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泰山的神話傳説故事有哪些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2.2W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泰山傳説是山東省的民間傳説之一,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週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説。下面小編介紹兩個關於泰山的傳説故事,希望對你們有用!

泰山的神話傳説故事有哪些

泰山的傳説故事:碧霞元君的傳説

傳説姜子牙輔佐擊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伐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太俗氣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意義,用過就完了。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封給大臣們。這樣一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説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既能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何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省自在,光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説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 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姜子牙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軍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説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黃妃是武王最寵愛的妃子,莫説武王已經允諾,就是黃妃自己開口,也得趕快給她。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中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堵氣對他們説: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作風我這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了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脱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趕來。

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説: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應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己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經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的説

你別胡攪蠻纏,你説先到,有何證據?這下黃飛虎還真有點着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着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的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裏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

黃妃不緊不慢的説: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

黃妃自知紙裏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説: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

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説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的傳説故事:石敢當的故事

相傳,石敢當是後晉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家境貧寒,靠打柴為生。石敢自幼喜歡舞槍弄棒,練得一手好槍法。

這年六月,飄潑大雨一連下了三天,把個汶河灌得八方橫溢,洪水氾濫,河水衝上岸來,連人帶畜,捲起了整個村莊,只有石敢一人附在一棵大樹上,才免於一死。此後,石敢便不得不寄居在岱嶽鎮姥姥家,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幫姥姥做些家務,深得姥姥疼愛。

石敢生就一身硬骨,山上沒有他跨不過的溝、涉不過的澗,沒有攀不上的樹、爬不上的崖,而且每遇飛禽走獸,只要他舉手投石,説打耳朵不打眼,説打翅膀不打臉,射技高超,可謂百穿楊。

一次東嶽廟會,石敢到會上賣柴,見一夥無賴之徒,在大庭廣眾面前竟敢調戲民女,他氣憤不過,掄起扁擔就打。起初,那夥無賴還嘴強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陣扁擔,直把他們打得跪地求饒才住了手。

就這樣,石敢憑着一身本領,一腔的豪情,常常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連官府都管不了的無賴,都被他降服了。此後,凡人們路遇壞人,只要説石敢當來了,壞人便象老鼠聽到了貓叫,聞風喪膽,奪路而逃,石敢這個名字,也就在泰山附近流傳開了。人們欽佩他見義勇為,敬慕他的膽識武藝,便把石敢尊稱為“石敢當”。

一年冬天,鎮上趙員外的女兒被妖精纏上,終日瘋瘋顛顛,多方就醫未見好轉,把趙家弄得烏煙瘴氣,一家人六神不安。趙家貼出告示,説誰能降住妖精,趙家願與他平分家產;若是未婚男子,甘願將女兒以身相許。多少人為了撈到趙家的半分家產,被妖精弄得皮毛不見;多少人羨慕趙小姐的姿色,做了妖精的美味佳餚。從此,再也無人敢登門降妖。趙員外見女兒日益憔悴,神魂顛倒,更是心急如焚。

石敢聞訊,急忙趕到趙家。他問清了妖精的出入時間,夜晚,他把趙小姐挪入別室,自己換上趙小姐的衣裳,手持銅手爐在牙牀上等候。三更時分,一陣旋風過後,妖精破門而入,剛要掀帳子,石敢猛地將銅爐扣在妖精頭上,只聽“哎喲”一聲,妖精化作一股青煙逃走了。

第二天,趙員外得知石敢鎮服妖精,便大開宴席,又要分家產給石敢,又是要讓女兒與石敢成親,都被石敢婉言謝絕了。

人們得知此事,更是把石敢傳得神乎其神,説石敢會什麼咒、通什麼法,石敢的名字越傳越遠了。

不久,江南杭州來人請石敢,説有一民女被妖精迷住,不得解脱。妖精曾揚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石敢當的火龍爪。”石敢聽後,就欣然應允,千里迢迢來到杭州。妖精聽説石敢已到,不等石敢下手,就先悄悄地溜了。從此,石敢更是聞名遐邇。每天,從天南海北來求救的,絡繹不絕,石敢應接不暇,便請石匠在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交給求救的人。剛開始,人們還不信這石頭能避邪,等回家立在大門裏邊,果然妖精見立有此碑,便不再進前。於是,石敢當的碑碣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泰山的傳説故事:李斯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廟裏,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於公元前220xx年,

