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熱】增廣賢文讀後感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增廣賢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增廣賢文讀後感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這是一部極有影響的蒙學讀本,其作者和成書年代已無法確定。大約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有位叫周希陶的學者,在教課之餘開始研讀《增廣賢文》,除了刪除原書中的病句和深奧的句子外,還增加了一些內容,並調整了語句次序,使相近的內容相對集中,從而使全篇的邏輯性大大增強,更便於孩童誦讀。《增廣賢文》的版本有流行本、重訂本多種,尤其是流行本體例不一。

《增廣賢文》這部只有數千字的民間諺語集著作,內容大致能反映中國古代的百姓生活心理,像儒家學説、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內容在裏邊均有體現。有些為人處世的諺語很有哲理性,耐人尋味,值得現代人借鑑。該書講述的人和人際關係、命運、處世以及對讀書的看法,雖然部分章節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社會的胎痕,但同時卻具有反映時代風雲的歷史作用。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錯,靈活多變,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而那些精闢的格言警句絕非憑空而出,它們或來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於民間俚諺俗語,是對中國人處世經驗、智慧和原則的總結,含有深刻的哲理,讀來發人深省。尤其值得欣賞的是,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任何人都可在其中獲得有益的教益。比如,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捨。但其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飯一粥,當思泉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還有一些內容出自文章典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如“居安思危”,“一寸光陰一寸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這些健康、積極的內容,特別是一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作為中國古代啟蒙讀物,對普及文化知識,創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過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和極大的參考價值。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增廣賢文》也不例外。由於時代和歷史的侷限,必然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因此,我們在學習時,必須注意到它不少反映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內容,如“君子安貧,達人知命”等;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有的反映了在當時社會制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如“逢人且説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等;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但在今天來講,卻是我們應該擯棄的;如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有“人的命天註定”之類的消極迷信思想很多,應該有所分辨;還有一些含義比較模糊的內容、或者片面性的東西,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這些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也是我們閲讀時必須要採取批判的態度,明察揚棄.批判繼承,吸取其有營養的成分,古為今用。

總之,我認為《增廣賢文》雖然問世在《名賢集》之後,但其對人們及社會的影響較《名賢集》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沒有理由對這麼一部有價值的傳統經典熟視無睹。尤其我希望我的子女們,要能在學習《增廣賢文》的過程中:分清良莠、取捨得當,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思想昇華、視野開闊、胸襟坦蕩、人格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