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優美文章

懷念父母親文章3篇

欄目: 優美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懷念父母親文章 懷念父母----清明節寄哀思

懷念父母親文章3篇

又是一年清明節,時間過得好快,掐指算來,母親離開我們已整整三十年了,父親去世也整整十年了。而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一陣陣襲來,讓我面對滿窗的陽光卻感不到一絲暖意.....

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年來每近清明節都會夢到父母,今年更是入夢早。離清明節還有十幾天的時候,我就夢到了我的父親。依然是那樣慈祥的笑容,依然是那樣寬厚的神情,依然是那樣勤勉地沒有一會兒閒下來的時候。他又出去打魚了,我的家鄉有一條小河,叫白馬河,通着白洋澱,我們村的百姓靠着這條河少不了吃新鮮的魚。小時候,我是父親的跟班的,他拎網,我提兜;他撒網,我揀魚;我們有説有笑,每逯到一條大魚都要驚呼。這次我卻沒有跟他去,夢到卻是他騎着他的大鐵驢回家來的情景,鐵驢上總是跨着一個竹筐,筐裏盡是他的寶貝:魚網、魚兜、雨衣、雨鞋,織網的籤子,還有拾到蛤了等等,他沒有説話,我們圍着他看他逮了多少魚,好象馬上開始要洗魚做魚吃了,我的夢就醒了。

父親從14歲開始從軍,曾給呂正操當警衞員,小時候,我最大的樂趣就是讓父親講他打仗的故事,後來他負了傷,就回了家,是三級殘廢軍人,一直享受民政局的補貼,每年春節,村委會還要送來慰問品。父親經常向我們炫耀的是他從日本鬼子手裏繳獲的“日本戰刀”,雖然過去了幾十年,刀鞘已鏽爛得剩下一半,但刀刃依然鋒利無比。我們曾經問他:“如果你不是負傷回來,沒準現在留在北京工作了。”他也不回答,只是笑笑了事。我們還問他:“如果你去北京找呂司令,他還會認識你嗎?”他也只是笑笑,不回答。第二天,他依然是早早起來,帶着我們去侍弄他的棉花地。

父親的脾氣特別好,無論誰向他發火,他都不説話。實在有了發愁的事,就是悶着頭抽煙。我們一直認為父親應該長壽,但是也只活到了73歲。

那是20xx年元旦剛剛過去沒有多長時間的一個早晨,我早晨去上班路過父親的房間,看到父親好象正在酣睡,沒有多想。沒想到大約10點多鐘,在家照顧父親的大姐顫抖着喊着我的名字讓我回家。當我發瘋似得跑回家的時候,父親已經停止了呼吸。現在回想起來,他是在晚上就突發心臟病去世的,我早晨上班看到他時,他已經過世了。

父親去世很安詳,一如他的為人。

母親和父親的性格正好相反。母親愛説愛笑,心地特別善良。她是白洋澱邊邸莊的老家,織一手好看的葦蓆。因為母親織蓆的手藝,我們村所有人家鋪的炕蓆幾乎都出自我母親和我的兩個姐姐之手。過去無論多麼艱難,我們總是寬裕的。 因此,少不了要幫別人。我就是交通員,母親讓我今天給東家送兩個饅頭,明天讓我西家送一碗醬,後天又給南家送一些舊衣裳。周圍的鄰居都得到過母親的資助。然而,母親沒有因為善良得到相應的回報,換來的卻是嫉妒和疏離,她無法接受人心難測和世態炎涼,抑鬱而終。那時候,我才只有14歲。看着母親悲傷不能自巳,我無能為力。

有一次,忽然特別想算一卦,看看世間有沒有因果報應,有沒有輪迴。我對大仙説:“你看看我的母親現在在哪?”他説:“你的母親現在在西北山上,那上面有她的位置,她不是一個一般的人,她是個修煉過的人,她要救助更多的人。”真的嗎?這是真的嗎?但我寧願相信他是真的。

4月1日,我們三個姐妹來到父母墳前,那天的風特別大,天特別冷,但我們的紙燒得特別順利。大哥和三哥在墳上添了新土,二哥剛做完手術還在住院。墳前已有嫩綠的薺菜生長出來,今春的小麥剛澆了一水,綠油油的。爹孃,在你們的周圍滿眼都是春色啊!

中午,三哥從滄州報來喜訊:他的兒媳婦珍珍生了一個女兒,母女平安!

