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抒情散文

歌頌杜鵑花散文

欄目: 抒情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26K

杜鵑花是我喜愛的花,不僅是因為她熱烈、奔放,不爭豔,不嬌貴,更為令人讚歎的是杜鵑花對生存環境要求不高。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歌頌杜鵑花的散文

歌頌杜鵑花散文

歌頌杜鵑花散文:杜鵑花

杜鵑可稱為花中西施,也是中國的四大名花之一。白居易這樣評價它: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可是杜鵑根本沒有那麼華貴,只是它樂觀,熱情中透出的幾分嬌媚!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風吹綠了江南岸,春姑娘為萬物披上色彩斑斕的外衣,小草穿上了綠衣裳,花兒們穿上了五顏六色的衣裳,而杜鵑花則穿上了紅中透粉的衣裳,看它開得多燦爛啊!像燃燒的火焰,如噴霧的紅霞,讓人看了賞心悦目。春雨姐姐也不讓杜鵑好好展現美姿,不賞臉地下起毛毛細雨。你以為杜鵑會因此耷拉着腦袋不高興嗎?你錯了,它把春雨當成沐浴水,正舒服地洗澡呢!不時花蕊動兩下,在向我招手。

夏哥哥那火暴脾氣連我也受不了——每天用他那火氣烤着大地,大地就像個大蒸爐,萬物就像烤包子。這時的花草樹木就不爭妍鬥豔了,大家都找避暑勝地去了。只有石榴和杜鵑堅守崗位。而杜鵑開得更加鮮豔,對於夏哥哥的火暴脾氣它毫不辟易,直挺挺立在夏哥哥眼皮之下,舒服地搖動着枝葉。哈!它把夏哥哥的火氣當作吹風機,吹乾它那濕漉漉的衣裳咧!吹乾衣裳後它像是感謝夏哥哥,把臉漲得紅撲撲地,偶有一絲微風,就哈腰點頭致敬,真有禮貌啊!夏哥哥半是被它氣走了,半是感動了。

一會兒,秋阿姨又拖着金色的長裙來了,頓時街道上,小路上,河流邊全鋪滿了金燦燦的葉兒。看——楓樹阿姨多能幹,把自己的葉全變成了紅色,聽説叫“紅楓葉”呢!杜鵑也毫不示弱,把自己的幾堂兒孫召集起來,讓秋風阿姨把它們送到遙遠的地方去。啊?杜鵑那麼人心拋棄兒孫們!不,它是深刻地懂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道理,我為它的長遠目光感動。

冬爺爺駕着雪橇趕來了,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漫天飛舞雪花。別看杜鵑那麼嬌小柔弱的外表,她卻會自己照顧自己,不用擔心。她把呼嘯的北風當作催眠曲,甜蜜地入睡了。但她睡覺了也沒忘記把自己這一年來的熱火送給人們。所以冬天你看到杜鵑,你的心一定是暖烘烘的……

冬去春來,一年又一年,杜鵑那樂觀,熱情一直在教育我,激勵我,讓我朝着成功的彼岸堅定地走去……。

歌頌杜鵑花散文:杜鵑花

我家的杜鵑花讓我感受到了它的美,這種美是一種自然美,並且讓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春節前夕,我從客廳的窗台向外望去,看着外面漫天飄舞着的鵝毛大雪,心裏不禁一絲寒意。“叮咚”有人來了,我一開門就看見爸爸抱着兩盆美麗的杜鵑花。頓時,我的心裏湧進一股春意,房間裏顯得春意盎然。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生命力。我便欣喜諾狂的把這兩盆杜鵑花擺放在了客廳的窗台上。起初,我每天都會來看看我心愛的杜鵑花,這兩盆杜鵑花分別栽在白色的花盆裏,花盆高20釐米,寬25釐米,杜鵑花高20釐米,寬25釐米,杜鵑花高17釐米。杜鵑花長的碧綠的葉子,花朵正含苞待放。有些日子,我發現杜鵑花怎麼沒有前些日子那麼有生氣了。我一看花盆裏的泥土都幹了,我立即澆足了水,在之後幾天裏,我常常來關心愛護杜鵑花。隨着時間的推移,杜鵑花也開始變了,變的是那麼美麗;是那麼引人注目;是那麼有生氣;杜鵑花展現出自己的美麗。那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也舒展開了自己美麗的身軀。那展開的花瓣,妖豔的就像綢緞,花瓣彎彎曲曲的,猶如仙女的裙子,彷彿帶我進入到了另一個美妙的世界,令我魂牽夢繞。杜鵑花就想一羣彩蝶在空中翩翩起飛,那花朵在陽光的襯托下,顯得更是耀眼、美麗!

