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_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2.02W

在我們的抗日戰爭裏面,有十大名將!他們的故事可以説讓人熱血沸騰!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供大家參閲!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_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

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可謂忍辱負重,欲血奮戰,犧牲無數仁人志士。在抗日戰爭中十大將領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關於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楊靖宇的故事

1936年6月,楊靖宇為了與中央紅軍取得聯繫共同抗日,發動了第一次西征,途中西征部隊的前進受到了嚴重阻礙,為了避免損失,7月8日,師部決定化整為零,分三路返回。同年11月,楊靖宇又發動了第二次西征,這時楊靖宇成立了馬隊。“當年這裏有一條河,在飲馬池所在的位置共拴了36匹馬。”講解員説,現在那條河已經沒有了,變成了飲馬池。

殉國時年僅35歲

在密林深處的兩棵大樹後,我們發現了楊靖宇部隊所使用的磨盤,距離磨盤只有10多米的地方,就是楊靖宇部隊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旁邊有一處後建的木製房子,房子陳列了很多與楊靖宇有關的物品,記者看到一張楊靖宇的照片和簡介。楊靖宇,本名馬尚德,1920xx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20xx年6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到1936年,楊靖宇的部隊已經達到6000人,日偽軍稱他為“紅色毒瘤”,時時刻刻想派兵剿滅他。

在密營內的一個陳列櫃內,擺放着當時抗聯部隊使用過的武器、子彈。1937年11月至1939年末,楊靖宇帶領抗聯部隊在密營成功地策劃、發動了著名的奇襲紅石砬子戰役、柳樹河戰役、火燒木其河老集團戰役和六號橋戰役。1940年初,楊靖宇離開密營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縣南部的林中被日軍包圍,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用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經日軍解剖,發現楊靖宇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趙尚志的故事

趙尚志(1908—1942),遼寧朝陽人,1920xx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黃埔軍校學習。抗戰時期,他指揮的抗日聯軍與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馳騁在松花江兩岸,創造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蹟,被東北的父老鄉親稱為“北國雄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趙尚志到東北宣傳抗日主張,並很快地組織了一支抗日隊伍。經過數次與日軍戰鬥後,這支隊伍創立了以珠河、賓縣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趙尚志創建的東北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日軍逐漸將他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1934年,日軍決定對他組建的抗日遊擊隊進行“圍剿”。趙尚志帶領抗日遊擊隊採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與日軍進行作戰,多次跳出日軍的包圍圈,並在冰趟子對日軍進行伏擊,擊斃日軍200多名。對於趙尚志出色的軍事才能,日軍慨歎道:“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張自忠的故事

張自忠將軍,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阪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第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岡……”這是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檔案,它記錄了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生命中的最後時光。昨天,北碚區烈士陵園管理所主任陳尚利説,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來自南京市檔案館,在張自忠犧牲70週年之際,它首度走出檔案館,現身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將軍英勇,嚇呆日本兵

這份源自日軍《231聯隊史》的珍貴檔案,以日軍官兵的親口講述,再現了張自忠以身殉國的全過程。

“當衝到距這個高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説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軍官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刻,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陳尚利説,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為國捐軀後,遺體當天晚上被日軍13師團草草埋葬在陳家集(現湖北省襄陽縣內)。18日,張自忠的遺體被找到,當醫療隊人員用酒精擦洗遺體全身時,看到他全身共負重傷7處,最重的是一處洞穿胸部的炮彈傷。

“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羣眾無一退卻。”最後,日本飛機一彈未投,盤旋而去。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包森的故事

夏伯陽(亦譯為恰巴耶夫),是前蘇聯衞國戰爭中的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紅軍將領,勝利總是和他的名字連在一起。抗日戰爭時期,在冀東大地上,也出了一位夏伯陽式的八路軍將領,他便是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兼13團團長包森。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闢抗日遊擊區。在包森指揮的漂亮仗中,智擒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可謂影響最大的一次勝利,日本朝野也為之震動。

1939年以後,日軍對冀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掃蕩”。包森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裏。派到遵化執行特殊任務的憲兵隊長赤本,以為八路軍已被消滅得差不多了,便尋思能勸降包森,為此他找來了剛俘獲的八路軍戰士王振西。王振西心想:要我帶着你們去抓包森是妄想,不過若湊巧遇到八路軍,或許能把赤本逮住。

