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史記

史記讀後感精品(15篇)

欄目: 史記 / 發佈於: / 人氣:1.31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讀後感精品(15篇)

史記讀後感1

《田單復國》的故事你聽説了嗎?説的是田單在燕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不僅沒有驚慌失措,而且僅憑一城之力使用讓人拍案叫絕的火牛陣,打敗了燕軍,收復了被奪的七十幾座城池。是啊,人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消亡!只要像田單一樣不僅擁有勇氣,而且擁有智慧,才能出奇制勝。

《田單復國》,這是我暑假裏讀過一本叫《少年讀史記》裏的一篇故事。《少年讀史記》這本書精選了一些經典的歷史事件,讓我們更加詳細地瞭解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並深有感觸!

書中記載了《史記》中的一段:李牧是趙國北部邊防的良將,長期駐守在代縣與雁門一帶,防備匈奴入侵。他對士兵們非常好,每天都X牛羊慰勞士兵,他規定:匈奴來犯時不許出戰。幾年下來,趙軍沒有任何損失。可是趙王忍不下去了,派別人替代李牧。每次匈奴來犯時必定迎戰,但是失敗次數居多。無奈之下只好再召回李牧。李牧依舊故我。將士們都閒得發慌,紛紛表示願意一戰。李牧知道軍心可用,便精選十五萬大軍大敗匈奴。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邊境。這説明打仗就好比拉門閘。方法對了,一根手指就可以輕易地拉開,方法錯了,兩隻手都拉不開。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是有技巧的。有時候講究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再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著名的《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也出現在這本書中:秦昭王聽説趙惠文王獲得一件至寶——和氏璧,於是騙趙王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明知有詐,但礙於秦國強大,不得不答應。正當國君束手無策之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自願擔任護璧使者,前去秦國。藺相如不畏強權,寧可璧玉破碎,也要維護國家尊嚴,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最後保住了和氏璧,並全身而退。藺相如是整個歷史長河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的代表。歷史上還有無數像藺相如一樣英雄人物,像項羽、岳飛、諸葛亮、周瑜……之所以有他們精彩的故事,才有了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中國歷史!

讀了《少年讀史記》,我體會到了中華歷史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精選的歷史故事生動地講述了我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演變,全面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生動形象地再現一系列歷史人物,使我懂得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背景和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這真是:讀史記,成大器!

史記讀後感2

瞭解歷史,回想今世

——讀《史記》有感

《史記》誕生於公元前1世紀中國西漢時候,它記載了從中國上古開始到西漢時期,長達3000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史記》是中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它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部劃時代的鴻篇鉅製。它開創了古代史學的體制和規模,對中國史學及其文學的影響至為深遠。

想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頭和演變,觀山河所以存,觀生民所以養。無數的生命走過他們自己的軌跡,匯成文化的大海。個體生命會消融,而他的影響已留在周圍人的生命裏,記載在史書裏,熔鑄在歷史遺蹟裏,遺落在他曾如此熱情地生活過的每一寸土地上。這種影響在無限廣闊的時空裏傳播、增長廣大,在冥冥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影響着他們的`選擇。仁人志士的產生,往往是受了前人的影響。翻開一本發黃的史書,不覺入勝,我祖先之中,竟有如此偉大之人格生活於此土地之上,從而立志奮發,會聚羣英,內成就一代豪傑,外開歷史之新篇章。對真理的追尋通過歷史薪火相傳。一個民族真正的進步也常來自於對其歷史文化的重新解讀。失去了歷史的座標系,發展就失去的方向。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家傑作,而且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魯迅先生評價其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紀傳文學中,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如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勇刺秦王的荊軻,叱吒風雲的項羽,豁達大度的劉邦,用兵如神的韓信,個個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讀《史記》,裏面充溢着人文精神,純樸的先民用他們的智慧與勤勉開創了後代歷史的基業。德行是這裏最高的標準,對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對至善的探討追尋,為民族的付出,對生命的尊重構成了先民的精神世界——我們會懷疑,這樣一個世界是歷史的真實嗎?讀過《史記》的人們都應該會想這樣一個問題。不過也難怪,因為在我們生活的現實生活中,以及在幾百年前的生活社會中,充滿了太多勾心鬥角、笑裏藏刀,無數的文人騷客曾感歎社會的黑暗,批判黑暗的統治;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寫下了刻骨銘心的一篇悲壯史。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書中的描寫差了太多了。

