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_短篇經典成語故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8.15K

成語故事有很多都是比較短小的篇幅,當中有一些是100到150字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100到150字,希望能幫到大家!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_短篇經典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狼心狗肺

一隻狼被獵人打傷了雙腿。他一瘸一拐地向前跑着,獵狗在後面緊追不捨。最後,這隻狼躲進了一個山洞裏,獵狗也緊跟着追了進來。

“嘿,朋友,”這隻狼氣喘吁吁地説,“是什麼原因讓你追我追得這麼起勁?獵人究竟會給你什麼好處?”

“啊!”狗説,“如果捉住你,獵人就會賞我一塊肉。”

狼於是説:“朋友,你看我們長的這樣相似,何必為了一塊肉自相殘殺呢?你知道,我一向是個好獵手。如果你放了我,我給你兩隻兔子。”

獵狗想了一下,就答應了。於是他鑽出山洞,向另一個方向跑去。獵人還以為狼掉轉了頭呢,也跟着獵狗走遠了。

過了一段時間,狼的腿傷好了。獵狗碰到他,就向他討要他曾許諾過的東西。狼説:“朋友,我沒有忘記我的許諾。瞧,我就是特意來請你分享那兩隻兔子的,跟着我來吧。”

狼把狗帶到一個山洞前,他對狗説:“兔子就在山洞裏呢,你進去取吧。”

狗鑽進山洞裏,裏面卻有隻大獅子,獅子一口就把狗吞進了肚子裏。

狗臨死前哀歎説:“唉,都怪我。我欺騙了獵人,狼又欺騙了我,我們真是狼心狗肺啊。”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歎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為虎作倀

從前,在某一個地方的山洞裏,住着一隻兇猛無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為沒有食物充飢,覺得非常難受。於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裏去獵取食物。

正在這時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遠處有一個人正蹣跚地走來,便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他再找一個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讓那人的鬼魂獲得自由。鬼魂居然同意了,他就給老虎當嚮導,漫山遍野地去找人。終於遇到第二個人了,那個鬼魂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幫助老虎行兇。他先過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後把那人的帶子解開,衣服脱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方便。

本來,這個人是被老虎害死的,可是他變成鬼以後卻心甘情願地為老虎做幫兇,古時候人們就把這種幫着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倀(chāng)。

這本來是一個傳説,後來,人們根據這一傳説總結出了為虎作倀這個成語,指幫助老虎害人的倀鬼;現在多用它來形容那些幫助壞人傷天害理的人。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吳牛喘月

西晉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滿奮。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體格似乎很健壯,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生來體弱,尤其怕冷。每當冬天來臨,京城洛陽北風呼嘯,雪花紛飛時,他就整天待在家裏。在這些寒冷的日子裏,他住的房屋不但門窗關得嚴嚴實實,而且還要掛上厚厚的簾幕。有時呼嘯的風聲傳入他的耳中,他都會感到冷氣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晉武帝想要跟滿奮談論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滿奮叫到宮中。晉武帝在偏殿接見了滿奮,讓他在面向北邊窗子的位置坐下來。雖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擋風,但是畢竟琉璃是透明的,他總覺得和沒有一樣,仍然感到北風凜冽,寒氣逼人。滿奮是和晉武帝坐在一起,雖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處説出來。晉武帝見他表情難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風的緣故,就笑着問道:你為什麼這樣怕風啊?滿奮彎下身子回答:吳地的水牛怕熱,所以見到月亮就以為是太陽,便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見了寒風,就像吳牛喘月一樣,會冷得發抖。晉武帝聽了哈哈大笑。

我國古代江淮一帶屬於吳地,這裏的水牛被稱為吳牛。水牛怕熱,喜歡泡在水裏。到了晚上,水牛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便嚇得大喘起來。

後來,人們把吳牛喘月作為成語,比喻因為疑心而感到害怕。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開誠佈公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説: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説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佈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度誠懇,坦白無私。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克己奉公

東漢初年,潁陽有個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公元20xx年,皇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實情後,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説: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劉秀聽了覺得有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為徵虜將軍。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這樣一名良臣,即使死後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十分懷念。

後來人們就把祭遵的這種高尚的精神概括為成語克己奉公,用來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克己,剋制、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成語故事:大器晚成

古人其實也很聰明,但是對於他們來説,鑄造大鼎啊什麼的,也是一件很費工夫的事。因為越大的鑄件所需要的冷卻時間就越長,所需要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但是古人的心態好,相信“好飯不怕晚”,雖然等得久一點,但“大器”終能“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年輕人叫崔琰,人長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歡讀書,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劍,不務正業。但他性格好,為人又仗義,喜歡到處結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們不喜歡他,覺得他這個人沒什麼文化,跟他也沒什麼好説的。因此,那些文人們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門來,他們就都躲着不見。