雖歷經百世,而風韻猶存。

對李斯碑歷來評價很高,魯迅譽之為“漢晉碑銘所從出”,堪稱是一件藝術瑰寶。其遒勁若虯龍飛動,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見其藝術魅力。正因為它舉世注目,被視為珍品,才引來它一段非凡的經歷。

據説,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於貸頂玉女池上,為其歌功頌德。明代嘉靖年間,為防止風蝕雨淋,移於碧霞祠東廡。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結果把碧霞祠燒了個一塌糊塗,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飛下落不明,許多人都歎為可惜。

到了嘉慶二十年,泰安知縣汪汝弼是個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其碑的珍貴,一直為不能親睹而慨歎。他來到泰安以後,便下決心要把它找到。於是他四處散貼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懸賞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餘歲的趙氏老翁,由家人攙扶來到縣衙,對汪知縣説:“知縣大人,在下是個瓦匠,以前在山頂修玉女池時,見過一截殘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尋之物。”趙氏老翁把碑的形狀、字跡等,一一告知,説:“當時被人扔進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視。”

汪知縣聽了趙翁的介紹,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勝喜,也不怕山高路險,便邀前任知縣蔣因陪同赴上山。果然從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殘碑,沖洗後,“臣斯臣去昧死請”等字,歷歷在目,確是李斯真跡。於是汪知縣大加慶賀,在山頂造房興宮,於東嶽廟西築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寶斯亭”,以後又改為“讀碑亭”。安入之時,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重賞了趙氏老翁,算來,從失而復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過了一十七個年頭。到了道光十二年,東嶽廟因年久失修,西牆在一場暴雨中倒塌,此禍殃及“讀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縣徐宗幹得知,忙差人從瓦礫中找出,將碑移到山下,放置於岱廟道院壁間。

光緒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們將此碑視若珍寶,想畢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個風雨之夜將此碑偷走,事發以後,即任知縣毛蜀雲下令全城戒嚴,大索十日,終於在北關的石橋底下發現,重新置於貸廟。真可謂千載碑文能歷世,失而復得不尋常。

現在李斯碑存於貸廟東御座內。我們今天能一飽眼福,目睹此碑,確是三生有幸,遊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

泰山的傳説故事:天貺殿

天貺殿踞岱廟正中,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煌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説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繫呢!

相傳,很久以前,這裏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廟裏的道士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

一晃一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一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説:"山神爺,我給你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一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裏,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你還笑!我省吃儉用一年有餘,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你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麼修?!"他躺在牀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着向他走來:"彆着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裏皇帝的女兒,得了重病,請了各地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給她診治。到那時,廟自然就有了。"説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遞給道士。道士一睜原來是個夢,可手裏確是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收拾進城。

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着看告示,一打聽,是皇上最寵愛的公主生了一種怪病:臉上長滿了瘡,醜陋之極。皇上下令誰能治好公主的病,將滿足這個人的任何心願。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説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麼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

皇上得知愛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要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世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你想要什麼?"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帝便一口答應了,向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哪裏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一下説:"我看你這屋不錯,就修個這樣的吧。"一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麼給什麼,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説:"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説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

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一樣,只不過矮三磚而已。

泰山的人文歷史

歷史地位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 ,“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嶽”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説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説。

五嶽為羣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佔第三位。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説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羣,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千米,盤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説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説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文化底藴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説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前220xx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20xx年、前120xx年、前120xx年、前120xx年、前120xx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0xx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0xx年)、宋真宗(1020xx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羣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蹟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羣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xx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説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羣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詩人王心鑑在《登嶽》一詩中亦有:“優遊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鬆別暮煙。雲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的詩句贊之。