瞭解歷史,回想今世。我們從這些歷史書籍中得到的,應該不僅僅是一段歷史資料,而更多的是對於今世社會的反思。

史記讀後感3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台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説:“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説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説:“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為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之後,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鑑,能夠明得失;以古為鑑,能夠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史記讀後感4

高祖本紀講了高祖劉邦的一生經歷,等於寫劉邦如何戰勝項羽,最後建立漢國的過程。讓人真切的感觸感染到歷史的豪邁,悲壯與些許心酸。

本篇著重寫了劉邦的成功,而對於他的一些缺點陋習,好比奸詐,損人利己,虛偽等人品方面則有些忽略,不外終回來説,劉邦是成功的`,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固然一生正氣,勇猛無比,但卻也只能是一個失敗者。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冰涼,不得不讓人感觸。

人們普遍都以為劉邦是個品德高尚忠厚誠實的人,以為他值得信賴,因此都紛紛依附他擁立他為王。而項羽呢,雖勇猛無比,卻又奸猾傷人,項羽曾攻下襄城,那裏的軍民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經之處,都會遭到毀滅,他這樣的糟踐人民,可想人民怎麼會擁護他,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實在比劉邦更有才的人良多,好比張良,韓信等,但劉邦趨公道的利用他們並把它們的才能施展出來,劉邦本不是曠世奇才,但他善於用才,善於撫民,終極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將劉邦和項羽做了強烈而且光鮮的對比,由此更加凸起了劉邦的勝利。劉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襟懷胸襟大略,虛懷若谷,求賢似渴,善於知人用人;而項羽者過於稚嫩,氣量小,嫉賢妒能,造的後來眾親背離,淒涼的自刎烏江。好比説寫到項羽劉邦分別率兵往關中擊秦時,項羽之描述了他在軍事上的勝利,而劉邦則不僅有軍事上的勝利,還寫到他撫慰軍民等安民措施。司馬遷還將項羽和劉邦用人方面入行了對比,項羽剛愎自用,有范增卻沒有好好利用,做事魯莽,不經思索,正如劉邦這句膾炙人口的話語所説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庶民,給饋餉,不盡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認為我擒也”。司馬遷恰是經由這樣的層層對比,不合錯誤遞入,入而拉下了劉邦勝,項羽敗得帷幕。實在,很佩服劉邦。

本片高祖本紀語言精練,樸實無華,給我們讀者鋪示了劉邦與項羽爭霸的出色以及歷史的殘酷與真實,劉邦與項羽兩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劉邦得勝與項羽的輸給後人許多啟示。

史記讀後感5

英國著名哲學家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縱觀古今,人們都用歷史來作為一面鏡子,供人明鑑。這就能説明史書能給人很大幫助。而這本“史家之絕唱”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史記》詳細地講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的事。其間戰亂紛紛,國家分分合合。《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他雖遭受了酷刑,但他不畏強權,寫出了具有豐富文化底藴和強烈批評精神的《史記》。書中對封建階級統治作出了大膽批評,揭露了暴君的殘暴統治,寫出了賢君的治國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會有不同的主人公,他們會給人不同的啟示。在“焚書坑儒”中,我們會對秦王為了國家統一而不惜毀壞歷史與文學而感到憤怒;而在“趙氏孤兒”中,我們會被程嬰和公孫杵臼兩人衷心救主、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打動;在“楚霸王烏江自刎”中,我們會對項羽孤膽雄風、寧死不屈的氣概所感到欽佩。

不僅有這些,《史記》還告訴我們做人的技巧。一個人不僅要想着自己應該做什麼,還要想好怎樣做,用什麼方法。就拿書中漢高祖劉邦説吧,他想統一全國,他的謀士便為他編了一個小故事。傳説劉邦有一次在路上,他看見了一條巨蛇,劉邦並不畏懼,將其砍殺。之後聽説其蛇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砍殺了。這消息就傳開了,相信鬼神的人們便信以為真,有志之士紛紛前來投靠,劉邦之名傳遍了沛縣各地。這就是一種計謀,讓人們認為他並非凡人,所有都來歸附。這説明古代人也有他們的一套方法。在“季札出使”裏更是讓我深有感觸,主人公季札是吳國君子的'四兒子。他德才兼備,至仁至義。兄弟們都推舉他當下一任國君。他卻百般推辭,直到逝世也沒去當。人民都非常敬仰他,使吳國得到了好名聲,也使吳國繼續能在諸侯中立足。這讓我學會了要以德服人,不能有傲慢之氣,要和他人友好相處,這樣才能讓大家對你有好的印象。《史記》裏也有很多孝子,他們讓我體會到了“百善孝為先”。正如孔子所説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我們從這點就應該孝順父母,尊重長輩。

《史記》還教我怎樣辨別是非,用亮澈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心去觀察世界。還教我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努力學習,長大可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影響的人,可以和書上的“他們”一樣被記載!

