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1.2W

誠信就是百花園中最美麗的那朵鮮花,是羣星陣中最閃亮的那顆明星,是熱帶雨林中最挺拔的那棵參天大樹。擁有誠信,便是擁有了最美好的品格,擁有誠信,便會擁有玫瑰一般沁人心脾的芬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

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篇一:神農嘗百草中

有一次,神農捉住了一隻奇異的動物——獐鼠,又叫獐獅。它周身像水晶般透明,能吃百草和百蟲,各種藥性均可通過觀察它吃藥後的肺腑、經絡的狀況而一目瞭然。有了這隻識別藥性的活“儀器”,神農可以從藥草進入獐獅體內的行動路線,判斷出藥草的藥性:如果藥通心則醫心病,藥通胃則醫胃病……人們説這是神農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甚至差點為此喪命的舉動感動了上蒼,於是上蒼派出在崑崙山上修仙的一隻獐獅來幫助他。自從有了獐獅,神農識藥再也不用發愁了。

一天,獐獅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神農把它放在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獅奇蹟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獅吸吮了青葉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摘下青葉樹的青葉放進嘴裏品嚐,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神農教人們種了這種青葉樹,就是現在的茶樹。這就有神農架民間傳唱的“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間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愛”的山歌。

神農過去只嘗百草,而對鳥、獸、蟲、魚能不能當藥無法斷定。有了獐獅的幫助,神農開始用動物入藥治病。在動物入藥上,獐獅給他的幫助最大,最後卻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天,神農在山中發現了一條黑蟲,一遇動靜它就蜷成一團,像顆圓溜溜的黑珠子,咕嚕嚕地滾下山去。神農從未見過這種怪蟲,十分好奇,揀了一個放在手心把玩,並遞給獐獅試服。獐獅聞了聞,齜了齜牙,不願吞食。神農便把“黑珠”塞進了獐獅的嘴裏,獐獅只好小心翼翼地嚼了嚼,就趕快吐了出來。誰知這蟲的毒汁仍迅速進入獐獅的腸胃,霎時間獐獅遍體發黑,口吐白沫,神農急拿解藥靈芝草餵食也無濟於事。獐獅望着神農,落淚而亡。神農亦悲痛萬分,。

原來那“黑珠”名叫“滾珠蟲”,又稱“滾坡蟲”、“千腳蟲”,身有劇毒。

後來行醫人為了紀念獐獅幫神農嘗百草以救天下蒼生,併為了證明自己藥店的藥貨真價實,通常在櫃枱上放一尊獐獅的石雕,表明自己店裏的藥是經過獐獅嘗試過了,肯定靈驗,所以就有了“藥不過獐獅不靈”的説法,也告誡醫生千萬要講誠信不可濫用錯用藥物!這個醫俗至今在鄂西北地區特別盛行。

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篇二:蔣前黎口頭許諾還千金

明朝時,在山西太原有一個叫蔣前黎的藥材商人,由於重承諾、講信義,在太原遠近聞名。

有一次,蔣前黎的一位朋友將一千兩白銀寄存在他家中,由於朋友有急事,加上對蔣前黎特別信任,所以沒留下任何憑證就離開了。後來,這位朋友還沒來得及將銀子取回就因病離開了人世。

待朋友的家人處理完後事,蔣前黎便對朋友的兒子説:“賢侄啊,有件事我今天必須告訴你,你父親曾經將一千兩白銀寄放在我這裏。生前他可能是由於事情繁多,一直沒有取回去。現在你父親去世了,就由你將白銀領回去吧!”

朋友的兒子聽蔣前黎這麼一説,當時就愣住了,疑惑地問:“蔣伯伯,我父親生前從未提及此事,臨終前也沒有説到這件事呀!”

蔣前黎説:“或許是你父親事情多,把這事給忘了。”

朋友的兒子接着問道:“蔣伯伯,我父親寄存一千兩白銀時可留下什麼憑證?”

“沒有,我們只是口頭上互相許諾了。”蔣前黎説道。

“這怎麼可能呢,哪有人寄存這麼多的錢物卻連個憑證都不留呢?再説,家父生病的時候,我一直在他的身邊服侍,他的確不曾跟我説起過此事。多謝蔣伯伯的好意,我不能平白無故地接受這一千兩白銀。”朋友的兒子執意不肯接受。

蔣前黎十分嚴肅地對朋友的兒子説:“憑證在心裏而不是在紙上。我想那是你父親十分信任我的為人,所以才沒有對你説起這件事!可這一切的確都是真的!”

説完,蔣前黎便吩咐僕人將白銀封好,裝上馬車,護送朋友的兒子將銀子運回家去了。

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篇三:神童晏殊誠實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七歲時就能寫詩作文,在當地被人稱為“神童”;十三歲時,他已學貫古今,比許多成年人還博學多才。這一年,朝中重臣張知白奉旨前往晏殊家鄉視察旱災,他發現晏殊極有文采,就將他帶往京城舉薦給了宋真宗趙恆。

當時,正趕上進士殿試,宋真宗就讓晏殊與其他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試卷發到手後,晏殊仔細閲讀試題,結果他發現試題上要求作的賦自己十幾天前剛寫過,當時他寫的這篇賦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一致的評價是文辭華麗、想象豐富、內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將這篇賦原封不動地默寫在考卷上,一定會得到宋真宗的青睞。但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如實向宋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給他。

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當場任命晏殊為祕書省正字,特許他進入皇宮讀書。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可是晏殊每日辦完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裏閉門讀書。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宋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宋真宗説:“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説:“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沒有這樣做。所以我是有愧於皇上誇獎的。”

宋真宗稱讚他既有真才實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幾年之後便讓他當了宰相。

關於誠信故事的精選篇四:伯夷采薇不食周粟

商朝末期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他們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當這兩位年邁的王子流浪到周的地界時,看到周王姬發的軍隊抬着一個白色大轎,裏面坐着的,竟是一尊木雕的周文王像。一打聽,他們才知道是周武王與姜太公率領的周朝大軍,正要前去討伐商紂王。周武王是個大孝子,遇有大事,都要把文王的木雕像抬在前面,以表明自己是謹遵遺命的。

看到這種情形,伯夷和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大失所望,他們認為武王此舉有失忠孝仁義、謙和禮讓的先王之道。於是對姬發大聲呵斥,但姬發並沒有處罰他兩,而是叫他們離開。

伯夷、叔齊苦心勸誡武王,卻差點因此送了性命,他們覺得又羞愧又委屈,此時周武王與姜太公率領大軍大勝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四方諸侯紛紛歸順,天下太平。

伯夷和叔齊卻呼天搶地,一邊為紂王悲傷,一邊為不能為紂王盡忠而深感羞恥。他們發誓永做殷商的遺民,隱居首陽山而不出,更不再吃周朝的一粒糧食。

在首陽山山上采薇菜充飢,但是到了冬天山上一無所有,又聽説首陽山也是周王朝的,兩人發誓不再出去採食野菜了。不久,他們便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死後,當地人把他們埋葬在首陽山。他們“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飢餓而死”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古今不少賢達志士,於是便把他們的故事到處傳誦。

Tags:誠信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