於是,王振西謊稱自己是包森的警衞員,帶着赤本來到遵化東北的孟子院村附近。臨進村前,王振西對赤本説:“你帶這麼多部隊,包森看見還不跑?再説,你也不能穿這身衣服。”赤本覺得有理,便和翻譯互換了禮帽、大褂,並將部隊留在了村外。

其實,整個戲劇的導演者正是包森。接到密報後,包森在村口化裝埋伏了六七個偵察員,假裝幫老百姓打土坯。當押解王振西的赤本和翻譯走到跟前的時候,王振西突然指着後面的兩個人説:“這是日本司令,這是翻譯。”於是,這位日本天皇的表弟還未回過神來,便成了八路軍的俘虜。

赤本被捉的消息傳開後,震動了日本朝野。他們專門組織了“赤本營救委員會”,派出日本女特務川島芳子進行營救,又派人送信要求和包森談判,許以重金、武器裝備贖回赤本。

1942年春節,包森在馬莊子召開慶祝摧垮偽軍的勝利大會。敵人得到這個消息後,從唐山派出重兵前來圍剿。就在這次反圍剿中,包森不幸犧牲,年僅32歲。

包森雖死,但日偽軍仍然懼怕他,日軍聽説包森的軍隊到了,便會摸着腦袋:“死了死了的”;偽軍們口角,常以“出門打仗碰上老包”為咒語。就連岡村寧次也哀歎:“到冀東如入苦海。”包森犧牲的消息傳出後,日軍一反常態,在所有報紙的宣傳報導上,都去掉了污衊攻擊之詞,作了“包森司令長官戰死”的鄭重報導。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孫立人的故事

孫立人將軍,新1軍軍長。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抗戰。在薀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為榴彈所傷,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衞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這是盟軍在第一次入緬戰爭中的唯一一次勝利。1943年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在兩次入緬作戰中,孫將軍指揮得當,殲滅日軍三萬三千餘人,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張靈甫的故事

張靈甫將軍,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戡亂戰爭時被共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趙登禹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駐守北平的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28日,一三二師中將師長趙登禹和他的老上級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佟麟閣在永定門外大紅門一帶的對日作戰中,相繼戰死,壯烈殉國。

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趙登禹將軍身高一米九,勇猛異常,馮玉祥在《公祭徵文啟》中説他“軀幹修偉,負膂力,精技擊”。趙登禹將軍率領的二十九軍大刀隊所向披靡,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他還曾隻身打死一隻猛虎,被譽為“民國武松”。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呂正操的故事

傷亡1:10,打得日軍聞風喪膽

1942年,岡村寧次集中日偽軍共5萬餘人,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野蠻的“五一大掃蕩”。6月12日清晨5時,冀中機關、部隊進駐掌史村。

飯剛剛做熟,村口突然響起一陣爆炸聲,偵察參謀報告,敵人在村南邊修建碉堡,三十幾個敵人被我們的前哨給報銷了一半。“亂彈琴!”呂正操發火了,“怎麼能隨便暴露目標呢!”

呂正操立即決定和敵人打“蘑菇戰”、“頂牛戰”:不許出擊,敵人不到跟前不開槍,沒有上級許可不準使用重機槍和迫擊炮!只用輕武器誘敵。

敵人果然上當,以為不過是“土八路”,糾集了二三百人連工事都沒挖就上來,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中午前後敵人來勸降,吹噓“你們已被5000皇軍”包圍,呂正操輕蔑地説:“老子是準備打10000人的!”

傍晚時分,呂正操抓住戰機,迅速使用重武器出擊,敵人措手不及,呂正操帶領機關成功突圍。這場戰鬥將軍以一個團的兵力保衞了領導機關20xx人安全突圍,我軍僅僅傷亡46人,而斃傷日偽軍估計在500人左右!xx特地致電嘉獎,並把掌史村戰鬥譽為“平原游擊戰堅持村落防禦戰的範例”。

日軍從此對呂正操三字聞風喪膽,數次鉅額懸賞將軍頭顱,但每次進攻都被將軍擊敗,不得不發出“心服口服”的哀歎。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馬本齋的故事

馬本齋,1920xx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回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莊。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着一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就是這支英雄的回民支隊的司令員。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白乙化的故事

在密雲縣黨史辦公室裏,副主任林振洪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傳奇的白乙化。“他人長得很帥氣,年紀輕輕,滿臉的絡腮鬍子。7歲入學,10歲能詩,19歲入黨,戰功赫赫,人稱‘小白龍’,這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淪陷。白乙化滿懷激憤,向校方提出抗戰申請,其中寫道:“大敵當前,還能有心求學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如能戰死在抗戰殺敵的戰場上,餘願得償矣!”這也標誌着他軍旅生涯的起步。

