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文章

二十出頭:你一無所有,卻讓全世界羨慕

欄目: 勵志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1.49W

1、我們都過着與想象不一樣的生活

二十出頭:你一無所有,卻讓全世界羨慕

  

讀書的時候,每天騎着腳踏車上學放學,等着會考結束成為高中生,等着大學聯考結束成為大學生,等着考研結束把書一條龍唸完,即便目標明確,其實你一直很迷茫;找工作的時候,滿是熱血,四處投遞簡歷石沉大海後,在家裏守在電話機旁等面試通知常常很無助,你心想着工作穩定了一切都好了;有了份工作,每天上班擠在擁擠地鐵的人潮中感到很落寞,整日穿得人模人樣説話圓滑得體,其實你的內心還是當初那個迷茫的少年,不知自己到底在為什麼而活而忙而悲傷;終於鼓起勇氣辭職去旅行,輾轉在路上,拍好看照片分享有趣故事,發的帖子鼓舞了無數人,其實你自己到底有沒有真的覺得自由和快樂,卻是另外一樁事了。

我們常感到自己在過着並不理想的生活,以至於嘴裏總嚷着無數的“如果……我就可以……”

如果大學聯考結束了,我就可以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用在沒有意義的教科書裏面浪費青春;如果畢業了書終於唸完了,我有文憑後就可以走出象牙塔,過上真正的生活;如果面試通過了,拿到這份工作,我就可以有房有車娶妻生子,人生一帆風順過幸福的小日子;如果這份工作沒有那麼累,我就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興許生活就不會那麼枯燥沒有意義;如果旅行可以帶來不一樣的人生,只要勇敢跨出第一步,我就可以從此海闊天空書寫自己的人生……

二十歲剛出頭的我們,熱切擁抱改變,容易被鼓舞,更容易被別人的故事觸動心扉,勇往直前拼了命努力,也試圖毀壞現狀,不顧一切出走。然後呢?最終仍沒有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尋找下一個“如果”。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預測是有偏差的。我們很難預測自己未來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人們會錯誤地預測自己談過一場浪漫的戀愛,收到禮物,錯過選舉贏得比賽,和被誤解後的感覺。”一位蘇格蘭詩人寫得恰到好處:“當一種感覺存在的時候,他們感到它好像永遠不會離開;當它離開以後,他們感到他好像從未來過;當它再回來時,他們感到它好像從未離開。”

這樣的感覺,就是此刻的我們:一無所有,理想生活很飄渺。

2、我們到底要過怎樣的生活?

  

今年我二十三歲,回國後,在外國領事館做媒體和活動策劃。

一個人來到廣州,早起晚睡,上班很忙碌。

剛開始一個月,其實情緒波折過。去到南湖的一家英國學校送活動汗衫,扛着幾袋子貨半路上摔了一跤,膝蓋上全是血,在回來的車上痛得哭起來;一整天打仗一樣做完linemanager吩咐的任務,照例下班後走半小時回家當作散心,到家門口才記得鑰匙忘在公司裏,想到辦公室應該早已關門,在鐵門口無助地哭起來,罵自己沒長大;做新加坡遠程培訓的時候,連繫統都不會登入,其餘地區的同事已經開始練習,我對着電腦慌亂起來不知如何是好,硬着頭皮在一片沉寂中用英文顫抖地問“這個對話框怎麼不見了,啊,有了,那麼要怎麼點進去”的低端問題,中午休息時一個人花了一個多小時在街上亂走,才找回自己的節奏。

看到身邊的同事,有人繞了地球一圈終於回到了廣州的家,漸漸建立起安穩的生活;有人和男友訂婚,事業也步步高昇;有人剛生完孩子,兩夫婦計劃着買更大的房子……

似乎大家都有些什麼,可是看看我自己,下班後也不知該往哪裏去,不做飯就在外面隨便吃點,其實太忙碌忘記吃飯死不掉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有男朋友,大把的時間在看自認為“浪漫”的政治經濟談話節目。偶爾在路上走着走着,不知道半年後接下去要到哪裏。

尤其是最近收到大學時候印度尼西亞好友的信,終於成為了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把我徹底壓倒了。她在荷蘭的工作一帆風順,和比利時男友恩愛依舊,而我們曾經瘋在一起的俄羅斯女孩,就要結婚了。

“喂,真的要這樣的生活?”從零開始,就算回國,我又在四處漂。有時候,沒有安全感。

把這些話傾吐出去,“嘉倩,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那麼,那些給你寫信的人怎麼辦?”朋友犀利地問道。

3、你敢義無反顧的做你想做的事情嗎?