懷念父母親文章 懷念父親母親

父親母親去世已經很多年了,但父母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裏。父母的容貌依然是那麼清晰,慈祥的眼神還是那樣充滿着愛憐和期望。夢中的父母還在叮囑着,呵護着,關愛着我……寫到此處我的眼淚再也無法控制滴到鍵盤上,變成對父母的思念,我不知道哥哥姐姐們是不是和我一樣在想故去的父母。但我知道跨鶴西去的父母還在關愛着,惦記着,呵護着他們精心撫養了的兒女。父母在兒女有困難的時候,生病的時候,或是兒女們的兒女有事的時候還出現在兒女們的夢中。

父親一生歷經苦難,跟着奶奶長大(爺爺早逝),正因為自己的經歷,所以對子女特別疼愛,為了兒女的生活、學業耗盡了一生。母親説:你爸爸就象一部機器,永遠在不停的轉動,他終於休息了。

父親走了,母親是一個要強的人,所有的愁苦都放在心裏,帶着我們兄妹往前奔……母親經常説:看着你們一家一家過得紅紅火火的,我這一生無牽掛了。兒女現在都已經是為人父母的人了。母親耗盡了最後的精力,看着兒女們,再也無力支付自己的能量,無奈的走了……留下了牽掛,留下了疼愛,帶走的卻是一生的苦難。

母親走了,留我在這個世界上孤獨地跋涉。是的,我們是成年人,已為人父母,我們被要求堅強,可在那時,我真的不想掩飾自己的無助和軟弱。每一個不經意的時候,每一個不經意的場景,甚至別人的一聲媽媽,都會讓我的心剎那間一疼,心頭的痂結了千層萬層,媽媽,仍然是內心深處最柔弱最不可觸碰的傷痛。

沒有了父母,許多的悲苦只有自己獨自撐着了;沒有了父母,我如同斷了線的風箏,風和日麗我便悠然飄着,有了風雨,我也只能飄着,一任風雨的吹打;沒有了父母,便沒有人惦記着要把我拉回來;沒有了父母,我格外的珍惜擁有,分別也許就是一瞬間的事。

我總相信我與父母之間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感應,我夢見和父親母親在一起的情景總是很真切,那個世界裏,父母定然想我,惦念我,一如我想他,惦念他。我相信,我寧願相信,人死後是有精神存在的。世間萬物的生命是一樣的,草木榮枯一年一度,春天又是一片翠綠,既然它們這樣循環往復,難道人類獨獨不是?我相信父親母親的離去也只是一片刻而已,將來我還是他們的女兒,他們還是我的父親母親,只是我們的春天是哪一日?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趁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去愛他們吧,明天或許就晚了。

懷念父母親文章 深切懷念逝去的父母

清明時節,是祭奠逝去的親人,為他們掃墓的時候,我遠在北京不能回家祭掃,只能由回家的妻子帶為盡孝。待清明過後回家時,再去看望逝去的父母。

父母大人,天堂那邊還好嗎?不要惦念我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國家強大、人民富足、生活越來越好。我們深感愧疚的是,你們在世時生活在温飽中,想讓您過上好生活,可是我們做不到,那時的全國人民都是如此,相信您是不會責怪我們的,此時的我只能默默流淚,寄託哀思……

願天下的兒女,在自己父母或親人在世時,常回家看看,多陪他們嘮嘮磕,讓老人多分享一份份幸福和温暖吧!為深切的懷念逝去的父母,今將20xx年前我撰寫的兩篇回憶父母文章,發在博客上寄託哀思,與網友朋友共同祭奠逝去的親人,追憶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

懷念父親

在占卜人的眼裏,天上的星和地下的人一般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星宿,老人去世了,那顆屬於他的星就滑落下來。夜晚遙望天空,看那一顆顆流行滑落下來,我的心靈深處漸漸浮現起獨自的隱悲隱痛。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多年了,未過七十歲就匆匆告別人生。記得那難忘的時刻,臂上的黑紗,灼痛了我的眼睛,浸透了我一次次撕心裂肺的傷痛;再見黑紗,讓我在恐懼中生出憐憫與微痛,難以割捨的心情又油然而生。

我一生中與父親共同生活不到十八年,其中還有一段時間作為知識青年在農村務農,但是父親的愛卻温暖和影響了我的一生。回憶爸爸的坎坷經歷和一生,無不由“文革”動亂有關,當年的紅衞兵運動、破“四舊”搞得人心惶惶,不知誰對誰錯,家庭出身不好的“黑五類”,父與子都遭了殃,像我們出身好的貧僱農也要過一道道説清楚有時又説不清楚的“關”。望着現實中的爸爸堅強而深邃的雙眸,我忽然讀懂了父親的深刻含義。