杜鵑花,你是我心愛的花,我一定會讓你茁壯成長,活潑生氣,我愛這兩盆美麗的杜鵑花!

歌頌杜鵑花散文:杜鵑花開

杜鵑花,她樸實沒有牡丹的富貴;她清新沒有荷花的嬌貴;她平常沒有菊花的金貴;她普通沒有梅花的稀貴。她盛開時象燃燒的火,象徵着純潔的愛情和誠摯的友誼。杜鵑花的別名有: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金達萊、山鵑、紅杜鵑、豔山紅、豔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語)、金達萊(朝鮮語)、山石榴。又稱為望帝、子規等,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杜鵑花盛開之時,恰值杜鵑鳥啼之時,古人留下許多詩句和優美、動人的“杜鵑啼血”傳説,並有以花為節的習俗。

杜鵑花種類繁多,分佈廣泛,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體態風姿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枝葉扶疏,有的乾枝百幹;有的鬱鬱葱葱,俊秀挺拔,有的曲若虯龍,蒼勁古雅。花色更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殷紅似火、金光燦燦、晶藍如寶,或帶斑帶點,或帶條帶塊,粉紅的、洋紅的、橙黃色的、淡紫色的、黃中帶紅的、紅中帶白的、白中帶綠的,真是千變萬化,無奇不有。有的濃粧豔服,有的淡著縞素,有的丹脣皓齒,有的芬芳沁人,真的各具風姿,儀態萬千。

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為廣泛的。白居易贊曰:“閒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藥皆嫫母”。在世界杜鵑花的自然分佈中,種類之多、數量之巨,沒有一個能與中國匹敵,中國,乃世界杜鵑花資源的寶庫!今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為省花,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足見人們對杜鵑花的厚愛。杜鵑花盛開之時,恰值杜鵑鳥啼之時,古人留下許多詩句和優美、動人的傳説,並有以花為節的習俗。

杜鵑花多為灌木或小喬木,因生態環境不同,有各自的生活習性和形狀。最小的植株只有幾釐米高,呈墊狀,貼地面生。最大的高達數丈,巍然挺立,蔚為壯觀。杜鵑花分落葉和常綠兩大類。落葉類葉小,常綠類葉片碩大。花的顏色有紅、紫、黃、白、粉、藍等色。喜陰涼、濕潤,耐寒,多生長在海拔1000-1400米的山坡、高山草甸、林緣、石壁和沼澤地。

一叢叢,一片片,杜鵑花開紅豔豔,滿目青山綠油油,紅綠相間好似一幅美麗的圖畫。宋代詩人楊萬里也寫有讚美杜鵑花的詩句:“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

歌頌杜鵑花散文:杜鵑花開

“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走進山的深處,雲的深處,春的深處。晨霧隨風朦朧,山路彎彎悠長,杜鵑花在彎彎的路旁紅了,一枝枝,一簇簇,綻放在春天裏,悄然開滿山崗。拔開朦朦晨霧,翹望春的來路,一團團,一片片,像晨霧裏的火炬,似彩雲中的霞光。就在回過神來的那一瞬,滿山的杜鵑花已紅到了極致。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彷彿是一羣淳樸的山裏姑娘,去趕赴一個大喜日子。好奇地簇擁着,在推推搡搡之間,鼓突着心事,竊竊地私語,爭奇鬥豔,竟相開放,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在百鳥和鳴中,開在清泉溪流旁,開在雲天相接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如火焰熱烈,像紅綢舞動,似朝霞燃燒,把春天繪成了一幅壯麗的風景畫。

