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描寫春天的詩句—《祝英台近·晚春》

欄目: 描寫春天的詩句 / 發佈於: / 人氣:1.96W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

描寫春天的詩句—《祝英台近·晚春》

寶釵分,

桃葉渡,

煙柳暗南浦。

怕上層樓,

十日九風雨。

斷腸片片飛紅,

都無人管,

倩誰喚流鶯聲住?

鬢邊覷,

試把花卜心期,

才簪又重數。

羅帳燈昏,

嗚咽夢中語:

是他春帶愁來,

春歸何處?

卻不解將愁歸去?

  《祝英台近·晚春》註釋

①寶釵分:釵為古代婦女簪發首飾。分為兩股,情人分別時,各執一股為紀念。寶

釵分,即夫婦離別之意。

②桃葉渡: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之處。這裏泛指男女送別之處。

③南浦:水邊,泛指送別的地方。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④飛紅:落花。

⑤覷:細看,斜視。

  《祝英台近·晚春》譯文

將寶釵擘為兩截,離別在桃葉渡口,南浦暗淡淒涼,煙霧籠罩着垂柳。我怕登上層層的高樓,十天裏有九天風號雨驟。片片飄飛的花瓣令人斷腸悲愁,風雨摧花全沒人來救,更有誰勸那黃鳶兒將啼聲罷休?

瞧瞧簪在鬢邊的花簇,算算花瓣數目將離人歸期預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數。昏暗的燈光映照着羅帳,夢中悲泣着哽咽難訴:是春天他的到來給我帶來憂愁,而今春天又歸向何處?卻不懂將憂愁帶走。

  《祝英台近·晚春》賞析

上片寫行人去後的淒涼。開篇三句點明別時的節氣,襯托悲苦的心情。中二句寫別後的思念與由此而引起的心緒。"斷腸"三句寫春去花落,無人愛惜,鶯聲鳴囀,無人勸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寫盼歸的急切心情。換頭三句通過占卜歸期的神態來刻畫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中二句寫夢中相思之情。末三句以怨春作結。

這首詞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特點。一是善於通過動作來刻畫人物心理活動。詞中側重於描寫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歸來的焦急心情,在寫法上,作者捨棄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過動作的某些細節來突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出現在讀者面前的這位女主人公,把剛剛插在鬢邊的鮮花重新摘下來,,一瓣一瓣地從頭細數,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躍然紙上,甚至連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靈活現了。這是其一。其二是通過夢中的囈語來表示對春天的怨恨。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層。通過夢中語,還進一步説明"花卜歸期"只不過暫時取得心靈上的某種安慰,並非有確實的憑據。反過來,這"夢中?quot;又進一步烘托出盼歸之情的急切。在結構上,結尾又密切照應開篇,因與情人分別時是"煙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説"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帶去!"

這首詞通過兒女之情,寄託了家國之愁。作者滿腹的怨恨,卻不説破。於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來加以補充和發揮了。

詞中很少用典,並以淺近的口語於不經意處信筆寫來,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聲情口吻。這首詞在辛詞中是別具一格的。沈謙在《填詞雜説》中説:"稼軒詞以激揚奮勵為工,至'寶釵分,桃葉渡'一曲,暱狎温柔,魂銷意盡,才人伎倆,真不可測。"這一段話説明,這首詞是帶有婉約詞的特點的的。

 《祝英台近·晚春》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