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杜鵑紅了

欄目: 抒情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08W

“人間四月芳菲盡,陽明五月杜鵑紅。”

抒情散文:杜鵑紅了

雖是一句借用過來的詩句,但是,用她來描述陽明杜鵑的與眾不同以及陽明山美不勝收的景色,是再恰當不過了。陽明山之美,引得四面八方的遊客接踵而來。

陽明山位於瀟水之東,雙牌縣境內東北隅,與零陵、祁陽、寧遠等縣區接壤,主峯海拔1624.6米,早有“北廬山、南陽明”之説。她的名字的由來,方誌載:“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陽明山也”;“陽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齊九嶷。”意思是説,陽明山是清晨的陽光最先照亮的地方;陽明山是一座名山,與九嶷山一樣峻奇秀美。其境內有流泉飛瀑、奇峯怪石、雲山霧海等諸多奇觀,年平均氣温14.2℃,森林覆蓋率98%,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3.8萬個,素有“湘粵涼島”、“天然氧吧”和“嶺北生態畫卷”的美稱。

我恰好就工作生活在神奇秀美的陽明山下,可謂近水樓台。所以,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我都會上陽明山上看杜鵑花開。

五一假期,有了難得的短暫悠閒,於是,幾個好友從不同的地方來到陽明山下的紅水嶺匯聚,相約上山,給自己的心情徹底地放個假。

順着一路蜿蜒的盤山公路駕車前行,隨處可見公路兩旁巍峨的羣山和葱綠的竹林,間或有一溝溝一片片的黃杉、南方紅豆杉,以及原始次森林。透過車窗向外看,能漸漸地感受到跟隨海拔的升高,越往上行越被高山綠樹環繞,滿眼的翠綠,儘可用一路風景一路迷人來形容。然而,最吸引遊人眼球的,還是那些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的杜鵑花。隨車的當地朋友介紹説,陽明山的杜鵑花,有好幾類是別的地方沒有發現沒有被命名的,已有品種被直接命名為“陽明杜鵑”。

映入眼簾的杜鵑花,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或白或粉或紫或紅,五彩繽紛,互為點綴。蜂兒在花叢中盤旋低吟,蝴蝶在枝葉間輕盈起舞。處處盛開的杜鵑花,像一塊塊碩大無比的紅色地毯,從山腳一直鋪到山頂,漫山紅透,爭奇鬥豔,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杜鵑花海,足有十萬餘畝,創下了面積最大的野生杜鵑花基地“大世界吉尼斯紀錄”,被譽為“天下第一杜鵑紅”。置身其中,吸吮着瀰漫在空氣中的馥郁芬芳,濃香浸入肺腑,令人如痴如醉。花開得最豔處,總有三五成羣的美女撫枝弄瓣,擺出各種姿勢留下倩影。她們立身花叢,好象被花神給掛了花環、纏了花帶、披了花袍……,美人與花融為一體,讓路過的遊人看去,彷彿美女們也都成了一朵朵嬈豔惹眼的杜鵑花。

陽明山就是有點怪。有時候,山下陰雨綿綿,山上卻是晴空萬里;山外麗日當空,山中卻是雲霧繚繞。真正的一山兩重天!

這不?剛上山時,天還是一片晴朗,行至半山腰,卻突然間騰起了如煙的雲霧。爬行的車隊,猶在霧海里“航”行。好在這神奇的霧,更為陽明山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平添了無盡的濃濃詩意。您或許剛剛注目的是一片鮮紅的杜鵑花,但霎那間就會被一層層一縷縷如煙的霧靄籠罩。霧裏看花花更豔!被雲遮霧罩的山巒,數秒之內又會驚現燦爛盛開的杜鵑花點綴在蒼翠之中的奇觀。

杜鵑花別名映山紅、豔山花、清明花,有“花中西施”的雅號。因自古就有“杜鵑滴血”典故的緣故,於是,人們都願意相信,杜鵑花的奼紫嫣紅,就是那吐血而死的杜鵑鳥的血染而成。這讓鮮豔的杜鵑花的花脈裏同時透出悽美。

但陽明山坊間關於杜鵑花的傳説,則另有自己獨特的一個版本。

相傳,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個個都是織錦能手,那滿天絢麗的霞光就是她們那纖纖巧手織出來的。那年,正值王母娘娘做大壽,玉皇下詔,除七仙女因觸犯天條,被罰獨居銀河西邊閉門思過外,其他女兒每人必須織一錦緞獻給王母娘娘。仙女們織着織着,禁不住思念起孤獨一方的七妹來了。這時,一陣風突然刮來,冷不防把仙女們織好的錦緞吹走,從天庭往下飄落,一直飄到離天庭最近的一座山峯——陽明山上。時逢山上朝陽升起,陽光照在錦緞上,映得霞光滿天,天地間一片祥和。説來也巧,這麗錦上織的偏偏是凡間還沒有的杜鵑花。錦緞剛一落地,錦上的杜鵑花立馬變成了人間的杜鵑花。從此,陽明山上滿山遍嶺就開滿五色七彩的杜鵑花了。

“杜鵑滴血”也好,“麗錦落山”也罷,傳説終歸是傳説而已,不足以信。不過,這些美妙的傳説之所以能留傳至今,是因為她確實寄託着人們這樣那樣的情感。杜鵑花雖為花,杜鵑花其實是飽含深情的。陽明山的杜鵑花又何嘗不是呢?

