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人生感悟

清明節人生感悟文章:清明之逝者

欄目: 人生感悟 / 發佈於: / 人氣:1.71W

在清明節這天,人們都會懷念那些離開我們的人,他們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愛人,朋友,祭奠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同時也是與逝者之間的一種共鳴,明朝花依舊會開,人依舊還會偶遇。請看本站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這篇《清明之逝者》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人生感悟文章:清明之逝者

清明之逝者

梨花是在這個節氣白的,一杯清酒,一捧黃土,一縷輕煙,想來,絲絲總關情。

人生在世,總得經歷“逝”,想來,自己喜歡用“逝者”這個詞來表述那些遠去的人,只是感覺此“逝”帶有温度,帶有不捨,帶有情緒,帶有消融的緩慢,縈繞於心帶有最真摯和深沉的尊重及一切。早些時候,讀余光中的〈鄉愁〉只是淺層次的文學閲讀,尤其“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一句,道盡了多少人對母親的思念和温情,攙雜了多少中年之人的滄桑和哀愁。

傳説,晉文公為找出介子推,放大火燒山,直至發現介子推與母親扣手葬於柳樹之下,人們尤其對此人產生萬分敬意,此孝撼動人心,而其中他的“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兩句更是詮釋了身為臣子的忠,此忠可在文公落魄時割肉填腹,亦可在文公驕縱蠻橫的暴行中保持高尚品格,言忠孝兩全不為之過。而清明的淵源也有了這種説法。

逝者如伯牙,鍾子期者少矣,一人撫琴,一人聆聽,高山流水似的空曠,心性共通,纏綿悱惻,。友人做到伯牙自毀琴絃,至此無知己,難。蒼草橫生,天人相隔,獨坐小酌,守侯已成了一種精神訴求,風聲漸緊,四季迴轉,情字在胸,難。幾千年來,如斯者無二。現代社會的光怪流離,這該是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吧,莫逆之交,君子之交到伯牙和鍾子期這般高度倒是不必,只願意多點真誠,多點信任,多點古道熱腸,多點海納百川的包容總是可以做到的。

想起黛玉葬花,該也是在清明時節吧,芬白的桃花,一個內心虛空,無所依託,滿腹經綸的女子,自此與塵世有了難以彌合的決裂。逢這段“儂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不知道多少世間女子為此落淚,這般對於愛情的至死不渝,今人豈可攀比和奢望。人讀紅樓便都有各自的紅樓,但若把黛玉葬花當作政治來講,多少有點牽強,我倒情願她是一個愛情幻夢,在千年之後依舊可望而不可及,依舊是飄渺不定,孱弱多情的一種思緒,在清明時節,憶起添點淡淡愁緒,潤色一下塵封的歷史,長河中還有這般空靈的逝者相隨。

人生之初,之末本該就是一段過程,佛家的輪迴之説情願是真的,這樣的生生不息下去,總能在芸芸眾生裏找到自己前世的親人和熟人。所以清明,祭奠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同時也是與逝者共鳴,與逝者做個約定一種儀式,明朝花依舊會開,人依舊還會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