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3.05W

人生,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自己去處理。不論有沒有人幫助,不管有沒有人幫忙,屬於自己的,再苦也得撐下去,再痛也得扛下去。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篇一:大學生

十四年前,堂哥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學,全村的人奔走相告,説咱村終於出了一個“公家人”,我堂伯都高興得走不好路了。我爸對我説:“兒子,你可要好好學啊。”

十二年前,村裏又有一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可是大學每學期要繳三千元學費。他家很窮,親朋好友湊足了份子才湊了兩千多元錢。村長上門來了,對孩子他爸説:“你這是見外了,有困難怎麼不找組織呢”説罷,拿出一沓錢放在桌上。

五年前,村裏又有一個人考上了大學,每學期學費要繳七千元,家裏愁極了,四處借債,勉強湊足了數額。他跑到村長那借,村長推心置腹地説:“現在村裏考上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村裏備用資金全用光了。”

三年前,村裏又有一個人考上大學,學費每學期要一萬元。村長捧着飯碗在曬穀地上説:“讀啥大學,畢業了工作又找不到,不讀就是萬元户,什麼都有了。”

今年,我問母親,村裏有誰考上大學。母親説:“誰知道呢,再説現在誰還關心這檔事。”

冬天的時候,十四年前考上大學的堂哥從美國回來探親,他站在為家人造的大屋門口。許多村人指指點點:“他呀,讀大學幸虧那麼早。”

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篇二:善意是一顆球

有一次,和家人到一家西餐廳用餐。那天客人蠻多的,菜出得慢,我點的餐還沒送來,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我吃你一點你的前餐,你吃一點他的主菜,大家都沒注意到這事,但我沒忘記。送飲料來時,服務小姐很不好意思地詢問,是不是還有一份餐未送來?我説是,服務小姐很客氣地説了一聲對不起就離開了。

不到三十秒,老闆娘帶着大廚到我旁邊,連聲抱歉,説剛把主菜放下去而已,還要一二十分鐘,問我能不能等一下,或者就退掉。我答:“沒關係,我知道你們今天忙,我等一下好了,到時候打包,我帶回家。”老闆娘跟大廚連聲道謝離開。

然後,原來沒點餐的小朋友都有了甜點、水果與飲料。買單時我驚訝地問是否算錯了,老闆娘在旁邊解釋道:“因為你的諒解與客氣,所以餐點打八折,沒上桌的那一份免費,小孩子的附餐也免費招待。”我笑笑説:“你太客氣了。”老闆娘回了一句話:“因為你客氣,所以不得不讓我們更客氣。”我笑着離開,不因為少花錢,只因客氣也可以傳染給別人……

我的工作讓我常常有機會介紹想裝潢的客户給做室內設計的朋友,按照行規,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介紹費,但我從來不接受。大概是從高中開始,當朋友要回報我對他們的幫助時,我總是拒絕。我認真地告訴朋友,哪天我需要幫助,拉我一把就好了。因此,當我需全家外出離家數天時,我不用擔心家裏的魚會餓死,花會枯死;當我需要搬運東西時,我不用找搬家公司;當我無車可用時,不必擔心沒人載……

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篇三:人生曲線

數學上有一種曲線叫鐘形曲線,先是由低向高,然後逐漸降落,回到原來的高度,像一座鐘,也像一頂帽子或一個小山丘。

最近看到一則描繪人生成功定義的幽默,就是這樣的一條鐘形曲線:

四歲時的成功是沒有尿濕褲子。十二歲時的成功是擁有一幫朋友。十七歲時的成功是有駕駛執照。三十五歲時的成功是有錢。(這是曲線的上半截。)

五十歲時的成功是有錢。七十歲時的成功是仍有駕駛執照。七十五歲時的成功是仍有一幫朋友。八十歲時的成功是沒有尿濕褲子。(這是曲線的下半截。)

可以看到人生的上半截是努力求“得”,而人生的下半截是力保不“失”。

可惜努力求“得”比力保不“失”還較為容易,因為上半截還可謀事在人,下半截往往成事在天。老和退化是人生必經之途。

看了這個鐘形曲線,對胸懷大志想有一番作為的青壯年來説,可能是一瓶冷凍劑,讓他們知道機關算盡、血肉橫飛的廝殺之後,到頭來,人老了,所謂成功不過跟四歲的幼兒一樣,能夠不尿濕了褲子已值得慶幸了。

短篇的人生哲理的小故事篇四:生活應該崇善不崇真

一位聲名顯赫的醫學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回老家過春節,除夕之夜,家人按照風俗在堂屋擱了兩盆預示來年紅紅火火的木炭火。火燒得很旺,一家人圍着火説話看電視,其樂融融。這時,他妹妹感到頭疼,身為醫生,他馬上反應過來,説:“是煤氣中毒!”父親説:“大家都沒事,怎麼可能是煤氣中毒?”他一邊開窗,一邊強調:“肯定是煤氣中毒!”父親不高興地説:“就你知道!你是醫生!”除夕的氛圍一下子就顯得有些尷尬。

他感到納悶:父親平時不是這樣固執的人,今天怎麼會不高興呢過了很多年,他才醒悟:當他發現妹妹中毒時,開窗或者將她扶到屋外透氣,都是必需的,他是在履行一個醫生的職責。但當父親反駁他時,沒必要再次強調“煤氣中毒”的事實,在家裏,他是在生活,不是在求證醫學真理。

我們享人間煙火,食五穀雜糧,需要的是寬容之心,友善之心,需要的是崇善不求真的這份睿智。