史記讀後感6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正是屈原一生最好的寫照。

起初,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然而正是他突出的才能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他深得楚王信任更是招來眾人的不滿。於是,像歷史上許許多多聽信讒言的國君一樣,楚懷王漸漸疏遠了有德有才卻總是“煞風景”的屈原。在那亂哄哄的戰國時代,各個國家之間虎視眈眈、爾虞我詐;而楚王身邊的大臣和妃子又只會欺瞞媚惑、同流合污,只有屈原始終懷着一顆忠誠的報國之心,屢屢冒着危險向楚王提出有利於國家的建議,然而他的“逆耳忠言”又怎麼敵得過那些“順耳讒言“呢?他一個人的力量又怎麼敵得過龐大的奸臣團伙呢?因此,他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祖國一天天滑向危險的深淵。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是屈原的偉大,還是他的悲哀?

屈原像一朵出於污泥卻一塵不染的蓮花,他是混亂的世界中獨立高貴的靈魂!最後當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絕望地立在汩羅江邊時,連打漁的老翁也認為他的行為不值得:“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帶着一份無人在乎、無人理解的忠誠和悲憤,屈原寧死不屈,毅然懷抱巨石投江殉國!

楚王不信任他,大臣不不支持他,世人不理解他,但歷史卻永遠銘記他這樣一位忠誠正直、憂國憂民、寧死不屈的偉大人物。有理想是多麼可貴,讀後感.但更可貴的是為了理想堅持到底!如果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一直被砸板磚和臭雞蛋,大多數人肯定都會放棄和認輸吧,但屈原卻始終沒有放棄,所以,等待他的`是悲哀的結局;但是對於歷史來説,他的一生又是偉大的,他為信仰而戰的精神可歌可泣!

人活着,不都應該有這麼一點精神嗎?比如岳飛、文天祥、劉胡蘭、董存瑞,誰不是在亂世中堅持着信仰,奮鬥着前進,甚至不惜以身報國呢?他們都是歷史的偉人,他們的光芒將照亮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前進的道路!作者:世外中學六年級汪傲非

史記讀後感7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讀後感。《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衞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王若琳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讀後感8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被封為太史令後開始閲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着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説,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説,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史記讀後感9

最初對《史記》的認識,源於魯迅對它的極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以前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它是記載古時候的古書。有一次偶然的看到了這本書,我隨便一翻就看到了西楚霸王項羽。之後,還了解到司馬遷,這位胸懷大志,卻是一生坎坷的史學家、文學家,有更為他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動。於是,我拜讀了這部名列二十四之首的《史記》。

《史記》就是無愧於那極高的評價。從三皇五帝到西漢盛世,司馬遷運用那如篆之筆為世人描繪一幅幅風格各異的畫面:疾惡如仇的周武王率兵臨殷商都城之下,誓伐紂王,除去暴政,還天下人太平;狼煙肆起的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輪番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其間更是文人輩出,百家爭鳴,思想界一片昌盛繁榮;文韜武略的秦始皇稱帝后,橫徵暴斂,嚴法苛政,焚書坑儒,致使民不聊生;曾經威震一時的.西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血染長空,以報江東父老......這一幕幕場景如此真實詳盡,使人深受感染,陶醉在歷史之美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記》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跟從古人過往的經驗教訓中學到了不少道理:既要寬大為懷,兼聽則明,虛懷若谷;更要體貼人民,畢竟“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眼”,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能長足。

而作者司馬遷,更是令我深為敬佩,他少年立志著史書,青年遊歷全國為求拜訪名師,不斷進步。正當他為志向奮鬥時,飛來橫禍便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因,為李陵辯護而被施以宮刑。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即令如此,他仍未放棄著書之志,並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豪言壯語以表決心。當漢武帝見司馬遷在書中如實記錄自己的過錯,雷霆大怒逼他刪改時司馬遷全然不懼,不事權勢,堅持事實。他為何人留下了珍貴的史,實現了讓生命價值重於泰山的理想更為當今人們樹立了堅貞不屈、追求真理的榜樣。

《史記》被司馬遷藏之名山而傳與他人,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它今日仍被推崇為“史家之絕唱”,足見人們對她的高度讚美與熱愛。

