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哲理散文

有關生死感悟散文_描寫生死感悟散文

欄目: 哲理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02W

生死別離,雨打芭蕉,紅也瘦,綠未銷。或許此時對生死的感悟是最深刻的吧。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生死感悟的散文

有關生死感悟散文_描寫生死感悟散文

生死感悟散文:穿越生死

花開花落,潮來潮往,生生不息,不絕如縷。正像“緣起法”所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既然有了今生,那今生必有死期。

生之快樂,生之幸福,生之美妙無窮,常常讓人流連忘返;而死的悲涼,死的沉寂,死的無可奈何,常常又讓人畏之如虎。所以,人們對於死亡,往往茫然四顧,甚至避而不談,就連孔子,也以“未知生,焉知死”而一言以蔽之。

肉體凡胎,生老病死,這是生命的本來現象。樂觀的人,將生死視為一種自然的結果,把它看得很平淡,很輕鬆,就像面對白雲,面對清風;悲觀的人卻把它看得很嚴肅,很沉重,生得痛苦而艱難,死得恐懼而膽怯。因而,面對生死,有的人“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展現的是俠肝義膽,有的人“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展現的卻是苟且偷安;有的人“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傳遞的是豪氣干雲,有的人“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失”,傳遞的卻是萎靡不振。

生死猶如鎖鏈,環環相扣,相繼不斷,軀體的變易就是生死易位,就像陰陽交替。佛教把時間抽象為一根細線,頭尾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圓,生死可能就是同一個點,而這一點的區別在於這個點會以什麼狀態運行。所以,如何生得有價值,死得有意義,則完全取決於自己。如果行屍走肉,哪怕壽比南山,也如朽木與糞土;如果澤被他人,哪怕命如耗光一現,也如高山與大海。我們需要追求的,不是生命的長與短,而是生命的厚與薄;我們注重的,不是自己能夠消耗多少,而是自己能夠釀造多少。

“無私才能無畏”,穿越生死,徹底斷絕一些不該自己擁有的雜念,樂呵呵地摒棄它,遠離它,就能夠忘我,就能夠灑脱,就能夠達到覺悟的境地。

生死感悟散文:人之生死

前日,好友之父仙逝。停靈郊外景雲山殯儀館,眾好友趕去祭奠。其間,有經常相見者,有多年不見者,而多年不見者中又有數次均在殯儀館才得以相見者。

相聚中,常見與不常見者均齊聚相談,説前道後論古談今歡暢異常。期間有人言:“喪家悲愴,我等歡顏,會不會被認為是對喪家的不尊”。然:“非也,古人云‘人到七十古來稀’,喪者八十有七,實屬高壽也。高壽之喪為喜,俗稱‘白喜’,既為喜為何不可歡顏”。

觀人之一生,生為相對,死為必然,從古至今未有不死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漁夫樵老,販夫走卒概不能免。而人之死,有剛生即死,有童顏年少而死,有壯年未老而死,種種不一。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是對生命不可不珍惜之,對死亡也不可過於恐懼,“生”與“死”實為一體。世人常説的“生死相依”非兩個人好似一人,生死都要在一起之意。而是説生死同體,一事之兩面也。人在出生及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同時也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藴含在生命之內的,生的瞬間就含藴着死的因素,兩者互滲混然而一體。古希臘的聖哲指出:死是人無法體驗的對象,當人還活着時,死非常遙遠;當死來臨時,人們已經毫無感覺和思慮了。人們對死的害怕、焦慮、恐懼,等等,無不都是一種活着時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臨,人所有的知覺、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們又怎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夠去害怕,我們活着時就沒有必要去恐懼死亡。

《莊子》書中言:天地為“父母”生我養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們復返,我們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臨。所以,當生命存在時,要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努力地從事各種活動,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惜親情、友情、愛情、人情,儘可能地品嚐人生的種種滋味,讓生命中每一時段都充滿內容,都有不可磨滅的印跡,都能凸顯“生”的意義與價值。那麼,對將逝者而言,當死亡來臨之際,就會毫無恐懼,心安理得,沒有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害怕,併為即將永久地安息而欣喜。對親屬而言,親人雖已亡故,但那是融於流水,混於天籟,遊於天宇之間的一種超自然的領悟。對好友而言,有一些人,他們在你生命中走過,眉眼帶笑,不短暫,也不漫長,卻足以讓你體會幸福,回憶一生。

這樣,而唯這樣,才能達到生死兩相安的境界。才能使親者欣慰、友者開顏。

生死感悟散文

生死感悟散文:生死

這個世界有沒有公平?當你以為自己生活夠好的時候,比你好的更多。當你以為自己很不幸的時候,還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人從生開始,存活在世界上,一天一天,不停的呼吸,拼命的活着。

生死並非你可以選擇的,來到這個世上,必須活着。活到生命是時候終結的時候自然會讓你死,一切都在冥冥中註定了。

是否疲倦,是否煎熬,是否無力承受?想要解脱,想要痛快,想要死去。

人死不能復生,死了就一了百了,再也沒有享受生活,存活在世上的機會。

有那麼一些人拼命的求活,有那麼一些人輕生的求死。

平平淡淡,無憂無慮的生活是一種幸福,是很多人不懂得珍惜,還是不懂得生活?