  

喬蒂是個在廣州工作的西班牙人,三十出頭,收入不菲,有個中國女朋友。他總充滿憐愛地對我説,“你就像是十年前的我。其實,現在的我依舊很羨慕你。”

“什麼?羨慕什麼?”我幾乎就要從沙發跳起來,你羨慕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你有房有車有好工作,女朋友温柔可愛。而我,家裏連寬帶都沒有,因為未必知道可以在這個城市久留,凡是與“一年的合同”相關的,對我來説都是奢侈。家裏的杯子都是一次性的,逛宜家只有摸的份,連衣服都不太買,只為了捲鋪蓋搬家時方便一些。

喬蒂打開他公寓的窗,燈火闌珊的廣州盡收眼底,夏天的熱氣向人襲來,他笑着説,“這樣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二十出頭的你,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噢……對了,你不是説在上週的沙發客聚會裏見到一個美國人嗎?他三十多歲,賣了自己的公司,拿這筆錢來到中國四處周遊。”

安全感,和年齡真的有關嗎?如果三十歲的時候,還能做到這樣義無反顧去做想做的事情,那麼現在,二十歲出頭的我,為什麼要在乎這“幻覺”呢?

話雖如此,縱使勇氣滿滿,目標呢?理想呢?

4、“熬”是每個人都繞不過的歷程。

  

在成長的路上,我就像當代很多同齡人一樣,不屑於很多東西,看不慣很多現象,不滿於社會的諸多規則。我們這一代人,都會為了那些某二代的特殊待遇拍案而起,為了籌集醫療費的窮困家庭同情落淚獻出微薄之力,為了冷漠麻木的路人詬病如今世道不正。

不記得是第幾十個同齡人告訴我,“我們的社會正在一點點爛掉,這是個沒有理想的時代。沒得救了,快回歐洲吧。”

我看的卻恰恰相反,並不是中國的新一代沒有理想,而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多到以至於只能追求“止痛”而非“醫治根源”。今天撿起了這個理想,羣起而攻之;明天就又發現新的燃點,“關注就是力量”,一波波看似洶湧的集體思辨甚至是網絡暴力,出發點是好的,其中的一些思想也是好的甚至會帶來社會變革的,但問題就在於我們都忘記了“改變=過程”。

開啟時間的“魔法”效應,被動而消極的“熬”於事無補。熬日子是會有慣性的。熬大學聯考,熬大學,熬工作,習慣了熬一切,等待一個幻想中的白馬王子出現拯救自己的時候,結果熬慣了,和白馬王子一起過日子,也成了熬。

真正在過時間的人,是用心感知每一分每一秒,腳踏實地過着此刻的生活。縱使一切都不盡如人意,縱使由心地感覺痛苦,一個能在爛攤子面前把線索一點點一點點拾起,耐心做好該做的,把成敗置之度外的人,其實更容易一不小心就走得很遠。那麼,他所完成的任務,所成為的自己,所得到的成就感,都是刻在骨子裏平實而非耀眼的快樂。

“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興許如今我們在意的,過不久就被新的一切掩蓋。過一百年,脣槍舌戰的“方寒”或許就葬在了一起,二代們的“殺人跑車”成為了一堆堆廢銅爛鐵,省吃儉用供了一輩子的北京三房一廳二十年前自己的名字已經被抹掉。

人間是非富貴都太渺小了。想起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葬禮上有人問死者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遺產”,對方回答“他什麼都沒有帶走。”

二十多歲一無所有的我們,其實最有力量去拯救社會。比起更多人,我們早已經在傷痕累累的路上懂得,其實真正的成功,並不是擁有什麼,而是這一段段路我們曾用心走過,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感動和故事。大學聯考的時候,認真做過習題;工作時候,在崗位裏付出自己的貢獻;下班後,做無關緊要的小事卻温暖了陌生人;戀愛中,關愛對方共同成長;在家裏,懂得感恩,經常溝通與陪伴。也許,我們並不能成為歷史裏“揭竿而起”的革命者,但至少,我們還有能力去持續地做些事,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夜晚就一定睡得很安穩,早晨伴着鬧鐘也就有了萬分動力。

那些温暖而可愛的小事,就是成功。

真正令我們覺得活着的,是那些實質性的東西,而實質,註定需要過程。

5、我們需要的是改變!

