一隻,肘關節的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的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的下身排汗本來就困難,小電扇吹出的又都是熱風。為了降温,每隔一會兒,她就將頭髮用自來水浸濕,再坐到電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間裏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一感冒就要發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後悔,反而認為,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輪椅上的夢》出版後全國發行。緊接着,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的追問》的文學創作。為了滿足讀者的購書慾望,這本書連續印刷了十次。張海迪感慨道,“作為一名作家,還有什麼比讀者喜愛你的作品更能讓你幸福的呢?”於是,她又筆耕不輟,創作出了長篇小説《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秀文學作品。

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

20xx年11月,張海迪當選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她説:“我要振奮精神,讓自己的精神飛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殘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變,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會盡最大的努力,為殘疾人擁有更好的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直在為改善殘疾人生存狀況不懈努力的張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殘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婦女大會上呼籲關愛殘疾女童,她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蹟和歌聲鼓舞着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多次為殘疾人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撰寫提案。在20xx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她提交了《關於殘疾人駕駛汽車的提案》,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張海迪多年來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為下鄉的村裏建了一所國小,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餘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些事蹟讓人們記住了張海迪,記住了那個説過“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灰姑娘”,記住了那個數次打破醫生對她生命期限的預言、昂頭笑對人生的“弱女子”。“愛美愛笑愛生命,至情至性張海迪”,這是一位採訪過她的記者的感言,也是對她最精到的描繪。

年過五旬,當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輕;時過境遷,如今的“80後”、“90後”對她的事蹟可能不再耳熟能詳。我們重温海迪的故事,是為了見證一個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夢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澆灌。從這個意義上説,張海迪依然“年輕”,“海迪精神”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