父親從小逃荒到東北,來到撫順後下過礦井,當過煤礦井下支柱工,礦工的疾苦,父親的親歷是刻骨銘心的。“來到千金寨,就把鋪蓋賣,新的換舊的,舊的換麻袋。”他親眼見到許多青壯年礦工三十多歲連告別人世,走完了艱難坎坷的一生。

父親什麼苦活髒活累活都幹過,下過礦井、當過木匠,還幫他人承包過工程,施工看圖紙、領大夥幹工程,在那個時代怎麼幹也是富裕不起來,要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老爸也許早就功成名就或成為民營企業家了,更不會過早地離開我們。

我國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了一批人,誤了一代人,荒了一幫人,歷史的滄桑記錄下難忘的歲月。那時無知的我痛恨自己無能、命運殘酷和老天不公,實際上是中國錯誤的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我國經濟十年停滯不前。

父親年輕時有強壯的體批魄,由於多年積勞成疾,患上了支氣管炎,一到冬天就嚴重,他有很好的木匠手藝,幹出的活兒誰都説好,考工定級一下子就晉上了七級工,令廠裏的幹部、工人刮目相看。

最難忘的是爸爸那寬厚的心懷,媽媽常説:“兒呀,你爸對你要求嚴格,什麼都讓你爭第一,不允許你有一點差錯,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能錯怪你爸呀!他是‘恨鐵不成鋼'啊!”爸爸是個響噹噹的男子漢,他把堅強藏在心裏,有淚不能當着我們流,有什麼苦都自己抗着。

我下鄉後他十分想念我,只能跟母親去説,為了不影響我的進步,每次寫信卻總是勸我不要想家,難道他不想我嗎?不是。每次我寫信要回家時爸爸就開始忙碌起來,那些年我們國家很窮,許許多多家庭也不富裕,每月幾十元的經濟收入,即使這樣也把年節憑票供應的魚、肉、蛋留給我,讓我在家的這些天吃得好一些。他為了陪我嘮嘮嗑,有時竟問些雞毛蒜皮的事,那時我不理解爸爸,説話也是很不耐煩,其實這是爸爸想和我多説些話,看看下鄉的孩子出息了多少,更不理解父親的心。

父親通過多種方式培養我自信,鍛鍊我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在我努力進取之時,他更多的是表揚,同時還幫我找差距,從來都不挫傷我的自尊心,對爸爸博大的愛,渺小的我每當回憶起這些,淚水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爸爸是一個堅強的人,以前我從未見他流過淚,那一次為了兒子卻落淚了。三年自然災害那年,作為長子的大哥一連幾個月不來看他,也不打發孫子來,生活困難的我們與全國許多家庭一樣,沒有副食品,供應那點糧食定量根本不夠吃,這時老爸想起了大兒子,他氣憤地説:“老大,你這個不孝之子,我這麼困難,你都不來看一趟,看我到你家非把你吃飯的鍋給砸了不可!”那天早上,老爸是帶着氣踏上了去大兒子家的電車,晚上回來時不但沒砸了他家的鍋,卻向老媽落淚了,我在一旁偷偷地看到了這一幕。

大哥家八口人,有六個孩子,大兒子僅比我小一歲,他家的經濟條件更不好,僅靠大哥一人工資維持生活,實際困難比我們更多,三兒三女都不相上下,相互間小不了幾歲。那些年國家也未實行計劃生育,講的都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大哥家生活的艱辛就可想而知,那些年大家都是勒緊褲帶度難關的。

父親言語不多,他不愛過多表白自己,對我們小哥倆的學習卻抓得很緊,他總是語重心長地説:“兒呀,學習誰也幫不了你,全靠你們自己,知識學在你們身上,武裝在你的頭腦裏,將來才會有出息,爸爸媽媽不能跟你們一輩子。”當我認為學的差不多了,有了厭倦情緒時爸爸又告誡我説:“兒呀,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不要讓所有關心幫助你的親人、朋友失望。”父親那質樸的話語,深切地感染了我。我揹負着父母的囑託、親人的希望,全身心地投入了學習。在父親的教導下,我長大了,成熟了,走向了社會,開始了新的生活。