  

“只要你跨出第一步,就離成功不遠了。”又是一瓶雞血。可當你真的激動地辭職旅行也好,開店也好,並不意味着成功真如這句話所説的“不遠了”。

其實,遠着呢!

坐飛機久了,就會知道其實飛機起飛衝上雲霄只是一瞬間的事。真正把你帶向遠方的,還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起飛的過程固然令人難忘與激動,透過機艙你可以看到陸地越來越小,雲朵越來越近,突破雲層之後,就一路只是無聊的白茫茫一片。

原來,“成功”一點都不難,甚至很快。看起來很美的事物,接近後,往往沒有想象中那麼美了。最終我們都能抵達目的地,但擁有的,其實是不同質感的“遠方”。

我們渴求改變,想要變革社會,更想要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事實是今早付出了一點努力,今晚就立刻想要檢驗回報。忽略了過程和“旅途”,失望是在所難免的,這年頭,立竿見影的要麼是豐胸硅膠,要麼就是地溝油。

我們詬病社會結構,感慨出國留學,憤恨官富二代,像極了如今各個國家的軍備競賽。沒有哪個國家是對外不宣稱“我們的人民熱愛和平”,但照樣組織軍隊花大筆錢買軍火,定期大規模演習,這些莫名的錢,為何不去花在飢餓孤兒和老人上?

二十歲出頭,世界還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我們能做的,或許目前階段只是獨善自身。每一個小理想的實現,都是對於未來改變社會的練習。所謂的change,固然是痛苦的。並不是換條路走,就心情爽朗一路綠燈,更多時候,帶來的可能就是更深的迷茫和痛苦。唯有經歷後,改變才能帶來巨大的效應。

和坐飛機一樣,時間,才是奇蹟的鑰匙。

6、夢想,請你晚一點實現。

  

我想要當一個用文字改變世界的人。

一位前輩説“這樣很好啊,至少不是以此為生”。寫作並不會成為我的工作,我卻喜歡這樣的狀態。寫的東西沒有壓力,把自己心內的一切剖析給別人。同時,如今在一本雜誌寫專欄,常常寫着寫着不自覺議論關於生活的態度。二十三歲,還沒有想透很多事,所以傾訴慾望強烈。

寫字之外,近期大半生活在工作。一開始迷失了一段時間,如今終於尋回自己的節奏。即便未必知道半年後的自己身在何方,在做何事,眼前的路一步步走好,因為潛移默化中,此刻的生活已是在我們在過去無數個十字路口選擇下,最終最理想的一條路。

又況且我們常在想此刻就要過上理想生活,卻從來不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準備好。抵達目的地前的“旅程”是缺不了的,並且許多彎路是註定要走一遭的。人生還很長,磕磕絆絆一路掉眼淚,泥濘的路才有好故事可以説。不可能一開始就過上想要的生活,直接成為作家老闆總裁……甚至立馬就指揮整個國家。有些事有些機會,來得晚一點才好。來得早了,結果自己還不夠資格擁有,比起從未出現更令人惋惜。

讀到這一期《新週刊》,看着自己的名字在文章裏被歸結為“知心姐姐”,突然覺得很有趣,總在傾訴郵箱裏被稱作“嘉倩姐姐”,其實説到底,自己也不過是在夢想路上不斷跌倒,滿膝蓋是血的行者。平實而温暖,我沒多大的出息,只想做這樣一種不耀眼的人。

或許半年後的自己,又到了新的“遠方”,做起了不一樣的事情。但,我相信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過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即使不是,我也在成為有資格的人的路上。