古籍記載

《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

《詩》: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樑父

孟子》: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

《戰國策·蘇秦説齊宣王》: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

《史記》:昔黃帝東至於海,登岱宗。

《史記·齊世家》: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

《史記·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山之東北址,舊有明堂,為成周時朝會諸侯之處。秦漢以下言封禪者,必於泰山。

《通義》: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於岱宗。

《白虎通》:王者受命必封禪。封,增高也。禪,廣厚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樑父之址以報地史稱無懷、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皆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禪樑甫。漢武封泰山,禪樑甫、肅然及蒿里、石閭,修封者凡五是也。

《漢官儀》:泰山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

歷史事件

隋朝大業九年(620xx年),齊郡丞張須陀大破王薄起義軍於泰山下。

唐朝中和四年(884年),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敗死泰山狼虎谷。

神話傳説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傳説,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着。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豔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祖先,他的頭部變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為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嶽君,排於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嶽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説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説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

泰山的旅遊信息

景區景點

六大風景區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四大奇觀

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遊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陰陽界

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巖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繡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谷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橋下的石坪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質地堅硬,抗風化剝蝕能力比較強,經長期風化剝蝕和溪水的沖刷,形成了這樣寬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花崗質巖脈,表面呈灰白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伸,近於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巖中,與圍巖的界線十分清晰,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調鮮明,又位於東百丈崖的峭壁邊緣,地勢甚為險峻。古人把這條巖脈看作陽間與陰間的分界線。

桃花峪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是泰山近幾年開闢的旅遊新區,並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巖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面近於直立,把二長花崗巖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巖塊,在重力作用下巖塊沿直立節理面不斷坍塌,最後形成兩峯對峙的一條几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不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產地,據泰山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認為在彩石溪存在着以基性斜長角閃巖(基性火山巖)為主的一套錶殼巖系統,屬於泰山巖羣。原巖是酸性火山巖和酸性火山凝灰巖,構成雙峯式的。由於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巖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後期切斷,後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稜巖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

傲徠峯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峯,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峯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峯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峯,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峯一帶出露的巖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

交通線路

泰山與泰安市區山城緊連,泰安城區位於泰山南麓。泰山在泰安城區正北方向,天晴的日子,泰山主峯玉皇頂清晰可見。泰山正式的售門票登山進口有四處,分別是:紅門宮進山口、天外村(天地廣場)進山口、桃花峪進山口、天燭峯進山口。

泰安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一個小時車程。泰安緊靠泰山,山後就是省會濟南。泰安有京台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京滬鐵路以及京滬高鐵通過。乘坐高鐵,到北京不到2小時,到上海3小時左右。

登山線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歎,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蹟,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遊覽勝地。

泰山常規的是四條線:

1.第一條:最經典的紅門路徒步中線,其實是中線登封御道。

岱廟—紅門—岱頂這條古老的傳統線路。

2.第二條是坐汽車上山的環山公路線,也可以徒步爬山。

天外村(天地廣場)—環山路—竹林寺—黃溪河水庫—中天門—南天門—玉皇頂

3.第三條是從西北側山口進,也就是是桃花源入口,為環山公路,也可徒步爬山。

桃花峪入口—環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魚保護區—桃花源索道—南天門—玉皇頂

4.第四條是東北側山口方向,一般説是天燭峯,也就是後山。

泰山旅遊圈

1.泰山印象—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投資近3億的囊括秦漢唐宋元明清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2.泰山花樣年華。投資6億元,對口日本,韓國,東南亞。集觀光、採摘、展銷、餐飲於一體的大型農業旅遊文化項目。