人的天性充滿慾望的掙扎,在滿足中常樂,在索取中貪婪。

生死,有生就有死,只是時間的間隔。有的時候活着不如死了,有的時候不應該死的人就那麼沒了。稀疏平常,萬事皆有悲喜,看多了,懂得了,心態平淡了便好。

何故求論生死?生如死,死亦如生。

沒有絕對的定格,在於人的意志,區分開了便好,分不清的時候只好一直沉浸,淪陷於完全不知道的生活裏。因為對一切都看不到,又怎麼會懂得,怎麼清醒。

生死,生生死死,有生有死。

想死的時候,只是想想就好,如果真的死了,就沒有了活的機會。

當自己都不給自己機會活着,那麼就真的該死了。

求生不能,求死又不能,那麼還是活着吧。活着可以死,死了就活不過來了。

生死感悟散文:愛在生死間

昨晚,在網上看了香港電影《很想和你在一起》。影片詩意唯美,感動着我。

片中主人公歐陽冠楠與施徒捷,在一場辯論比賽中認識,兩人同一天生日,都熱愛攝影,他們常到學校的後山拍美景。他們在不斷的接觸中相知相愛,有温馨,有爭吵。中六的學期末,捷花了大半積蓄買了一部寶麗萊相機送給楠,但陰差陽錯下,楠又誤會捷戲弄她,更在他臉上留下了一記耳光。後來當她知道是一場誤會時,已經太遲。

四年後,楠在一直愛着他的俊文開設的影樓工作。她在週年校慶中,竟重遇捷,他們火速開始談戀愛,以彌補失去的時光。但好景不長,楠發現,捷很快又要離開自己。

其實,捷已於大半年前,在一場雪崩中離開人世。當俊文把從報紙上看到的這一消息告訴楠的時候,楠認為俊文是在騙她。她怎麼也不相信捷已經死了。

四年後楠見到的原來是捷的魂魄。楠半信半疑,滿大街的轉悠着,尋找着捷,希望能重遇他。在一天天的尋找中,楠果然在街頭遇到了捷,她一下子撲進捷的懷裏,悲喜交加。捷説:“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看見我。”

哪怕是片刻的擁有,楠也視為珍寶。因為,捷死去了,但他一直還在楠的心裏。

楠的爸爸為女兒深陷愛的漩渦,不能自拔而整日愁眉苦臉。爸爸對女兒説:“這鬧劇該結束了,你該醒醒了。”

楠憂鬱的説:“爸,我很清醒,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阿捷已不再你身邊了,那是幻覺。”“那不是幻覺,我真的見到他了。”“死了就是死了,這是事實。”

可是楠依然不能從失去捷的痛苦中解脱出來,她幻想着捷每天和他在一起,捷甚至來到了她家,和她爸爸共處一桌。

楠生日的時候,捷的妹妹突然出現,帶來了媽媽的一封信,還有一個11歲的小男孩。媽媽在信中説,在捷去世半年後,她在收拾捷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他當天登山穿的棉襖裏有一張很美的照片,媽媽説他拍的時候,心中一定想着楠。在捷生命的最後時刻,有一個心臟衰竭的小男孩需要換心手術,捷的媽媽就把兒子的心臟獻給了小男孩。

楠看完信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她走到小男孩的面前,用手輕輕的撫摸着他的胸口,泣不成聲的説:“我好想你啊!”然後雙手緊緊的抱着小男孩,淚止不住的流着。過了一會,楠深情的對着那個小男孩的心口,悲慼地説:“生日快樂!”

這時,歌聲想起:“實在我多渴望長留這裏,駐守在你家居,兩餐一宿也與你,雙雙對,但若這種愛讓你喝苦水,更貶值成負累,我寧願抽身匆匆隱退。請不要痛悲,我早晚暗中庇護你。你要撐下去,尋回應得的生趣。”

在男生悽婉的歌聲中,楠和捷曾經相守的一幕幕,又在她的腦海裏上演:山後青青的草地上,她依在她的肩頭,幸福的看風景;她挽着她的胳膊,快樂的走在大街上……”

愛的畫面一幕幕定格,成為淚眼中,最絢爛的風景。人已去,愛還在,無語淚茫茫。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的淚水再也止不住,不停的流着,流着……

歌聲中,楠的耳邊又響起了捷的祝福聲:“生日快樂!”她望向窗外,幻覺中,捷又出現在她家窗口,她轉過頭望向窗外,滿是淚水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意。

最後,俊文為楠拍了全家照,爸爸、楠和捷,只是捷的位置空缺着。

電影已結束,人已散場,但這個人鬼相戀的愛情故事,卻在我的心裏反覆糾纏,剪不斷,理還亂。

原來,愛可以跨越生死。

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守,是守着一份情感,是守着一份執著。當愛情芬芳之後,多想長留於世。可是,我們往往找不到結果。

那就讓愛留守於心間吧。就像《泰坦尼克號》的女主角露絲,在晚年回憶時所説:雖然傑克死了,但他永遠活在我的記憶裏。

憶起的,是那段芬芳的青春歲月,是那段不可複製的愛的印記。

愛過,痛過,擁有過,失去過。這——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