有一次,崔琰上門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結果被堵在大門口,下人告訴他説,主人正在潛心讀書,讀得實在太專注,根本抽不出時間見他一面。平時外向大方的崔琰聽了這話,鬧了個大紅臉,嘴上雖不説,但他心裏明白,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粗人,不配結交有學問的人。最後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這事對崔琰刺激很大,他終於知道原來讀書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會武功只會被人認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從此,崔琰到處拜師求學,虛心求教,不放過任何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漸漸地,他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為人和學識也慢慢被大家認可了,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尊敬他。

後來,袁紹聽説有崔琰這麼個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當自己的謀士。崔琰當了謀士之後發現,袁紹手下士兵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常常做一些挖墳掘墓的喪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勸,讓袁紹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紹覺得他説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這麼做。

後來,袁紹被曹操所滅,曹操久聞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覺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願意跟着他。歸順曹操之後,崔琰果然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當時,曹操有好幾個兒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誰為自己的繼承人。其實,曹操心裏很想立曹植,因為曹植年紀雖小但是聰慧過人,聰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歡。崔琰覺察到曹操的心思,仍舊直言不諱地規勸曹操不要這麼做。他坦言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幼的後果就是後患無窮,很難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長久不衰。

曹操聽了他的諫言,吃驚不已,他問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繼承人,到時候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崔琰回答:“即使是親屬我也要這麼説,因為這有關江山社稷。”曹操十分欽佩他的剛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這麼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卻是個不學無術的毛頭小子,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着崔琰的成就來教訓他,讓他跟崔琰多學着點。可有了成就之後的崔琰卻從沒有看不起崔林,反而總是派他做這做那,有意培養他,也常常誇獎他。

大家對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覺得崔琰這麼做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崔林將來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卻不以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輕時候的事跟大家説:“我年輕時候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子,但是現在你們也誇獎我是個有成就的人。你們就能斷定崔林將來一事無成嗎?我倒覺得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

後來,崔林在崔琰的提攜下,很快嶄露頭角。相比崔琰,崔林是個心胸更加豁達的人。魏國建立之後,他被派到幽州當刺史。

當時,中郎將吳質統領河北軍事,崔林卻從不和他來往,更不會逢迎諂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別駕,打算從中調解。別駕是州刺史的佐官,雖説是輔佐的官員,但是級別很高,不與刺史同車,單獨自己有輛小車,所以稱為“別駕”。王雄對別駕説:“吳質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圍的郡守們,沒有一個不給他寫信説他好話的。可是你們崔刺史卻自命清高,從來不和他往來,也不給他寫一封信。一旦他不高興了,以工作不力為由殺你以儆效尤,到時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嗎?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讓你們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辭別王雄,別駕趕緊把這事告訴給崔林。崔林聽了,不以為然地説:“吳質他要是真看我不順眼,憑他手裏的權力,讓我這個州刺史滾出這個州,就像脱掉他腳上穿的靴子一樣,容易極了。既然整我這麼容易,他幹嗎還費工夫去殺你這個別駕?你聽好了,這裏是幽州,旁邊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們想辦法跟胡人拉好關係,不讓他們犯上作亂,那吳質就沒有什麼理由來整我們。可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處理公務,惹怒了野蠻的胡人,他們就會奮起反抗,滋擾生亂,到時候,不但讓皇上憂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別人手上。”別駕聽了崔林這番話,心裏就安穩了,也不再瞻前顧後,而是一心輔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職期間,幽州百姓安寧、民族團結,雖處邊塞,卻一片昇平景象。但是後來,他還是因為不會諂媚巴結,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絆子,最後被降職為河間太守。雖被貶為一個小官,但崔林仍舊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沒過多久,他又因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為“大鴻臚”,專門負責接待少數民族派來的使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

任大鴻臚這段時間,崔林很用心,他發現每次有外國使節前來,魏國為顯示自己財力雄厚,就賞給使者非常豐厚的禮物。其他的小國聽説了,覺得只要派出使節就能換來財物城池,紛紛效仿,樂此不疲。漸漸地,這讓魏國越來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國家那點積蓄都用來打發上門拜訪客人了。為了國家長遠打算,崔林認為此法不可繼續實行。於是,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翻閲了很多古書,從中查找有關歷朝歷代對待使節的舊例,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節的制度,使外交禮儀規範化。這樣一來,對待每個小國都一視同仁,既融洽了各國的關係,又節約了國家開支。

崔林的聰明才智讓他很受重用,後來官職一路高升,他也不負皇恩,從不吝嗇自己的智慧和時間,一輩子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最後積勞成疾離世。崔林的確如崔琰預想的那樣,“大器晚成”,成為了受人愛戴的好官。

但是,雖然崔林和崔琰一樣,兩兄弟都是後人“大器晚成”的典範,但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剛正不阿,雖然做官做到尚書一職,卻因為反對曹操建立魏國而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罵曹操是一代奸賊,悔恨自己當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後,可憐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殺於獄中,不得善終。

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個成語也被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説的一句安慰話。但崔琰、崔林兩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