1931年秋後,白乙化隻身返回遼陽,組織起“抗日義勇軍”,任司令,號稱“平東洋”。他率領這支抗日隊伍轉戰於遼西、熱東,在鴿子洞、溝幫子火車站、凌源鎮等地給日偽軍以有力的打擊,隊伍也迅速擴展到3000餘人。“小白龍”——這個義勇軍戰士送給白乙化的綽號從此流傳開來。

1940年春,為了完成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提出的“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三位一體戰略任務,白乙化奉命率十團挺進平北,創建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

“白乙化打到哪裏,哪裏就有勝利的槍聲。在豐灤密地區,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位白團長,他還曾用步槍打下過敵人的飛機。”林振洪告訴記者,“也就是在這片他保衞的土地上,1941年率兵與日軍在鹿皮關激戰時,白乙化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

在我們的抗日戰爭裏面,有十大名將!他們的故事可以説讓人熱血沸騰!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供大家參閲!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

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可謂忍辱負重,欲血奮戰,犧牲無數仁人志士。在抗日戰爭中十大將領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關於抗日戰爭十大名將的故事。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楊靖宇的故事

1936年6月,楊靖宇為了與中央紅軍取得聯繫共同抗日,發動了第一次西征,途中西征部隊的前進受到了嚴重阻礙,為了避免損失,7月8日,師部決定化整為零,分三路返回。同年11月,楊靖宇又發動了第二次西征,這時楊靖宇成立了馬隊。“當年這裏有一條河,在飲馬池所在的位置共拴了36匹馬。”講解員説,現在那條河已經沒有了,變成了飲馬池。

殉國時年僅35歲

在密林深處的兩棵大樹後,我們發現了楊靖宇部隊所使用的磨盤,距離磨盤只有10多米的地方,就是楊靖宇部隊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旁邊有一處後建的木製房子,房子陳列了很多與楊靖宇有關的物品,記者看到一張楊靖宇的照片和簡介。楊靖宇,本名馬尚德,1920xx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20xx年6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到1936年,楊靖宇的部隊已經達到6000人,日偽軍稱他為“紅色毒瘤”,時時刻刻想派兵剿滅他。

在密營內的一個陳列櫃內,擺放着當時抗聯部隊使用過的武器、子彈。1937年11月至1939年末,楊靖宇帶領抗聯部隊在密營成功地策劃、發動了著名的奇襲紅石砬子戰役、柳樹河戰役、火燒木其河老集團戰役和六號橋戰役。1940年初,楊靖宇離開密營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縣南部的林中被日軍包圍,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用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經日軍解剖,發現楊靖宇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趙尚志的故事

趙尚志(1908—1942),遼寧朝陽人,1920xx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黃埔軍校學習。抗戰時期,他指揮的抗日聯軍與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馳騁在松花江兩岸,創造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蹟,被東北的父老鄉親稱為“北國雄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趙尚志到東北宣傳抗日主張,並很快地組織了一支抗日隊伍。經過數次與日軍戰鬥後,這支隊伍創立了以珠河、賓縣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趙尚志創建的東北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日軍逐漸將他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1934年,日軍決定對他組建的抗日遊擊隊進行“圍剿”。趙尚志帶領抗日遊擊隊採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與日軍進行作戰,多次跳出日軍的包圍圈,並在冰趟子對日軍進行伏擊,擊斃日軍200多名。對於趙尚志出色的軍事才能,日軍慨歎道:“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抗日戰爭十大名將張自忠的故事

張自忠將軍,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阪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第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岡……”這是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檔案,它記錄了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生命中的最後時光。昨天,北碚區烈士陵園管理所主任陳尚利説,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來自南京市檔案館,在張自忠犧牲70週年之際,它首度走出檔案館,現身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將軍英勇,嚇呆日本兵

這份源自日軍《231聯隊史》的珍貴檔案,以日軍官兵的親口講述,再現了張自忠以身殉國的全過程。

“當衝到距這個高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説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軍官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刻,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陳尚利説,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為國捐軀後,遺體當天晚上被日軍13師團草草埋葬在陳家集(現湖北省襄陽縣內)。18日,張自忠的遺體被找到,當醫療隊人員用酒精擦洗遺體全身時,看到他全身共負重傷7處,最重的是一處洞穿胸部的炮彈傷。

“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羣眾無一退卻。”最後,日本飛機一彈未投,盤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