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大道理的小故事十年精選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2W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車輪也要前進;即使江河波濤洶湧,船隻也航行,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大道理的小故事十年精選。

大道理的小故事十年精選

大道理的小故事十年精選1:距離與命運

在一個叫十灣裏的地方,住着一隻烏龜。它樸實無華,默默無聞,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歲月流逝。呆久了的烏龜感到十分膩味,於是想出來找點事做,以便充實自己,為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它去求見虎大王,被大王府的門衞擋在外面。一個門衞説:“笨烏龜,你想見虎大王,也不看看自己是啥模樣,快滾!”另一個門衞説:“你和虎大王是啥關係呀?”烏龜説:“我是從十灣裏那個地方來的,不認識虎大王。”門衞一聽,吃驚地問:“什麼?十萬裏的地方?”烏龜答:“是十灣裏。”

兩個門衞相互使個眼色,趕緊去報告虎大王。

烏龜很快被請進來了。虎大王一見烏龜,上下打量着,驚異地説:“這來自十萬裏外的烏龜就是和咱本地的烏龜不一樣,簡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不能比呀。你們瞧,這肯定是一隻神龜。這眼睛、這鼻子、這嘴巴、這脖子、這烏龜殼全都與眾不同。這是老天爺賜給我的朋友呀。”虎大王非常高興,當即任命烏龜為動物王國的國師。

烏龜上任後,工作起來兢兢業業,向大家系統地講授了自己的道德理念及養生之道,頗受動物們的擁戴。

一天,虎大王與烏龜聊天,虎大王隨便地問了句:“烏龜國師,你的家距這兒十萬裏,實在是太遠了,你想不想家呀?”烏龜很坦然地回答:“虎大王,你誤會了,我家住在十灣裏,距這裏只有七八里的路程,這個地方很偏僻,我是經常回家的。”

“什麼,你家就在本地,距這裏才七八里的路程?”虎大王臉色驟變,“你這個大騙子,從現在起你不是國師了,你回去吧。看在你盡了力,我就不懲罰你了。記住,永遠別回來,否則,我就吃了你。

大道理的小故事十年精選2:做一隻充滿細節的蝸牛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架葡萄。從葡萄長出來的那一天起,我就一天天監視着它們。葡萄成熟得很慢,一顆,一顆,像蝸牛。我以為我很快,因為我搶在蝸牛爬上葡萄藤之前摘到了那一顆甜葡萄。可每次回味起來,舌根依然是酸的。

快,能讓我們獲得什麼?很多。比如更早接近終點,把悵惘留給身後的競爭者。

那麼,在快中,我們失去了什麼?不知道。因為這個問題,快的人沒有想過。就像有一天,你推開門,突然發現你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正在為沒着落的工作和捉摸不透的愛情欷歔苦惱。而你出門的時候,他還在呼啦啦地玩着溜溜球。不是嗎?

據説,當人類還在叢林裏跟劍齒虎赤身肉搏的時候,發展出了一套快速應對的系統,在第一時間做出決斷與行動,但是常出錯。錯不要緊,因為在弱肉強食的叢林裏,快而錯比慢而對更安全。後來呢?我們進化成了猿,蹲在樹上,不用老想着被吃掉,於是就有空閒胡思亂想了。漸漸地,另一套審慎決策的系統發展起來。事實很明顯: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慢”比“快”更高級。

工業革命以來,奔跑了好幾個世紀的人類,像一架一經發動便再也無法停歇的永動機,以速度為終點,奔跑,奔跑!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甚至超越了預設的終點。可為什麼我們的內心還是感到恐慌?更多的時候,一旦趕到盡頭,便發現所謂的終點,不過是人生虛線上的一個小小的圓點;我們總是發現,我們失去了過程中的細節。

我們是被歷史虛筆帶過的、缺乏細節的人。我們有追求,但沒有理想;我們有目標,但沒有信條;我們有慾望,但沒有要求。我們站在一個孤島上,記不清來時的路徑。我們努力,我們疲倦,卻不覺得充實。因為,我們刪減壓縮了生命的經驗。我們雙手盈握着的,莫不是一個看似圓滿的空虛?

慢,不一定落後,而落後在今天不一定就會捱打。是的,有些事情説起來也許有點諷刺。很多古蹟之所以保存得完整,竟是得益於落後,得益於慢。於是,人們從中發現了宇宙的祕密,起點即終點。於是由圓見缺,於是自多及少,於是人們發現,快就是慢,而慢是另一種快。

慢,是放大後的細節。慢,是精確把握當下的最直接的方式。慢,是風流雲散後對前塵往事的端詳。慢,是對未來的回憶。

精確一點吧,請別太快。請向我呈現一顆葡萄的變化,流轉的光澤,酸與甜的佳釀。請向我描述蝸牛的慢,它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它的自信與謙卑,沉重與豁達,它帶着房子去旅行的樂觀,與那揹負着十字架的罪惡感。儘管在中國,蝸牛象徵着緩慢和落後,但在西方,人們卻視之為恆定執著的堅持者。它指向未來,因為人們會借蝸牛的行動來預測天氣。如果蝸牛的觸角伸得很長,就意味着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詩人説得好:一隻追趕火車的蝸牛上了前程。

大道理的小故事十年精選3:停留在不起眼處

20xx年一個寒冷的上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個地鐵站裏,有位男子用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鐘左右。那段時間內,大約有20xx人從這個地鐵站經過,他們中大部分人是趕着去上班。

演奏進行大約3分鐘後,一位中年男子注意到了這位音樂家。他放慢了腳步,甚至停了幾秒鐘,然後急匆匆地繼續趕路了。

又過了大約1分鐘,小提琴手收到了他的第一塊美元。一位女士把錢丟到他的帽子裏,她沒有停留,繼續往前走。第6分鐘時,一位小夥子倚靠在牆上傾聽他演奏,然後看看手錶,走開了。

10分鐘時,一位3歲左右的小男孩停了下來,但他媽媽使勁拉扯着他匆忙離去。其他幾個孩子也是這樣,所有父母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離開。

到了45分鐘時,只有6個人停下來聽了一會兒,大約有20人給了錢就繼續以平常的步伐離開。這位男子總共收到了32美元。當他結束演奏,地鐵站裏又恢復了寂靜。沒有人注意到,也沒有人給他鼓掌。根本就沒有人表示認可他。

沒有人知道,這位小提琴手是約夏·貝爾,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演奏的那些曲子是世上最複雜的作品,他用的是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

前些日子,約夏·貝爾在波士頓一家劇院演出,所有門票售罄,而要坐在劇院裏聆聽他演奏同樣的那些樂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華盛頓郵報》主辦的關於感知、品位和人的優先選擇的社會實驗的一部分。這個實驗提出了幾個問題:

在一個普通的環境下,在一段不適當的時間內,我們能感知到美嗎?如果能夠感知,我們會停下來欣賞嗎?我們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認可天才嗎?

這個實驗有可能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如果我們連停留一會兒,傾聽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家之一,用世上最美的樂器之一,演奏世上最優秀的音樂都做不到的話,那麼在我們匆匆而過的人生中,又錯過了多少東西呢?

Tags:大道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