史記讀後感10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着他人不能忍受之痛,在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打擊之下,發憤寫作,撥開歷史風雲的迷霧,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用文字傳遞下了古代英雄人物的錚錚鐵骨。正是他完成的《史記》,不僅實現了司馬遷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也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生在一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千年的國家,一個物阜民豐的泱泱大國。這裏的歷史長河綿延不絕,先祖給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古籍,現如今的我們,通過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感受當時的驚心動魄,思考着曾經的紛紛擾擾,也在茫茫書海里,學習做人所需要的傲然正氣,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説,從商周的歷史事件,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爭霸。跨越三千多年的時間,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模糊了我的雙眼;人情世故,紛紛擾擾,一點點充實我的內心。因為《史記》,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勾踐卧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而成諸侯強國,最終報了滅國之仇;四面楚歌中,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自刎,留下霸王別姬的壯闊故事;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風衣露宿,卻不變初心,終登帝位,名垂青史;緊急危難中,廉頗刁難裏麗,藺相如展現豪情大度,化解危機;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呂不韋流放蜀地,並未消極度日,終日思考,留下了《呂氏春秋》傳遞給後人??

正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裊裊,迴盪心間。

《史記》思想深邃、文筆雄放,氣勢開闊,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開創先河。生動詮釋了什麼是: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讀《史記》彷彿一次歷史的旅行,在司馬遷激昂的筆調裏,我體會到了歷史風雲,世間百態。

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

史記讀後感11

《史記》這本書中,記錄了許許多多有才華、有計策、有智慧、有本事的正義之君。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神醫扁鵲。

扁鵲姓秦,名越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上古軒轅時期的名醫――“扁鵲”的名諱來稱呼他。傳説扁鵲年輕時,並沒有習醫,而是負責管理一處房舍。有一位自稱長桑君的房客,來這裏住了下來,通過長期的交談和相處,他認為扁鵲是一個品德高尚、可信賴的人,便拿出了一冊子能治病的'祕方交給扁鵲,又從懷裏取出一粒藥丸,説:“這是一些祕密醫方,我老了,所以決定今天就把它傳給你吧!你有了他,就可以給百姓解除疾病,使天下人受益。”説罷,便消失的無影無蹤。扁鵲把那粒藥丸沖服了下去,不出一個月,他就變得“火眼金睛”,隔着人的皮膚就能看見人肚子裏的腸胃、肝臟,也就能看到有沒有病。

後來,扁鵲遊走各國,為人看病、治病,贏得了民眾的一致讚譽。扁鵲路經虢國時,正碰上虢太子去世,扁鵲便去診視太子。過了半個月,太子居然徹底痊癒了!扁鵲治好了太子,全天下的人都傳頌他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醫術。可他自己卻説:“我無法讓真正死去的人復生,我做的只是讓得病的人恢復健康。”

還有一次,扁鵲路經齊國,見到了齊恆公,觀其五官和膚色,看出了齊恆公得病。三次相見,屢次加重,但齊恆公不以為然,沒有聽扁鵲的勸阻。最終病入膏肓,死去了。

難道扁鵲的醫術和名聲都是來自那顆從天而降的“仙丹”嗎?

其實扁鵲並不是因為喝了“仙丹”這一下子成了神醫,而是因為他一生刻苦鑽研醫術,來源於他對病人的細心觀察以及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同時在給人治病的過程中,又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的修改治療方案,還會突破和創新,才讓他的治療水平越來越高,從而成為一代名師。他高超的醫療技術和卓絕的治病經驗不僅有益於同時代的人,像鍼灸、湯劑、熨敷等醫療方法,一直流傳至今,無數人因此受益。另外,扁鵲的人品更是不用説,他醫德高尚,從不嫌貧愛富,凡是來就醫者,他都一視同仁。絕大多數病人都能要到病除,立竿見影;他所到之處,無不受民眾的愛戴和擁護。扁鵲也就因此名垂千古。

史記讀後感12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鉅著,開創了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史記》不僅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而且積極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曾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地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促使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勾踐卧薪嚐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後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鬥;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麼,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藴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史記讀後感13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時光的陰暗已撒滿世界角落,隨波逐流的種子已經在人心深處萌發。

而屈原呢?“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從長長的歷史通道中走出,帶着一身正氣凜然,帶着滿腹詩書的才華,然而與眾不同的個性在世故的社會中不能保全,最終,為獨行於世,不忘初心,他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濤濤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絕隨波逐流。

