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書籍

勵志書籍推薦:路遙《人生》

欄目: 勵志書籍 / 發佈於: / 人氣:7.5K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勵志書籍推薦:路遙《人生》

【作者】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衞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裏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裏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國小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 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説《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説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書評】道路遠且長,一直向上

路遙在他的小説《人生》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正是這句飽含哲理的話促使我翻開了這本書。

坦白説,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再從頭來看小説中描寫的人民公社,分配工作等等遙遠年代的名詞,不由得覺得陌生和隔閡,但是從一詠三歎的故事情節,以及過去文化食糧極度匱乏的社會背景來看,當年這部小説引起轟動實屬正常。

路遙在小説中刻畫了一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可是,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經過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祕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到底應該怎樣去評價主人公高加林呢?我認為單純的指責他喜新厭舊,結果遭到了命運的懲罰是不夠深刻的。我們可以想像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通訊員高加林之間的代溝有多麼嚴重,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裏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即便當初他們在一起,也是他遭受打擊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這樣評價可憐的巧珍我認為十分的生動:“再説些什麼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説些什麼!她絕説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複合能源!”可以説農民劉巧珍和知識分子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相配。其實高加林老早就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遙遠距離,只不過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捨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温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棄之如敝屣。有句話“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用在他們的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在就業自由的今天,我們再也不必在意所謂國家分配這碼事,想去哪裏,就去哪裏。而上進青年高加林,卻被那個時代打回了原型,最終還是擺脱不了當農民的命運。可是我的心裏對他還是由衷讚賞,當他來到城市,受到城裏人的蔑視時,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放棄,他心裏説:“我非要到這裏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裏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這樣的想法令人動容。難怪把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身份去掉的公社書記高明樓一直擔心這個性子很硬的年輕人將來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回來找他的麻煩,所以心裏總是惦記着找機會來化解他們之間的怨恨,可見有前途的年輕人誰都害怕,因為他們的將來無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華,他遲早會成就一番事業,而不是終其一生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對於作者最終所揭示出來的全書的主旨我不太認同,他借德順老漢的口告訴高加林農村也有遠大的前程,這實在是有着很大的侷限性,如果高加林認同了老漢的話,那麼他將羈絆一生,永遠無法走出這個小山村。只有時時刻刻想着去遠方的人才能夠飛得更高更遠。作者所謂的深奧的人生課題實際上是非常消極和頹廢的,一個安於貧窮和困頓的老光棍的人生哲學怎麼會被上進青年高加林所接受實在讓人費解。或許他只是暫時借用來逃避一下現實,鋒芒遲早又要顯露出來。如果是我來寫結尾的話,高加林會在一個寂靜的夜晚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村,去不可知的遠方找尋自己的夢想,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難道不是嗎?

路遙的這部小説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了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當年高加林的形象激勵了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馬雲當年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不放棄就總有機會,於是他後來成了億萬富翁。但願發表於1982年的這部中篇小説,能夠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