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大器晚成成語故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77W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那麼這個成語是出自哪裏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大器晚成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四字成語故事-大器晚成成語故事

大器晚成成語故事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説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説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説:“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説:“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説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説:“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衞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説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手不釋卷成語故事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即自立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負和成就上雖遠不及曹操,但對於文學的重視,則不在其父之下,《典論.論文》記載:“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見一斑。

曹丕寫過許多的詩歌、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更是開我國文學批評的先河。曹丕對於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父親曹操不但是一代梟雄,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被後人譽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對當時文學的蓬勃發展,更是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曹丕在《典論.自敍》一文裏記述了父親曹操勤於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着書本閲讀,以充實自己,並常跟曹丕説,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學習容易、思慮專一,但等到長大,就容易忘記所學。曹丕以父親的話自我勉勵,即使年長之後,仍舊不斷努力學習。

後來《典論.自敍》原文的“手不釋卷”就被後人用來形容不肯放下書本,勤奮好學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