而伯夷叔齊二人也是這樣,當殷商要滅亡而周要興盛時,連微於這樣的賢人都抱着祭祀器具離開了殷商。武王是聖人,率領天下賢士和諸侯前去進攻殷商,未曾聽説有人批評他,唯獨伯夷、叔齊認為他不該,殷商滅亡後,天下承認周為宗主國,伯夷叔齊二人卻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即使餓死也不後悔。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忠實信仰。

在眾人苟且偷生時,岳飛特立獨行,想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將精忠報國謹記心間,為領土完整而浴血奮戰,在與金求和時,岳飛堅決反對,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説:“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後,高宗為了與金和議,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而他,也用一生踐行了母親的教誨“精忠報國”,岳飛雖然被殺害,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他堅持初心,對自己生命負責。

而在現代,在眾人皆麻木不仁、渾渾噩噩時,魯迅以筆為劍,斬除舊思想的荊棘,直指社會愚昧與腐朽,將中華這條巨龍從夢中喚醒,他在混亂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為信念而奮鬥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見漁翁,將自己高潔的品質流露在言談之中,當時懷王身邊已無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後是鄭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蘭的'肺腑之言,他不能從俗,他便行吟澤畔:“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他不願與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則問:“指九天以為正兮,其惟靈脩之故也,”他還不願隨眾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社會過於複雜,人們來不及思考就被一雙手推進看不見的軌道,多數人在這裏隨波逐流,平凡地走過一生,而那些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人,會隨着歲月輪轉,成為人們心中的閃光點。

史記讀後感14

這個暑假我讀了司馬遷的《史記:荊軻傳》,司馬遷筆下有很多失敗的英雄,項羽和荊軻是我兩個印象最深的。

荊軻是衞國人,他是一個有着遠大理想的人,這個人有一個愛好就是“讀書擊劍”和結交賢者。在荊軻的母國衞國被秦國兼併形勢下,荊軻“以術説衞元君,衞元君不用”,衞元君對荊軻的才學不以為然,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兩人共同謀劃如何對付秦國。面對太子丹“刺秦”的計劃,荊軻先是沉默繼而是推辭,在太子丹的懇請之下最後才應允。

荊軻向太子丹要求。荊軻先是猶豫,然後是推辭,在太子丹的懇請之下最後才應允。

荊軻提出刺殺秦王,首先要接近秦王才行,荊軻提出要接近秦王需要向秦王表示燕國要歸順秦國,就需要燕國的地圖。然後還要樊於期的人頭。只要有這兩個信物就可以得到秦王的信任,然後接近秦王。

樊於期因為在和李牧的'戰爭中失敗,得罪了王而逃到燕國避難,太子丹不忍心傷害他。於是荊軻與樊於期見面,表達了他的意思後,樊於期自殺,主動獻出了自己的頭顱。

接着太子丹又未荊軻選定了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陽,跟着荊軻一起面見秦王。

秦王知道消息後非常高興,荊軻和秦舞陽一起進入秦宮時,秦舞陽看見秦國士兵嚇得不敢抬頭。荊軻見到秦王后,拿出樊於期的人頭,取得了秦王的信任,然後荊軻又拿出地圖,秦王正開心的看着,突然荊軻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大驚,然後迅速閃開了,荊軻就拿着匕首在後面追,直到後來有人告訴秦王,拔出寶劍,結果,荊軻就被殺了。荊軻死後秦王又猶豫了很久。跟隨荊軻而來的秦舞陽也迅速被殺。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受到了荊軻的英雄氣概,荊軻為了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義無反顧走上了殺秦王的路,雖然荊軻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故事卻廣為傳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為荊軻的勇敢感到敬佩。相比之下,在生活中我做事情有時候就沒有那麼勇敢,很多時候常常因為害怕而放棄。荊軻的經歷是時代的悲劇,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還是值得回味,反思。我們應該好好工作認真學習,國家強大以後,才不會受到威脅。

史記讀後感15

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發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瞭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採集植物果實為生,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炎帝發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裏,收穫之後,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於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穀物,推廣種植這種穀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穀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嚐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脱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後,他嚐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後,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一了天下。後來,人們稱他為黃帝。

黃帝執政後,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發生戰亂,黃帝就去征討,掃平判亂,安撫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他制定曆法,讓百姓按季節播種收穫;劈山開道,方便天下人往來。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勞碌,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們世世代代的楷模。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普照。他們的精神將永世長存,我們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永遠發達,永遠年青,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