彭楚明君《陽明杜鵑》一文寫道:“陽明山上看杜鵑,我看到了盎然的生機,看到了嫣紅的希望,看到了飄蕩在花枝間的禪意,看到了氤氲在花海上的佛光”。

禪意何來?佛光何來?因為,還有一個遊陽明山必不可少的去處——萬壽寺。

萬壽寺位居陽明山巔,原本叫陽明山寺,“始建於宋,重修於明。”明朝某年,一雲遊到此的新田籍僧人鄭秀峯久居陽明山寺潛心修禪,於嘉靖二十九年功德圓滿,坐化成佛,其肉身不腐,護佑眾徒和周圍百姓平安,被封“七祖佛爺”。陽明山寺遂被嘉靖皇帝改寺名為萬壽寺,賜“明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匾聯一塊。自此,周邊地區三省十八縣來拜佛朝聖者甚多,萬壽寺漸成湘粵桂一帶的佛教聖地。數百年來,香火鼎盛不衰。香客年逾數十萬。善男信女們每每懷着一顆顆十分虔誠的心,來到佛前求籤許願,感悟禪的玄機,領受佛的洗禮,據説大多都能願了籤靈,有“求官加官、求子得子、求財旺財”之説。信徒們或鬱郁苦悶或茫然無助或渴求祈盼的心情,各自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或慰藉。萬壽寺彷彿成了世人寬宏的精神憩園。於是,萬壽寺佛祖的靈驗,口口相傳,名揚八方。陽明山因此又被尊奉為“靈山福地”。久而久之,寺廟周邊的杜鵑花似乎也瀰漫着禪意、散發出佛光。

離萬壽寺約十餘里的地方,又有一地名叫歇馬庵。

相傳,明正德年間,妙竹公主(另有一説是明武宗皇帝朱厚照的三女兒秀靈公主)因逃婚走出皇宮,一路奔波到了陽明山。見此地山幽水靜,恍如世外桃園,是養心修性的妙處,於是,與隨行丫環歇馬在此,借寺修庵,修身立德,執意不歸。明皇見其決心已定,儘管氣憤之至,但也無可奈何,遂封其為易德仙姑,也稱一品仙姑。此後,眾多出家尼姑奔庵而來,歇馬庵的名聲幾乎不亞萬壽寺。

由於年代久遠,歇馬庵現在早已不復存在,只空留下淹沒在草叢中的一堆堆瓦礫證明她曾經的興盛,讓人耳邊猶聞陣陣唸詩誦經之聲。不過,據導遊小姐介紹,這一景點正擬修復。

就在她的遺址旁,有一水面寬達兩百多畝的人工湖,名曰“萬和湖”。四周是葱蘢青翠的高山,黃杉、紅豆杉等珍奇樹種和羅漢竹、斑竹、櫻桃木以及無數的叫不出名來的花木,呈現在遊人面前的分明就是一個植物王國。當然,最最搶眼的依然是點綴在山間的一簇簇杜鵑花,粉若芙蓉、嬌若清荷、燦若雲霞、豔勝桃李。那多姿多彩的畫面,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山光水色,融為一體,讓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

手頭一份景點推介小冊子上寫到,在這萬和湖岸的山坡上,很快將建造一個萬和主題公園。園內將立一特型“萬和大鼎”,用所收集到的世界各地各界知名人士題贈的一萬個“和”字鑄就而成。一路陪同的導遊小李自豪地告訴我們,已收到了包括聯合國原祕書長安南先生在內的諸多名人名家題寫的“和”字。

更具意味的是,雙牌有座陽明山,海峽對岸台灣也有座陽明山,兩座陽明山同名同姓,已結成姊妹山,無形中拉近了海峽兩岸的距離。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吳伯雄、副主席蔣孝嚴、林豐正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鬱慕明等台灣政要都聞雙牌陽明山之名,相繼題寫了“和”字贈送到此。我由此猜測,萬和園策劃者的立意,無非是藉此表抒願景,期盼兩岸和平、世界萬和。試想,誰不希望安享太平呢?

從陽明山返程歸來時,朋友幾個都不停地感歎:看來,遊人們如此迷戀陽明山,不辭路遙,紛至沓來,或許不僅僅因為陽明山是一片杜鵑花海,更因為她是一座承載着美好企盼和願望的祥和之山吧!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