3.泰山方特歡樂世界。廣東深圳與山東省共建,投資近30億的僅次於上海迪斯尼的大型遊樂場。

4.泰山—東平湖—梁山泊—水滸文化旅遊區。在泰山西部東平縣東平湖,為梁山泊遺存水域。為新版水滸傳的拍攝場地,是泰安—東平水滸文化影視城是江北著名的影視城。

5.泰山東麓—泰山明清古村。投資近3億的明清古民居復原項目。

6.泰山支脈—徂徠山,李白在山東泰山的隱居地,山東人民抗日戰爭第一槍—徂徠山大寺起義地。

7.泰山支脈—新泰蓮花山,和聖—柳下惠故里,北方普陀—蓮花山。

8.太陽部落景區。中國首家展現史前文明的特大型主題公園,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滿莊鎮。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泰山傳説是山東省的民間傳説之一,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週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説。下面小編介紹兩個關於泰山的傳説故事,希望對你們有用!

泰山的傳説故事:碧霞元君的傳説

傳説姜子牙輔佐擊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伐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太俗氣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意義,用過就完了。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封給大臣們。這樣一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説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既能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何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省自在,光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説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 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姜子牙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軍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説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黃妃是武王最寵愛的妃子,莫説武王已經允諾,就是黃妃自己開口,也得趕快給她。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中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堵氣對他們説: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作風我這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了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脱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趕來。

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説: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應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己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經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的説

你別胡攪蠻纏,你説先到,有何證據?這下黃飛虎還真有點着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着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的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裏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

黃妃不緊不慢的説: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

黃妃自知紙裏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説: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

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説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的傳説故事:石敢當的故事

相傳,石敢當是後晉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家境貧寒,靠打柴為生。石敢自幼喜歡舞槍弄棒,練得一手好槍法。

這年六月,飄潑大雨一連下了三天,把個汶河灌得八方橫溢,洪水氾濫,河水衝上岸來,連人帶畜,捲起了整個村莊,只有石敢一人附在一棵大樹上,才免於一死。此後,石敢便不得不寄居在岱嶽鎮姥姥家,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幫姥姥做些家務,深得姥姥疼愛。

石敢生就一身硬骨,山上沒有他跨不過的溝、涉不過的澗,沒有攀不上的樹、爬不上的崖,而且每遇飛禽走獸,只要他舉手投石,説打耳朵不打眼,説打翅膀不打臉,射技高超,可謂百穿楊。

一次東嶽廟會,石敢到會上賣柴,見一夥無賴之徒,在大庭廣眾面前竟敢調戲民女,他氣憤不過,掄起扁擔就打。起初,那夥無賴還嘴強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陣扁擔,直把他們打得跪地求饒才住了手。

就這樣,石敢憑着一身本領,一腔的豪情,常常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連官府都管不了的無賴,都被他降服了。此後,凡人們路遇壞人,只要説石敢當來了,壞人便象老鼠聽到了貓叫,聞風喪膽,奪路而逃,石敢這個名字,也就在泰山附近流傳開了。人們欽佩他見義勇為,敬慕他的膽識武藝,便把石敢尊稱為“石敢當”。

一年冬天,鎮上趙員外的女兒被妖精纏上,終日瘋瘋顛顛,多方就醫未見好轉,把趙家弄得烏煙瘴氣,一家人六神不安。趙家貼出告示,説誰能降住妖精,趙家願與他平分家產;若是未婚男子,甘願將女兒以身相許。多少人為了撈到趙家的半分家產,被妖精弄得皮毛不見;多少人羨慕趙小姐的姿色,做了妖精的美味佳餚。從此,再也無人敢登門降妖。趙員外見女兒日益憔悴,神魂顛倒,更是心急如焚。

石敢聞訊,急忙趕到趙家。他問清了妖精的出入時間,夜晚,他把趙小姐挪入別室,自己換上趙小姐的衣裳,手持銅手爐在牙牀上等候。三更時分,一陣旋風過後,妖精破門而入,剛要掀帳子,石敢猛地將銅爐扣在妖精頭上,只聽“哎喲”一聲,妖精化作一股青煙逃走了。