美麗的杜鵑花,經過一個冬天的精心構思,給春天的山崗,披上一套最美的霓裳。那一枚枚杜鵑花,經過寒冬風雪的洗禮,內心深處,醖釀着花開的詩句,藴藏着粲然的輝煌。有了杜鵑花開,潔冬與明春才有了婉約牽手,彩霞和山川才有了深情相擁。有了杜鵑花開,春天才如此萬紫千紅,春光才如此明媚多嬌。用心靈走進杜鵑花叢,你會發現,那鮮豔亮麗的花瓣上,還有幾縷風霜雪雨的吻痕。盛開的杜鵑花蕊中,深藏着日月輪替的精華,保存着山川雲霧的靈氣。一枚枚似火的杜鵑花,在春風中搖動。從早春到初夏,燦爛的花期,竟是這般絢麗多姿。走過季節,走過煙雨,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催開一個燦爛明媚的春天。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高高的峯巒,高高的林梢,高高的雲端。枝頭的紅杜鵑,召喚着萬紫千紅,匯聚在一起,交織在一起,織成彩練當空,織成朝霞滿天,燦爛的杜鵑花季,演繹着時光變換的神韻。那一朵朵杜鵑花,流淌着太陽的血液,藴含着山泉的靈魂,鐫刻着春雨的印痕。鮮紅的杜鵑花,用似血的赤誠,用壯麗的生命,延續着一個多彩的花期。那熊熊似火的花開,演繹着一場生命的接力。悲壯的傳説,記載在杜鵑花開的燦爛裏,融化在杜鵑花開的美麗中。那高高的山崗,悠悠的山林,深深的幽谷,杜鵑花的開放,轟然點燃整個山川,燃得蓬蓬勃勃,燃得五彩繽紛。當杜鵑花開滿大地,開滿山崗之時,那一叢叢的火紅,不知是冬天送去的嫁衣,還是春天送來的彩禮!

“淚痕悒損胭脂臉,剪刀裁破紅綃巾”,那一朵朵杜鵑花,雖然已經開始燃燒,然而那火紅的圖案,卻分明藴涵着一個飽滿的季節,彰顯着生命的頑強。一叢叢鮮紅的花朵,就是天地的精血,就能注入生命,就能燃燒成朝霞;一叢叢嫩白的花朵,就是天蠶的絹絲,就能織成婚紗,就是天使入人間!火紅的杜鵑花裏,有春天的激情,有夏天的熱烈。潔白的杜鵑花裏,有冬天的高潔,有無限的遐想。在深冬與初春牽手之際,美麗的杜鵑花,藉着春風的歌喉,伴着百鳥的和鳴,隨着彩蝶的翻飛,高唱出一曲曲頌揚大山的情歌,彈奏出一支支讚美清泉的歌謠。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血色的杜鵑花,含着如紗的春霧,含着朝霞的激情,含着晶瑩的心事,依偎着絢麗春光,依偎着秀美山巒,依偎着盛開的花季,映紅了漫長的歲月。路在腳下紅了,路在花中伸展,在春的深處,我的心宛如那尋夢而來的少年,越走越深,一直走進山的血脈。雖然已是滿懷疲倦,因為杜鵑花的開放,我依然可以昂首仰望藍天,看那漸行漸遠的彩雲,陷入久久的遐思。不經意間的回頭時,那被風舞動起來的杜鵑花,看不到絲毫輕浮,看不到一點媚態。血染的風采,玉做的筋骨,絹織的花瓣,她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情歌,她是一篇永遠寫不完的詩行,我想,這應該就是花之韻吧。

我走上前去,依偎在杜鵑花叢,傾聽着花的細語,真想摘一朵,把她擁在懷裏,告訴她,對山川的讚美,對杜鵑花開的期待,我的手剛要觸到她的那一刻,我猶豫了,不應該打擾她,她是仙女下凡,她是彩霞初展,就讓她靜靜的盛開吧,開在永恆的春天裏。

“清溪倒照映山紅”,小溪染成了杜鵑花色,幾隻花瓣落入小溪,追逐着雪白的浪花,帶着大山的情懷,帶着清泉的問候,帶着山花的爛漫,奔向山下的凡間,我默默祈禱,去吧,去吧,山下春意正濃,人間春意正濃。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