“好事就那麼一點,不可能每個人都攤上。”父親一生總是與世無爭,從不貪佔他人的東西,你敬他一尺,他就會回你一丈,總是寧讓人負我,我決不負人。對公物的東西,從不往家拿一點兒,當木匠的家裏沒釘子用,説來都讓人奇怪,需用時還得花錢去買,這就是我的爸爸。

後來父親年齡大了,他希望兒子能多陪陪他,但是他又知道我下鄉務農是接受再教育,是黨中央的號召,不可能留在他的身邊,他理解兒子。那時我卻忽略了對爸爸最基本的關心,不覺中父親患了重病,要離我們而去時,我真悔之當初啊!父親走了那天,我撕心裂肺地痛,把深切的懷念藏在心裏,忘不了的養育之恩、教育之情,只能用辛勤地工作,優異的成績讓父親放心,讓爸爸含笑九泉。

爸爸那堅強的毅力、高尚的品德,讓我感觸最深,生活的艱辛,工作的繁重,沒有壓垮父親,但是無情的疾病卻擊倒了爸爸,父親的病情加重時,他沒有消沉,積極與病魔抗爭,用堅強的毅力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捨不得離開我們,我們不能沒有他,他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兒女的記憶裏。

人生是一個奮鬥的過程,父親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飽經歲月的滄桑,他艱難地走完了成長、奮鬥歷程,完成了正直、質樸、堅強、倔強、平凡而偉大的人格塑造過程,成為我心中永遠的豐碑。

父親的一生是苦過來的、累過來的、熬過來的,他忍受了世上所有的痛,體味了人生多少情,更飽嘗了生活中多少酸甜苦辣,最後把愛留給了我們,留給了一代代子孫。

父親走了,將一個有着許多經歷的人生,草草地打上了句號。他以平凡人、平凡心、平凡事度過了平凡的一生,留給兒女和家人的是永遠的懷念。

母愛永恆

母親是一本書,是一本寫在她臉上,卻銘刻在我心裏的一本書,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這本書伴我走過童年、青年和中年,直到永遠……,我將她傳給子孫後代,真情地告訴她--母愛永恆。

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為兒女付出的愛,從不會向他們索取任何回報,這種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最無私的愛,是世上永遠嘗不完的愛,她把人世間的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兒女終生難以報答,母愛的博大,讓人世間任何的愛都顯得那麼渺小。

早為人夫、人父的我,每每回憶過去,總有一股似泉水般激流從內心深處湧出,童年的記憶、兒時的感受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好像就在昨天。

我生在新中國,是伴着共和國的腳步長大,在兒時的世界裏,母親是我幸福的搖籃。我的童年,走過共和國三年自然災害的最困難時期,國家在一窮二白中起步,那時的每個家庭幾乎生活在温飽線上,許多家庭的兄弟姊妹都比較多,生活過得十分拮据。我的童年,雖然家境清貧,但是生活充滿了樂趣。

母親的童年,是在舊中國度過,未滿20歲她就從老家山東討飯來到大東北,她沒有上過學,是位大字不識一個的小腳女人。那一年她穿着大襟上衣,父親穿着對襟上衣,他們都穿着通用的抿式褲子,扎着綁腿,不遠萬里用腳趟用步量,在灑滿汗與淚的征途上,一路走來落户到撫順千金寨,在這座煤城與父親結合後生兒育女幾十年。他們為了把兒女撫養成人,遠離故土和親人,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默默地奉獻着青春與才華,直到故去他們也沒有回一次老家看看,把愛留給了我們,把一生全部給了這個家。

我是家中的老小,是母親43歲那年有的我。在我的記憶裏,她十分疼愛我們,從未向我們兒女發過火,更沒有因為什麼事而碰我們一個手指頭。童年上學時,我每次放學回到家中,總感受到母親的眼裏會放出一種奇異的光彩,她讓我快步跑到身旁,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感受愛的温暖,我不止一次次地仰起臉問道:“娘,您到底為什麼愛我?”老孃撫摸着我的頭説:“不為什麼,因為你是孃的孩子!”

我每天都向父母彙報在學校裏學習的情況,那時母親總是誇我説:“我兒子是最棒的、學習是最好的!”當我做得不夠理想時,她又鼓勵我講:“我兒子不比別人差,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她常和鄰里的大娘大嬸講,“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在教育子女上有許多樸素的哲理,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現在想起來,我在教育女兒時存在着一些誤區,對孩子好發火,那訓斥人的態度總是凌駕於他人之上,豈不知大人都接受不了的話語,讓一個孩子能受得住嗎!