第二天,趙員外得知石敢鎮服妖精,便大開宴席,又要分家產給石敢,又是要讓女兒與石敢成親,都被石敢婉言謝絕了。

人們得知此事,更是把石敢傳得神乎其神,説石敢會什麼咒、通什麼法,石敢的名字越傳越遠了。

不久,江南杭州來人請石敢,説有一民女被妖精迷住,不得解脱。妖精曾揚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石敢當的火龍爪。”石敢聽後,就欣然應允,千里迢迢來到杭州。妖精聽説石敢已到,不等石敢下手,就先悄悄地溜了。從此,石敢更是聞名遐邇。每天,從天南海北來求救的,絡繹不絕,石敢應接不暇,便請石匠在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交給求救的人。剛開始,人們還不信這石頭能避邪,等回家立在大門裏邊,果然妖精見立有此碑,便不再進前。於是,石敢當的碑碣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泰山的傳説故事:李斯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廟裏,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於公元前220xx年,

雖歷經百世,而風韻猶存。

對李斯碑歷來評價很高,魯迅譽之為“漢晉碑銘所從出”,堪稱是一件藝術瑰寶。其遒勁若虯龍飛動,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見其藝術魅力。正因為它舉世注目,被視為珍品,才引來它一段非凡的經歷。

據説,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於貸頂玉女池上,為其歌功頌德。明代嘉靖年間,為防止風蝕雨淋,移於碧霞祠東廡。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結果把碧霞祠燒了個一塌糊塗,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飛下落不明,許多人都歎為可惜。

到了嘉慶二十年,泰安知縣汪汝弼是個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其碑的珍貴,一直為不能親睹而慨歎。他來到泰安以後,便下決心要把它找到。於是他四處散貼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懸賞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餘歲的趙氏老翁,由家人攙扶來到縣衙,對汪知縣説:“知縣大人,在下是個瓦匠,以前在山頂修玉女池時,見過一截殘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尋之物。”趙氏老翁把碑的形狀、字跡等,一一告知,説:“當時被人扔進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視。”

汪知縣聽了趙翁的介紹,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勝喜,也不怕山高路險,便邀前任知縣蔣因陪同赴上山。果然從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殘碑,沖洗後,“臣斯臣去昧死請”等字,歷歷在目,確是李斯真跡。於是汪知縣大加慶賀,在山頂造房興宮,於東嶽廟西築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寶斯亭”,以後又改為“讀碑亭”。安入之時,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重賞了趙氏老翁,算來,從失而復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過了一十七個年頭。到了道光十二年,東嶽廟因年久失修,西牆在一場暴雨中倒塌,此禍殃及“讀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縣徐宗幹得知,忙差人從瓦礫中找出,將碑移到山下,放置於岱廟道院壁間。

光緒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們將此碑視若珍寶,想畢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個風雨之夜將此碑偷走,事發以後,即任知縣毛蜀雲下令全城戒嚴,大索十日,終於在北關的石橋底下發現,重新置於貸廟。真可謂千載碑文能歷世,失而復得不尋常。

現在李斯碑存於貸廟東御座內。我們今天能一飽眼福,目睹此碑,確是三生有幸,遊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

泰山的傳説故事:天貺殿

天貺殿踞岱廟正中,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煌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説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繫呢!

相傳,很久以前,這裏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廟裏的道士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

一晃一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一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説:"山神爺,我給你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一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裏,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你還笑!我省吃儉用一年有餘,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你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麼修?!"他躺在牀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着向他走來:"彆着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裏皇帝的女兒,得了重病,請了各地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給她診治。到那時,廟自然就有了。"説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遞給道士。道士一睜原來是個夢,可手裏確是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收拾進城。

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着看告示,一打聽,是皇上最寵愛的公主生了一種怪病:臉上長滿了瘡,醜陋之極。皇上下令誰能治好公主的病,將滿足這個人的任何心願。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説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麼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

皇上得知愛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要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世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你想要什麼?"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帝便一口答應了,向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哪裏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一下説:"我看你這屋不錯,就修個這樣的吧。"一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麼給什麼,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説:"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説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

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一樣,只不過矮三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