我有你所沒有的,因為我一無所有。

夢想,請你晚一點實現。我想要更有資格地擁有你。

1、我們都過着與想象不一樣的生活

  

讀書的時候,每天騎着腳踏車上學放學,等着會考結束成為高中生,等着大學聯考結束成為大學生,等着考研結束把書一條龍唸完,即便目標明確,其實你一直很迷茫;找工作的時候,滿是熱血,四處投遞簡歷石沉大海後,在家裏守在電話機旁等面試通知常常很無助,你心想着工作穩定了一切都好了;有了份工作,每天上班擠在擁擠地鐵的人潮中感到很落寞,整日穿得人模人樣説話圓滑得體,其實你的內心還是當初那個迷茫的少年,不知自己到底在為什麼而活而忙而悲傷;終於鼓起勇氣辭職去旅行,輾轉在路上,拍好看照片分享有趣故事,發的帖子鼓舞了無數人,其實你自己到底有沒有真的覺得自由和快樂,卻是另外一樁事了。

我們常感到自己在過着並不理想的生活,以至於嘴裏總嚷着無數的“如果……我就可以……”

如果大學聯考結束了,我就可以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用在沒有意義的教科書裏面浪費青春;如果畢業了書終於唸完了,我有文憑後就可以走出象牙塔,過上真正的生活;如果面試通過了,拿到這份工作,我就可以有房有車娶妻生子,人生一帆風順過幸福的小日子;如果這份工作沒有那麼累,我就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興許生活就不會那麼枯燥沒有意義;如果旅行可以帶來不一樣的人生,只要勇敢跨出第一步,我就可以從此海闊天空書寫自己的人生……

二十歲剛出頭的我們,熱切擁抱改變,容易被鼓舞,更容易被別人的故事觸動心扉,勇往直前拼了命努力,也試圖毀壞現狀,不顧一切出走。然後呢?最終仍沒有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尋找下一個“如果”。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預測是有偏差的。我們很難預測自己未來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人們會錯誤地預測自己談過一場浪漫的戀愛,收到禮物,錯過選舉贏得比賽,和被誤解後的感覺。”一位蘇格蘭詩人寫得恰到好處:“當一種感覺存在的時候,他們感到它好像永遠不會離開;當它離開以後,他們感到他好像從未來過;當它再回來時,他們感到它好像從未離開。”

這樣的感覺,就是此刻的我們:一無所有,理想生活很飄渺。

2、我們到底要過怎樣的生活?

  

今年我二十三歲,回國後,在外國領事館做媒體和活動策劃。

一個人來到廣州,早起晚睡,上班很忙碌。

剛開始一個月,其實情緒波折過。去到南湖的一家英國學校送活動汗衫,扛着幾袋子貨半路上摔了一跤,膝蓋上全是血,在回來的車上痛得哭起來;一整天打仗一樣做完linemanager吩咐的任務,照例下班後走半小時回家當作散心,到家門口才記得鑰匙忘在公司裏,想到辦公室應該早已關門,在鐵門口無助地哭起來,罵自己沒長大;做新加坡遠程培訓的時候,連繫統都不會登入,其餘地區的同事已經開始練習,我對着電腦慌亂起來不知如何是好,硬着頭皮在一片沉寂中用英文顫抖地問“這個對話框怎麼不見了,啊,有了,那麼要怎麼點進去”的低端問題,中午休息時一個人花了一個多小時在街上亂走,才找回自己的節奏。

看到身邊的同事,有人繞了地球一圈終於回到了廣州的家,漸漸建立起安穩的生活;有人和男友訂婚,事業也步步高昇;有人剛生完孩子,兩夫婦計劃着買更大的房子……

似乎大家都有些什麼,可是看看我自己,下班後也不知該往哪裏去,不做飯就在外面隨便吃點,其實太忙碌忘記吃飯死不掉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有男朋友,大把的時間在看自認為“浪漫”的政治經濟談話節目。偶爾在路上走着走着,不知道半年後接下去要到哪裏。

尤其是最近收到大學時候印度尼西亞好友的信,終於成為了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把我徹底壓倒了。她在荷蘭的工作一帆風順,和比利時男友恩愛依舊,而我們曾經瘋在一起的俄羅斯女孩,就要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