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寓言故事

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

欄目: 寓言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如果説童話是孩子對外在環境的幻想的話,那麼寓言就是生活所要傳達給孩子們的智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

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篇一:眾怒難犯的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掌握朝政大權的是子駟。大夫尉止與子駟平素不和,尉止便糾集宗族的一夥人發動叛亂。他們打進宮廷,殺死了子駟等人,並將鄭簡公劫持到北宮。司徒子孔因為事先聽到風聲,所以提前作了準備。他與子產一起平定了叛亂,殺死尉止等叛亂分子。

此後,子孔掌握鄭國朝政。他製作盟書,規定官員各守其位,聽從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將領不肯順從,他準備殺掉他們。子產勸阻他,請求燒掉盟書。子孔不同意,説:“製作盟書是為了安定國家,大夥發怒就燒了它,就變成大夥當政,國家不是很為難了嗎?”子產説:“眾人的憤怒不可冒犯,專權的願望難於成功,把這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家,這是危險的辦法,不如燒掉盟書來安定大夥。這樣,您得到了需要的東西,大夥也能夠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嗎?要知道,專權的願望是不成功的,觸犯大夥會發生禍亂。您一定要考慮到大夫們的情緒,聽從他們的意見啊!”

子孔聽從了子產的勸告,當眾燒掉了盟書,於是鄭國安定下來。

寓意:小朋友們是否有聽過所得民心者得天下呢?如果做了讓羣眾不滿意的事情,那麼羣眾一定不會繼續支持政權,因為羣眾是個大羣體。確定的計劃馬上幹,承諾的事情立馬乾,只有把每件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贏得老百姓的口碑,國家才會安定。

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篇二:土崩瓦解的故事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説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mào] ,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願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qíng]着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jǐ],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jīng]旗、坐着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寓意:凡是沒有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反倒是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這樣的國家必定只會有一個結局——滅亡。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做人一定要有好的品質,首先你的面子決定了別人願不願意與你做朋友,而你內在的品質是決定你們能不能長期做朋友的因素,如果你毀壞了自己的名譽,那麼你建立起來的關係也是很容易瓦解的喲~

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篇三:苟延殘喘的故事

有一天,東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國去找個官做做,於是他收拾行裝後便騎驢上路了。東郭先生騎着驢,走着走着,不知怎麼就迷了路。他看見前面塵土飛揚,又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心裏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隻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願意幫助有困難的人嗎?現在趙簡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讓我早點躲進您的書袋裏,使我垂危的生命暫且延續下去嗎?(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將來如果我有出頭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東郭先生聽了狼的這番話,心一軟,就把狼藏進了書袋。

等追捕狼的趙簡子走遠了,東郭先生才把狼放出來。這時,狼突然目露兇光,狡猾地説:“謝謝你救了我,不過我現在餓極了,你心腸這麼好,就讓我把你吃了吧。”説完就朝東郭先生撲了過去。正在這危急時刻,正好來了一個獵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寓意:故事裏的狼不報恩也就算了,還打算吃掉自己的大恩人,小朋友們可不能學狼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心地善良,如果別人需要幫助,你要伸出救援的手,但是你也要懂得去分辨好壞,千萬不要被表象欺騙,這點安全意識還是必須要有的喲~

關於成語寓言故事及寓意篇四:禍起蕭牆的故事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並命季氏世代為上卿。從此,費地成為季氏的私邑。從此季友的子孫被稱為季孫氏。

季孫氏以顓[zhuān]臾國靠近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故址在今平邑縣柏林鄉,至今平邑鎮東還有顓臾村。周成王時顓臾成為魯國附庸。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孫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説:“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蕭牆,指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或屏風。“蕭牆之內”暗指魯君。當時,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為強,消滅顓臾。所以孔子説,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蕭牆之內)。

寓意: 故事裏的季孫的憂慮實際上並非是顓臾的問題,而是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為強,消滅顓臾。其實這個世界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得簡單點,世界便少些紛紛擾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