母親的愛心,不僅僅在子女身上,她還十分喜愛鄰居家的孩子。我家隔壁是同學付家明的家,他父母是雙職工,白天他和弟妹無人照顧,母親又自覺地挑起看管他們的擔子,不僅中午飯幫着做,而且在家還幫着看門望鎖,盡一位長輩的責任和義務,母親的言行,使我們懂得了施愛與他人是美好的、也是幸福的,更讓我看出了母親那質樸善良的人格魅力。

母親影響我最深的是她的善良、勤勞、節儉和堅強的意志。從國小到國中,無論颳風還是下雨,母親總是早早的把飯菜做好,然後再叫醒我們起來吃飯,沒有一天讓我們空着肚子去上學,吃飯時總是讓我們和爸爸先吃,剩下了她再吃,一起吃飯時我注意到她總是最後放下筷子,當時我沒在意這是怎麼回事,後來我看到母親不是不愛吃、不想吃,是她捨不得吃,把好吃的都留給我,逢過年節供應的魚肉蛋,她是顧了小的顧老的。父親是家裏的頂樑柱,她知道要靠父親支撐這個家,靠他掙錢生活養家。在家裏她餓不着就行了,一日三餐總把我們掛在心上。

母親的勤勞能幹在鄰里中是出了名的,建國初期,全市沒有多少樓房,許多家庭都住平房,燒煤又太貴,大多數家庭都買煤泥來打煤坯,生火做飯和冬季取暖經濟又實惠。每到秋季幾乎家家户户都忙了起來,不管誰家打煤坯她都主動去幫着和煤泥,住小房砌院牆她又幫着和灰遞磚,收拾房子她又去幫着刷槳,街坊鄰里誇老孃説:“李大娘一天到晚是個閒不住的人!”這就是我的母親,一位小腳女人的人格魅力在鄰里間有口皆碑。母親的節儉我們當兒女的有時也生氣,她自己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把我們打扮得乾乾淨淨,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對鄰里凡有恩於我家的,每逢過年過節一定要去報答。打發我和二哥買些禮物去看看人家,她總這麼説:“別人敬咱一尺,咱得回敬一丈。”“寧讓別人對不住咱,咱決不能對不住人。”母親是如此慷慨大方,她常説:“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該花的一分錢也不能花。”她就是這樣教育我們要學會勤儉、學會持家,要節約每一個銅板。母親沒讀過書,但是她走過的地方很多,在為人處事上,總能以熱情、坦誠、質樸和善良的品格,顯現出深厚的道德與修養。

母親的堅強,我們從許多大事小情上都看得出來,我曾有一位哥哥,偽滿時在西露天礦“大山坑”邊挖大坑揀焦子,上方走人踩塌方,將他活活埋死,母親忍受失子之痛,把愛深埋在心裏從不向他人説起,我們僅從姐姐的口中得知一、二。母親有病,她總是吃點藥來緩解一下就算了事,大家勸她去看醫生,她總是説:“我沒有事,過幾天就好了,有看病的錢幹啥不好。”她捨不得花錢,捨不得那一分一分積攢起來的錢,一輩子總想着兒女,從來不求索取。

我下鄉時,一顆遊子的心又多了母親的一分牽掛,每年回家探親,我從母親的雙眸中看到了老人的喜悦,看到了久別重逢時的那種神情,在震撼着我,感動着我。“兒行千里母擔憂”,老孃的牽掛不僅寫在臉上,更是銘刻在她的心裏,讓千里之外的遊子想家、盼家、回家,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停靠在家的港灣歇息和放鬆。

後來我長大了,已為人夫、人父的我,卻突然發現母親變老了,頭上已佈滿了白髮,臉上也生出了許多皺紋,她的背不在挺拔,步履不在矯健。是啊,兒孫都大了娘能不老嗎!然而她卻天天喜上眉梢,看得出來,人生不一定有豐厚的物質生活才幸福,是兒孫滿堂讓她高興、讓她幸福,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人生是一個過程,我的母親,走完了她人生的74個春秋,離開了想她念她的兒孫們,她走得這麼匆忙,讓兒孫們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我時常翻看母親的遺像,默默地為她祈禱:好人一生平安!

我的母親,為人妻,是賢妻;為人母,是良母。母親的一生,在正直、善良、剛毅、堅定中塑造完成,她那質樸、慈愛、剛毅的性格,成為我心中永遠的豐碑。我愛母親,更懷念母親,她使我看到了中國女性身上難能可貴的人格魅力。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